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学习体会 > 正文

    [语境顺应论视角下《雷雨》译本的翻译研究]雷雨译本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4-22 04:44:49 点击:

      基金项目:此文为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08c855;项目名称为:语用顺应论视角下的翻译研究。  摘 要:翻译是一门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全面的、连贯的理论体系来指导翻译实践,但随着Jef Verschueren在《语用学新解》中提出顺应论,并指出了四个语用研究角度,即语境关系的顺应,语言结构的顺应,顺应的动态性和顺应的意识程度,翻译工作者们有了一个全新的理论对翻译进行研究。本文就是从顺应论中的语境关系顺应角度,对《雷雨》这部话剧作品的英译本的翻译方法和标准进行探讨,并从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三个方面分析和研究《雷雨》的译本,从而看到顺应论对翻译的影响以及译者是如何在语境关系的影响下不断做出选择的。
      关键词:顺应论;语境顺应;《雷雨》
      作者简介:蒋卓颖,女(1982-),湖南永州人,讲师,硕士,现就职于湘潭大学大学英语教学部,主要从事跨文化交际学和跨文化语用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21--02
      Jef Verschueren在1999年提出了他的语用学新解——顺应论,这一理论在语言学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许多学者开始引进并分析这一理论,并尝试着将其运用于各种语言研究中。众所周知,《雷雨》作为中国话剧的代表作,在中国的文学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王佐良和巴恩斯于2001年共同翻译了《雷雨》这部话剧作品,并成为了《雷雨》译本中的经典之作,因此,本文尝试以曹禺的话剧《雷雨》为切入点,通过对《雷雨》译本的分析来探讨顺应理论对话剧翻译的影响。
      一、语境关系顺应的定义
      Verschueren在他的《语用学新解》一书中详细介绍了“顺应”理论,指出语言在使用的过程中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并可以从四个角度对语言现象进行语用研究,即:语境关系的顺应,语言结构的顺应,顺应的动态性和顺应的意识程度。
      语境关系顺应,即顺应论的四个研究角度之一,指的是语言使用过程中的语言选择必须与语境顺应。Verschueren认为,语境产生于交际双方使用语言的过程中,语境会顺着交际过程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他将语境分为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交际语境包含了三个层面:物理世界、社交世界以及心理世界。【1】 由于“语言的使用是一个不断对语言进行选择的过程” (Verschueren, 2000: 55-56),因此语境关系顺应的过程就是说话人和听话人从物理、社交、心理三个世界不断进行选择顺应的过程。
      笔者认为翻译其实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而译者兼具了说话人和听话人的双重角色,即原作者是说话人,翻译者是听话人,同时翻译者也是说话人,目标读者是听话人。因此,如何在翻译的过程中不断选择语言去顺应不同的语境就显得十分重要,也是一个十分值得探究的问题。
      二、从语境顺应论视角看《雷雨》译本的翻译
      《雷雨》作为一部话剧,具有简洁性、口语化、个性化和动作化【2】的特点,在翻译的过程中,是否也需要顺应话剧本身的这些特点呢?同时,由于复杂的人物关系以及深厚的历史背景,《雷雨》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即台词与隐含在剧本里的语境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么顺应的过程中是怎样体现这些人物关系和历史背景的呢?本文希望通过对语境顺应在《雷雨》翻译过程中是如何进行的这一问题的研究,能帮助翻译者更好地利用这一理论从事今后的翻译工作。
      心理世界的顺应
      心理世界(mental world)包括交际双方的个性、情绪、愿望和意图等认知和情感方面的因素。【3】由于翻译者兼顾了听话者和说话者的双重身份,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既需要顺应原作者的心理世界,也需要顺应目标读者的心理世界。请看例1:
      1. 原文:
      鲁贵:叫她想想,还是你爸爸混事有眼力,还是她有眼力。
      鲁四凤:(轻蔑地)自然您有眼力啊!
      译文:
      LU: Let her see who knows what’s best for, she or your dad?
      FENG (contemptuously): Why, you, of course.
