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心得体会 > 正文

    2023年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优秀15篇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8-31 18:45:04 点击:

    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优秀一、破题1、定题缘由本次讲座主题中的这三方面是彼此连带的,也是目前需要思考探究的共同话题。2、本次解读新课标的主要内容新课标提出的概念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优秀15篇,供大家参考。

    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优秀15篇

    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优秀篇1

    一、破题

    1、定题缘由

    本次讲座主题中的这三方面是彼此连带的,也是目前需要思考探究的共同话题。

    2、本次解读新课标的主要内容

    新课标提出的概念的内涵是什么?理由是什么?逻辑是什么?在教学中实现的可能性是什么?

    3、解读新课标的原则及愿景

    试图化繁为简,把厚读薄,结合我们的教学实际,用好课标和教材,调整心态,不要认死理,要朝积极的方面理解,更要实事求是。

    现在的语文刷题太多,与考试的挂钩太紧密,但这不完全是我们教师的问题,而是跟整个教育的大环境有关。所以不能只要求教师来改。教师依据新课标教学时,要实事求是地面对国情、学情,既要考得好,又要让学生学得活。

    4、小结

    这次新课标吸收了过去课改的经验,并非是颠覆性的彻底革命,而是改进,或称之为守正创新。我们学习新课标的精神不是颠覆过去,不要搞一刀切,要尽量学习理解,从实际情况出发,做到遵循课标精神,尊重教学实际,用好统编教材。

    二、对新课标的详细解读

    1、理解课标的功能,把握课标基本内容

    课标是课程的标准,是教学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对照两版课标,基本的内容没有变,即各个学段对语文基本知识、能力的要求的标准没有变。语文是教无定法的,如何达到这个要求要靠老师的创造。这些课标的要求已经在统编教材中有所体现,所以根据教材逐年推进,就能达到基本要求。教师在解读课标时,注意力不要只放在提出的新概念上,要放在基本标准和要求上。

    2、新课标中提出的几个重要概念

    (1)育人价值

    概念的提出

    新课标提出了“立德树人”,站位高了,视野开阔了,定位了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担任了文化积淀、传承的任务,语言是民族文化构成的主要部分或载体,文化的血脉、DNA都体现在语言方面,所以我们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也是文化的铭记,是非常必要的。在育人价值方面,新课标还强调了三观的养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这些都要在中小学阶段打好基础。这次新课标还特别提到了“以文化人”,教师要关注到语文在育人方面有不能替代的特殊作用。

    实践

    落实时应该做到四个字:润物无声。不能是穿鞋戴帽的形式主义,应当做到适度教化。

    (2)语文核心素养

    概念的提出

    旧课标只提了“语文素养”,包括听、说、读、写的能力或者加上文学修养,没有那么明确的界定,而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核心素养”,更明确,界定更清晰。这一概念的提出,终结了长期以来“语文是什么”“教什么”“学什么”“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哪个更根本”等争论。高中和义教的课标凝练了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把以前说不清的争论理清了。

    概念的内涵

    核心素养包括四方面,三层次。这样分用心良苦。但语文学科独有的、具有本质意义的东西是语言文字运用。要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把其他几方面带动起来,融汇到一起,这样来理解比较好。

    这几个层次中我们要重点关注思维能力的发展,这是义教课标的亮点,也是以前语文教学的弱项。这次义教课标还讲到了思维品质的提升,其实就是语言思维训练过程中最基本的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教学时要注意保护学生的想象力、好奇心及对创新的追求,并以此来推动我们的教学。

    新课标还提出了和审美创造、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等与审美相关的要求。个人的审美情趣和品味是以前比较少提及的,新课标给出了新提醒。在实践中我们还要注重文化自信的培养。我们对待传统文化,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辩证主义思想,要存精华去糟粕。

    实践

    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不是一项一项完成的,它们是一个整体,彼此不能分开。思维能力的提升、审美能力的提升、文化的传承和理解,都是要以语言的建构和运用为基础,这是我们不能忘记的意识。

    (3)学习任务群

    概念的提出

    学习任务群是大家比较难以理解、不知道怎么去落实的概念。这个概念的设想不是语文课标的独创,是由顶层设计提出的素养型教学。高中语文教材在单元上考虑到了单元任务群,这也是以前的高中课程没有的,主要体现为单元组织的变化,高一教材以任务群加上人文主题和语文因素来组织,八个单元分别承担学习任务群,高二变化更大,有专题,但实际操作下来,学生不太适应,落实起来比较困难。义务教育的课标绿色作文网也顺着同一提法提出了学习任务群,但提法比较谨慎,吸取了高中的经验,考虑到学段的复杂性,小学和初中提出了六个任务群,六个箩筐未免太大了,也很难把整个九年的教学内容装进去。它是想作为教学内容结构化来呈现出来,想法很好,但是实施起来较难。

    概念的内涵

    教师在解读的时候首先要理清楚学习任务群和课标之间的逻辑关系:课标内容分两部分,一是课程目标,一是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就是学习任务群,学习任务群就是学习内容,对老师来说就是教学内容。

    实践

    现在所说的六大学习任务群,其实就是六大学习内容,其实和前面版块课程目标是相通、甚至重复的。写出来是为了分出来强调,但我们一线教学要做的是要糅合在一起。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要有分有合。

    课标提出学习任务群仍然是在探究和摸索,我们还要通过实践来进一步理清楚逻辑关系,在实践中落实概念。目前还没有人能非常清晰地告诉大家“学习任务群”是什么回事。我们不苛求课标制定者,还是要立足实践。

    老师要理解,学习任务群首先是作为一种清晰化、集中的表达方式来明确学习内容;其次是提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设定一个情境或典型任务,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强教学的实践性。这种教学模式的设想和现在通行的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区别,强调的不是一课一课文本为纲地讲,也不求知识系统的完备,更不把训练作为纯技巧的练习,这种教学模式是为了改变这一切,让教师作为组织者,学生作为主体,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带着任务进行伙伴式的学习,完成知识的建构。

    小学低年段主要是识字性的阅读,思辨能力比较弱。怎么做学习任务群?可以用好教材中已有的“综合性学习”,改变以前那种大量刷题的做法,加强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中高年级都是以单元为主,实际上就是在落实学习任务群了,只是落实的是任务群中的某一方面。我们要积极理解它的好处,减少灌输性学习,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拓展学生的阅读面,解决读书少的问题。具体来说,六个任务群怎么落实,要关注每个单元重点解决什么问题,按照提示,强化情境,强化学习的自主性。

    实践中还要注意:群文教学不能取替单篇教学,学习任务群的提出是以单元为单位进行教学,更有条理,也更重视学习的自主性,但我们不要理解为就是组织活动,有些课还是需要老师多讲、精讲,先要学生读懂、明白,然后才能开展活动。不要给老师规定讲的比例,老师的讲解要努力指向单元目标,要有针对性,启发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这样就可以把课标的精神、教学实际和用好统编教材结合起来。

    (4)整本书阅读

    概念的提出

    古人读书就是整本书阅读,所以这不是个新概念,但古人读书很集中,不像现代人有那么多科目,现代人也没有古人那么多时间,所以新学堂开始了对不同类型选篇精读举一反三的模式。现在学生面临的问题是阅读量不够,没有阅读量,语文素养是上不去的。有阅读量和阅读面,点拨才有效。小学是最好的读书时间,应鼓励开展整本书阅读以逐步改善碎片化、平面化、网络化的阅读习惯,给学生磨磨性子。

    实践

    小学里有“快乐读书吧”,也是一本一本给学生推荐,也属于整本书阅读。整本书阅读在小学阶段的实践,按照现行教材的方法推进即可。平时要教给学生一定的基本阅读方法,激发他们爱上读书的习惯,但不要在教材里完全定死,要有相对自由的书单,提倡学生自己去自由阅读。越是指定,规定动作太多,学生阅读的兴趣越低。整本书阅读虽然是课标的一部分,但不要过分把整本书阅读扩充化,不要搞过分多的活动,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要有一定的自由度,想办法让学生有兴趣,不要过分苛求。

