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学习体会 > 正文

    石河子维、哈、汉城居农民工子女社会适应问题研究|2018农民工讨薪热线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4-14 04:45:56 点击:

      【摘要】本论文拟研究城市环境下,石河子维、哈、汉城居农民工子女社会适应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对适应不良者的建议和调整策略等,旨在为新时期不断涌入城市生活的农民工子女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提出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石河子农民工子女;社会适应;生活事件;应对方式
      一、多元文化的概念
      “多元文化”是指在一个社会、国家或民族中所存在的多种文化的总称。指文化主体在价值取向、价值规范、思想观念乃至行为方式上呈现出的异质性和多样性。文化的多元化意味着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价值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和价值主体意识的多元化。可以说,几乎任何一个国家都存在着多元文化,表现为各民族间以及同一民族内部由于社会阶层、地域、年龄、性别和宗教信仰等的差异,导致价值体系、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体现出文化差异。
      多元文化国家通常有某些共同点:首先是各民族群体缺乏价值观的统一,各民族文化五彩缤纷、并各自有一定独立性,社会融合主要是由于各群体之间经济上相互依存而实现;其次,各民族群体间的关系是功能性的,非感情的、辅助的,群体内部成员间的关系是第一位的,是情感的、非功利性的关系;其最终理想是各民族群体在保持各自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身份的同时,享有充分的平等,最终追求的理念是平等和正义。当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改革的深入以及经济成分多元并存局面的出现,社会利益主体的多样性必然随之出现,最终导致社会思想文化的多元化,使多元文化国家文化的多元特质加深,出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交融、冲突、并行发展的局面。当今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是——人们生活在多元文化社会里。新疆石河子地区历史上多民族长期共存的事实使这里具有多元文化共存的土壤,而社会经济发展导致的社会思想文化的多元化,使这里的文化特质更加错综复杂,民族成分的多样化与社会思想文化的多元化对当今青少年、尤其城居农民工子女的社会适应产生深刻影响。
      二、社会适应概念
      适应是心理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个体在随环境的限制或变化而改变、调节自身的同时,又反作用于环境从而达到与环境和谐共存的交互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根据外在环境变化调整自己的行为并表现出一定的思想、行为特征。社会适应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适应能力,也称适应行为,表现为个体独立处理日常生活与承担社会责任达到与他的年龄和所处社会文化条件期望相符合的程度,也就是个体适应自然和环境的有效性,可以说,生活就是适应,包括正常情境下的适应和应激状态下的适应。同时又有很多类型,包括心理、行为、认知上的适应等。
      三、石河子维、哈、汉城居农民工子女社会适应问题研究
      新疆作为多民族聚居区,不同民族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价值标准、道德准则等意识形态相互交融、冲突、并行发展,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日益加深,导致思想观念发生急剧碰撞,给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严峻挑战,迫使学校教育工作者思考一个重大问题:学校教育将何去何从?特别是随着中国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农村籍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在城市寻找工作、发展的机会,其子女往往也跟随进入城市学习、生活。就新疆石河子地区而言,维、哈、汉不同民族城居农民工子女由于民族文化传统的差异以及来自家庭教养方式、学校教育、个人特质影响的差别,其行为与思维方式将表现出一定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将会对他们在面临生活事件时采取的应对方式、获得的社会支持产生影响,同时不同群体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面临的生活事件也会千差万别,这些差异将导致一部分农民工子女可能由于选择、利用的社会资源不足而产生适应不良,这种适应不良可能是现实的、也可能是潜在的,可能是短暂的、也可能是持久的,可能导致个体产生各种身心发展障碍、也可能对个体影响甚微,需要具体分析。
      1.被试
      以石河子进城农民工子女比较集中的中学(石河子六中、石河子八中、石河子十中)为研究对象,对这些学校进行抽样,每所学校分别在初一、初二、初三随机抽取120人发放问卷,三所学校共计发放1080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1050份。被试分布见表1:
      2. 研究工具与调查过程
      以西南师大陈建文博士编制的中学生社会适应性问卷为测量工具,对石河子进城农民工子女比较集中的三所中学的1050名农民工子女进行集体施测后,采用四分区位法用统计软件SPSS11.5分别筛选出得分最高者(共计220名)和得分最低者(共计220名),按其得分分布情况将其分为适应良好和适应不良两组。在社会适应性问卷的基础上,将农民工子女按得分情况分为适应良好和适应不良两组,然后再分别以《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应付方式问卷》为测量工具,对适应良好者和适应不良者进行再测,并让学生填写获取社会支持方式问卷。
      3.结果
      ①农民工子女社会适应的现状
      对石河子进城农民工子女社会适应的问卷调查表明,被调查者绝大多数适应基本良好(72.2%)(平均每道题得分在4分以上),其中30%左右的农民工子女能够完全适应在石河子的生活,认知、行为等方面发展良好,只有少数学生(28.4%左右)(平均每道题得分在3分以下)对城市生活表现出一定的不适应。
