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心情短语 > 正文

    东南丘陵范围【四川丘陵地区农业产业组织模式创新研究】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4-22 04:50:40 点击:

      摘要:对农业产业组织发展的不同时期,即发展初期、中期和成熟期进行分析,在总结四川丘陵地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基础上,根据丘陵地区各地的实际情况,提出适合丘陵地区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组织模式。
      关键词:农业产业组织;模式;丘陵地区
      中图分类号:F3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2)11-0110-03
      Innovation Research on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in Sichuan Hilly Areas
      NIU Bo1, HUJian-zhong2
      (1.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041;
      2. Sichua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Chengdu 610071)
      Abstract: This paper innovates pattern of modern agriculture industry organization based on summarizes the Sichuan hilly area of rural coopera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s, agricultural industry organization is divided into early stage of development, development and development maturity at three different time domain analysis.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situation of hill area, choose suitable for local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form, Sichuan hilly area to build comparatively well-off society in the round and lay a solid foundation.
      Key words: agricultural industry organization; pattern; hilly area
      一、四川丘陵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1.丘区面积小,人口密度最大
      四川省共有丘陵县级行政区67个,分布于丘陵地区的有60个,丘陵地区县域(包括县和县级市)的面积88954平方千米,人口5318.4万人。丘陵县面积占四川省18.34%,人口却占43.46%,丘区人口密度达到597.9人/平方千米,是全省平均水平的3.2倍。截止2011年,四川省人口数量超过100万人的县级行政区有22个,全部分布于丘陵地区。
      2.经济发展水平低,人均水平更低
      尽管丘区经济总量较大,但由于人口数量庞大,丘陵县域人均经济水平明显偏低,人均财力、投资、消费水平则更为低下。2011年丘陵地区生产总值7330.52亿元,占全省国民生产总值的59.1%;工业增加值3403.46亿元,仅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46.5%;固定资产投入4917.08亿元,占全省36.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9.9亿元,仅占全省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13.4%。2011年丘陵县域人均生产总值为13783元,比全省人均26133元的水平低47.26%。人均财政收入仅为394.7元,为全省人均水平的22.8%。
      3.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不平衡
      从相关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丘陵县域经济结构特征是第一产业比重偏大,2011年第一产业比重占丘陵地区GDP的22.6%,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的59.96%;第二、三产业比重偏低,是典型的农业经济社会,特别是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缓慢,与城乡统筹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
      由于丘陵县城市化率低,全省六成以上的乡村人口、农业从业人员都居住在丘区,耕地也占到全省可耕地面积60%以上,其农业生产在全省的地位非常重要,农业经济特征突出。2011年丘陵县域的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为2443.7亿元,占全省的60.3%;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960.72亿元,占全省的33.5%;第二产业增加值为3403.46亿元,占全省的46.5%。丘陵县(市、区)农业发达,全省60%以上的主要农副产品产自于丘陵县域,是全省农副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
      4.区域发展不平衡
      四川丘陵县域幅员面积较广,有的靠近平原,有的靠近山区,有的靠近大中城市和经济发展中心,有的远离大都市,交通闭塞,物流十分不畅。这样的区位分布,造成丘陵县域内部发展极不平衡。在靠近平原、大中城市、交通干线的地区受发达地区经济辐射和带动较大,发展水平较高,反之则较差。2011年丘陵县域经济总量前五名的龙泉驿、翠屏、雁江区、简阳市、江阳区,其生产总值合计高达1282.97亿元,比丹棱、名山、青神、井盐、梓潼后五位县生产总值之和189.76亿元高出6.8倍。
      二、农业产业组织与农业现代化