    (5)教材会否根据课标产生大的变动

    部编教材在编的时候已受到了课改影响,之后也会按照课标精神对相关内容进行保留或修订。

    三、总结

    我不赞成“大单元”“大情境”“大任务”的提法,还是要尊重教学的规律、教学的个性、老师的主动性,在依据新课标调整教学时,要尊重教学实际,不要追求颠覆重来、折磨教师,要守正创新,继续沿用好的经验和方法,根据不同地区、学校、学情稳步推进,不要组织表演性质的公开课及依葫芦画瓢的模仿,更不要搞一刀切,要提倡实在的风气。

    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优秀篇2

    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增强情境性、实践性是新课标对课程理念实施提出的主要内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以下简称标准)颁布实施,相信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会发生改变,语文课堂对“教”与“学”双方要求也会有所改变,而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将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

    “语文学习任务群是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新课程标准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学习评价,学习任务群由这些学习项目组成,结构呈现更为全面完整。

    新课程标准强调核心素养,要求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立德树人、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进一步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现以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在长江源头各拉开冬》为例,谈谈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完成语文学习群的组建。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是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文章,在文学体裁上属于游记散文,全文以有“西藏的歌者和行者”之称的马丽华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和感受,展现了雪域高原中冰塔林的神奇与壮美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丽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从课程标准看,这一单元所选课文皆为游记,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旅游其实也是一种阅读,是学生认识世界的另一种方式。《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是采用移步换景法的观察角度,继上一篇《壶口瀑布》定点观察法之后的文章,它的意图很明晰:学习两种不同的写景角度。我想了解这些之后,为建设学习任务群有更好的帮助。

    一、注重主题,以文化人

    新课程标准提出课程内容组织原则:在加强语文基础的基本上,坚持文化人,构建学习任务群。“以文化人”之“文”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外国优秀文化、日常生活科技进步文化,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通过长江源头雪域高原的各拉丹冬雪山的雪水向前流淌,从而缔造了长江,而长江一路向东奔涌,养育了两岸的万千子民,孕育千年文化,它不仅是生命之源,开启长江生命之旅,更是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源,它所能表达的是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赞美。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关于作者情感感受体验的任务,可以在导入环节设计关于长江的歌曲,或是播放关于介绍长江源头各拉丹东的纪录片,在音频或视频中首先得到情感体验,从而引导学生说出对各拉丹东的初印象,感受长江源头的壮美。

    二、贴切文本,找准任务。

    新课程标准建议在教学过程中立足学习任务群,追求少而精,实而活。根据这一要求,教师在课前不仅要熟读每一个单元提示说明,同时还要认真揣摩每一篇文本前的课前预习,文本后的课后思考探究以及积累拓展,从中独具慧眼去找准教学目标,整体规划学习内容,从中建立不同的学习任务群。本单元为游记散文,可以根据游记散文的特点:所至、所见、所感,从方法,语言,情感三方面去构建学习任务。

    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关于游踪的寻找任务,完成“所至”:提示地点词语,让学生掌握根据重点词语,去了解作者行走痕迹,从而区别定点观察法和移步换景法的不同之处。同时在对所见的景物中独取冰塔林的描写组建任务,完成“所见”:寻找文本中对冰塔林的描写句子,判断其观察角度,以及不同观察角度中呈现的不同特点,从而掌握景物描写中不同的描写角度,除俯视、仰视、平视之外,还有远看、近看、细看,体会在不同角度中相同景物的不同点:高处俯视的晶莹连绵,近处平视的壮美奇特,细致观察的熠熠生辉。当然,在感受观察角度的过程中组建对冰塔林描写语句的赏析任务,感受本文语言看似随意,实则精巧,用词很“日常”,实际上不乏精心锤炼、准确传神之处。

    三、创设情境,感受情感

    新课程标准建议在构建学习任务群中要注重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注重评价和资源。根据这一要求,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变得尤为重要。在这一环节中可以利用互联网+这一学习资源,同时还可以利用跨学科融合,把相关的地理知识进行联系,去构建情感体验学习任务。

    如何体会作者在文本中想要表达的情感,教师可以设计一个问题:文中多次写到作者的身体状况堪忧,她想要表达什么情感。在此环节中可以通过资料助读的方式,或是学生自由讨论的方式,展现各拉丹东雪山自然环境的艰险,人在原始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应该存在的哪些心理状况,将抽象的学习具体化,从而达到与作者同行,与作者同感的情境,感受作者在困境中的那份乐观与坚强。

    四、做好评价,提高能力

    当下语文教学中,针对单篇学科知识逐“点”解析的方式依然存在,语文教学依然在“刷题”和“死记硬背”中挣扎,这样的教学很难适应初中学业水平评价方式。而当前的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在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更注重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在作业设计中注意这方面的综合性:利用周末的休息时间,游览美丽的家乡风光,利用观察的不同角度,写下观后感,这样的作业设计让学生在游中玩,在文中游,很好的诠释学生对文本知识点的掌握,同时贴近初中学业水平评价要求。

    新课程标准注重学生作为一个人的个性发展,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强调学生能主动进行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那么,作为“教”一方的我们,认真领会课程内容的变化,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的突破,在学习任务群的驱动下,把静态的课堂过程变为动态的课堂过程,从而实现学生的“学”的突破:自助、合作、探究学习,达到师生共学,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引路人”。

    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优秀篇3

    2022年4月21日,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颁布。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不仅有自身的课程标准和育人功能,也要为学生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对比2011年版的语文标准,新版课标进一步明晰了时代新人的培育要求,为未来的学生成长刻画了清晰的图像,强调了“集群”“整合”的实施策略,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创新导向,进一步明确了语文课程应着力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一、突出素养导向,强化课程育人功能

    语文课程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新课标”提出,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1、核心素养内涵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1)文化自信

    要求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

    (2)语言运用

    要求具有良好的语言,形成个体语言经验,有正确、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在具体语言情境中能够有效沟通交流。

    (3)思维能力

    指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的能力。

    (4)审美创造

    具有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

    2、学段要求的主要变化体现如下:

    第一学段(1-2年级)1)对书法和书写的重视进一步提高和2011年相比,2022年版本把对汉字的要求进一步细化,包括提出对书法、笔顺、写字美感的要求。大方向是:降低写字量,关注写字过程,注重写字基本功的培养。这个难度其实是2011年就提出了,到了2022年,并没有调整,所以国家的方向在写字量上都是一致的,“减负”减的是量的要求。“多认”是为了尽快阅读,“少写”是为了以后能够写好、写快。2)语文从泛读到整本书阅读的要求提高对比2011年版本你会发现,整本阅读计划被放进核心素养的总目标里,这里包括了鼓励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别人介绍读过的书。对于第一学段,也要求孩子能背诵优秀诗文5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3)鼓励孩子从生活中出发,写实话、落实处、言之有物,我手写我心。2011年版本的“写话”、“口语交流”和“综合性学习”,在2022年版本已经合并且升级为“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这两部分的描述,学校和家庭是孩子感到特别亲切的环境,要让孩子有话可写、有话要写,离不开留心看世界,但对于孩子来说,只有写他们想写的,才能逐渐培养起对写话的兴趣。

    第二学段(3-4年级)

    1)书写卷面要求是规范、端正和整洁到了3-4年级,对于书写的工整、字形美的要求,仍然是进一步细化的。2)阅读整体框架和要求一致,重视朗读、重视默读、学习略读、强化诵读新课标要求第二学段的孩子能阅读整本书,初步理解主要内容并主动和同学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孩子背诵优秀诗文需要达到50篇,课外阅读总量应该在40万字以上,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学会收藏图书资料,乐于与同学交流。3)打通语文的听说读写,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对比2011年的课改,除了把“习作”和“口语交际”合并为“表达与交流”之外,还强调了对学生表达能力的要求,鼓励孩子清楚明白讲述见闻,说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乐于用口头、书面的方式与人交流沟通,能观察世界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第三学段(5-6年级)

