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学习体会 > 正文

    让学生动起来,提高教学质量_如何挖掘学生潜能,提高教学质量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5-20 04:52:31 点击:

      摘 要 学生的参与意愿和积极性是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本文结合作者教学实践经验,探讨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动起来”。  关键词 课堂教学 参与意识 兴趣 参与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中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主要途径,其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参与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具备参与意识,加强学生参与课堂的意识,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这是现代数学教学的趋势。为此,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应充分让学生"动"起来,即让学生的个性表露出来,思维活跃起来,手脚解放出来。
      当前学生多是独生子女,父母过度溺爱, 在学习上有很强的依赖心理,缺乏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性,大多表现在不制定学习计划,课前不预习,对老师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呆记笔记,或呆坐听着等等。凡此种种说明学生没有真正参与教学过程,被动学习。因此,让学生“动起来”,极为重要。
      一、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使学生能够参与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所以整个教学过程要完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让所有学生眼、耳、口、手、脑等各种感官共同参与,让学生的学习能量最大限度地释放。在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教学中,特别是双曲线的画法中,书本中用到了拉链,使学生强烈地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我建议学生自己找工具或者制作工具作画。有学生看完书本就想出如右图的画法,定点F、F是圆规的两只脚,MN是一个圆珠笔套管,两条细绳分别拴在圆规两只脚上且穿过套管,点M移动时,|MF|-|MF|是常数,这样就画出曲线的一支;由|MF|-|MF|是同一常数,可以画出另一支。这样不仅使学生理解了双曲线的定义,而且在作图过程中培养他的合作精神,同时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可谓一举多得。所以说在数学活动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接受情感体验,达到师生和谐以及生生和谐的境界。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参与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就会积极主地学习。为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充分挖掘教材的直观性、趣味性和实用性,运用生动语言和现代教育手段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开始学立方体几何时,让学生课前准备好的6支火柴,“谁能同时用这6支火柴头尾相连拼得三角形最多?”问题一提出,同学们各抒己见,争论不休,纷纷动手操作。后来一位男同学拼得一个立体图形,共四个等边三角形。以此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思考
      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根据教学需要创设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自己动口、动手、动脑,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比如在数学归纳法的教学中,若我们纯粹讲方法,学生会觉得方法枯燥无意义。我在处理这个板块内容时首先利用数列中的问题和数学史介绍了完全归纳和不完归纳的概念。例如,费马(Fermat)是17世纪法国著名的数学家,是解析几何的发明者之一,是对微积分的创立作出贡献最多的人之一,是概率论的创始者之一,他对数论也有许多贡献。早在1640年,费马发现形如的数全是素数,比如当n=0~4时,3,5,17,257,65537都是素数,不过从第五个数开始由于数字过大,费马并没有进行验算。但后来在1732年时,大数学家欧拉发现,n=5时, =4294967297=41 6700417却是个合数。又如,又有书本记载,哥德巴赫猜想即6=3+3,8=3+5,10=3+7,12=5+7,14=7+7…… 也就是“不小于6的偶数可以表示成两个奇质数之和”。两则资料深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不仅让学生明白了不完全归纳的短处,也充分唤起了学生挑战困难的兴趣,激起了学生学习数学归纳法的雄心。又如教学椭圆定义时,我让学生了解课本相关椭圆定义后亲自动手作出一个椭圆。通过自己动手动脑思考,用学具帮助、促进思考,学生能更好地掌握知识,教学的效果也更好。
      四、数学教学生活化,启发学生思维
      现在的课程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比如排列组合中,很容易找到贴近学生实际、能强烈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的问题,比如,4封不同的信投入三个不同的信箱,有几种投法?4位学生争夺三项不同的冠军,有几种争夺结果?通过两个相似的问题使学生强烈体会到,要完成一件事,不论是投信箱还是争冠军,关键是搞清楚这件事情,才能很好地运用两个原理来解决问题。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科学技术和物质生产高度发展的今天,掌握数学知识有一定的重要性,从而激发他们热爱数学的情感和努力学习的动机。
      五、及时进行信息反馈,让学生全体参与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中学生信息的反馈很重要,反馈信息越及时,教学效果就越好。因为,我们的教学对象的知识基础、理解程度、接受能力各不相同,所以教学过程中不能一概而论。从教育的公平性出发,就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分层次教学,应着眼于所有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对此,除营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氛围外,在练习设置和课堂提问的教学环节中要有不同层次的能力要求,并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分别由基础较好与较差的学生作答,使每个学生在数学课堂上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进而使他们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以此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另外,课堂教学应开展多边活动进行信息交流,发挥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的反馈作用,即不但有“教师与学生”的信息反馈,还有“学生与学生”的信息反馈。如,对一些比较基本的内容,可通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通过交流,每个学生都可输出信息,同时又能获得大量信息,从而开阔学生的思路,有利于辨别正误。 实践证明:优化教学过程,才能使学生逐渐学会求知,并获得全面发展。
      六、教师是教的主导,学生是学的主体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是促进学生参与的关键。“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妙在开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使其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使教学过程成为教师与学生互动协作的过程,打破传统的“启而不发”、“无动于衷”、“死水一潭”的模式。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自己必须精心准备,吃透教材,把握好教材的重点、难点,弄清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精心设计好问题,思考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起“指导”和“参谋”作用。因此,让学生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教学,是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的最佳方法,而且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较好地实现师生同步,这样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效地提高了整个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益。
      总之,经过多年教学,我深深体会到教学的成功归根结底要靠学生自身的努力。所有的教学效果都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会参与否和参与多少来决定的。课堂教学只有注重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才能激起他们学习的动力;只有为学生创设参与条件,才能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只有加强对学生的参与指导,才能使他们真正掌握学习的方法;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提高学习效果,同时,整个教学过程应融入老师、学生、家长和谐愉快的情感,让学生全面参与,在互帮互学的氛围中主动学习知识,提高能力。

    推荐访问:生动 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