•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学习体会 > 正文

    处理历史学习中认知冲突的原则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16 19:20:04 点击:

    [关键词]认知冲突,生成性,历史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9)15—0032—04

    对于教学中出现的意外问题或者突发问题。老师们习惯认为这是偶发的,是由于老师预设不足或教学内容未能说清所致。实际上,根据现代课程理念,教学中的意外事件往往是指学生的认知冲突,它们在教学中是必然出现的。

    所谓认知冲突指的是认知发展过程中,原有概念(或认知结构)与现实情境不相符时在心理上所产生的矛盾或对立。在学习过程中,认知冲突是一个人已建立的认知结构与当前面临的学习情境之间产生的无法同构的矛盾与冲突,是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新知识之间存在某种差距而导致的心理失衡。随着课程改革后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提高,我们发现,历史课堂上出现的学生认知冲突现象日益增多,例如,学生在学习中会产生诸如这样的困惑:“既然宋朝‘积贫积弱’,为什么经济、文化、科技还那么发达?”“埃及的金字塔到底是谁造的,你怎么知道?”“如果三年自然大灾害不饿死这么多人,中国今天的人口不就更多了吗?”等等。面对学生的这些认知冲突,由于缺乏相关的理论帮助,大多数老师束手无策,他们尝试利用过去处理教学突发事件的办法来解决,但这些方法往往难以奏效。这些认知冲突是在课程改革之后出现的,必须运用相关的现代课程理论加以解决。下面笔者从教学的生成性出发,谈谈在历史学习中认知冲突处理的原则,希冀对课堂教学有所帮助。

    当代课程理论认为,教学实际是一种生成性的活动,其核心不是目标的达成而是学生的发展,而学生的发展是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实现的。

    英国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等人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引导儿童进入文化知识之中进行探究。对此,斯腾豪斯提出了教学的“生成性目标”,即是在教育情境之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它是人的经验生长的内在要求。“生成性目标”强调学生、教师与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注重学生批判反思能力的发展,把学生主体性的培养看做是目标,而教师主体性的发挥则是手段,是目标得以实现的保证。课堂教学是一种生成性教学。所谓生成,是指在教学实践中,因学情的变化,对目标、内容、过程、方法的适当调整,以及在教学中由于学生认知上的困惑、教师的教学机智和合理调控,产生的有价值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

    在我国,人们长期以来都将课程教学视为学科知识的传递、教学计划或学习的结果的实现等。正是这一认识,导致老师们在教学中存在着对认知冲突的种种误解。当老师们认为课程即学科知识时,老师们的任务就是在课堂上传递这些客观“真理”;认为课程即书面的教学(活动)计划时,老师会误以为自己教学的关键就是完成教学计划,这就造成课程与教学、方案与实施等一些概念的含糊不清,限制了对非书面计划的课程现象的认识;认为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时,老师会误以为教学就是预设,不允许学生生成新的教学内容,这就必然会导致对某些在课程工作中最重要的过程(如内容选择和学习活动的划分)的忽略。由于我们的教学不是引导学生去思考,而是以所谓的“标准答案”为依据,这就使学生完全成为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丧失了创造性。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历史多是停留在对教科书内容的表面理解,只会套用书本上的语言来分析历史问题,缺乏自己对历史的认识。在这种教学氛围中,我们的学生拜倒在教科书的权威下,认为教师与书本就是真理的化身,永远正确,不可提出异议。这是“沉默”的课堂,学生根本没有“问题”或“认知冲突”,即使学生有着与教科书相反的观点、看法,也不敢大胆提出。因此,历史学习中学生的认知冲突问题始终没有暴露出来。

    现代课程注重教学生成的理念,要求教师必须从以“教为本位”的教学观转向以“学为本位”的教学观,确立“为学习而设计”“以学习为中心”的学程设计观。这种设计观强调学习系统的开放性和生成性。传统的教学力图在课堂上解决一切问题,这就违背了教育的宗旨,无法让学生健康的发展。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没有产生“意外”,未能出现学生学习上的认知冲突,说明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还没有确立。在历史课堂上,要想落实教学生成性的理念,顺利实现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生成,产生更多的认知冲突,就必须使学生拥有一种历史的眼光,运用批判思维,理性地审视面临的历史学习问题与社会问题。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才会拥有好奇心、探究欲,会主动、理智地思索面临的认知冲突。显而易见,这些理念与许多老师头脑中的思维定式有着明显的不同。