    1)具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书写流利工整。学生能累计识字3000字左右,会写2500字左右。2)阅读能力提升幅度大新课标要求学生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能阅读整本书,并能抓出要点,从图文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尝试用多媒介阅读,能背诵优秀诗文6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3)具有初步的组织策划能力和良好的表达沟通能力新课标提到,学生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习作要有一定速度,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学生能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通过调查访问、讨论演讲等方式,开展专题探究活动,从对语文知识的识记走向对语文的实践运用和综合探究绿色作文网。

    二、优化学习任务,注重核心素养联系

    新版课标的一个重要突破是在于课程内容更加结构化,提供了更加有结构的学习任务,从目标上注重核心素养的落实与渗透,且任务群之间相互联系和支撑,整体围绕学生的生活实践、学习过程和价值观形成几个方面展开。主要学习内容在新增的“主题与载体形式”和“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两个板块以任务群的形式呈现。

    1、主题与载体形式包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新版课标中明确提出了,课文选编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品应占60%-70%;反映科技、自然、生活等方面的应用、说明、记叙类作品,以及外国优秀文化作品占30%-40%。2。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共6个学习任务群(任务群要求: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

    3、如何落实课程内容提出的新变化:泰勒说,学习经验既不是一门课程所传授的内容,也不仅仅是教师活动,而是“学习者与使他起反应的环境中的外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学习经验结构化是促进学生建构新的认知的基础。基于新版课标的要求更应该关注学生全场域,全时空的学习经验的积累与转化,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更多有意义的学习情境,促进学校课堂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广泛联系,在更为广阔的视野中生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强调“做中学”,让“学习即实践参与”成为基本的育人途径。注重现实生活变化和时代进步所带来的挑战与变革,更加关注如何从促进人的素养发展方面来组织知识,还要更加注重将知识既能转化为人的本质力量,让学生学会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改造自己的身心组织和主观世界,将书本上形式化的概念、经典变成人与社会现实互动中的视野、立场、方法,成为人们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胆识和智慧,潜移默化成做事的知识、做人的准则,就成为了孩子们面向未来发展的核心素养。

    三、注重质量标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业质量标准”对教师教学以及家庭教育都具有指导性的作用,准确地分析“学业质量标准”能帮助学生更高效地学习和成长。“学业评价标准”这一概念是2022年新课标中首次提出的概念。通过文本我们可以梳理出“学业评价标准”的框架以及3个要点,需要我们引起重视!

    总之,重点关注学生在情境当中、在不同的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识字与写字”方面,孩子除了在课堂中识字以外,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具体的说话语境来帮助孩子辨析多音字、多义字的读音和字义;利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路牌、包装袋、宣传标语、广告等帮助孩子识字,进行生字积累,扩充孩子的识字量。2。“阅读和鉴赏”方面,可以在孩子阅读完一个故事、童话或儿歌后,让孩子复述故事的内容,以此来锻炼孩子的表达能力;还可以根据文章信息进行提问,锻炼孩子通过抓住关键词句来提取文本信息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3。“表达与交流”方面,教师在课堂上可利用引读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文本内容,学生理解后再让孩子朗读,并要求读出语气、语调和节奏;设立古诗朗读大会、朗诵会、课本剧表演等实践活动,创立真实的语文情境,增加学生的活动体验和切身感受,从而激发其表达的欲望。4。“梳理与探究”方面,教师通过创立跨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归整和分类的思维。例如:语文学科中的汉字、美术学科中的建筑、数学学科中的几何图形都有对称之美,教师可通过设计跨学科的学习环境让孩子发现“对称”这一知识点在多门学科中均存在,甚至在日常生活中,“对称”这一概念也无处不在。

    四、强化学习情境,重视语文实践能力

    “新课标”明确提出,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以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语文学科需要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在新课标中,“习作”和“口语部分”被合并成了“表达与交流”,把写和说联系在了一起,孩子既要能用笔写,也要能用嘴说,可见对孩子的表达能力要求更高了。

    《新课标》中还提到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概念,意味着在阅读与表达阶段,不能仅仅停留在浅显的内容表面,而是对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理性思考有了更高要求,语文学习不仅仅在于课堂和书本,还应该重视“生活”这本大语文书,无论是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或实践活动,其主要目的都是让孩子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上进行建构,重视孩子直接经验的获取而不是“纸上谈兵”,能具有理性的认知,批判性思考和准确的表达,以“语文知识-语文探究-语文实践”的学科学习去学习语文,发挥出语文课程更加充分的学科育人作用,为培养学生求真创新的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及学生终身发展打牢坚实基础!

    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优秀篇4

    于教师而言,《新课标》是什么?是指路明灯,在教学路上指引我们走向未来。课标在变,我们的教学也应有所改变。我们应以课标为导向,紧跟节奏,把核心素养落到实处。

    乘着课程改革和“双减”的大舟,刘真名师工作室成员和廖良平名师工作室成员在主持人的引领下,积极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学习课标”栏目第12期如约而至,分享罗富强老师的学习体会,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明灯长亮,砥砺前行

    历经十数载寒窗苦读,我从一方课桌走上三尺讲台,执笔捧书,不单为铜钱三两,更希望我们璀璨长明的文化之灯,从我手中传递下去。教师,是一份简单的职业,却也要有不简单的情怀。而教学的《新课标》即是我们教学的依仗,是方向,是指导。接下来,我将从五个方面来谈谈我对《2022版新课标》的学习感受。

    更炽热的指路明灯

    在教师教学的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创新导向等方面,《新课标》给予了清晰明了的指示:要求我们在教学时要增强课程思想性,增强课程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更要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让我们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

    其中,在内容结构上更指出教学内容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基于核心素养发展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设计课程内容,增强内容与育人目标的联系,优化内容组织形式。这一点上充分体现了教育的核心要点——不仅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更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

    更多元的学习方式

    在学习方式上,我们警惕自己是否不知不觉间变成了满堂灌的低效模式,还是能够达到更具情境性和实践性的学习方式变革。《新课标》提到教师应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核心词汇正是“以生为本”。以我自身为例,就朝着把每一堂课都当成新课标竞赛的优质课去设计的目标努力,让我的语文课堂成为学生们自由探索世界的起点,成为学生们灵感碰撞的平台,成为学生们感受文化的长廊。

    更强烈的文化自信

    优秀的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的风雨,在霜冷的时间长河里却依旧有着数不尽的传奇在吟唱。面对新一轮的西学东渐,我们既要秉持理性看待西方文化冲击,也要昂首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因此,教育上的文化自信就显得尤为重要。

    《新课标》中便是直接指出应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即是让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

    如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首先就从应让学生拥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文化认同和爱国情怀。

    更具语文味的课堂

    课堂要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就应将以文化人作为导向,充分发挥文以载道的特点,在广袤的文学之林中筛选出最恰当的教学资源,使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增强文化自信,而这也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具有“语文味”。

    语文味不仅仅体现在选材上,还体现在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过程中,当语文课堂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当学生在听说读写时开始赏析到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宣泄、文化沉淀时,语文味自是袅袅而来。

    例如《新课标》中对于互联网时代语文生活的变化就给出了精当的教学建议。《新课标》建议教师要关注互联网时代日常生活中语言文字运用的新现象和新特点,认识信息技术对学生阅读和表达交流等带来的深刻影响,把握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趋势,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变革中的价值和功能。

    这恰是语文味的一方面体现,随着时代的脚步不断向前,教师也应与时俱进,发挥语文学科的特点,利用如抖音、微博、直播、朋友圈等网络资源平台拓展学习空间,丰富学习资源,让课堂上的师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多元互动,愉快的交流,探究着学习。

    更高的专业要求。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的高度肯定。近年来教师待遇的不断提高也充分说明了习近平总书记不仅仅是“简单的说”,更是“实际在做”

    这句语出《荀子·大略》的名言不仅精辟总结了中华民族尊师的思想渊源,也对此后中国社会尊师重教风习的形成,起了至关重要的推进作用。它既是我国古代社会尊师传统的提炼,也是鉴察历代政治得失的一个重要指数,今天依然是我们社会文明程度的风向标。

    我们尊享了多少礼敬,就应报以相应的付出。

    作为教学的主导,教师的自身素养将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他们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故而,我们必然要对自己有着更高的专业要求,从小了说是不被时代所淘汰,从大的方面说是应有教育情怀和教育责任。

