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心情短语 > 正文

    浅析中东战争发生的原因|中东发生的战争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5-18 04:46:58 点击:

      摘 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中东一直作为世界政治的热点广为世人关注。中东地区是东西方的交通咽喉,世界的十字路口,当今世界最大的石油供应基地,世界三大宗教——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发源地。因此,政治矛盾、宗教分歧、经济摩擦等问题导致的冲突与战争在这个地区持续了半个多世纪。虽然,阿以双方及联合国为解决阿以问题作了很多的努力,但权利的瓜分、利益的争夺以及阿以之间根本性的分歧是许多努力并未能真正的解决问题。冲突与战争,对抗与缓和在这块土地上交织地进行着。真诚的祈祷、深深的祝愿,愿中东早日重见和平的曙光。
      关键词:中东概论 ; 中东纷争; 五次中东战争; 和平进程; 结论
      引?言
      在我决定以阿以争端作为我毕业论文题目的时候我犹豫了好久。阿以争端持续了半个多世纪,到目前为止仍然是一个说不清的话题。仅用我有限的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去写的话,可能会写的肤浅,认识浅薄,内容不充实。但是,在我内心深处有一份深深的祈祷,深深的祝福,愿阿拉伯人民能早日走出苦难,在这个世界里,能多一些和平,少一场战争。这个愿望促使我一定要写出来。
      中东是亚非欧三大洲相连的地区,是世界交通的枢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石油供应地,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世界三大宗教的发源地。由于中东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石油资源,宗教中特殊的地位,使之成为超级大国必争之地。因此,该地区的冲突与战争不断爆发。这对该地区的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苦难,他们沦为难民,流离失所,倍受折磨。
      阿拉伯人和犹太人都是西亚古代闪族人的后裔,曾共同生息在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冲突和分歧使他们的矛盾不断激化,犹太人被迫离开了巴勒斯坦的土地。但是犹太人回归巴勒斯坦、回到他们深爱的家园的愿望迫使他们发起了犹太复国主义。从此,阿拉伯民族和犹太民族之间结下了不解冤仇,从而爆发了五次中东战争。
      在老师的鼓励和帮助下,我查阅了许多这方面的资料,脑海中对阿以问题有了一个大概的框架结构。就这样我动笔了。
       1?中东概论
      1.1 地理概况
      中东是一个政治地理概念,也是“欧洲中心论”的产物。从16、17世纪起,欧洲列强开始向东方扩张,他们以欧洲为中心,按距离的远近把东方各地分为“近东”、“中东”和“远东”。我们现在习惯上所说的中东是指亚、非、欧三大洲相连的地区,东起伊朗高原,西达埃及和地中海东岸,北至黑海和高加索,南邻亚丁湾和阿拉伯海,是欧、亚、非三大洲的结合部。
      1.2 丰富的石油资源
      中东地区素有西方世界“经济生命线”之称,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石油供应基地。据九十年代初的有关统计资料,世界已探明的石油可开采量约1000多亿吨,其中中东的储量就达700亿吨。中东的石油年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34%左右,销售量占世界总销售量的65%左右。 是世界能源的供给中心,也是西方国家的主要能源供应基地。因此中东地区对西方经济有着巨大的影响。
      1.3 重要的战略地位
      中东位于欧、亚、非三大洲的结合部,因处于地中海、黑海、里海、阿拉伯海和红海之间,也被称为“五海之地”,是世界交通的枢纽。苏伊士运河沟通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三大洋。霍尔木兹海峡、曼德海峡、黑海海峡和直布罗陀海峡都是重要的海上咽喉要道。西方的地缘政治理论的观点是:“要控制世界,必先控制欧洲,要控制欧洲,必先控制欧、亚、非三大洲的结合部”。因此,中东一直被强国列为称霸世界而必须要首先占领的关键地区。它们为了各自的利益直接或间接地插手中东事务。
      1.4 宗教发源地
