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学习体会 > 正文

    [孙中山黄兴的“配角人生”]孙中山故居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2-06 04:29:02 点击:

      《主角与配角――近代中国大转型的台前幕后》的酝酿前后有十几年之久。1995年夏天,我就从“主角与配角”这个角度写了第一篇文章。之后的10年中,我一直在继续读史、思考,从自古以来主角意识的畸形发达和配角意识的匮乏,进一步想到群角意识的缺席,最后在2004年初决定从“角色意识”入手对辛亥革命前后20年这段近代转型的关键历史进行重新解释。
      我之所以要写这样一本书,就是痛感以往的史书总是从宏大叙事出发,从既定的框框出发,不重视关键人物的性格、气质,常常忽视他们人性中的弱点对历史的影响,总是从外在找原因。而实际上,历史是由许多个人书写的,这些个人的内心世界,他们的性格、品质、思想取向等看似细小的因素,有时候却是更本质的。在我看来,近代的纷纷攘攘背后虽然有种种复杂的因素,包括不同观点、不同的政见也即不同剧本之争的作用,但有一点以往常常被忽略了,那就是在尖锐、激烈的舞台之争背后起支配作用的还是主角意识,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古老民族到近代仍没有发展出健全的角色意识,很少有人愿意主动、自愿地扮演配角,黄兴可以说是个例外,像宋教仁这样有着清醒的近代角色定位的也是罕见,当然更不必说有人以扮演合格的群众演员角色为荣,并努力追求做一个群角,群角意识即公民意识的缺席是我们在文化心理上一直没有解决的大问题。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影响最大的一次社会转型,依然逃脱不了陈旧的主角之争模式,这种主角之争,本质上不是剧本之争,而是舞台之争。争主角,争的是中国这方舞台,也就是要将天下据为己有,定于一尊。没有发言权的天下人不过是看客而已。宋教仁试图将政治竞争纳入和平的宪政轨道,以政见主张来争政权、争主角,就是要改变游戏规则,将数千年习惯的舞台之争变为剧本之争。谁的剧本更适合观众的需要,就将谁推上舞台。而舞台之旁容许其他人合法地监督、觊觎,上与下,进与退,都有程序可循。胜者不是王,败者也不是寇,是非高于成败,既然在和平的轨道上争主角,争的是剧本,就是以政见、主张来争,由具有群角意识的观众(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看客)来决定取舍。胜者也只是暂时的、相对的,不是永久的、绝对的,没有任何力量可以一劳永逸地独霸舞台,而是要时刻面对七嘴八舌的议论、乃至喝倒彩,或干脆撒手而去。这是一种全新的竞争模式,是宦海里浮沉了一辈子的袁世凯们所难以理解的,因此他们才会视之如蛇蝎、如洪水猛兽,年轻的宋教仁也因此才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那一刻,如果孙中山、黄兴等代表的革命派,梁启超、张謇、汤化龙等所代表的立宪派和袁世凯代表的官僚派三方之间,从旨在争舞台的主角之争转向旨在争剧本的主角之争,而不是以武力为后盾暗中角逐,或者动不动就诉诸武力、大打出手,把古代史上一再重复的天下大乱时期那种“逐鹿”“问鼎”式的主角之争,变成近代文明背景下的主角之争,争剧本而不是争舞台,以剧本论英雄,而不是凭气力争高下,近代的转型也许就顺利得多了。但历史是不能假设的,所有伏笔早已深埋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甚至本人都很难察觉,民族潜意识是世代累积的结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轻易改变的。辛亥革命是雷霆,是闪电,它撕开了满清数百年统治的长夜,形式上结束了皇帝的垂拱而治,但它不可能一夜之间改变古老的土壤,改变在漫长岁月中形成的民族文化心理。那需要阳光,需要和风细雨,需要几代人的努力,而且不单纯是政治层面的努力。
      尽管如此,中华民国在亚洲地平线上的出现是一件破天荒的大事,孙中山辞职也是一件前无古人的大事,历史只有翻到这一页,我们才在孙中山、黄兴、蔡锷等极少数几个伟人身上看到他们勇于放弃权位、兵权的壮举,孙、黄一度主动扮演政治主角之外的社会配角,这样的配角意识更是极为可贵的,是真正的民主思想的体现。可惜昙花一现,很快就被一心只想扮演唯一主角的袁世凯打得粉碎。当然,孙、黄辞让背后有复杂的现实因素,但他们一辞总统,一辞留守,主动放弃主角地位,比起那些蝇营狗苟之徒不知高出多少。谭人凤虽然对他们的辞职大为不满,认为这是“放弃责任”“博功成身退之虚名”,但他也热情地肯定“孙、黄之手段虽劣,其胸襟气概,固自高出寻常万万也”。
      在主角意识畸形发达的土壤里很难自行产生出近代文明背景下的角色意识。本来,每个个体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的价值都无可取代,人与人尽管有先天和后天的差异,但这并不影响他们人格上的平等,无论他们在社会中扮演什么角色,都应该同样受到尊敬。然而自古以来,我们这个民族只有两种极端化倾向,要么逆来顺受,跪着做顺民、做奴才、做奴隶,什么角色意识也没有,要么总想着有朝一日成为舞台的主角,从陈胜、吴广、刘邦、项羽到李自成、张献忠、洪秀全……想当主角的人从来都史不绝书,在康有为等近代人物身上我们也看到他拖着一根主角意识的尾巴。这种要么什么角色都不当,要么就当主角的观念可谓根深蒂固,自觉追求做一个合格的配角、甚至做个称职的群众演员的人从来太少、太少了。所以漫长的历史中并没有孕育出配角意识、群众角色意识(即权利当头的公民意识),当然也没有健康的主角意识。
      即使到了近代,配角意识也只是在黄兴等极个别具备相当文明气质、人品高尚的人身上才隐约闪现。建立在具有独立人格基础上的配角意识乃是独断专横的主角意识最好的解毒剂,黄兴在革命阵营中主动扮演配角,从不想取代孙中山,即使这样的机会一再出现,他也是坚决拒绝。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对孙中山唯唯诺诺、低声下气,他们之间更没有任何人身依附关系,一旦有了原则性的分歧,黄兴也照样光明正大地拒绝接受孙中山的意见。这些作为,表明他已具备较为健全的配角意识,他和宋教仁身上体现出来的近代型角色意识都为后世提供了一个榜样。
      一个浮躁的民族往往缺乏平常心,也就很难产生出配角意识,循环往复的总还是抢舞台、争主角那一套。在近代转型之际,不论是官僚,军阀,还是改良者、革命者,几乎任何集团都想扮演权力舞台上的主角,都很难在民主的原则下容忍对方,他们之间的分歧不仅是因为政治见解、主张的不同,更要命的还有一个谁是正统、谁为主角的问题。在人身依附的纽带没有割断之前,健全的配角意识也是难产的,更何况那种甘为群众角色,以做群众演员为荣的角色意识。只有在群角意识即公民意识广泛普及的基础上,社会转型才会最终完成。

      (责编:孙 达)

    推荐访问:配角 黄兴 人生 孙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