    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上,《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师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不断丰富语言学、文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累,提升自身文化修养。要积极参加培训和研修活动,深入理解语文课程改革的理念和内容,准确把握语文教学规律,提高课程实施能力。要注意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联,提高跨学科整合课程资源的意识和能力。要主动将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到语文教学中,通过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等多种途径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目标已定,前路敞亮,我等自当笃行向前,不负所望。

    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优秀篇5

    一、前言

    距离2011版课标已经有11年,这十一年,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不断改变,我们的课标必然也需要发生改变。

    1、在指导思想上,课标强调要“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可以看出,我们的教育一定是指向未来和面向核心素养下全面发展的。

    2、在修订原则上提出了“坚持问题导向”,要“进一步精选对学生终身发展有价值的课程内容,减负提质。细化育人目标,明确实施要求,增强课程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在这一原则中,我看到了国家教育部正视问题,并积极解决问题的决心。而这一次的课标的确细致了很多,足足100多页的内容,很多内容都有了明确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3、在主要变化上,编者从课程方案、课程标准两大方面来谈。

    (1)我们的课程方案完善了我们的培养目标,明确要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贡献的时代新人;优化了课程设置,将道德与法治进行了一体化设计、改革了艺术课程、并把科学和综合实践活动提前至一年级;同时细致了课程标准编制、教材编写、课程实施职责等具体要求。

    (2)课程标准上,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优化了课程内容、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指导性、加强了学段衔接。在学段衔接这部分,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小升初要注重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

    二、目录

    包括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课程实施和附录。

    三、课程性质

    1、突出语言文字的重要性。

    2、语文文字的运用包括听说读写活动和文学活动。

    3、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4、语文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包括:

    (1)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2)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

    (3)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继承和同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和认识。

    5、语文课程具有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四、课程理念

    1、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

    这里

    2、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注重课程的阶段性与发展性。

    3、突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典范性,加强课程内容整合。

    4、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行,促进学习方式变革。

    在这里,教育部提出要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注重积累、勤于思考、乐于实践、勇于探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倡导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注重阅读引导,培养读书兴趣,提高读书品位;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作用,拓展语文学习空间,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5、倡导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

    五、课程目标

    (一)核心素养内涵

    1、文化自信是指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文化自信被放在了核心素养的首位,深表认同。因为文化自信里包含的是对祖国的热爱,也只有具有文化自信的中国人,才会拥有正确的价值观,未来才能为祖国的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2、语言运用这部分,课标要求学生能主动地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形成良好的语感、语言经验,有效沟通交流。

    3、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这种思维能力在统编教材中已经有了明显的体现,这是在语言运用能力之上更加高级的能力。

    4、审美创造显然是核心素养的最高一级,也是最难达到的一个部分。需要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观念。

    我们大多数人终其一生,可能都没有办法去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更别说涵养高雅情趣,但这是我们语文教学者应有的理想。

    (二)总目标。

    在核心素养之上,总目标又进行了一些虬,比如“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运用多种媒介学习语文,初步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具有独立阅读能力”“辩证地思考问题,有理有据。负责任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等,这些都是基于核心素养的有力补充。

    (三)学段要求

    第一学段(1-2年级)

    [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排在了首位。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时刻牢记这一点,并想尽方法怎么能让学生“喜欢”和“主动”识字、写字。

    2、学会汉语拼音这部分要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这是我们容易忽略的。

    3、在写字的初始阶段,课标提出了非常具体而明确的要求: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偏旁部首,按基本笔顺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努力养成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4、学习独立识字,方法有两个——借助拼音和字典。

    [阅读与鉴赏]

    这一部分使我们教学的重点,往往花费很多精力。让学生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学会理解、鉴赏,编者提出了具体要求。首先还是“喜欢”和“乐趣”,接着就是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学习默读课文。再接着就是要能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的意思、借助标点感受语气、借助插图阅读。第三点则是要求学生能够在阅读中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够乐于交流。第四点明确指出要尝试阅读正本书,并介绍自己读过的书。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好书推荐并提供阅读正本书的环境、时间和支持。第五点是积累成语和名言警句,这个一般在语文园地里的日积月累板块集中体现。背诵的优秀诗文50篇(段),这里附录表里1-6的诗歌共计75篇,也就是说,还有其他的课文或者相应的段落需要积累。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五万字还是照顾了很多识字量小的同学,基本上能读正本书的孩子,这个量绝对不在话下。

    [表达与交流]

    相比于2021年版本的课标,2022年课标只是将“写话”和“口语交际”融为一体,具体要求上没有变化。

    [梳理与探究]

    这项目标与2021年版本中“综合性学习”的板块相比,增加了“观察字形,体会汉字部件之间的关系。梳理学过的字,感知汉字与生活的联系。”这个梳理和总结的目标,其实对应的就是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归纳判断等思维能力,是十分有必要的。

    第二学段(3-4年级)

    [识字与写字]

    与之前版本的变化点: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感受汉字的书写特点和形体美;能感知常用汉字音形义之间的联系,初步建立汉字与生活中事物、行为的联系,初步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

    增加的这两个点可以看出课标对书写毛笔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不再是机械识字,而是要求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汉字的文化的美。

    [阅读与鉴赏]

    增加内容有:

    1、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这一要求原本是在第三学段,现在提前至第二学段)

    2、学习圈点、批注等阅读方法。

    3、阅读整本书,初步理解主要内容,主动和同学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

    我的感受:第二学段是阅读的一个黄金时期,已经认识很多字的孩子,如果他们能够喜欢阅读,那么教给他们阅读的方法是这一阶段的重中之重,除了朗读、默读、练习上下文、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句意思以外,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学会批注、阅读整本书成为这一阶段新增的要求。为第三学段的阅读与鉴赏奠定基础。

    [表达与交流]

    和2021年版本的内容保持一致,只是在表述上1-3点侧重于口头表述,4-5点侧重于书面表达。

    [梳理与探究]

    增加内容有:

    1、尝试分类整理学过的字词。尝试发现所学汉字形、音、义和书写的特点,帮助自己识字、写字。

    2、尝试用表格、图像、音频等多种媒介,呈现自己的观察与探究所得。

    3、尝试运用语文并结合其他学科知识解决问题。

    在这里,编者强调分类整理字词,并结合时代发展,运用多种媒介去呈现自己的观察与探究所得,提倡学生的知识梳理和运用能力。

    第三学段(5-6年级)

    [识字与写字]

    增加了“感受汉字的构字组词特点,体会汉字蕴含的智慧”,删减了“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阅读与鉴赏]

    增加了

    1、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2、阅读整本书,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积极向同学推荐并说明理由。

    感受:第三学段的阅读与鉴赏要求很细致,从朗读有感情、默读有速度,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到推想词语意思,辨别词语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再到了解文章顺序、体会思想情感、领悟表达方法;最后是不同文体作品的具体要求。这为第四学段的阅读打下基础。

    [梳理与探究]

    增加内容:

    1、分类整理学过的字词,发现所学汉字形、音、义和书写的特点,发展独立识字能力和写字能力。

    2、感受不同媒介的表达效果,学习跨媒介阅读与运用,初步运用多种方法整理和呈现信息。

    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优秀篇6

    一、前言

    距离2011版课标已经有11年,这十一年,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不断改变,我们的课标必然也需要发生改变。

    1、在指导思想上,课标强调要“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可以看出,我们的教育一定是指向未来和面向核心素养下全面发展的。

    2、在修订原则上提出了“坚持问题导向”,要“进一步精选对学生终身发展有价值的课程内容,减负提质。细化育人目标,明确实施要求,增强课程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在这一原则中,我看到了国家教育部正视问题,并积极解决问题的决心。而这一次的课标的确细致了很多,足足100多页的内容,很多内容都有了明确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3、在主要变化上,编者从课程方案、课程标准两大方面来谈。

    (1)我们的课程方案完善了我们的培养目标,明确要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贡献的时代新人;优化了课程设置,将道德与法治进行了一体化设计、改革了艺术课程、并把科学和综合实践活动提前至一年级;同时细致了课程标准编制、教材编写、课程实施职责等具体要求。