      中东是世界三大宗教——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发源地。犹太教和基督教分别在公元前10世纪和公元1世纪诞生于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这个地方被两大宗教的教徒们认定为他们的“圣地”。公元7世纪,穆罕默德在沙特阿拉伯的麦加创立了伊斯兰教。穆斯林认为耶路撒冷是穆罕默德神秘夜行和在他升九重天之前的“神游”之地。也是伊斯兰教最庄严的圣地之一。于是,耶路撒冷成了三个宗教的教徒们共同认定的圣地。宗教信仰在中东地区居民的精神生活中和政治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许多阿拉伯国家把伊斯兰教定为国教,写入宪法,成为政治组织的基础。
      由于中东优越的地理位置,近代石油的发现与开发,宗教中特殊的地位,所以中东成为世界超级大国必争之地。再加上内部的政治矛盾,宗教分歧,民族仇恨,领土纠葛,经济摩擦,意识形态上的对立以及武装冲突都使这一地区随时处于可能爆炸的状态。而且,中东地区作为一个连接三个大陆的桥梁,其战略价值又由于它的丰富的石油资源而大为增加,使这一地区动荡不安。生活在这一地区的阿拉伯人和其他民族的人是不幸的,他们的生命中经历的只有连年不断的战争和流血牺牲、流离失所,在身体和精神上都受尽了折磨。
       2?中东纷争
      2.1 巴勒斯坦地理位置
      巴勒斯坦位于中东的中心地带,位于地中海东岸,北与黎巴嫩接壤,东与徐利亚、约旦为邻,西南与埃及的西奈半岛相连,南端的一角临红海的亚喀巴湾,处于亚、非、欧三大洲的交通要道附近,是连接东西部阿拉伯国家的纽带,中东海湾石油输出的主要通道之一。由于巴勒斯坦地区的战略地位和经济地位极其重要,有着丰富的石油资源,历来是世界大国的必争之地。
      2.2 巴勒斯坦土地上最早的居民
      据历史考证,阿拉伯人和犹太人都是古代的闪族。相传公元前约4000年阿拉伯半岛半游牧部落中闪族的一支迦南人就来到巴勒斯坦地区定居,巴勒斯坦地区最早的居民就是迦南人,他们于公元前2000年在这里建立了巴勒斯坦历史上的第一个国家。犹太人古时称希伯来人,他们和迦南人、阿拉伯人等都是西亚古代闪族人的后裔,和西亚其他民族一起曾共同生息在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并在巴勒斯坦土地上建立过国家。
      2.3 犹太人的三次大离散
      当犹太人进入巴勒斯坦的时候,迦南人、腓力人等都曾进行过抵抗,但由于没有相互援助,被犹太人各个击破。公元前1020年,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了统一的希伯来王国,这是历史上最早的犹太国家。大约在公元前935年,希伯来王国分裂为以色列和犹太两个国家,都统称为犹太人。以色列国的面积比犹太王国的面积大两倍,而犹太王国却比以色列王国富饶。公元前722年,东方两河流域的亚述帝国国王萨尔贡二世攻陷撒马利亚,消灭了以色列王国,虏获其国王。公元前586年,东方新崛起的巴比伦王国攻入犹太王国,犹太王国的中心耶路撒冷被夷为平地,所罗门圣殿被毁,巴比伦王下令把数万名犹太人作为浮虏押回巴比伦,这是犹太人的第一次大离散。巴比伦人灭掉犹太国,结束了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国的历史。
      公元前538年,巴比伦王国被波斯帝国所灭,失去了包括巴勒斯坦在内的西亚地区。由于犹太教的一神论思想符合其巩固统治的需要,波斯王居鲁士就大力推行复兴犹太教的政策。它允许大批犹太俘虏返回巴勒斯坦,帮助重建了耶路撒冷圣殿。公元前331年,希腊巴其顿王国亚历山大攻占耶路撒冷,征服波斯帝国。亚历山大死后,在埃及和叙利亚一带分别建立了希腊化王国,即托勒密王国和叙利亚王国。亚历山大对东地中海沿岸的征服与统治,打破了各国和各民族之间的隔绝状态,各个被征服国家的民族开始杂交居住。犹太人此时也逐渐流散到南欧、北非和中非各地,形成了犹太人的第二次大离散。
      公元前63年,地中海西部新兴的罗马帝国不断向东扩张,利用武力占领了耶路撒冷和整个巴勒斯坦地区。但罗马帝国残酷的殖民统治迫使当地的土著居民和犹太人举行了三次大起义。犹太人的这三次起义,史称“犹太战争”。最后一次起义是在公元115年,起义者曾给罗马统治者以沉重的打击,把罗马驻军赶出了巴勒斯坦南部,并占领了耶路撒冷。罗马帝国哈德良随即进行了疯狂的报复,大量捕杀了起义者,于公元135年扑灭了这次起义的烈火。经过这三次民族大起义和所遭受的三场大屠杀,犹太人共死亡150多万人,幸存者几乎全部逃离或被驱逐出巴勒斯坦,这边是犹太人的第三次大离散。至此,犹太民族作为一个在整体,在巴勒斯坦定居的历史宣告结束。此后,巴勒斯坦几经沧桑,终于成为阿拉伯人的家园。