    根据上述课程理念,我们认为教师要想很好的处理历史学习中认知冲突,应该遵循下列原则:

    1 认识到认知冲突是课堂教学的必然,是教学过程中生成的一种有益的教学资源

    由于教学是生成性的,认知冲突实际就是生成性教学的结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随着自我的认知建构,必然会产生生成性的问题,这种生成的问题并不是教学中的“意外”,而是认知冲突的表现。当我们认为“意外问题”是老师教学之前没有预设的、学生在课堂内突然质疑的问题时,实际是抹杀了教学内容的生成性,抹杀了学生知识建构中认知冲突的必然性。处理认知冲突,老师们千万不要寄希望于传统的处理教学意外事件的措施。

    根据上述理念,老师们在教学中就要认识到认知冲突出现的必然性,理性看待学生在课堂上的种种疑问,不应背离教学情境而从思想政治或学生人格的角度横加批评指责学生的提问或质疑。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不希望课堂教学中出现没有预料到的意外事件,也不允许教学过程有超出教学设计规定的行为出现,否则就运用所谓的教学机智去搪塞。其实在教学现实中,学生没有产生认知冲突的教学才是偶然的。既然如此,教师与其将精力花在设法阻止意外事件上,还不如将精力花在如何利用此类事件上。认知冲突是连结学生固有经验与新知识的通道,是认知结构更新的一个必要前提。伴随着认知冲突的产生,学生的思维开始兴奋,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思维活动也处在最佳状态。这种状态既是教师和学生心理交流的接触点、共振点,也是教与学的共同机遇,是一个有效的教学契机。在教学中,教师要将认知冲突这样的“意外”事件看做是教学过程中生成的一种有益的教学资源,在教学设计时考虑怎样更好地从学生真实的问题和经验出发,而不是从教科书或从教师假想的问题和经验出发;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把握学生已有认知与新认知的矛盾,开展生成性教学;不断地留意学生的变化与反应,捕捉偶发的教育契机与智慧火花,并对学生的反应作出积极的回应,引发有效的学习活动,真正让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成。

    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认知冲突是教学中必然产生的现象,并不是由于学生抽象

    思维能力薄弱、抑或是道德水平低下、政治思想品质出了问题。对于认知冲突,老师要认识到,教学实施不是去完成事先规定好的教学任务的行动,而是教师采取的进一步的教育性行动,教学中绝大多数认知冲突只要处理得当就有教育性。

    2 课前预设只能够解决一定的认知冲突

    根据教学生成性理念,理想的教学就是产生认知冲突而非消灭认知冲突的活动的过程。认知冲突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让学生在认知冲突中思考什么是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是非观,明确做人的责任,学会做人,学会生活,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使他们具备适应社会发展与终身发展的能力,成为现代创新人才。

    由于教学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教学预设是必要的,老师可以在备课过程中,自觉“预设”各种可能的教学认知冲突。在预设中,既要预设各种问题与具体解法,又要预设学生的探索过程与方法等。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着眼于宏观设计,将教学流程中的各个环节和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设计成“活”的板块,为教学的动态推进和有效生成创设条件并给教师和学生足够的留白,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为教学资源的生成提供可能,为个体知识的生成创造条件。

    但是,课前预设只能解决学生一定的认知冲突,无法全部解决。面对学生认知冲的不断挑战,教师的史学功底、思想方法、教学理念、教学智慧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为此,教师需要长期不懈地学习和钻研,不仅要有本学科丰富的史学知识、方法储备,还要有其他学科常见知识的储备,这样才有可能应付学生的认知冲突。这要求老师们必须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的素质。

    3 认知冲突的处理离不开师生的对话、交流,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观点

    知识的生成离不开学生积极的心智建构,必须以学生的主体参与为前提条件。生成性教学的本质特征决定了教学过程应是一个开放的过程,这样才能创造、接纳“生成”。生成性教学意味着教师要能够与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对话,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探究。

    对话意味着不同观点的碰撞。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所应有的权利、尊严和思维方式,尊重学生的观点,严禁使用言语暴力或压制的方式对待学生,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就应当给予恰当的肯定。对于一时弄不清楚的争议,应当允许保留意见,因为有些问题很可能就是我们在长期教学中熟视无睹的重大问题。认知冲突的产生有赖于教师能否建立平等的课堂氛围,提供宽阔的思维空间,允许错误、叛逆、争议的存在。这体现了教师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利。