    (2)课程标准上,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优化了课程内容、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指导性、加强了学段衔接。在学段衔接这部分,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小升初要注重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

    二、目录

    包括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课程实施和附录。

    三、课程性质

    1、突出语言文字的重要性。

    2、语文文字的运用包括听说读写活动和文学活动。

    3、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4、语文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包括:

    (1)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2)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

    (3)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继承和同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和认识。

    5、语文课程具有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四、课程理念

    1、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

    这里

    2、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注重课程的阶段性与发展性。

    3、突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典范性,加强课程内容整合。

    4、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行,促进学习方式变革。

    在这里,教育部提出要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注重积累、勤于思考、乐于实践、勇于探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倡导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注重阅读引导,培养读书兴趣,提高读书品位;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作用,拓展语文学习空间,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5、倡导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

    五、课程目标

    (一)核心素养内涵

    1、文化自信是指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文化自信被放在了核心素养的首位,深表认同。因为文化自信里包含的是对祖国的热爱,也只有具有文化自信的中国人,才会拥有正确的价值观,未来才能为祖国的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2、语言运用这部分,课标要求学生能主动地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形成良好的语感、语言经验,有效沟通交流。

    3、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这种思维能力在统编教材中已经有了明显的体现,这是在语言运用能力之上更加高级的能力。

    4、审美创造显然是核心素养的最高一级,也是最难达到的一个部分。需要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观念。

    我们大多数人终其一生,可能都没有办法去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更别说涵养高雅情趣,但这是我们语文教学者应有的理想。

    (二)总目标。

    在核心素养之上,总目标又进行了一些虬,比如“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运用多种媒介学习语文,初步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具有独立阅读能力”“辩证地思考问题,有理有据。负责任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等,这些都是基于核心素养的有力补充。

    (三)学段要求

    第一学段(1-2年级)

    [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排在了首位。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时刻牢记这一点,并想尽方法怎么能让学生“喜欢”和“主动”识字、写字。

    2、学会汉语拼音这部分要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这是我们容易忽略的。

    3、在写字的初始阶段,课标提出了非常具体而明确的要求: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偏旁部首,按基本笔顺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努力养成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4、学习独立识字,方法有两个——借助拼音和字典。

    [阅读与鉴赏]

    这一部分使我们教学的重点,往往花费很多精力。让学生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学会理解、鉴赏,编者提出了具体要求。首先还是“喜欢”和“乐趣”,接着就是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学习默读课文。再接着就是要能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的意思、借助标点感受语气、借助插图阅读。第三点则是要求学生能够在阅读中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够乐于交流。第四点明确指出要尝试阅读正本书,并介绍自己读过的书。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好书推荐并提供阅读正本书的环境、时间和支持。第五点是积累成语和名言警句,这个一般在语文园地里的日积月累板块集中体现。背诵的优秀诗文50篇(段),这里附录表里1-6的诗歌共计75篇,也就是说,还有其他的课文或者相应的段落需要积累。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五万字还是照顾了很多识字量小的同学,基本上能读正本书的孩子,这个量绝对不在话下。

    [表达与交流]

    相比于2021年版本的课标,2022年课标只是将“写话”和“口语交际”融为一体,具体要求上没有变化。

    [梳理与探究]

    这项目标与2021年版本中“综合性学习”的板块相比,增加了“观察字形,体会汉字部件之间的关系。梳理学过的字,感知汉字与生活的联系。”这个梳理和总结的目标,其实对应的就是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归纳判断等思维能力,是十分有必要的。

    第二学段(3-4年级)

    [识字与写字]

    与之前版本的变化点: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感受汉字的书写特点和形体美;能感知常用汉字音形义之间的联系,初步建立汉字与生活中事物、行为的联系,初步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

    增加的这两个点可以看出课标对书写毛笔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不再是机械识字,而是要求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汉字的文化的美。

    [阅读与鉴赏]

    增加内容有:

    1、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这一要求原本是在第三学段,现在提前至第二学段)

    2、学习圈点、批注等阅读方法。

    3、阅读整本书,初步理解主要内容,主动和同学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

    我的感受:第二学段是阅读的一个黄金时期,已经认识很多字的孩子,如果他们能够喜欢阅读,那么教给他们阅读的方法是这一阶段的重中之重,除了朗读、默读、练习上下文、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句意思以外,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学会批注、阅读整本书成为这一阶段新增的要求。为第三学段的阅读与鉴赏奠定基础。

    [表达与交流]

    和2021年版本的内容保持一致,只是在表述上1-3点侧重于口头表述,4-5点侧重于书面表达。

    [梳理与探究]

    增加内容有:

    1、尝试分类整理学过的字词。尝试发现所学汉字形、音、义和书写的特点,帮助自己识字、写字。

    2、尝试用表格、图像、音频等多种媒介,呈现自己的观察与探究所得。

    3、尝试运用语文并结合其他学科知识解决问题。

    在这里,编者强调分类整理字词,并结合时代发展,运用多种媒介去呈现自己的观察与探究所得,提倡学生的知识梳理和运用能力。

    第三学段(5-6年级)

    [识字与写字]

    增加了“感受汉字的构字组词特点,体会汉字蕴含的智慧”,删减了“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阅读与鉴赏]

    增加了

    1、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2、阅读整本书,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积极向同学推荐并说明理由。

    感受:第三学段的阅读与鉴赏要求很细致,从朗读有感情、默读有速度,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到推想词语意思,辨别词语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再到了解文章顺序、体会思想情感、领悟表达方法;最后是不同文体作品的具体要求。这为第四学段的阅读打下基础。

    [梳理与探究]

    增加内容:

    1、分类整理学过的字词,发现所学汉字形、音、义和书写的特点,发展独立识字能力和写字能力。

    2、感受不同媒介的表达效果,学习跨媒介阅读与运用,初步运用多种方法整理和呈现信息。

    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优秀篇7

    “双减”还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新课改”接踵而至。4月21日新课标正式出台,她如一缕春风扑面而至,给疫情下的我们带来了新鲜的空气。我们如获至宝似的积极参加学校线上组织的学习新课标活动。

    2022年版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新增了核心素养内涵,并给出了详细的解读。下面我简单从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谈一谈我的看法。

    一、文化自信

    2011版的课标中,提出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我们知道中华上下五千年,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来不少经典之作。所以老版课标把传统文化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

    而新版课标提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

    可见新课标从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到近代的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让孩子们越来越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的坚定信心。

    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就要注重成语、名言警句和古诗的积累等。在教学时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学习方式和活动,把这些文化融入其中。

    比如:成语接龙、诗歌朗诵会、故事会、传统节日手抄报比赛等,也可以模仿优秀的电视栏目,比如:“朗读者”“经典咏流传”“诗词大会”“声临其境”“红色记忆”等等,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受到文化的熏陶。

    我们做孩子们的引路人,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们对自己的文化浓厚的兴趣,发现中华文化之美,培养文化自信。

    二、语言运用

    虽然在老课标中也有“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但是,在新课标中,把这一点也单独列出来,并加以强调。尤其是“了解祖国通用文字的特点和规律,形成个体语言经验。”

    针对这一点,我想说的是,在第一学段中,新增的关于整本书阅读的建议,不仅看让孩子们尝试阅读整本书,还鼓励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别人介绍整本书。

    看似简单的“输入”和“输出”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也考验着孩子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正确运用,因为我们要给别人介绍最基本的要求应该是“说清楚”。

    所以,这就关系到“怎么说才能说清楚”的问题。也就是在正确运用中形成自己的个体经验。

    比如在教学《水浒传》名著阅读时,要让孩子们有计划地读整本书,在此基础上,我让孩子们互相讲故事,复述自己所看的内容,这个过程既考验了孩子们对语言的灵活运用,又增强了孩子们对名著的理解,形成自己的独特体验。

    反之,那些对祖国语言的随意使用,难免会对我们的中华文化的传承有一定的影响。像大街上的某些广告,网络用语等。最常见的比如“寻物启示”。可见,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重要性。

    三、思维能力

    这一点在2011版课标中有这样一个词语“发展思维”,但是发展到哪种程度?如何发展?都没有给予十分明确的建议。而新版课标中,就有了更加详细的内容。

    比如“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以及思维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敏捷性……有好奇心、求知欲,崇尚真知,同时鼓励创新,积极思考。

    语文学科的学习能有什么创新?新课标提出了学习任务群(只有语文课标中有),还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跨学科学习等。

    比如教学七年级第一单元,可以设计“单元整体教学目标”“单元学情分析”“单元教学提问”“单元作业”等。

    比如给孩子们布置作业时就以整个单元为整体,各科老师可以集体设计作业,语文老师让孩子们写观察日记,美文朗诵比赛等,美术老师让孩子们画画……从观察日记到图画的制作,再到学生的分享以及提出自己的疑问等,融合了语文、科学、美术、数学等多个学科知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也十分浓厚。

    这样的教学方式是不是培养了孩子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呢?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是不是要去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呢?是不是要去创新、积极思考呢?

