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心情短语 > 正文

    三国军事奇才―魏延 魏延奇才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2-10 04:30:09 点击:

      1.寻主之路   魏延是刘蜀集团的一个重要成员。据《三国志・蜀书・魏延传》说他原系刘备的“部曲”,可见他是属于亲信将领。建安十六年,魏延“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在这个时候,勇冠三军的虎将赵云亦为牙门将军,二人品位相当。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夺取汉中,称汉中王,准备迁往成都,在出发之前要派一员将领镇守汉中。汉中是益州的屏障,又是刘蜀集团北伐的前进基地,其地位相当重要,留镇的人自然是要能够独当一面的大将之才。当时,刘备手下的第一员大将关羽已经留镇荆州,“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谁料“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皆惊。”由此便可以看出刘备对魏延是何等的器重了。
      其实,赵云为翊军将军,随刘备前往成都,其职责显然不及魏延重要。建兴五年,诸葛亮准备大举北伐,以魏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而赵云则以镇东将军的身份,“随诸葛亮驻汉中”(《三国志・蜀书・赵云传》)。很显然,魏延此时已成了蜀汉的第一员大将,其作用自然更在赵云之上。之后,魏延在诸葛亮几次北伐中,常负先锋重任,曾大破魏雍州刺史郭淮等,因战功“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晋封南郑侯”。而赵云到死也没有晋封为县侯(仅封为永昌亭侯),直到景耀四年,在他逝世三十二年以后,才被追谥为顺平侯。
      总而言之,在二十几年的三国纷争中,魏延长时间肩负重任,出生入死,为蜀汉政权建立了巨大功劳。魏延作为一名历史人物,多年独当一面,“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多谋善断,智勇兼备,确有大将之才;而赵云虽是忠心耿耿,英勇奋发,令人喜爱,却长时间跟在刘备、诸葛亮身边,从没有自己一人独当一面过。可以说,论才干,论对蜀汉政权的贡献,魏延都要比赵云高出一等。
      魏延在《三国志通俗演义》一书中,其形象也是颇为吸人注目的。
      魏延曾是在刘备势孤力薄,惶惶奔走的危难之际才决心加入刘备集团的,他并非是那种趋炎附势,贪图利禄的人。
      魏延在小说《刘玄德败走江陵》中第一次露脸,就表现得不同凡响。刘备当时在曹操大军追迫之下,带领大批百姓,撤离樊城,来到襄阳城下,打算和刘琮一起合力抵御曹操。“蔡瑁、张允得知刘备唤门,径来敌楼上说:‘左右与我乱箭射死他!’城外百姓皆望敌楼而哭。忽然后城中一将默然跳起,带领数百人径上城楼,来杀蔡瑁、张允。”这个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将领就是魏延。他“大呼曰:‘刘使君乃仁德之人也!汝等何投曹贼,以图爵禄?非义士之所为!吾今愿请使君,入城诛贼!’抡刀砍死守门将,遂开城门,放下吊桥,大叫:‘刘皇叔领兵杀入城,以讨国贼!’”因刘备不愿乘机入城,转走江陵,而魏延寡不敌众,只得逃离襄阳,投奔长沙去了。虽然此事没有成功,但却表现了他的爱憎分明,见义勇为。
      在赤壁之战之后,关羽进攻长沙,与黄忠交战,长沙太守韩玄因黄忠不肯射死关羽而下令将他斩首。魏延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又是挺身而出,“挥刀杀入,砍散刀手,救起黄忠,大叫曰:‘黄汉升乃长沙之保障!韩玄残暴不仁,轻贤重色,今杀汉升,是杀长沙百姓也!愿随者便来!’”接着又“直杀上城头,一刀砍韩玄为两段,提头上马,引百姓出城,投拜云长。”魏延的两次关键时刻的“亮相”,一因刘备仁德,二为长沙百姓,都可以说他正气磅礴,因而一呼百应,大得人心。我们在这里就可以看出魏延过人的见识和胆略。