      2.4 犹太复国主义
      苏伊士运河1869年通航后,巴勒斯坦的地位日益显得重要。英国为控制这条运河,巩固和加强它在中东的殖民统治,不遗余力地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运动。1896年2月出版的《犹太国家》一书,系统地提出了复兴犹太国家的纲领。1897年,在赫茨尔的领导下,在瑞士巴塞尔召开了第一次犹太复国主义者大会,通过了《世界犹太主义复国纲领》,其中规定:“犹太复国主义的目标是在巴勒斯坦为犹太民族建立一个有公共法律所保障的犹太人之家。”大会决定成立犹太复国主义组织,这次会议揭开了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史上的新篇章。1917年11月,英国出兵侵占了巴勒斯坦。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巴勒斯坦于1922年沦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英国委任统治当局在该地区奉行“支犹压阿”的方针。犹太人从世界各地大量迁入巴勒斯坦地区。由于有几百万犹太人居住在美国,因此美国亦大力支持犹太复国主义,以便插入巴勒斯坦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为扩张在中东的势力范围,曾竭力扶植犹太复国主义,排挤英国,美国国会在1943年至1945年期间,通过了许多决议和宣言,赞成在巴勒斯坦无限制的移民和建立犹太国家,制造矛盾,使业已存在的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日益加深。
      2.5 巴勒斯坦分治决议
      对于来自英国的委任统治和犹太复国主义的威胁,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进行了坚决的抵制和反抗,不断举行示威游行和起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美国插手中东事务,英国人越来越感到巴勒斯坦问题的棘手。英国两次将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召集到伦敦开会建议成立阿拉伯区和犹太区,由英国继续实行委任统治,遭到双方的反对。加之战后美国在中东的地位取代了英国,犹太复国主义日趋倒向美国,美英矛盾激化。英国则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将巴以问题提交联合国处理。1947年1月29日,联合国大会在美国的操纵、俄罗斯的支持下,在33国赞成,英国等十国的弃权,阿拉伯国家等13国的反对下,通过了由加拿大等5国提出的方案,即“巴勒斯坦将来治理(分治计划)问题的决议”, 决议规定:
      英国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的结束不得迟于1948年8月1日,在委任统治结束后的两个月内成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
      阿拉伯国的面积为11 203平方公里,包括北部的加利利、约旦河以西地区、加沙地区和雅法市的阿拉伯区,计有阿拉伯人72.2万人,犹太人1万人。
      犹太国的面积为15 850平方公里,其中内格夫面积9 500平方公里,计有犹太人49.8万人,阿拉伯人40.7万人。两国经济上实行联合。
      耶路撒冷及其附近郊区村镇是一个“在特殊国际政权下的独立主体,由联合国管理”。
      由于分治决议基本上满足了犹太人的要求而违背了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愿望,并且是在阿犹矛盾已十分尖锐的情况下通过的,因此,双方之间的战斗在联合国表决的第二天就打响了。从此,中东地区开始了无休止的战争和动乱。
       3?五次中东战争
      3.1 第一次中东战争
      3.1.1 原因
      依照巴勒斯坦分治决议,占这个地区总人口三分之二以上的阿拉伯人所得领土仅占巴勒斯坦地区总面积的42%,且不相连,大部分为贫瘠地区。而占人口总数尚不足三分之一犹太人,却得到了该地区总面积的56%,且都为肥沃的沿海地带。这一决议当即遭到巴勒斯坦人民和阿拉伯国家的坚决反对。1948年5月14日,犹太复国主义领导人在特拉维夫发表公告,宣布“以色列国”成立。随后美国宣布承认以色列。决议违背了阿拉伯人的愿望,成为爆发战争的导火索。
      3.1.2 影响