      农业再生产是人类劳动生产与生物自然生产相结合的再生产过程。有劳动、技术、资金等要素的投入和土地、水、气候等自然资源。现代农业产业组织是农业劳动再生产过程与生物自然再生产过程有机结合的纽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统分结合的经营方式,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但分散的家庭经营无法有效应对农业再生产中的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已成为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瓶颈。从农业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小规模家庭必须联合起来,建立现代农业产业组织,才能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我国山地、丘陵多,土地破碎细小,大规模机械化耕作受限,在这样的条件下既要坚持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基本经营制度,又要因地制宜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因而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探索现代农业产业组织形式,对促进农业现代化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   三、四川丘陵地区农业产业组织发育与成长
      四川丘陵地区作为全省农业生产的重心,各类农业产业组织也迅速发展,其形式和名称多种多样。有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民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合作协会等等。总的来看,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以从事某一类农产品专业生产或经营的农户为对象而组织起来的、具有专业性的农业产业组织。据相关资料统计,四川丘陵地区农业产业组织已发展约1.3万个,占全省农业产业组织的61.9%。四川丘区农业产业组织经营模式类型多样,运行轨迹各异,效果不同。
      1.“公司+农户”经营组织模式
      “公司+农户”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创新的重要形式,它是工商企业等公司与农户签订合约或者以双方认可的方式,确立缔约双方相应的责权利。把生产、加工和销售统一起来,结成利益共同体,但仍然保持各自独立的契约关系型的经营模式。其最主要和最普遍的联结方式是合同契约。龙头企业与农户等签订产销合同,规定签约双方的责权利,企业为农户提供全程服务,有的还实行优惠价格并保证优先收购。农户按合同规定定时、定量向企业交售优质产品,由龙头企业加工、出售制成品。因此又叫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民签订农产品购销合同型,依托龙头企业或加工企业发展合同农业。
      “公司+农户”的特点是“龙头企业独立于农户之外,处于支配地位,农户则处于从属地位,企业为农户提供低偿或无偿服务,向农户让利也是有限的。
      2.“公司+基地+农户”经营组织模式
      “公司+基地+农户”经营组织模式一般是由企业和农户共同建立生产基地,企业负责种苗、技术、销售,农户负责生产管理,产品由企业以保护价收购,双方结成半紧密型的利益共同体。以加工企业为龙头,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为主;以契约、服务等不同形式将基地农户联系起来,以企业发展带动基地,基地壮大保企业,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依托公司、基地发展农业。
      与“公司+农户”经营模式相比,“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有固定的生产基地,自主经营性强,便于监督管理,公司与农户的合同关系更牢固[1]。
      3.“公司+中介组织+农户”模式
      这是一种由农民在自愿、平等、互利互惠原则基础上兴办的农民合作组织。这类组织主要为合作社成员提供从事某种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和贮存等生产过程中的服务;有的合作组织还统一提供农药、种子、化肥,为入社社员提供技术培训,统一进行畜禽疾病防疫和病虫害防治。有的合作社还要求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等。合作社对外代表农户,与相关企业进行谈判并签订产销合同,解决了单个农户在谈判过程中的弱势现象,提高了农户的谈判地位。同时合作社还起到监督和督促本社社员履行合同规定的各项生产任务。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首先,它是农民自发组织起来的合作组织,发挥了农户的主观能动性,代表入社农户的利益,激发了农户参与合作社的激情。通过合作方式把农户与市场有效地联接起来,既充分发挥了家庭经营灵活的优点,又能共同应对市场变化,提高了农户抵御风险的能力。其次,由合作社代表农户去寻找市场和信息,减少了很多中间环节,降低了搜寻成本,从而为各参与方节省了交易费用;第三,参与各方在生产、加工和销售各环节协同配合,形成一体化经营,增强了合作组织的市场竞争力,增加了农户的收益[2]。
      四、丘陵地区农业产业组织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四川丘陵地区农业组织发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不管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不过,与发达国家的农业合作组织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丘区农业合作组织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如下问题亟需解决。
      第一,农民合作社的组织管理机制还不完善,合作组织中经营管理、财务管理人才缺乏,小规模社员不具备基本的民主参与能力,参与市场竞争的经验不足,在合作社经营过程中,搭便车现象突出,核心成员参与性较高,一般小农户参与性不强。
      第二,农民合作社的服务内容不全面、功能单一。多数农民合作社是由几户农户自发形成,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无法开展实质性经营活动。此外,规模小缺乏对农户有吸引力的服务项目。据统计,目前很多农民合作社仅限于一项或者两项服务,主要是饲养技术、产品销售或者原材料供给等,有的仅为农民提供市场和技术信息,很难形成真正的一体化经营。因而,大量的农民合作社还是难以规避较大的自然和市场风险,遇到大的问题就面临被解散。
      第三,公司或大户有过度主导的趋势,存在侵占农民利益的隐患。对于公司领办的合作组织,由于公司是以获得投资收益最大化的市场经济主体,利益取向非常明显,就是为公司建立稳固的、有保障的原料基地。在合作组织中公司有过度主导发言权,完全把合作组织的经营管理权掌握在公司手中,而农民只是被动地加入进来为其提供原料,这样的合作组织就可能演变成公司以一种新的合作方式赚取最大利益的组织手段。