    四、审美创造

    在2011版的课标中,提出来“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但是新版课标中,不仅要让学生感受美、发现美、还要有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同时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

    这些内容的提出其实是对学生提出了更好的要求,因为我们要培养出更高素质的人才。与以往相比仅仅会欣赏已经远远不够了,还要会创造,也就是运用多种形式把自己认为的语言文字之美表现出来。对于表现形式并没有限制。

    比如同样一篇课文,很多年前我们可能只是让孩子读读背背。现在呢,我们可以让孩子们演课本剧、开辩论赛、小古文或者古诗之类的可以配上音乐,加上舞蹈也可以制作绘画、动画等,再加上现代信息技术2。0的加持,不仅让更多的孩子参与进来,也让孩子们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或者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现出自己的理解。

    总之,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

    最后,我用雅思贝尔斯的话与同行们共勉。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优秀篇8

    于教师而言,《新课标》是什么?是指路明灯,在教学路上指引我们走向未来。课标在变,我们的教学也应有所改变。我们应以课标为导向,紧跟节奏,把核心素养落到实处。

    乘着课程改革和“双减”的大舟,刘真名师工作室成员和廖良平名师工作室成员在主持人的引领下,积极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学习课标”栏目第12期如约而至,分享罗富强老师的学习体会,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明灯长亮,砥砺前行

    历经十数载寒窗苦读,我从一方课桌走上三尺讲台,执笔捧书,不单为铜钱三两,更希望我们璀璨长明的文化之灯,从我手中传递下去。教师,是一份简单的职业,却也要有不简单的情怀。而教学的《新课标》即是我们教学的依仗,是方向,是指导。接下来,我将从五个方面来谈谈我对《2022版新课标》的学习感受。

    更炽热的指路明灯

    在教师教学的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创新导向等方面,《新课标》给予了清晰明了的指示:要求我们在教学时要增强课程思想性,增强课程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更要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让我们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

    其中,在内容结构上更指出教学内容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基于核心素养发展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设计课程内容,增强内容与育人目标的联系,优化内容组织形式。这一点上充分体现了教育的核心要点——不仅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更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

    更多元的学习方式

    在学习方式上,我们警惕自己是否不知不觉间变成了满堂灌的低效模式,还是能够达到更具情境性和实践性的学习方式变革。《新课标》提到教师应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核心词汇正是“以生为本”。以我自身为例,就朝着把每一堂课都当成新课标竞赛的优质课去设计的目标努力,让我的语文课堂成为学生们自由探索世界的起点,成为学生们灵感碰撞的平台,成为学生们感受文化的长廊。

    更强烈的文化自信

    优秀的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的风雨,在霜冷的时间长河里却依旧有着数不尽的传奇在吟唱。面对新一轮的西学东渐,我们既要秉持理性看待西方文化冲击,也要昂首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因此,教育上的文化自信就显得尤为重要。

    《新课标》中便是直接指出应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即是让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

    如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首先就从应让学生拥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文化认同和爱国情怀。

    更具语文味的课堂

    课堂要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就应将以文化人作为导向,充分发挥文以载道的特点,在广袤的文学之林中筛选出最恰当的教学资源,使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增强文化自信,而这也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具有“语文味”。

    语文味不仅仅体现在选材上,还体现在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过程中,当语文课堂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当学生在听说读写时开始赏析到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宣泄、文化沉淀时,语文味自是袅袅而来。

    例如《新课标》中对于互联网时代语文生活的变化就给出了精当的教学建议。《新课标》建议教师要关注互联网时代日常生活中语言文字运用的新现象和新特点,认识信息技术对学生阅读和表达交流等带来的深刻影响,把握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趋势,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变革中的价值和功能。

    这恰是语文味的一方面体现,随着时代的脚步不断向前,教师也应与时俱进,发挥语文学科的特点,利用如抖音、微博、直播、朋友圈等网络资源平台拓展学习空间,丰富学习资源,让课堂上的师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多元互动,愉快的交流,探究着学习。

    更高的专业要求。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的高度肯定。近年来教师待遇的不断提高也充分说明了习近平总书记不仅仅是“简单的说”,更是“实际在做”

    这句语出《荀子·大略》的名言不仅精辟总结了中华民族尊师的思想渊源,也对此后中国社会尊师重教风习的形成,起了至关重要的推进作用。它既是我国古代社会尊师传统的提炼,也是鉴察历代政治得失的一个重要指数,今天依然是我们社会文明程度的风向标。

    我们尊享了多少礼敬,就应报以相应的付出。

    作为教学的主导,教师的自身素养将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他们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故而,我们必然要对自己有着更高的专业要求,从小了说是不被时代所淘汰,从大的方面说是应有教育情怀和教育责任。

    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上,《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师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不断丰富语言学、文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累,提升自身文化修养。要积极参加培训和研修活动,深入理解语文课程改革的理念和内容,准确把握语文教学规律,提高课程实施能力。要注意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联,提高跨学科整合课程资源的意识和能力。要主动将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到语文教学中,通过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等多种途径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目标已定,前路敞亮,我等自当笃行向前,不负所望。

    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优秀篇9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选自儒家经典《礼记·大学》,这告诉我们,人不能一直在原地徘徊,不思进取,应该勤于自省,常常更新自己的知识库。2022年《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是课程教材不断自我完善革新、与时俱进以及适应新时代教育要求的典范。

    正如课标前言所说,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网络媒体迅速普及”信息流动速度加快,人们的生活学习方式不断改变,儿童青少年成长环境面临新变化,人才培养面临新挑战,这些都对义务教育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接下来,我将从“破旧”“立新”两方面论证新课标对教师的要求与期待。

    一、破除旧有语文教学模式的弊端

    1、坚决反对“唯成绩论”“以成绩定终身”,坚持评价的全面性

    语文课程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个方面,过程性评价贯彻语文学习的全过程。长期以来,老师和家长对学生的评价绝大多数是根据成绩判定的。成绩的好坏似乎是判定品格的唯一标准,时至今日,这种观念仍然根深蒂固,我认为这与学业评价的片面性有极大关系。新课标提出的“倡导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重视评价导向作用”的理念有很大的进步意义。同时,“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以及多种评价方式的综合运用”对于教师教学也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学生的品行与智力发展不只是试卷反映的那么单一,它还受家庭环境、个人理想目标和学校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和熏陶。例如:哈佛在招生前都会对学生进行新生家访,这不仅是对学生素质的考核还有对其成长环境的评估,对于那些不顾一切让孩子远离伤害与失败的家庭,招生时有很大可能性是不会录取这样的学生。纵使学生有丰富的学识,但在此环境下没有一颗独立自主、顽强的心,对于社会未来的发展以及孩子自身的成长是毫无益处的。

    2、反对题海战术,过压学习,贯彻双减政策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化的到来,以及对知识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家长们几乎疯狂地为学生们报大量的课外辅导班,学校也增强了课程学习强度,教师们为让学生成绩优秀,大量地布置作业与考试,实行题海战术,奉行压力就是动力的宗旨。学生近视率猛增,小学为小升初而战,中学为高中而战。“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的毒鸡汤时时刻刻围绕在学生的耳边。本是体会生活、探索未知的大好年华却被如山的作业压着佝偻前行。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应严格贯彻落实“双减”政策,减轻学生课业压力,关注学生心智健康发展,合理安排学生课程。例如:小学一至二年级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而不是小学一二年级就会乘除、会平方根这种所谓“赢在起跑线”,实则是拔苗助长的不理智行为。教育更应重视学生思维力的培养,对于大水漫灌教学法要坚决反对与革除。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学段特征,突出不同学段核心素养的发展需求,精准教学,减少学生无意义的工作量,减负提质。