      英国结束在巴勒斯坦委任统治的当天,1948年5月15日, 阿拉伯联盟国家埃及、外约旦、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的军队相继开进巴勒斯坦,第一次中东战争也称巴勒斯坦战争正式爆发。这次战争前后历时9个多月,以阿拉伯国家的失败以色列国的胜利而告终。战争使巴勒斯坦的土地分割为三部分。以色列控制了巴勒斯坦的78%的土地。有96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以色列驱逐出家园,沦为难民,流落到加沙地带、约旦、黎巴嫩和叙利亚等阿拉伯国家。这次战争使阿拉伯人与以色列人以至与伊斯兰世界结下了不解冤仇。阿拉伯国家和巴勒斯坦阿拉伯人长期对以色列实行“三不方针”,即不承认、不谈判、不媾和,同时把“消灭以色列,把犹太人赶进地中海”为自己的战略目标。巴勒斯坦战争使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英美等新老殖民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美国成为以色列的坚定支持者,更深地卷入中东事务。第一次中东战争成为中东乱局的起点。
      3.2 第二次中东战争
      3.2.1 背景
      巴勒斯坦战争、埃及七月革命与中东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促使中东地区的各种矛盾更加激化。埃及总统纳赛尔执政后,高举阿拉伯民族主义的旗帜,竭力维护埃及的独立,坚决反对殖民主义和以色列的侵略扩张政策,同西方国家和以色列的矛盾日趋尖锐。
      3.2.2 原因
      埃及境内的苏伊士运河是东西方交通的咽喉,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英法在苏伊士运河区建立了它在海外最大的军事基地,并签订了英埃条约。英国获得了在运河区驻军的权力。但随着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兴起,埃及宣布废除英埃条约,国际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埃及国有,公司的全部财产移交埃及。这样使得英法在埃及的利益受到威胁。英法两国不甘心失掉运河的控制权,指令两国商船通过运河时拒绝交纳通行费,对埃及实行经济制裁。并策划召集对运河实施“国际管制”。美国提出将运河交给“一个和联合国保持联系”的“国际委员会”来管理。 这些建议在联合国安理会未能通过。英法就与以色列暗地勾结,密谋发动了第二次中东战争,即苏伊士运河战争。
      3.2.3 影响
      这次战争是埃及与英法之间围绕着苏伊士运河的归属问题而引发的。英法以的侵略行径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谴责。联合国安理会两次大会通过要求英法以军队立即撤出埃及的决议。苏丹、黎巴嫩等国在联合国提出了要求所有会员国立即停止对以色列的军事、经济和财政的援助。美苏为了把英法赶出中东并取而代之,也出面要求他们撤军,美国甚至对英法施加军事压力。在这种形式的逼迫下,英法已全部从埃及撤军。苏伊士运河战争以埃及人民的胜利和英法以军队的失败而告终。这在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和整个国际形势的发展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3.3 第三次中东战争
      3.3.1 背景
      对于第二次中东战争的失败,以色列一直耿耿于怀、伺机而动。50年代中期,前苏联以与阿拉伯国家搞好关系,提供“经济、军事援助”为手段向中东地区渗透,致使美国在中东的政治、经济利益受到威胁。于是美国开始对埃及施加压力,采取种种限制。除此以外,美国加紧扶植和武装以色列。而此时的阿拉伯世界也出现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团结合作的好形势,叙利亚、黎巴嫩、约旦在建立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和使用约旦河问题上达成协议。同时获得埃及与其它阿拉伯国家的支持。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成立后,还组建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执行委员会,成立了巴勒斯坦武装力量“法塔赫”,“法塔赫”主张通过武装斗争解放全部巴勒斯坦领土,建立一个不分宗教信仰和排除种族歧视的巴勒斯坦民主国家。
