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心情短语 > 正文

    海伦·福斯特·斯诺的西行之旅:海伦福斯特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5-07 04:38:54 点击:

      摘 要: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前后,一批外国记者纷纷来到中国,投入并记录了中国的革命事业。海伦·福斯特·斯诺便是其中的一位,她督促并协助丈夫埃德加·斯诺在1936年完成经典之著——《红星照耀中国》,同年她还赴西安采访张学良将军并最早向外界报道了西安事变的成因。随后又亲自到达延安采访了斯诺并未涉及到的包括朱德在内的许多红军将领,完成了《红色中国内幕》一书。
      关键词:海伦·福斯特·斯诺;延安;中国革命
      作者简介:武海凤,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20-0-01
      海伦·福斯特·斯诺是美国著名诗人、作家、记者和社会活动家,1907年出生于美国一个富裕家庭。1931年8月,23岁的海伦从西雅图到上海,中国人民的悲惨生活,再加上日军的大举进攻,让海伦心中萌发了帮助中国的使命感,投身到了中国革命事业中。
      一、第一次西行——采访张学良并报道西安事变的起因
      1936年,第一批红军队伍完成了长征,到陕北建立革命根据地,当年6月斯诺接受建议被秘密护送到了延安。10月份,海伦也到达西安,当时由于内战日趋升级,西安的形势非常严峻,而且考虑到斯诺的安全,朋友劝她离开西安。但是海伦并不甘心,后来她通过朋友联系张学良,终于获得了采访的机会,在回忆录中她提到,少帅的回答与蒋介石的政策背道而驰,他那引起轰动的正式声明是这样的:“如果共产党能够在中央政府领导下同我们精诚合作,抵抗共同的外国侵略者,这个问题也许可能和最近的西南事变一样实行和平解决。”
      然而西安的报纸拒绝她的电报,她只得返回北京。1936年10月8日,伦敦的《每日先驱报》以《宁可要红军,不要日本人,中国将军要团结》的大幅标题发表了海伦的报道,之后合众社把这个消息传遍了美国和中国,海伦立即成了多家著名刊物的正式记者,包括伦敦《先驱日报》和纽约《太阳报》等。
      二、《红星照耀中国》的诞生
      新中国成立以前,世界对红色政权的认知很多都来源于一本书——《红星照耀中国》,该书的作者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但是这本书的诞生却离不开他的妻子海伦,而且真正到达并记录延安的是海伦,斯诺到达的只是保安。甚至有的研究者认为这本书应该算是斯诺和海伦两人合作,两次西行所共同完成的,她收集了斯诺一书中急需的大量材料,而且还拍了许多珍贵的照片,有关朱德和西安事变的整个篇章素材都是海伦提供的。
      1936年10月27日,斯诺从延安回到北平。海伦帮忙整理资料,去照相馆冲洗照片,还给他提供最舒适的环境让他安心写作。在斯诺创作《红星照耀中国》的过程中,他们之间有过多次争论,海伦也提出过很多富有见地的意见,尤其是当斯诺让海伦删节毛泽东自述的生平事迹时,她坚决反对,认为这是经典,也将是这本书的核心和精髓。她建议原封不动的保留毛泽东亲口讲的每一个字,斯诺采取了妻子的建议,正是这部分内容成就了《西行漫记》里最为经典的一章,《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在斯诺之后,毛泽东再也没有向任何人如此详细的讲述过自己的生平历史。
      在帮助斯诺写书的过程中,海伦很受鼓舞,她决定要亲眼目睹当时迅速发展的共产主义运动。1937年4月21日,海伦再次登上了西行的列车。
      三、第二次西行——真正到达并记录了延安
      海伦的西行充满了冒险,甚至比斯诺当时的处境更危险。斯诺进入红区是由东北军护送的,而海伦在1937年4月23日到达西安时,此时西安事变已经发生。当时的情形十分严峻,这可能也和一年前海伦采访报道张学良的事件有关,更重要的她是斯诺的妻子。而且在海伦到达之前曾有两名记者秘密到过红军前线,使得国民党更加警惕。
      到达西安之后,国民党派人看守她,防止她逃跑到延安。她想办法找人帮她逃脱,但是没有人敢冒这个险,连红军也没有办法,最终在肯普顿·菲奇(Kempton Fitch)的帮助下制定了一条逃跑的方案,他们又找到了一个传教士的儿子埃菲·希尔,一名瑞典的机械工,海伦把几乎所有的钱都给了他,让他负责找一个司机和一辆将军的车以便在黎明出城门时不受阻拦。而海伦则需要甩掉那些士兵,然后由肯普顿·菲奇护送她找到那辆车和司机。然而这个方案在执行过程中却又遇到了困难,在预定逃跑的当晚,西安颁布了戒严令。尽管没有收到约定的信号,她还是从窗户勇敢地一跳,然后径直走到城门,勇敢地对着门警说“我要回家”。
      1937年4月30日,海伦终于达到了延安,当时正值中国共产党苏区代表会议召开,各地的共产党领导人和各路红军将领都聚集到了一起,她约见采访了很多人,提出了成千上万的问题,全部采访结束时,海伦的采访笔记多达27本。
      海伦多次接受毛泽东长时间的接见,毛泽东做出的好榜样,让海伦收集了34个简短的自传,这也是她在延安取得最大的成就之一,包括朱德、周恩来等诸多将领,也拍了许多珍贵的照片。作为一名女记者,她对延安革命军队中的女性也给予了特别的关注,采访了30位妇女领袖,其中有李伯钊、蔡畅、刘群先,还有康克清以及后来加入红军革命队伍的丁玲。她到延安其中的一个动机就是以妇女的眼光探访记录共产党妇女的实际经历。
      1937年底,斯诺夫妇决定回到相对安全的上海国际租界,在阵阵枪炮声中,海伦不顾重病,不到一年就完成了书稿,《红色中国内幕》,她认为这本书内容轰动,但语言平淡。如果能把它写得更有文学性,这应该是一本非常成功的书。但当时海伦身患五种痢疾,战火纷飞,在那种情况下写成这本书几乎是不可能的。海伦还是没能取得像她丈夫那样的成就,也没能达到自己的期望。
      《红色中国内幕》中,海伦收集了很多人的资料,讲述了他们的革命故事,尤其增加了很多斯诺《西行漫记》中没有涉及的人物,还有专门介绍妇女革命的章节。
      从1931年到达中国,直至1940年离开中国,海伦·福斯特·斯诺亲历了中国历史上一系列重大事件,通过具有挑战与危险的两次西行之旅,她不仅帮助丈夫完成了一部经典之作,也用自己的笔记录了中国革命的一段珍贵历史,《红色中国内幕》在当时影响了一代青年人纷纷投奔于中国革命,也使得世界能更好地了解红色政权,了解中国。
      参考文献:
      [1]、汪溪、方云、阎邵生(译):《一个女记者的传奇》,新华出版社,1986年
      [2]、休·伯金:《目击中国革命》,《百年潮》,2001年第8期
      [3]、海伦·福斯特·斯诺(著):《旅华岁月——海伦·斯诺回忆录》,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年
      [4]、尼姆·威尔斯(著):《续西行漫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推荐访问:福斯特 海伦 西行 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