    二、立足时代发展,创新教学模式

    1、新时代的教育更加关注教学方法的合理性

    各课标针对“内容要求”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传统老师一味输出的模式已渐被打破,更注重教学相长。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得到更加良好的发展。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家庭专制、学校专制严重,学生不懂事罚跪、侮辱,被家长看作是管教严厉的表现,更被冠之以“严师出高徒”的美名。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差会被说成“天姿愚钝”,学好则是老师的教导有方。这套说法虽不能说全是错的,但绝不是正言。好老师会善于引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个好的课堂氛围、教学方法,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劲头是很重要的。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以及多媒体的普及,电子产品进入课堂。老师可以运用精美的PPT和有趣的视频吸引学生,还可以及时给学生播放实事来普及知识,让学生感受到作为社会的一份子的参与感和社会责任感,而不是做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避免和社会脱节,同时也可以积累素材。

    2。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综合性更强

    关于课程标准提出优化课程内容结构要求,设立跨学科的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例如:郦道元的《水经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从中不仅可以感受到巫峡风光、四时之景,还能够体现其作者对渔者悲惨命运的同情。其中还有些诗句涉及到了地理知识,例如:“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峰倒影,绝巘多生怪柏。”若将有关的地理视频放映出来可以使学生感受得更加真切,在获得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能加强理解。

    3、教学内容在符合基本大纲的情况下,加强学生思维力及创造力的训练

    关于语文教学,内容上大致分为作者简介、文章背景、分析文章语言:修辞手法、表达手法及对后世的意义,除了这些最基本的特征外还需什么?课外拓展是很有必要的。语文课标提出了创新导向,要增强课程适宜性,坚持与时俱进,反映经济新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更新课程内容,体现课程时代性。例如《世说新语三则》除背景介绍外,还可以提出其“新”在何处?这同样也是值得思考的,从中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力,还能够让学生获得情感的启迪。这不是让学生不必拘泥于参考书、阅读题中的问题,而是创新思考,出其不意。学生的自信心和应变能力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锻炼。

    综上所述,新时代教育发展不能一成不变。教学也要与时俱进、顺势而为、破旧立新,勇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式,培养时代新人。

    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优秀篇10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2022年版)颁布后,全体教育者掀起了学习热潮,这不仅是适应时代发展,做好品质教育的需求,更是随着当今世界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网络新媒体的迅速普及,人们生活、学习、工作方式不断改变,儿童青少年成长环境深刻变化,人才培养面临新挑战的需求,谋划自己如何更好的进行学科教学的指南。作为语文教师,我也认真学习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近期又聆听了陈先云的讲座——《对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革命文化内容的基本认识》,温儒敏的讲座——《遵循课标精神,尊重教学实际,用好统编教材》。通过学习,不仅明确了今后语文教学的努力方向,更为自己的崇新课堂找到了理论基础。

    一是语文教学要加强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教育思想,要将政治思想教育融入教学中,通过以文化人,培育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随着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教育需求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作为教育者,必须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精神内涵,通过学科教学优化育人蓝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创新导向的原则,进一步强化了语文课程的育人的导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性质中强调: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全面提升核心素养。语文课程致力于全体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学生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培养学生求真创新的精神、实践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及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在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增强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立文化自信、培育时代新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正是基于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因此,语文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在实际的教学中,广大语文教师一定要结合部编教材,加强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教育思想,要将政治思想教育融入教学中。特别是要结合部编教材中选编的革命文化内容,引导学生构建家国情怀,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实现语文以文化人的教育目的。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不但要立足文本,还有走出文本,依托文本的人文主题和语文素养,旁征博引,尽可能的通过革命英雄、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文质兼美的文章等,塑造学生爱国爱党的美好品质。

    当然,作为语文教师,要将向上、健康的政治思想教育融入教学中,还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政治理论水平,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胸怀国之大者,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增强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担当。有了这样的教育情怀,我们才能在语文课堂上按照相关要求落实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优秀篇11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选自儒家经典《礼记·大学》,这告诉我们,人不能一直在原地徘徊,不思进取,应该勤于自省,常常更新自己的知识库。2022年《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是课程教材不断自我完善革新、与时俱进以及适应新时代教育要求的典范。

    正如课标前言所说,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网络媒体迅速普及”信息流动速度加快,人们的生活学习方式不断改变,儿童青少年成长环境面临新变化,人才培养面临新挑战,这些都对义务教育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接下来,我将从“破旧”“立新”两方面论证新课标对教师的要求与期待。

    一、破除旧有语文教学模式的弊端

    1、坚决反对“唯成绩论”“以成绩定终身”,坚持评价的全面性

    语文课程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个方面,过程性评价贯彻语文学习的全过程。长期以来,老师和家长对学生的评价绝大多数是根据成绩判定的。成绩的好坏似乎是判定品格的唯一标准,时至今日,这种观念仍然根深蒂固,我认为这与学业评价的片面性有极大关系。新课标提出的“倡导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重视评价导向作用”的理念有很大的进步意义。同时,“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以及多种评价方式的综合运用”对于教师教学也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学生的品行与智力发展不只是试卷反映的那么单一,它还受家庭环境、个人理想目标和学校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和熏陶。例如:哈佛在招生前都会对学生进行新生家访,这不仅是对学生素质的考核还有对其成长环境的评估,对于那些不顾一切让孩子远离伤害与失败的家庭,招生时有很大可能性是不会录取这样的学生。纵使学生有丰富的学识,但在此环境下没有一颗独立自主、顽强的心,对于社会未来的发展以及孩子自身的成长是毫无益处的。

    2、反对题海战术,过压学习,贯彻双减政策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化的到来,以及对知识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家长们几乎疯狂地为学生们报大量的课外辅导班,学校也增强了课程学习强度,教师们为让学生成绩优秀,大量地布置作业与考试,实行题海战术,奉行压力就是动力的宗旨。学生近视率猛增,小学为小升初而战,中学为高中而战。“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的毒鸡汤时时刻刻围绕在学生的耳边。本是体会生活、探索未知的大好年华却被如山的作业压着佝偻前行。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应严格贯彻落实“双减”政策,减轻学生课业压力,关注学生心智健康发展,合理安排学生课程。例如:小学一至二年级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而不是小学一二年级就会乘除、会平方根这种所谓“赢在起跑线”,实则是拔苗助长的不理智行为。教育更应重视学生思维力的培养,对于大水漫灌教学法要坚决反对与革除。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学段特征,突出不同学段核心素养的发展需求,精准教学,减少学生无意义的工作量,减负提质。

    二、立足时代发展,创新教学模式

    1、新时代的教育更加关注教学方法的合理性

    各课标针对“内容要求”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传统老师一味输出的模式已渐被打破,更注重教学相长。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得到更加良好的发展。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家庭专制、学校专制严重,学生不懂事罚跪、侮辱,被家长看作是管教严厉的表现,更被冠之以“严师出高徒”的美名。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差会被说成“天姿愚钝”,学好则是老师的教导有方。这套说法虽不能说全是错的,但绝不是正言。好老师会善于引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个好的课堂氛围、教学方法,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劲头是很重要的。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以及多媒体的普及,电子产品进入课堂。老师可以运用精美的PPT和有趣的视频吸引学生,还可以及时给学生播放实事来普及知识,让学生感受到作为社会的一份子的参与感和社会责任感,而不是做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避免和社会脱节,同时也可以积累素材。

    2。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综合性更强

    关于课程标准提出优化课程内容结构要求,设立跨学科的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例如:郦道元的《水经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从中不仅可以感受到巫峡风光、四时之景,还能够体现其作者对渔者悲惨命运的同情。其中还有些诗句涉及到了地理知识,例如:“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峰倒影,绝巘多生怪柏。”若将有关的地理视频放映出来可以使学生感受得更加真切,在获得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能加强理解。