      以色列害怕巴勒斯坦人民有组织的武装斗争危及它在巴勒斯坦的统治。并且从1965年起,以色列国内经济出现严重危机,生产下降,企业倒闭,群众不满情绪上升。以色列统治者为转移群众的注意力把群众的视线引向了阿拉伯方面。1966年春天起以色列就开始在约旦、黎巴嫩边境进行滋扰,致使双方多次发生军事冲突。以色列企图把埃及拖入冲突,并通过前苏联向埃及提供一份虚假情报,称以色列将对叙利亚开战。这是为埃及设下的一个圈套,成为第三次中东战争的导火索。
      3.3.2 影响
      这次战争以以色列空军孤注一掷的突然袭击为开端,在短短的六天时间里,近100万阿拉伯人和巴勒斯坦人被迫背井离乡,沦为难民。此次战争后苏联和美国在中东合伙制造了“不战不和”的僵局。所谓“不战”就是不许阿拉伯国家和巴勒斯坦人民用战争手段收复失地,恢复民族权力,即使打也是有控制的打;“不和”就是不许阿、以双方通过直接谈判解决问题,和也是有控制的和。阿拉伯国家是不战不和的最大受害者。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的关于中东问题的第242号决议以色列拒绝执行,巴勒斯坦和阿拉伯国家也不太满意。因此中东问题仍孕育着爆发战争的危险。
      3.4 第四次中东战争
      3.4.1 背景
      第三次中东战争是阿拉伯国家特别是埃及丧失了大片领土,阿方收复失地的心情也日益迫切。在埃及国内,要求“抗战雪耻”的呼声不断高涨,军队连续出现多次公开“请战”事件。纳塞尔重建了埃及军队,为了收复失地和恢复他在阿拉伯世界的威望,为了赢得战争的胜利决定联合阿拉伯国家共同进行准备。经过周密的准备,埃及联合阿拉伯国家利用伊斯兰教斋月和犹太教赎罪日的有利时机,向以色列侵占的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发动突袭。至此,第四次中东战争正式爆发。
      3.4.2 影响
      在这次战争中共有32个第三世界的国家与以色列断交,也打破了以色列“不可战胜的”神话。大大鼓舞了阿拉伯人民的士气,造成了以色列国内的政治危机,突破了美俄对中东事务的垄断。对中东和平进程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3.5 第五次中东战争
      3.5.1 背景
      随着中东地区不断爆发战争,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总部和游击队主力介入黎巴嫩国内权力斗争,扶植和武装伊斯兰教势力,打击亲以的基督教势力,并控制了黎巴嫩南部和贝鲁特西区,构筑军事设施,不时出击和炮轰以色列北部。使得以色列北部地区的安全构成威胁。1975年黎巴嫩爆发内战后,叙利亚从政治调解到直接出兵长驻黎巴嫩。以色列企图消灭巴解组织并迫使叙利亚从黎巴嫩撤军,以肢解黎巴嫩,使由以色列支持的基督教政权控制黎巴嫩南部。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出动陆海空三军对黎巴嫩发动了全面入侵。
      3.5.2 影响
      这次战争给黎巴嫩人民带来了空前的浩劫。大批无辜居民遭屠杀,许多城镇夷为平地,70万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巴解武装遭受巨大挫折。巴解总部被迫由黎巴嫩迁到了突尼斯,其所属的武装力量也被分散到周围的几个阿拉伯国家,已不可能再展开对以色列的军事活动。
      在以色列建国后的五次中东战争中,除苏伊士运河战争之外,以色列基本都是赢家。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民不但没有实现建国的愿望,反而成为四处漂泊的难民,且境况日益恶化。而战争的胜利使以色列这个400余万人口的小国不仅在中东、在阿拉伯世界的敌对和包围中站稳了脚跟,而且还不断地扩张和扩展,为其日后在谈判桌上坚持扩张立场和强硬政策获得了重要筹码。
       4?中东和平进程
      巴以冲突持续了半个多世纪,成为当今世界矛盾的焦点之一,举世瞩目。国际社会为全面公正持久地解决阿以争端进行了不懈的努力。联合国就阿以问题先后通过了第242号决议和第338号决议。美国总统卡特自上台后把解决中东问题作为其对外政策的重点之一,提出了“全面解决中东问题”的新政策。以色列人民群众在多次中东战争中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厌战情绪高涨,迫切希望有一个和平的环境。埃及总统萨达特对美国提出的对外新政策寄予厚望。在这一背景下,出现了中东问题和平解决的可能性。
      4.1 戴维营会谈
      4.1.1 萨达特访问以色列
      1977年11月19日至21日,埃及总统萨达特应以色列总理贝京的邀请突然访问了耶路撒冷。萨达特的中东和平“主动行动”被人民称为“现代史上最富戏剧性的事件之一”,开创了自1948年以色列建国以来中东历史上第一个阿拉伯领导人访问以色列的纪录,震动了整个阿拉伯世界。此次访问受到以色列总理贝京、总统卡扎尔和大多数以色列人民的热烈欢迎,因为在几十年的战争的紧张状态之后,许多以色列人对和平的希望变得越来越强烈。