      这个例子就是对心理世界情感方面的因素做出了很好的顺应,原文“自然您有眼力啊”是一个口语省略句,完整的句子应该是“自然是您有眼力啊!”,这一句其实是四凤的一句反语,根据原著中体现的情绪,鲁四凤想要表达的是一种不屑于她的爸爸鲁贵所说的话的情绪,译者在翻译的时候,需要选择语言来顺应这一情绪,因此,没有按字面翻译成“Of course you are!”,而是将其译成了一个英语省略句,译者用一个“why”表达了四凤压根没有理会鲁贵说的话,又用了一个“you”表达了四凤不愿意多说一个字,同时将“Of course”后置,表达了四凤一种勉强地肯定,这些都充分地体现了四凤对其父亲的蔑视,作者这样翻译,在顺应了原著中人物所表现的情绪的同时,既考虑到了目标读者即英语母语使用者在表达情绪时的语言特点,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话剧本身“简洁性,口语化”的特点。
      2. 原文:
      周萍:上学?(笑)这孩子!——可是,谁知道,你听了他的话,也许很喜欢的。
      四凤:你真的不预备带我走了么?
      周萍:孩子!怎么成?
      译文:
      PING: Go to school? (He laughs.)The young idiot—Still, who knows? You may find you’re better off with him after all.
      FENG: So you’ve made up your mind not take me with you, then?
      PING: But my dear girl! How can I take you?   例2中,同样是“孩子”,但是译者却译成了两个完全不同的句子,这是因为译者根据原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图做出了不同的语言选择和顺应。第一个“孩子”译成“The young idiot”,是因为当时的语境是周冲想要支持四凤上学,然而受到了封建思想影响的周萍觉得完全不可能,甚至觉得可笑,认为四凤相信周冲的话很傻很天真。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如果翻译成“Child”,目标读者就会很难理解原作者想要表达的真实意图——周萍认为四凤很傻很天真,同时也就会影响到目标读者对整部作品的理解。第二个“孩子”译成了“my dear girl”,是因为当时的语境是周萍觉得四凤怕自己不带她一起走而质问他,他认为这是四凤爱他的表现,因此,这句“孩子”既带着宠溺的感情,又有着安抚四凤情绪的意图。作者顺应了原作者的想法,做出了不同的翻译。
      社交世界的顺应
      社交世界包括个人指示语,态度指示语,社会场合和制度以及文化。【4】在中英翻译的过程中,涉及了中英两种不同的制度和文化,而这些差异往往会导致译出的东西不能被目标读者理解或者被误解,因此,社交世界的顺应就显得十分重要,请看例3:
      3. 原文:
      贵:(坐在长沙发上,得意地)钱不钱,你没有你爸爸成么?要不到这儿周家大公馆帮主儿,这两年尽听你妈的话,每天吃着喝着,大热天还穿得上小纺绸么?
      译文:
      LU (sitting down on the sofa with a smirk): Money or no money, where do you think you’d be without your old dad? If you’d taken your mother’s advice over the last two years instead of coming to work in a big house like this, you surely don’t imagine you’d be living as comfortably as you are now! And you wouldn’t be wearing nice, cool silk clothes in the middle of summer, either!
      例3中,译者顺应了社交世界中的文化因素。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中国人的意识里,纺绸是有钱人家穿的衣服,因为在中国古代,丝绸远比布要贵一些,因此,在人们的观念里会认为“丝绸”比“布”要高贵,所以鲁贵才会认为四凤热天穿上“纺绸”是一种高级的享受。但是由于地理差异和文化差异,在西方人的文化里,并没有“纺绸高贵”的这一概念,因此如果单单翻译成“silk clothes”就失去了它本身带有的文化含义,而目标读者也会觉得鲁贵这样说无法理解,故而,译者在翻译中加了“nice, cool”两个修饰词,以给目标读者更加直接和清晰的印象,有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剧情。在这个例子中,译者在了解了目标读者文化的基础上很好地顺应了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从而减少了语言翻译中可能出现的理解偏误。
      4.原文: 鲁贵:说呀,这不是大姑娘上轿,说呀?
      译文: Lu: Well, come on. It’s not as if you were swearing your life away! Who’s it to be?
      在这个例子中,作者很好地顺应了目标读者的社会习俗。“大姑娘上轿” 是汉语里的一个俗语,按照中国古代的结婚习俗,新娘出嫁时都需要上花轿,因为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的结婚,所以新娘会有一种害羞不敢上轿的心态。在这里表示的就是一种“因害羞而不敢去做”的心态。如果将这句直接翻译成英语“it’s not to get on the bridal sedan chair”,可想而知,这是典型的中国式英语,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和内涵,不了解中国习俗和文化的读者是没有办法理解这句话所表达的意思的,在这种情况下,译者顺应了西方的表达方式,用了词组“swear your life away”,帮助目标读者理解句子所要表达的意义,尽管这样的翻译会与原句有一定的出入,但是能从语用上达到对等,并符合了目标读者的社会背景、文化以及表达的习惯。
      物理世界的顺应
      物理世界包含了时间和空间的指示关系。“时间”包括事件时间、说话时间和指称时间,它不是一个绝对值,而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空间指示”绝对空间和参照指称对象的相对空间关系。【5】 请看下面这组例子:
      5.原文:四凤:天气这样闷热,回头多半下雨。
      译文:FENG: With the weather as close as this, ten to one it’ll rain presently.
