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心情短语 > 正文

    面面俱到,往往面面都不到|有时太想面面俱到反而却面面不到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5-01 04:47:02 点击:

      在教学中,很多老师在备课中,都想把一节课设计得环环相扣,全面俱到,期望学生的思维能够被充分地调动起来,给学生上一堂好课。有时却适得其反,本想面面俱到,可往往面面都不到,学生无法掌握一堂课的重点,思维也没有充分地调动起来,一节课就在平淡中度过。本文就从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DNA分子的结构》这一节的教学开始分析。
      一、《DNA分子的结构》这一节的教学设计
      在备《DNA分子的结构》这一节时,我将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1)知识目标。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模型建构能力。(3)情感目标。认同借鉴与合作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认同人类对DNA分子结构的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确定的重点为:DNA结构的探究历程。
      根据这节课确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
      (一)设置问题情境,导入本节课。
      (二)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核酸分类,明确脱氧核苷酸的组成。让学生在作业纸上先画出一个脱氧核苷酸的模式图,之后画出一条脱氧核苷酸链。
      (三)导入DNA分子结构的探究历程。
      1.先用课件展示富兰克林和威尔金斯的DNA分子X射线衍射图,并提出问题:根据DNA的X衍射图推测DNA分子结构具有什么特点?
      2.介绍碱基具有疏水性的特点,提出问题:回想细胞膜中磷脂分子的排布特点,类比推理碱基在DNA分子中应是如何分布的?
      3.课件展示沃森和克里克最初构建的模型,A与A配对,T与T配对,但是有化学家指出这种配对方式违反了化学规律。
      4.介绍查哥夫的实验数据:A=T,C=G,并展示嘌呤碱基和嘧啶碱基的分子结构。提出问题:据此,你认为DNA的结构该如何修正?
      5.让学生自主总结DNA的结构特点。
      (四)让学生制作DNA分子结构模型。
      (五)根据学生制作的模型总结出DNA分子具有稳定性、多样性和特异性这三个特性。
      二、《DNA分子的结构》这一节的教学效果
      这节课上下来,教师觉得累,学生也觉得累。这节课的败笔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
      1.这节课没完成预设的内容和目标。留给学生制作DNA分子结构模型的时间不够,大部分学生还没做完就下课了,更不用说有时间进行课堂总结。
      2.课堂中有的问题超出了学生的认知范围,有些问题思维度太大,导致学生很茫然。如用课件展示富兰克林和威尔金斯的DNA分子X射线衍射图,让学生思考问题:根据DNA的X衍射图推测DNA分子结构具有什么特点?提出这个问题后,许多学生一脸茫然,思考了很久,只好将课本中的现有答案搬出。
      三、课后教学反思
      这节课设计的环节较繁杂,本想面面俱到,可结果面面都不到。
      1.看来教学的设计上要注意分析学生的学情,大胆删除一些高中生不需明白的内容或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不相联系的跨学科的知识。如让学生从DNA分子X射线衍射图看出DNA有什么特点。这个问题对高二上学期初的学生来说,还未学到衍射方面的物理知识,看不懂这个图,就无从思考,也就难以产生预期的课堂生成,甚至会打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所以在教学中,可以将此问题舍弃或者放在学生制作完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后,再将DNA分子X射线衍射图和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横切面进行对照,学生就较易看出双螺旋的结构才会有那样的衍射图。
      2.这节课中学生的活动设置得太多。其实只要能让学生从活动中思考并生成知识、体验成功的喜悦就行,有些重复的活动大可不必。如在“回顾已学的核酸分类,明确脱氧核苷酸的组成时,让学生在作业纸上先画出一个脱氧核苷酸的模式图,再画出一条脱氧核苷酸链。”这一环节中,“一条脱氧核苷酸链的结构”是必修1中第二章的内容,时隔时间较久,学生的记忆比较生疏了,在这节课上,“画出一条脱氧核苷酸链”这一活动可以不必,因为这一活动与制作DNA结构模型有些重复,可以作为课后作业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3.有关“DNA分子结构的科学史”不必补充太多。在教学设计时,本想让学生更真实地了解DNA双螺旋结构的获得过程,进行科学探究能力、正确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的培养。可在设计中太注重全面,反而给学生更多的困惑和不完整性,使学生对于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态度也不能感同身受,从而有感而发地领悟。比如可以不必解释A与T之间为什么有两个氢键,C与G之间为什么有三个氢键;为何两条链是反向平行的。这些问题是有关于化学和物理方面的问题,只需作为资料让学生了解一下即可,不必让学生思考或作细致的分析。让学生体验到一个科学知识的发现,往往需要借鉴多学科的知识,靠多位科学家的努力,预期的目标才可达到。
      这节课让我想起一则故事:一天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在郊外,柏拉图问苏格拉底:“老师,爱情是什么?”苏格拉底指着面前一片稻田对柏拉图说:“你从这一片稻田穿过去,寻找最完美的稻穗回来,只采一枝。”柏拉图走入稻田,他看到一株美丽的稻穗便采下,但他想要最完美的,前面那枝似乎更好;就这样,采了换,换了采,花很多时间在稻田里徘徊,最后一支稻穗也没有采到。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并不局限于爱情,在教学中也是如此。如果一节课中素材过多、问题过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就会减少,学生有效思考量也就会减少,同时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机会和时间随之减少,解决生成性的问题同样会减少,则课堂的有效性就会大打折扣。
      在教学中,教师输出的知识信息量不必追求面面俱到,而应围绕教学目标、重点知识、学生的学情加以选择取舍,注意活动的典型性、重要性和时效性,让学生在体验、理解、思考中将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知识,并提高学习能力。

    推荐访问:面面俱到 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