      第四,目前,很多地方农民合作社在组建过程中,政府行为色彩较浓,农民合作组织更多地反映出政府需求,而不是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建立的。
      第五,缺乏促进农民合作社进一步发展的激励机制。一方面,没有建立风险保障机制。很多农民合作社由于缺乏必要的运营资金,日常运转艰难,没有足够的资金来建立内部风险保障机制,一旦市场上农产品价格出现大幅波动、或者农产品销路出现问题,农民合作社就面临解体的困境,更不用说保护入社农民的利益。另一方面,没有良好的利益分配机制。目前大量的农民合作社是松散型的结构,农户与农民合作社只是合同买卖关系,仅为农户解决眼前的技术难题或者农产品销售难问题,没有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加上农村劳动力流失严重,缺乏真正懂得合作经营的人才[3]。
      五、四川丘区农业产业组织模式创新
      创新现代农业组织模式,应根据丘区各地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当地发展的农业产业组织形式。
      1.丘区农业组织模式创新原则
      建立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要考虑以下几个原则。
      (1)有利运行原则。这种模式能将分散的农户引入到现代化农业大生产中。   (2)运行绩效原则。该模式能使农户的实际收入水平得到提高,以及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保证利益分配公平。
      (3)可持续发展原则。这种模式具有强大生命力,可以满足时代变迁的需要。
      (4)循序渐进原则。农业产业化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动态过程,不同的发展阶段应采用不同的产业组织模式。初级阶段以“公司+农户”型的市场买卖型模式为主,随着农业产业化的深入,积极推广“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农户”、“专合组织+基地+农户”、“市场(含超市)+专合组织+农户”等联结机制,将产业化经营各主体有机联结起来,促进产业一体化发展,带动农民参与经营、获得收益[4]。
      2.丘区农业产业组织主导模式
      农业产业组织在实践中有多种多样的模式,即使在同一阶段,农业产业组织的模式也有不同。但从实践来看,在某一确定的发展阶段,某种产业组织发展比较好,这一模式即为该时期的主导模式。按照事物发展的阶段性,本文将农业产业组织划分为发展初期、发展中期和发展成熟期三个不同时期来进行分析。
      (1)在农业产业组织的发展初期,由于农户的市场意识薄弱,市场体系不完善,农户很难与市场对接,所以,农户经常面临农产品销售难的尴尬局面。这时就需要农业产业化企业来带领农户走出困境,因此“公司+农户”的组织形式应运而生,公司和企业签订供销合同,保证了农户生产的产品可以顺利地销售出去,公司也可以获得稳定的原材料供应[5]。
      (2)在农业产业组织的发展中期,这个阶段农户的市场意识逐渐增强,农业市场体系也日臻完善。此时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帮助农户增收,提高农业效益。由于在前一阶段的“公司+农户”模式中,农户经营分散,经济实力弱小,在市场中与大型工商企业完全不是处于一个同等的地位,农户的利益往往得不到保护。因而,这时的发展模式主要采用“公司+中介组织+农户”,通过中介组织把分散的农户联结起来,由中介组织代表农户与工商企业谈判,提高了农户的地位,农户的合法利益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同时,中介组织还可以监督组织内的社员保值、保量完成合同订单。因而,这种模式对公司和农户双方都较有利[6]。
      (3)在农业产业组织的成熟期,不论最初的“公司+农户”和发展中期的“公司+中介组织+农户”发展模式,农户与公司或者中介组织之间的关系都比较松散,都是通过一种契约关系将各方联系起来,因而各方的利益肯定存在不一致的地方。所以,为了使合作组织与农户间关系更加紧密,双方的利益趋于一致,有必要发展一种新的组织模式,这种模式即是“公司+合作组织+农户”。合作组织是由农户在资源平等基础上相互连接起来的产业组织,实行一人一票,合作组织内每个人的地位都是平等的,社员的利益都能得到很好的保护。合作社能够完全代表社员对外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合作社的利益与社员利益完全一致。这种发展模式在农业发达国家已被证实是行之有效的,受广大农户欢迎的农业产业组织模式[7]。
      参考文献:
      [1]郭梅枝著.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M].郑州大学出版社,2008.9.
      [2]赵凯著.中国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3]汪小平.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成长与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
      [4]黎东升,陈世雄.湖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5]安建明.西部农业市场中介组织经营模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6]池泽新,张雅燕,张小有等.中介组织主导型市场农业体制探索——实践考察、构架设计与政策建议[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28-31.
      [7]王鑫.农业中介组织的作用与建设研究[D]. 东北财经大学,2006.
      [8]王秋什.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0.
      [9]张培刚主编.发展经济学教程(修订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10]赵之友.县域农业科学发展项目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9.
      [11]滕星均.区域三农问题的系统研究[D].吉林大学,2009.
      [12]胡娟著.转型期的中国农业产业组织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08.
      (责任编辑:王惠萍)

    推荐访问:丘陵 农业产业 模式 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