      进一步的统计表明,适应良好者与适应不良者二者在社会适应的心理优势、心理能量、人际适应、心理弹性四方面均差异显著 (见表2):
      ②农民工子女受到生活事件影响的差别
      统计显示,石河子进城农民工子女适应良好者与适应不良者在生活事件的人际压力因子上差异极其显著(P0.05) (见表3):
      ③农民工子女应对方式的差别
      统计显示,石河子进城农民工子女适应良好者与适应不良者在应对方式的解决问题、自责、求助上差别极其显著(P<0.01),在幻想、退避、合理化上差别较显著(0.01  4.讨论
      ①农民工子女适应不良者存在的问题   社会适应层面 由表2可知,石河子进城农民工子女适应良好者在心理优势、心理能量、人际适应、心理弹性四方面均得分很高,各方面的心理素质和能力发展较完善;而适应不良者表现出心理动力不足、心理自控性和坚持性不够以及社会接纳性偏低的问题,这成为导致适应良好者与适应不良者产生差别的主要原因,也成为导致适应不良者社会适应产生问题的重要原因。
      生活事件层面 由表3可知,适应良好者在生活事件方面受到的生活压力和外在应激普遍较少,而适应不良者在这些方面受到的压力则较大,可见生活事件的多寡和严重程度成为影响石河子农民工子女社会适应的重要因素。事实上,总体而言,适应不良者在“学习压力”、“丧失因子”、“人际压力因子”等方面普遍得分很高,即普遍受到这些事件广泛和严重影响,导致对社会适应产生显著不利影响。
      应对方式层面 由表4可知,在应对的六个维度上均有差异,适应不良者由于自身知识、能力以及个人经历与生活经验的限制,在面对生活中的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不善于“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也不善于从外界寻求各种帮助;同时在问题解决失败时,归因上出现严重偏差,缺乏对所处环境的冷静分析,表现出很强的退避倾向。总之,在应对方式上,农民工子女思维的单向性和缺乏对问题处理的科学态度等妨碍了其适应水平的提高,导致其实际获得和领悟获得社会支持偏低,给社会适应带来障碍。
      5.建议
      ①应高度重视农民工子女的适应问题
      青少年阶段正处于人生长知识、长才干的“黄金时期”,一方面对学业成就的追求成为证明个人价值的重要依据,另一方面学习压力往往与人际压力(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亲子关系)交织在一起共同对青少年社会适应产生重要影响。维、哈、汉农民工子女由于自身的特点及外在环境的作用,经济条件及学校、家庭氛围往往交织在一起,共同对学习压力、人际压力产生影响;同时农民工子女自身是否有足够的应对资源、正确的应对策略达到问题的解决,是否有足够的控制外在环境的自信与能力同样也给社会适应带来重大影响。对此,家长和学校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②应创设农民工子女成长的良好环境
      对量表的统计表明,维、哈、汉进城农民工子女在“遭父母打骂”、“与教师有矛盾”、“与他人打架”、“与同学好友发生纠纷”、 “缺少朋友”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即来自家庭、学校支持的缺乏导致产生认识上的偏差,怨天尤人或自暴自弃,给社会适应带来不利影响。
      为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教师的指导、对父母的宣传教育和对在校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以营造更好的有利于农民工子女健康成长的环境。特别是在石河子多民族地区,要加强民族团结的教育和学校人文环境建设,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引导、规范,以促进形成和谐的教学秩序和良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亲子关系。总之,多元文化背景下,要注重不同民族文化传统特征及其发展的新动向,引导不同民族学生间加强交流、沟通,加强对异族文化的理解、认同。学校、家庭在多元文化交流、传播方面,应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③应引导农民工子女掌握正确的交往方式
      多元文化背景下,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人际交往有一个从陌生到熟悉、疏远到亲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相互之间能否建立良好关系,涉及到很多因素的综合作用。首先,在交往互动中,彼此之间会由于民族文化传统、行为方式的不同而产生矛盾,因而需要建立一套普适性的行为规范,确立起基本的行为准则;其次,由于农民工子女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社会阶层,文化异质性显著,同时不同学校校园文化、学风、班风也会存在差异,因此,学生之间能否真正彼此接纳、相互认同而建立起密切关系有较大不确定性,因此需要学校、家庭加强对学生行为特别是亲社会行为的引导,促进学生相互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所谓亲社会行为就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的谦让、帮助、合作、分享,甚至为了他人利益而做出自我牺牲的一切有助于社会和谐的行为及趋向。个体能对他人产生替代性的情感反应和意识到他人的感觉是产生亲社会行为的基础。亲社会行为(prosocialbehavior)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行为,对个体的健康发展以及社会适应具有重要作用,它不仅有利于不同民族农民工子女在一个较和谐的环境里适应新生活,也有利于青少年美德的培养和相互之间交往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Random House Webster’s College Dictionary, New York: Random House Inc. 1992:889。
      [2]郑金洲.多元文化教育[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1-3.
      [3]王昺.文化马赛克:加拿大移民史[M].民族出版社,2011 :6-7.
      [4]寇彧.儿童亲社会行为及其干预研究述评[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4):86-88。

    推荐访问:石河子 汉城 农民工 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