      4.1.2 签署戴维营协议
      1978年9月6日,萨达特、贝京和卡特在美国的戴维营举行会谈。在美国的调解和施压下,萨达特和贝京经过十分艰苦激烈的谈判在白宫签署了戴维营协议。该协议涉及了解决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的归属问题,还有解决埃及和以色列之间的争端问题。然而,关于约旦河西岸和加沙走廊巴勒斯坦人的内部管理问题。埃、以谈判陷入僵局,没有获得实际进展。
      4.2 土地换和平方案
      1985年2月11日,约旦和巴解组织就“联合行动方案”正式达成协议。该协议以“土地换和平”为基本原则,要求以色列撤出其在1967年所侵占的全部阿拉伯领土,强调在约、巴间建立联邦的范围内实现巴勒斯坦人民的自决权,并按照联合国决议的精神解决巴勒斯坦难民问题。但是美国对中东的基本政策之一是维护以色列的“安全”,增强以色列的军事实力,巩固以色列在中东的“合法存在”。因此美国在不损害中东根本利益的情况下,不愿意对以色列施加任何压力。相反,美国要巴解公开承认以色列国。
      4.3 巴勒斯坦国的成立
      1988年11月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第十九次特别会议在阿尔及利亚召开。在会议召开期间,会议发言人拉赫曼宣布,巴解组织随时准备同美国政府就中东问题进行对话。巴解组织委员会主席阿拉法特在会议即将结束时宣读:“在我们的巴勒斯坦土地上建立一个巴勒斯坦国,它的首都为耶路撒冷。”
      4.4 巴以和平谈判
      1993年9月13日,在全世界的注目下,巴解组织和以色列在美国白宫签署了和平协议。当天,作为签署巴、以和平协议的必要步骤,以色列政府正式宣布巴、以相互承认。从而结束了巴、以近半个世纪的对立状态。中东和平的进程上终于出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在白宫南草坪上举行的签字仪式结束后,阿拉法特说:“我们两国人民正在翘首企盼,他们希望能够给和平一次真正的机会,这个协议意味着痛苦和磨难的篇章开始终结。现在,当我们站在这个历史新时代的门槛上的时候,我们需要更多的勇气。”拉宾说:“血和泪已经够了,够了。今天,我们正在给和平一次机会,和平的时候来临了。”阿拉法特这位毕生都在为巴勒斯坦的解放事业奋斗的世界上唯一没有国土的国家元首此时情绪高涨,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也为他留下了感激的热泪。
      在签署巴、以协议的当天,世界各方迅速做出了反应。在中东,有庆贺的,有沉默的,也有抗议的。加沙地带各地数以万计的巴勒斯坦人举行了庆祝游行。但是,有人欢喜有人忧,在那片惨淡的难民营地带仍然危险重重。国际舆论大多支持,但也有不少媒体持慎重观点。有关巴勒斯坦自治的许多问题还悬而未决。巴以协议也没有提到东耶路撒冷的地位问题,难民遣返问题,被占领土上以色列定居点问题。协议中也未接受巴勒斯坦作为主权国家的任何权利。之后拉宾的遇害,也使得中东和平进程遥遥无期。
       5?解决阿以争端存在的问题
      由于巴以争端的复杂性,中东上空依然阴云笼罩。
      阿以双方及国际社会为全面解决阿以争端作了很大的努力,并未达到真正和平解决争端的期望。阿、以之间的分歧都是带有根本性的,解决阿、以问题的关键是以色列必须改变它的顽固态度,美国应对以色列施加压力,迫使其做出让步,否则任何方案都只是一纸空文。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等各方对如何解决阿以争端仍然存在分歧。
      5.1 边界划分问题
      1947年11月联合国大会通过第181号决议,决定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一个“犹太国”和一个“阿拉伯国”,并将巴勒斯坦地区2.7万平方公里土地中的1.52万平方公里划给“犹太国”,其余的1.115万平方公里划归“阿拉伯国”。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宣布在“犹太国”的疆域内建国,“阿拉伯国”却因阿拉伯国家反对分治决议而没有成立。5月15日,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以色列吞并了属于“阿拉伯国”的土地5700多平方公里。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又夺取了约旦河西岸、加沙和东耶路撒冷,彻底占领了全部“阿拉伯国”领土。联合国安理会1967年11月通过的第242号决议和1973年10月通过的第338号决议均要求以色列归还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占领的巴勒斯坦领土。自马德里和会以来,巴解组织同以色列签署的一系列协议都重申,以1967年战争爆发前的停火线为巴以未来边界。但是,以色列一直不愿意完全按照协议规定归还巴勒斯坦被占领土。