      2.骁勇善战
      魏延是一位骁勇善战的将领。他出生入死,英勇奋战,为蜀汉政权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
      刘备集团的全部历史可分三个阶段:从刘、关、张桃园结义,登上政治舞台开始,到建安十二年刘备三顾茅庐为止,是创建和奠基的阶段。刘蜀集团在这二十四年当中,虽然初露头角,然而他们没有明确的战略方针,没有可靠的战略基地,也没有总揽军政的帅相之才。所以,刘备虽枭雄而无所展其志,关羽和张飞虽都骁勇而无所用其长,屡遭挫败,飘若转蓬,只得寄人篱下,依靠刘表。自建安十三年的赤壁大战,至建兴十二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算是刘蜀集团立国与发展的阶段。刘蜀集团在这二十七年当中,遵照诸葛亮隆中对策提出的战略方针,夺荆州,占益州,力量大大增强,与魏、吴鼎足而立。荆州虽得而复失,而刘、关、张先后去世,但因诸葛亮的卓越努力,国力基本保持稳定,而且对强大的魏国一直保持进攻的态势。自建兴十三年蒋琬作为蜀国的统领大将军,掌握蜀汉军政大权,到炎兴元年后主刘禅投降邓艾,是刘蜀集团衰落和灭亡的阶段。综观此三个阶段,第二阶段显然是最有声色的。然而在这一阶段中,蜀汉的开国大将关羽、张飞、黄忠、马超、赵云,都先后亡故,只有魏延一个人一直奔走疆场,贯穿其始终。试看关系到蜀汉命运的几大战役――夺取益州之役,争夺汉中之役,南征之役,北伐之役,魏延都是奋勇当先,甘冒矢石。或是与黄忠为伍,或是与赵云配合,或是独任先锋,他总是冲劲十足,壮心不已。这一点可以在以下几个例子当中看出:
      诸葛亮出师南征,令赵云、魏延为大将,总督军马……(卷十八,《孔明兴兵征孟获》)
      诸葛亮出师北伐,唤诸将听令:前督部,镇北将军、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都亭侯魏延……(卷十九,《孔明初上出师表》)
      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乃令魏延、姜维作先锋……(卷二十一,《诸葛亮六出祁山》)
      魏延一直为刘蜀集团南征北战,东挡西杀近三十年的时间,确实是劳苦功高。
      同时,魏延还颇识兵机,智勇兼备,在刘蜀集团中出类拔萃。刘备手下的几员重量级干部:关羽喜读兵书,颇有谋略;张飞粗中有细,时有妙计;赵云、黄忠用计不多,马超只能算一勇之夫。而魏延呢?他在年轻气盛时,也是以冲锋陷阵、斩将搴旗为能事;随着战争经验的日益丰富,对战争艺术也逐步加深了认识,用计献策的能力也大大提高了。如在卷十九《孔明祁山破曹真》写道,诸葛亮在骂死王朗以后,下令命赵云、魏延当晚去劫魏寨,赵云毫不犹豫就要执行命令,而魏延却提出:“曹真深明兵法,必料我乘丧劫寨,他岂不提防也?”当然,诸葛亮对此早就有了安排,然而魏延的发问,说明他的确并非是一般的纠纠武夫,而是一个有勇有谋的大将。更难得的是,魏延不仅能对战役性、战术性的行动思谋用计,并且还能对关系全局的战略方针独抒己见。在诸葛亮出师北伐,魏国派驸马夏侯懋率领大军迎敌之时,魏延向诸葛亮提出了一个相当重要的计谋:
      夏侯懋乃纨绔子弟,软弱无能。可赐精兵五千,直取路出褒州,循秦岭以东,当子午谷而投北,十日之中,可到长安。夏侯懋若闻某骤至,必然弃城,望横门邸阁而走矣!所弃粮草,足可为用也。某却从东方而来,丞相可大驱士马,自斜谷而进。若如此行之,则咸阳以西,一举而可定矣。(卷十九,《赵子龙大破魏兵》)
      他提出的这个建议,知己知彼,大胆精明,的确是条难得的妙计,一个值得重视的战略设想。因在魏蜀的抗衡中,蜀汉国小兵寡,力量单薄,经不起同魏国打消耗战;而且秦岭险峻,易守难攻,道路崎岖,粮食给养难乎为继。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出奇制胜,才有可能把握战争的主动权,夺取根本性的胜利。相比之下,关羽、张飞等人的计谋单单是战役性或战术性的,唯有魏延从战略的角度提出过如此重大的决策,不能不说是他有过人之处。