      6.原文: 四凤:(伶俐地)那回头您跟哥哥要吧。
      译文: FENG (adroitly): You’d better touch Dahai for a few dollars, then, when he comes.
      7.原文: 四凤:哥哥,没什么要紧的事。(向鲁贵)好吧,爸,我们回头商量。
      译文: FENG: It’s nothing important, Dahai. (To her father.) It’s all right, Dad, we can talk it over later on.
      在汉语里,“回头”是一个口语词,表示在很短的时间里再次见面,但这个“很短的时间”到底有多短,却很模糊。例5至例7中,同样的一个副词“回头”,译者没有统一翻译成一个时间状语,比如“later on”,而是在三个例子里翻译成了三种不同的形式,这就是因为译者很好地顺应了物理世界中的“时间指示关系”,译者根据当时具体的语境以及时间关系分别进行了翻译。例5中四凤说“回头多半下雨”时,天气闷热,天空晦暗,她说话的时间与其指称的时间——“下雨的时间”相差很短的时间,因此,译者将“回头”译成了“present”;例6中,“回头”所指称的时间指的显然就是大海回来的时候,因此,译者将其翻译成了“when he comes”;例7中,大海已经回来了,四凤不想让鲁大海知道自己和周萍的事,想回避鲁大海和鲁贵稍后再谈。这个“回头”所指称的时间肯定是晚于她的说话时间的,因此译者将其翻译成了“later on”。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以说话时间为参照点,以指称时间为对象,顺应了两者的关系,从而做出了恰当和准确的翻译。   三、小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在这部作品的翻译过程中,译者从心理世界、社交世界以及物理世界三个方面都很好地顺应了语境关系,笔者也从中总结了以下几点:
      首先,在翻译的过程中,心理世界的顺应需要考虑两个因素:原作者所赋予的剧中人物的心理世界以及目标读者的心理世界。译者必须不断选择适当的语言表达形式,适当的词汇来达到原著与译本之间的对等。
      其次,在翻译的过程中,社交世界的顺应应该从社会因素着手,译者需要考虑目标读者与原文读者在文化背景、社会环境以及风俗习惯和认知方式上的差异,从中选择适当地翻译策略,以顺应目标读者的社交世界。
      最后,在翻译的过程中,物理世界的顺应主要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入手,由于时间和空间都是一个相对概念,因此翻译者需要在翻译的过程中,根据参照和指示的关系,从时间上和空间上做出顺应语境的选择,以帮助目标读者更加清晰和透彻地了解原文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故事情节,以免产生歧义和误解。
      注释:
      【1】 Verschueren, J.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P.F15
      【2】何琴.《话剧翻译的语用适应观》[D]. 广西大学,2006(12).
      【3】 何自然,于国栋.《语用学的理解》——Verschueren的新作评价[J]. 现代外语,1999(4):428-435.
      【4】 何自然,于国栋.《语用学的理解》——Verschueren的新作评价[J]. 现代外语,1999(4):428-435.
      【5】 何自然,于国栋.《语用学的理解》——Verschueren的新作评价[J]. 现代外语,1999(4):428-435.
      参考文献:
      [1]、 Verschueren, J.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2]、 曹禺. 雷雨[Z]. 巴恩斯,王佐良译.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
      [3]、 何自然,于国栋.《语用学的理解》——Verschueren的新作评价[J]. 现代外语,1999(4):428-435.
      [4]、何琴.《话剧翻译的语用适应观》[D]. 广西大学,2006(12).
      [5]、 刘光正,吴志高.选择—顺应——评Verschueren《理解语用学》的理论基础[J]. 外语学刊,2000(4):84-90.
      [6]、 钱冠连. 语用学:统一连贯的理论框架——J.Verscheren《如何理解语用学》述评[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5).

    推荐访问:译本 语境 雷雨 顺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