      5.2 犹太人定居点问题
      以色列是世界上唯一以移民定居而形成的国家。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结束后,以色列政府开始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修建定居点。根据巴方1999年的统计,30多年间,以色列在巴勒斯坦领土上共建定居点200个。在巴以和谈中,巴方要求以色列拆除在加沙和约旦河西岸所有的定居点。而根据沙龙的“单边行动计划”,以色列只准备拆除加沙地区的全部21个和约旦河西岸的4个定居点。
      5.3 耶路撒冷问题
      1947年11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巴勒斯坦分治决议,规定耶路撒冷为国际化城市,由联合国管理。第一次中东战争结束后,耶路撒冷被阿以双方的停火线由北向南切割为东、西两个部分,东区被约旦(当时叫外约旦)占领,西区被以色列占领。以色列建国后,宣布西耶路撒冷为首都。1967年以色列夺取东耶路撒冷。1980年,以色列议会通过法案,宣布耶路撒冷是以色列永久、不可分割的首都。巴勒斯坦自20世纪60年代就宣称耶路撒冷是巴勒斯坦领土的一部分,以色列必须全部放弃。1988年,巴解组织发表的独立宣言将耶路撒冷定为巴勒斯坦国首都。
      5.4 难民回归问题
      50多年的巴以冲突制造了波及整个中东地区的巴勒斯坦难民问题。据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署统计,目前巴勒斯坦难民总数接近350万,除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区外,主要分布在约旦、黎巴嫩和叙利亚。这些难民能否回归、回归多少将涉及巴勒斯坦、以色列等中东相关国家的民族构成、人口比重和社会安全等重大利益。在巴以和谈中,以色列反对巴勒斯坦难民回归。
      5.5 水资源问题
      巴勒斯坦地区60%以上属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包括地表水、河流和地下水等可再生水资源总量估计为20亿立方米。在数量上,以色列占有和消耗全部水资源的80%,巴勒斯坦自治区只能享用剩余的20%。另外,巴以关于水资源分配还涉及边界划分、犹太人定居点前途等问题。因此,以色列反对彻底同巴勒斯坦进行水资源再分配,主张共同管理水资源,以保证以色列水资源安全不受威胁。巴勒斯坦则坚持收回所有加沙和约旦河西岸水利设施的所有权,拒绝接受同以色列共同管理水资源。
      后?记
      巴以冲突不仅给巴以双方造成了巨大的精神损失和物质损失,而且也在巴以双方人民的心灵上留下了永久的不可愈合的创伤,对世界各国人民的安全也构成了威胁。不断出现在绑架人质事件、汽车爆炸事件使得许多无辜的人失去了生命,越来越多的人遭受着失去亲人的痛苦。在不断的流血牺牲死亡面前,政治家们也该反省一下,利益的瓜分与权利的争夺以无辜的生命为代价就能做得那么坦然吗?
      经过半个多世纪战争后的中东,仍然处于激烈的动荡之中。旧的热点还没有消除,新的矛盾又在孕育。战争与和平,冲突与调停,对抗与缓和交织进行。寻求中东公正和持久的和平斗争还在艰难曲折的道路上痛苦地进行着。
      巴以争端,举世瞩目。在以和平和发展为主题的今天,在国际社会的共同参与下,巴以矛盾也会朝着和平的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永兴 占辉:《以色列与阿拉伯血腥50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2]李援朝:《中东问题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一版.
      [3]楚云:《78个世界著名战役胜败全纪录》,时事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4]李平民:《英国的分而治之与阿——以冲突的根源》,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推荐访问:中东 浅析 战争 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