      但令人感到可惜的是,诸葛亮却用“此非万全之计”作为理由,否定了魏延的计策,甚至连让魏延试试都不让,而主张走陇右大路,“依法进兵”。如此一来,便错过了有利的战机,使本来手忙脚乱的魏军获取了喘息的时间,得以调整部署,而蜀军则不得不在陕甘的山区地带与魏军打阵地战、消耗战,劳师数载,无功而返。诸葛亮的主要对手司马懿事后评价说:“诸葛亮平素谦慎仔细,不肯造次行事。他却不知吾境内地理;若是吾用兵,先从子午谷径取长安,早得多时矣。”由此可以看出,魏延的主张是正确的,最起码是有可能成功的。
    [ 2 ] [ 3 ]   正因为魏延有上述多种长处,刘备才对他非常器重。这一点在以下事件当中可以看出来:
      刘备进位汉中王以后,令魏延总督军马,守御东川,遂引百官回成都。(卷十五,《关云长威震华夏》)
      刘备亲率大军伐吴时,命丞相诸葛亮保太子,守两川;骠骑将军马超并弟马岱,助镇北将军魏延共守汉中,以当魏兵……(卷十七,《范强张达刺张飞》)

      3.脑后是否有反骨?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常常会为魏延抱屈。他“身长九尺,面如重枣,目似朗星,如关云长模样,武艺独魁。”(《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卷九,《刘玄德败走江陵》则。下引此书,只注卷、则。)但他的经历却远不如关羽顺遂,地位也远不如关羽显赫,更不像关羽那样深受后人尊崇。他与黄忠并起一时,勇毅相侔,勋劳略等,但他却没能像黄忠那样,留下“忠勇老将”的美名。
      恰恰相反,就因为诸葛亮说了一句“魏延脑后有反骨”,于是便不太得志,最后还死在了诸葛亮的锦囊妙计之下,确实是有点冤!
      反骨这种东西,不知相书上怎么说。但古人都留着长发,梳着发髻,戴着帽子或头盔,除了亲近的人,一般是摸不着看不见别人的后脑勺的。所以诸葛亮说“魏延脑后有反骨”这句话,不是信口开河,就是装神弄鬼。但抛开“反骨”这种神秘东西,诸葛亮的判断基本上还是有根据、有道理的,魏延的为人处事,确实有一种“即兴式叛变”的风格,称为“反骨”,大致也不错。
      《三国演义》中,魏延首次出场时,正值刘备携民渡江败走襄阳之际,当时的刘备真可谓是一败涂地、狼狈万分,身边兵不过上千疲卒,将不过只有张飞、赵云,况且后有曹操雄师追击,前有蔡瑁、张允刁难,可以说是进退无路、存亡未卜。就在这生死存亡关头,挺身而出的是原本与敌对双方根本毫无关系的魏延,就是凭着一颗男儿的血性之心,为了搭救刘备君臣和数十万百姓,才不惜得罪蔡瑁、张允这些奸佞谄媚之辈,在襄阳城下与名将文聘大战数十回合,可最后却落得家人被杀只身投奔长沙的下场。魏延的首次出场就给人留下了正直、勇猛极其深刻的印象。 然而,令魏延与读者始料不及的是,正是他的这种完全发自内心的仗义之举,最后却成了诸葛亮认定其“脑后有反骨”的最初契因。
      魏延的第二次出场,是在赤壁大战之后,刘备攻略汉上九郡时。当时,不可一世的关羽率兵袭取长沙,遭到了老将黄忠的顽强阻击,处于进退两难的尴尬之地,又是心高气傲、血性方刚的魏延解了围。当时,为报答战场上关羽的不斩之恩,三箭虚射的老将黄忠受到了太守韩玄的误解,被绑赴刑场即将斩决。相信每个读者看到此处时,都不禁会为黄老将军的生死捏了一把汗,在千钧一发之际,又是魏延激于义愤振臂而呼:“黄汉升乃长沙保障,杀汉升即杀长沙百姓也”,拔剑而起,斩了轻于杀戮的昏聩之辈韩玄,大开城门,迎接刘备大军进入长沙。至此,会有多少人为保存了后来的五虎大将之一而庆幸?又有多少人会为魏延这员猛将终归刘备帐下而兴奋?
      谁也想不到的是,等诸葛先生一到,首先令下的就是要斩有功无过的魏延,其理由是“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忠也,食其禄而弑其主是不义也”。至此,相信会有很多人会为魏延感到不公!难道抛弃无能之主迎接明君的到来竟然是错误的举动?难道就该看着昏庸之辈砍下天下名将的头颅而无动于衷?相信当时不知会有多少人会为魏延深呼一声:冤哉文长!
