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学习体会 > 正文

    【文本解读,从词语"推敲"入手】与推敲类似的词语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5-04 04:38:52 点击:

      在语文阅读课上,我们经常听到教师慷慨激昂的语言,看到光影生动的课件"粉墨登场",学科整合的"时尚标签"大踏步迈进课堂。但是在异彩纷呈的背后我们却常看到语文教学的浮躁与功利。究其原因,笔者认为那是教师在对文本的解读过程有时浅尝辄止,将解读停留在文本的字面上;更有甚者曲解误读,脱离文本,忽视了文章的主体性、本源性。
      著名特级教师沈大安先生说,文本细读就是"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文本"推敲"的起点和终点都是文章的语言,语言承载着作者独特的见解和认识,渗透着丰富充盈的思想感情。而词语又是语言中最基本的元素。综上所述,潜心会文,对文本中的词语由表及里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有深度、有厚度的"推敲"就显得十分重要。那么如何对文本中的词语进行"推敲"呢?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从语言入手,"推敲"词语,才能让课堂教学焕发出无限生机,还语文本真本色。
      一、推敲"相同"词语,触摸文本的温度
      教学时,我们不难发现文本经常在不同的句子和段落中出现"相同"的词语,这时,教师应从儿童的视角,并如"猎犬"一般,用敏锐的"嗅觉"捕捉、研读。细细品来,有些"相同"的词语并不是语言的机械重复,相反地,却能让我们真切地触摸到文本的温度。例如教学《掌声》这篇课文时,学生质疑:文中为什么要两次描述英子"一摇一晃"地走上讲台和走下讲台呢?两个相同的词语为何要重复出现,这其中到底蕴涵着作者怎样的写作意图呢?这时,我敏锐地捕捉学生的课堂生成,潜心会文,将目光聚焦到课文中出现两次的相同的词语--"一摇一晃"。我用心贴近文本,去揣摩,去触摸,以期和文章作者产生共鸣。同样残疾的英子,同样的"一摇一晃",但是"一摇一晃"走上讲台和"一摇一晃"走下讲台时,英子心里的感受一样吗?在"推敲"这两个不同语境中的"一摇一晃"之后,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知这两个词语的温度,进行这样的说话训练:"在第一次的掌声里,( )的英子一摇一晃地走上讲台。""第二次的掌声里,( )的英子一摇一晃地走下讲台。"学生情感的匣子打开了,有的说:"在第一次的掌声里,忧郁、自卑、胆怯的英子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有的说:"在第二次的掌声中,自信、乐观、心里充满阳光的英子一摇一晃地走下讲台。"在说话训练的过程中,学生们脑海中浮现出来的是第一次的掌声里英子那"黯淡"的"一摇一晃"的样子;浮现出来的是第二次掌声的鼓励下,残疾的英子即使"一摇一晃"地走路,也全没了原来的自卑忧郁,而是充满了信心的那幕情景。这样的心灵对话,让这个词以独特的意象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
      二、推敲 "补白"词语,点染文本的亮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要让词语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有些文章写得十分简练,没有华丽的词句。这些朴实无华的词语的"定位""筛选""推敲"就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因此教师要在筛选中锁定文本中那些能够"补白"的词语,用心"推敲",重视让学生通过想象来"复活"词语本来的面目,进而点染文本的亮度。
      例如《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篇课文,"言简意深",篇幅短小,语言朴实,隐含的道理却非常深刻。"自然环境"这个概念太大,朴实的文本语言如何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他们原有的生活经验?如何才能让学生在情境中与文本展开对话,如何通过适度的拓展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领悟呢?因此我抓住了文本中"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这两个词组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房子变多了,裸露的土地也变多了。这是书上的文字告诉我们的,除了书上写的,你还看到了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如泉涌,有的说:"土地越来越黄,树木越来越少,黄沙漫天飞扬。"有的说:"清澈的小河变得浑浊了,原来湛蓝辽远的天空变灰暗了。"还有的说:"小鸟哭泣着,好像在说:"别砍我的家,我不能唱歌了。"鱼儿哭泣着,好像在说:"我们不能自由地呼吸了,救救我们,快停止砍伐吧!""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通过适度的词语"补白",突破了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将"自然环境"这个大概念切分成了小鸟、河水、鱼儿这些细化的文本对象,学生已有的表象被激活了,而且还创造了新的形象,这样的词语"推敲"点燃了原本生涩的文本亮度,丰盈了文本的空白,并且与学生的精神同构,让学生的心灵获得了持久的生命活力。
      三、推敲"相似"词语,挖掘文本的深度。
      有些词语在阅读教学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处理得当往往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而怎样"推敲"出这样的词语,何时抛出关键词,这就得看教师是否沉入文本,站在整体把握文本的高度,找出一条通向文本内涵的道路。
      例如《中国结》一文时,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我发现文章是由中国结形式上的浅层次含义逐步推进到形式上深层次含义的过程,是一种中国人内心对生活的美好祝福、美好憧憬向中华民族炎黄子孙对祖国故土不离不弃的情感高度发展。如何抓住文本中那些有情感,有厚度、力度与质感的字词进行"推敲","咬文嚼字",以此切入教学的关键呢?我发现了文本中两个极易被忽略的但却能够挖掘文章深度的词语:"风韵""神韵"。于是我由此设疑:"风韵"指什么?"神韵"又指什么?两个词语只有一字之差,是指一个意思吗?我把这两个词作为一个独特的切入口,两个词语一对比,文章重点昭然。我引导学生细心体味,"特有风韵"是指中国结形式上的浅层次含义-即中国结的独特的工艺,丰富多彩的形态,而"东方神韵"不仅蕴含着这层含义,更多的是指中国结的深刻含义,所有炎黄子孙的爱国赤诚之心。学生懂得了从语言的表层走向语言的深层,从中感受到语言的韵味。这样的词语"推敲",十分有效地激活了学生对语言敏锐的洞察力,联想力和深度的思维,也更深层次地挖掘了文本的内涵。
      总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惟有克服功利和浮躁,瞄准语文本体,潜心会文,从词语入手,进行"推敲""咀嚼",把教学的实效性作为自己不变的追求,相信我们文本将会焕发无限的生机,我们的语文课堂会焕发出迷人的生命活力!

    推荐访问:推敲 入手 词语 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