    这种课程观对教育价值的追求更符合教育的精神,其最大的特点是把教师和学生看作教育过程、教育情境的共同创造体,教师是发展的评判者、指导者,学生是自己发展的主体。这种课程观指导下的教学,要求教师将认知冲突视为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一种有益的教学资源,恰当运用互动性教学方法,以对话的理念贯穿教学的始终,帮助学生在原认知的基础上,通过对话交往,实现意义的获得及自我主体的建构。

    4 分析判定学生认知冲突的类型,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在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后,教师是否能够帮助其顺利化解,主要取决于老师对学生认知冲突的认识:学生现有的学习水平如何?学生与学习目标的差距何在?学生思维的起点是什么?学生是如何论证其观点的?其思维起点和论证过程有无纰漏?如何进行指导?等等。只有认清问题才能对接下来可能发生的情况有更为充分的估计和应对准备。

    依据教学中的三维目标理论,按照现象分层,我们可以将历史学习认知冲突依次分成三类:史学知识层面的认知冲突、思维方法层面的认知冲突、情感与价值观层面的认知冲突。对于不同层面上的认知冲突,教师应把握的基本策略是:明确学生的问题,层层解剖,如果是因为没有搞清历史事实而产生的认知冲突,应帮助学生搞清楚“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以搭建起完整的知识结构;如果学生是在思维逻辑上出现了问题,则要让学生展示其思维过程,理清问题的形成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思维障碍、疏漏和失误,领悟思维策略,加强对学生史学方法和逻辑思维的指导;对于情感价值观引发的“认知冲突”,教师不要操之过急,避免对学生进行空洞的说教,应睿智思辨地在学习历史的整个过程中对学生思想进行无声的浸润和濡化,巧妙地将学生的情感认识引向正确的方向。

    关于具体的处理上述三类认知冲突的教学案例,我们可以参看聂幼犁教授自2003年至2006年,在《历史教学》上发表的一系列关于中学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案例分析的文章,例如,《以“真的是李鸿章卖的国吗”为例,看中学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以“应该感谢鸦片战争吗?”为例,看中学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从“如果中国的好东西不传到欧洲去,中国不就比欧洲先进了吗?”看中学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从“火烧曹宅对不对?”看中学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等,几乎每一篇都围绕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产生的具体认知冲突,帮助老师分析处理对策。这一系列的文章从案例角度为老师们提供了分析处理学生认知冲突的借鉴方法。限于篇幅,本文不再另外举例进行说明。

    5 对于情感价值观方面的认知冲突,必须以丰富的历史史实为依托,采用讨论、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独立个体意识的张扬与强调、多元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多种价值观的选择与困惑等,都在冲击着我们传统的价值观念。在这种背景下,涉世未深的中学生在道德价值观上极易出现某种程度的模糊不清的认识,致使偏激狭隘的、违反历史理性的情感价值观渗透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形成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隐形演进过程。这要求老师要通过较长时间的观察、矫正和养育,帮助学生在价值观的认识上由肤浅或错误一步步走向成熟、深刻、完整、正确。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如果将情感价值观教育与政治说教、思想教育等同起来,对于学生不恰当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采取居高临下的打压、批评指责或谆谆教诲的方法,得到的效果往往适得其反。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理解情感价值观的概念,将其与思想道德区分开来,还要学会从历史的角度给学生提供具体生动的历史材料,以丰富的历史史实为依托,采取“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法,做到“寓情于史”。

    当认知冲突发生时,老师需要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必要的信息和支持,即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消除认知冲突提供一定的“支架”,采用讨论、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减少或避免在认知中不知所措或走弯路。同时,使学生通过与他人的讨论、互助等形式的合作学习,学生可以超越自己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事物,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理解,检验与自己相左的观念,不断地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再认识,对各种观念加以组织和改组,对自己的知识与认识进行重新建构。这种学习方式不仅会逐渐地提高学生的建构能力,而且有利于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最终有可能使学生养成健康健全、人文关怀、积极进取的人生与价值取向。

    关于历史学习中认知冲突问题的研究刚刚起步,我们希望学者与老师共同努力,探索出更多有效的对策方案,真正使认知冲突成为培养学生历史智慧的切入点。

    责任编辑 吴丹

    参考文献:

    [1]车文博 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M]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2]该部分理论来源于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3]盛群力,李志强,现代教学设计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4]李祎,涂荣豹 生成性教学的基本特征与设计[J]教育研究2007(1)

    推荐访问:认知 冲突 原则 学习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