       还好刘备不失为创业明智之主,念忆旧恩从诸葛刀下救出了魏延。从此之后,在刘备的帐下又多了一员东挡西杀、威风八面的猛将,魏延在刘备帐下大显身手施展自己的才华,数十年间冲锋陷阵屡立奇功:取西川与黄忠共为先锋,尽败蜀中名将;战东川助张飞屡破曹兵,箭射曹操面门;退蛮兵渡泸水破孟获苦战数年,成就了诸葛先生七擒七纵之举;出陈仓震魏将斩王双历任前锋,效尽了跋山涉水先出后回之责……
      终于,一代猛将辅助明君成就了王霸之业,使昔日本无寸土之地的刘备坐上了两川之主蜀中之王的宝座,延续了后汉六十余年的西隅江山。同时,一代明君助猛将遂却了建功之志,使当年孤身投主的魏延完成了举将封侯吐气扬眉的心愿,成了坐镇汉中,独守一方的南郑侯汉中太守征西大将军。在这里,我们不禁要为刘备的慧眼识人与魏延的得遇明主、君主猛将之间的相得益彰而额手相庆。
      然而,令刘备没有想到,魏延也没有想到,令许多人都没有想到的是,无论魏延的功劳有多大,就是那一句主观臆断的“脑后有反骨”,最终还是造就了猛将魏延的一生悲剧,而这悲剧的策划者和导演者恰恰是那位被刘备待之如师、为众将奉之如神的著名贤相诸葛亮。
      这位昔日南阳的卧龙先生、今天蜀汉的武乡侯,为了证明自己的预言没有错,于是在刘备死后自己被刘禅尊为相父的十几年中,运用手中所掌握的统军大权,采取了一系列隐秘晦暗的手段,对魏延的正确建议与行动进行了多次的掣肘与压制,使其在多年战争中积累的丰富作战经验的魏延根本得不到发挥,难道不是这样吗?
      首次出祁山,魏延根据形势,大胆提出倡议,由自己带精兵取道子午谷直插魏国的重镇长安,在当时的情况下,是一条出奇制胜的妙计,因为当时镇守长安与蜀军对垒的既不是久历戎行的大将军曹真,也不是老奸巨猾的都督司马懿,而是根本不知军事的纨绔子弟夏侯懋,时机真是千载难逢。令人感到可惜的是,诸葛先生根本就不采纳魏延提出的建议,假如诸葛先生采纳了魏延的这条建议,三国的历史或许就会重新改写了。
      战守街亭,事关北伐的胜败与否,不管是作为统率全军的主帅诸葛先生,还是担任破敌掠阵的先锋大将魏延,都十分清楚此仗的重要分量。因此,在诸葛先生首发军令之际,魏延就先讨令,愿去街亭大战司马懿和张合,对当时的蜀军来讲,前军众将中除了老将赵云之外,只有魏延有这个资格与本事讨这支分量极重、关系极大的令箭了。
      可是,魏延又一次地被诸葛亮手中的权力所压制,先锋大将只落了个在山后扎寨负责接应的差使,派去守卫胜败重要所在、此战咽喉要道街亭的,竟然是那个早就被刘备看透,说明其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庸才马谡,那为何要这样安排呢?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此君是孔明的心腹,为卧龙先生一手提拔,所以镇守街亭如此大的功劳,不管怎样孔明先生也是不会让那勇猛善战、自信自傲的魏文长所染指的。
      可惜,马谡将军实在是不争气,为人刚愎自用,自以为熟知兵法,结果一上战场只会照搬硬套,屯兵于山顶。一厢情愿地幻想着以高击低势如破竹,而结果却根本行不通,水道被断造成军心大乱,只好收拾残兵拼死突围。要不是魏延的接应,恐怕他的命早就丢了,如此不但丢失了军事重镇街亭,还让诸葛先生受了天大的惊吓,被迫才唱了一出提心吊胆的空城计来。
      街亭一战的大败,蜀军的损失、统帅的失策,无疑使魏延这位久经沙场的猛将极为失望。所以,即使诸葛先生挥泪斩了爱将马谡,也无法在魏延的心目中重新树立起对孔明先生用兵如神的信任。从此,魏延对诸葛先生所发的将令,态度开始起了变化,由过去的毫不怀疑变成了今日的将信将疑,甚至出言给予讥讽,如此就更犯了诸葛先生的大忌。在诸葛先生的眼中,“反骨之说”开始化为现实。
      于是,诸葛先生在牵制掣肘的基础上,开始用一种近似于无耻的手段对付不听话的魏延,必置其于死地而后快。先生为了完成此举,开始了深谋远虑的计划,上方谷一战,诸葛亮在安排火攻时,事实上是计划将司马懿父子连同诱敌的魏延一块烧死在山谷中的,这一点连罗贯中先生也不得不承认,只是人算不如天算而已,瓢泼大雨不但救了司马懿父子,同样也使诸葛亮置魏延于死地的计划破了产,诸葛亮对此只能是无奈地仰天而长叹。
