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心情短语 > 正文

    都市报新闻传播中的文化共享与认同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2-09-01 14:05:07 点击:

      摘 要 仪式传播观认为传播“最奇妙的”不是控制与效果,而是作为一种仪式,它不仅将人们吸引到一起,更能建构一个有意义的文化世界。本文基于仪式传播观视角,通过对一组报道的文本分析,试图探究都市类报刊日常报道如何成为一种文化仪式的过程,并解析其中促成城市文化共享和认同的特质。
      关键词 都市报刊 仪式传播 文化认同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成果(项目编号Y201738083)。
      作者简介:陈荣美,浙江大学城市学院。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3.191
      中国的都市报刊伴随中国城市化进程和新闻媒介的市场化发展出现,有着鲜明的城市特质和市场化特征。然而,在已有的都市报研究中,都市报基于市场竞争的传播策略一直是人们研究的重点,其与城市的关系却鲜有研究。按照当下流行的文化学和社会学观点,报纸传播是建构文化认同的重要方面。那么,都市报作为一城之报,其在建构一个城市的文化认同方面有怎样的作为,又如何作为?这些应是当下中国快速发展背景下值得研究的现实问题。鉴于此,本文将基于仪式传播观视角,以杭州《都市快报》一组典型社会生活类报道为例,分析都市报刊的新闻传播如何建构和共享了城市文化,其促成城市文化共享与认同的传播特质又是什么?
      一、仪式传播观概述
      美国传播学者詹姆斯·W.凯瑞(James W.Carey)在《作为文化的传播》一书中,倡导传播学的文化研究取向,提出仪式传播思想。凯瑞的仪式传播观旨在破除传统的传播传递观对人们的桎梏,提醒我们看到传播“最奇妙的”不是通常认为的控制与效果,而是一种将人们以团体或共同体的身份吸引到一起的“神圣典礼”,并最终建构一个“有秩序、有意义、能够用来支配和容纳人类行为的文化世界”。凯瑞的仪式传播观借鉴了芝加哥社会学的理论成果,看到“传播是人类共处的基础所在”,传播作为一种“仪式”,可以促成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连结,并能建构或共享群体中的文化。(詹姆斯·W.凯瑞:2005)
      依据凯瑞的仪式传播观审视报纸,报纸不再只是一个装载信息的工具或内容容器。在凯瑞看来,报纸传播新闻和读者阅读新闻就好比参与一个仪式,这里的“仪式”包含两方面意思:一是由报纸传播的“同时性”所带来的不同地点的人同时的阅读和想象,这种“同时的阅读和想象”创造了一个不同寻常的“群众仪式”:在同一时间阅读新闻这一行为正被数以千计甚至数以百万计的、互不相识却又确信彼此存在的其他人同样进行着(孙玮:2009);另一方面,强调仪式,其实强调的是新闻传播背后的文化意涵,报纸传播的不是具体的新闻,每一个读报者(也可以说是参与仪式的人)在这个由报纸传播所构筑的空间中,交流和共享信息、思想、价值观,并由此确认彼此的关系而形成想象共同体。
      二、“找假牙”报道的仪式传播分析
      2014年8月29日,《都市快报》A08版登了一条看似简单的新闻;《主题:贴沙河边一个喷嚏  1万多块飞进水里  副题:你有什么高招,能帮徐大伯找回假牙》。新闻事件很简单,65岁的杭州人徐大伯,傍晚散步贴沙河边,打了个喷嚏,嘴里一副假牙掉在了河里。徐大伯又心痛又苦恼,假牙磨合大半年刚适应,重装至少再跑六趟医院。徐大伯的女儿打快报热线电话求助,问快报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可以找到假牙。随后一周,《都市快报》连续报道了“找假牙”的曲折过程。这组报道,短短一周全城皆知,几近街谈巷议,人们有的直接打快报热线出主意,更有的直接跑到假牙丢失现场,或围观,或参与,甚至假牙找到之后,与此事不相干的读者继续给快报热线打电话,或表达自己的感动,或感谢事件中的平民英雄,甚至感谢杭州这座城市。整个过程热忱与感佩同在,寻找或是报道都圆满落幕。
      从仪式传播观角度看,该新闻传播无疑是一次成功地将人们吸引到一起的“仪式”,而且人们在这起媒介传播事件中共享、确认了杭州城市居民互帮互助的城市价值观和杭州独有的市井文化。一则再平常不过的热线新闻,在都市快报的报道过程中,产生了凯瑞如所说的“最奇妙的”传播反应。那么,这种传播反应是如何发生的呢?
      首先,报道的“个体化”视角在不断建构和延伸关系的空间,事件報道成为人们“交往”和“关系”的讯息。细读“找假牙”新闻文本,个体是该组报道的重点,新闻中充满了各种鲜活的人物个体。第一篇报道除陈述徐大伯的河边遭遇,还详细描述了徐大伯没有牙套后的诸种生活不便:吃东西基本靠舔,连吃两天豆腐和稀饭;和邻居说话不敢张大嘴巴,怕难为情……。报道刊出后,具体个体的困境引来了热心的关注者,当天快报热线电话一上午就接到了几十位读者来电,第二天第三天上百位热心读者打来电话,帮徐大伯出主意。快报记者带水下拍摄器现场搜寻,不少读者自发赶来贴沙河边:有贴沙河边长大的韩大伯带来了游泳高手,两人轮番下水帮忙打捞;有工地上的师傅特地请了半天假,带来了钢管和强磁铁,据说几公斤的东西掉到江里也能吸上来。最后,杭州顶尖的潜水员也赶来了……。个体的困境通过媒体的传播引来了热心的关注和帮助,这些不断参与进来的个体又成为新的报道个体,报道如滚雪球般不断地吸纳越来越多的个体进入传播过程,“最后找假牙报道的笔墨重点已经不是假牙不是大伯,它浓墨重彩的是一群情深义重的杭州人。”(徐芳:2015)从仪式传播观视角看,“找假牙”新闻传播已然建构起了一个越来越大的杭州市民的交往空间——不同职业、不同地点、互不相识的陌生人因此勾连在一起。这种交往关系空间的形成,一方面是报纸同时性传播的效果使然,另一方面就是得益于快报报道的“个体”视角,正是报道中呈现的众多“个体”,使报纸的新闻传播有了一个非常具体可感的交往纽带——具体的人,人们因为具体可感的个体故事和个体反应而聚一起,形成一个虚拟又具体的交往空间。齐美尔说“社会存在于若干个人有着相互影响的地方”(齐美尔:2002),徐大伯找假牙事件的报道就是齐美尔所说的这样一个地方(交往空间),而新闻报道中的鲜活“个体”视角是形成这样一个地方的重要因素。

    推荐访问:都市报 认同 传播 共享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