    [ 1 ] [ 3 ]   世人读《三国演义》,大多数人不解诸葛先生,为什么只是认准了出祁山这条路,他到底是平稳持重还是骨子里胆小呢?其实这不得而知,但六次北伐都无功而返却是不争的事实。他在前后数十年的征战中,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蜀国不但没有因此取得魏国的寸土之地,而最后就连诸葛亮本人也被拖死在了五丈原秋风萧瑟的寒夜里。伴着司马懿坚守不战策略的逐步成功,困扎在渭河之滨五丈原上的诸葛先生日见计穷,蜀军的锐气被渐渐地拖光,诸葛先生的生命也开始走向死亡。
      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他还是没有放弃除掉魏延的念头,他不但强撑病体密切地观察着魏延的一举一动,并且还开始悄悄地寻找、扶持帮助自己实现这个愿望的党羽与帮凶。于是,杨仪,这个不见其功的普通幕僚被委以了统军重任;马岱,这个蜀营当中的一勇之夫被密授了锦囊妙计,先生在去世之前,通过这一系列见不得人的小动作,终于完成了除掉这块哽噎在心口上数十年“反骨”的最后部署。
      《三国演义》中所载孔明遗计斩魏延虽在《三国志》中没有提及,未必属实。但在孔明要死的时候,作为蜀国功绩最大、也最重要的要臣魏延却没有被召见。无论是魏延还是其他任何人,都会猜测其中必有蹊跷,而且极有可能被人算计。孔明在杨仪、魏延的斗争中很明显是偏向杨仪的。魏延功勋卓著,岂会听命于一个小小的后勤头头杨仪之命?孔明这样做不是明摆着要逼魏延造反吗?高傲的魏延千算万算也没有算到马岱也会背叛自己,死在自己战友的刀下。
      魏延对刘备曾何其死心塌地!他有很高的成就感荣誉感,为了蜀国鞠躬尽瘁,为了刘备这个伯乐万死不辞!然而就在魏延雄心勃勃之时,那份由来已久的猜忌悄然弥漫且铺天盖地而来,“脑后有反骨”,就因为砍了一个轻于杀戮的韩玄,诸葛亮给扣上的那顶大帽子便永远地摘不去了。蜀国上下便猪一样地盲从着一直戴有色眼镜看魏延。可以知道的是,一代名将魏延作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死得实在是太冤枉了!
      魏延死后,蜀国上下朝堂之中确实少了一位桀骜不驯的人物,文臣武将之间确实保持了一种无争无斗的短暂平和。但是,因此而造成的严重后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蜀国从此以后再也没出现过像魏文长般勇猛无敌冲锋陷阵的栋梁之才,再也没有了昔日那威震汉中独当一面的征西大将军,面对强大的魏军,面对昏庸的刘禅,面对凋零的将校,面对衰落的蜀国,统率大军的姜维只能默默地咽下“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苦酒,勉为其难地独自支撑着诸葛先生遗留下来的尴尬局面与残破江山,不禁为蜀汉与魏延一悲!
      好在上天是公正的,所谓离地三尺有神明,种种事实证明,不论是诸葛先生怎样先入为主地断定魏延脑有反骨日后必反,还是杨仪这些平庸之辈如何绞尽脑汁网罗罪证编织罪名,毕竟还是证据不足,底气有亏,无法服人。呜呼!一代名将,没有倒在九死一生的战场上,却死在了自己人背后挥起的刀下,这种不公的结局,足令天下有志之人哀之惜之恸之惋之。
      更让人心寒的是,那个被诸葛亮委以重任的杨仪,在权力欲得不到满足的时候曾经言道:早知如此,当初丞相死时,吾若以全军投魏,何至有今日耶?看,这就是诸葛亮一手提拔的大官,在蜀国即将灭亡的时候,竟出此大逆不道的话。但这一番话倒是真正地告诉了九泉之下的诸葛先生,到底是谁的脑后真的有反骨。
    [ 1 ] [ 2 ]

    推荐访问:国军 奇才 魏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