    3、教学内容在符合基本大纲的情况下,加强学生思维力及创造力的训练

    关于语文教学,内容上大致分为作者简介、文章背景、分析文章语言:修辞手法、表达手法及对后世的意义,除了这些最基本的特征外还需什么?课外拓展是很有必要的。语文课标提出了创新导向,要增强课程适宜性,坚持与时俱进,反映经济新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更新课程内容,体现课程时代性。例如《世说新语三则》除背景介绍外,还可以提出其“新”在何处?这同样也是值得思考的,从中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力,还能够让学生获得情感的启迪。这不是让学生不必拘泥于参考书、阅读题中的问题,而是创新思考,出其不意。学生的自信心和应变能力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锻炼。

    综上所述,新时代教育发展不能一成不变。教学也要与时俱进、顺势而为、破旧立新,勇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式,培养时代新人。

    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优秀篇12

    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增强情境性、实践性是新课标对课程理念实施提出的主要内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以下简称标准)颁布实施,相信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会发生改变,语文课堂对“教”与“学”双方要求也会有所改变,而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将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

    “语文学习任务群是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新课程标准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学习评价,学习任务群由这些学习项目组成,结构呈现更为全面完整。

    新课程标准强调核心素养,要求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立德树人、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进一步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现以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在长江源头各拉开冬》为例,谈谈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完成语文学习群的组建。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是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文章,在文学体裁上属于游记散文,全文以有“西藏的歌者和行者”之称的马丽华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和感受,展现了雪域高原中冰塔林的神奇与壮美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丽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从课程标准看,这一单元所选课文皆为游记,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旅游其实也是一种阅读,是学生认识世界的另一种方式。《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是采用移步换景法的观察角度,继上一篇《壶口瀑布》定点观察法之后的文章,它的意图很明晰:学习两种不同的写景角度。我想了解这些之后,为建设学习任务群有更好的帮助。

    一、注重主题,以文化人

    新课程标准提出课程内容组织原则:在加强语文基础的基本上,坚持文化人,构建学习任务群。“以文化人”之“文”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外国优秀文化、日常生活科技进步文化,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通过长江源头雪域高原的各拉丹冬雪山的雪水向前流淌,从而缔造了长江,而长江一路向东奔涌,养育了两岸的万千子民,孕育千年文化,它不仅是生命之源,开启长江生命之旅,更是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源,它所能表达的是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赞美。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关于作者情感感受体验的任务,可以在导入环节设计关于长江的歌曲,或是播放关于介绍长江源头各拉丹东的纪录片,在音频或视频中首先得到情感体验,从而引导学生说出对各拉丹东的初印象,感受长江源头的壮美。

    二、贴切文本,找准任务。

    新课程标准建议在教学过程中立足学习任务群,追求少而精,实而活。根据这一要求,教师在课前不仅要熟读每一个单元提示说明,同时还要认真揣摩每一篇文本前的课前预习,文本后的课后思考探究以及积累拓展,从中独具慧眼去找准教学目标,整体规划学习内容,从中建立不同的学习任务群。本单元为游记散文,可以根据游记散文的特点:所至、所见、所感,从方法,语言,情感三方面去构建学习任务。

    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关于游踪的寻找任务,完成“所至”:提示地点词语,让学生掌握根据重点词语,去了解作者行走痕迹,从而区别定点观察法和移步换景法的不同之处。同时在对所见的景物中独取冰塔林的描写组建任务,完成“所见”:寻找文本中对冰塔林的描写句子,判断其观察角度,以及不同观察角度中呈现的不同特点,从而掌握景物描写中不同的描写角度,除俯视、仰视、平视之外,还有远看、近看、细看,体会在不同角度中相同景物的不同点:高处俯视的晶莹连绵,近处平视的壮美奇特,细致观察的熠熠生辉。当然,在感受观察角度的过程中组建对冰塔林描写语句的赏析任务,感受本文语言看似随意,实则精巧,用词很“日常”,实际上不乏精心锤炼、准确传神之处。

    三、创设情境,感受情感

    新课程标准建议在构建学习任务群中要注重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注重评价和资源。根据这一要求,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变得尤为重要。在这一环节中可以利用互联网+这一学习资源,同时还可以利用跨学科融合,把相关的地理知识进行联系,去构建情感体验学习任务。

    如何体会作者在文本中想要表达的情感,教师可以设计一个问题:文中多次写到作者的身体状况堪忧,她想要表达什么情感。在此环节中可以通过资料助读的方式,或是学生自由讨论的方式,展现各拉丹东雪山自然环境的艰险,人在原始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应该存在的哪些心理状况,将抽象的学习具体化,从而达到与作者同行,与作者同感的情境,感受作者在困境中的那份乐观与坚强。

    四、做好评价,提高能力

    当下语文教学中,针对单篇学科知识逐“点”解析的方式依然存在,语文教学依然在“刷题”和“死记硬背”中挣扎,这样的教学很难适应初中学业水平评价方式。而当前的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在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更注重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在作业设计中注意这方面的综合性:利用周末的休息时间,游览美丽的家乡风光,利用观察的不同角度,写下观后感,这样的作业设计让学生在游中玩,在文中游,很好的诠释学生对文本知识点的掌握,同时贴近初中学业水平评价要求。

    新课程标准注重学生作为一个人的个性发展,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强调学生能主动进行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那么,作为“教”一方的我们,认真领会课程内容的变化,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的突破,在学习任务群的驱动下,把静态的课堂过程变为动态的课堂过程,从而实现学生的“学”的突破:自助、合作、探究学习,达到师生共学,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引路人”。

    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优秀篇13

    2022年4月21日,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颁布。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不仅有自身的课程标准和育人功能,也要为学生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对比2011年版的语文标准,新版课标进一步明晰了时代新人的培育要求,为未来的学生成长刻画了清晰的图像,强调了“集群”“整合”的实施策略,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创新导向,进一步明确了语文课程应着力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一、突出素养导向,强化课程育人功能

    语文课程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新课标”提出,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1、核心素养内涵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1)文化自信

    要求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

    (2)语言运用

    要求具有良好的语言,形成个体语言经验,有正确、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在具体语言情境中能够有效沟通交流。

    (3)思维能力

    指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的能力。

    (4)审美创造

    具有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

    2、学段要求的主要变化体现如下:

    第一学段(1-2年级)1)对书法和书写的重视进一步提高和2011年相比,2022年版本把对汉字的要求进一步细化,包括提出对书法、笔顺、写字美感的要求。大方向是:降低写字量,关注写字过程,注重写字基本功的培养。这个难度其实是2011年就提出了,到了2022年,并没有调整,所以国家的方向在写字量上都是一致的,“减负”减的是量的要求。“多认”是为了尽快阅读,“少写”是为了以后能够写好、写快。2)语文从泛读到整本书阅读的要求提高对比2011年版本你会发现,整本阅读计划被放进核心素养的总目标里,这里包括了鼓励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别人介绍读过的书。对于第一学段,也要求孩子能背诵优秀诗文5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3)鼓励孩子从生活中出发,写实话、落实处、言之有物,我手写我心。2011年版本的“写话”、“口语交流”和“综合性学习”,在2022年版本已经合并且升级为“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这两部分的描述,学校和家庭是孩子感到特别亲切的环境,要让孩子有话可写、有话要写,离不开留心看世界,但对于孩子来说,只有写他们想写的,才能逐渐培养起对写话的兴趣。

    第二学段(3-4年级)

    1)书写卷面要求是规范、端正和整洁到了3-4年级,对于书写的工整、字形美的要求,仍然是进一步细化的。2)阅读整体框架和要求一致,重视朗读、重视默读、学习略读、强化诵读新课标要求第二学段的孩子能阅读整本书,初步理解主要内容并主动和同学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孩子背诵优秀诗文需要达到50篇,课外阅读总量应该在40万字以上,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学会收藏图书资料,乐于与同学交流。3)打通语文的听说读写,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对比2011年的课改,除了把“习作”和“口语交际”合并为“表达与交流”之外,还强调了对学生表达能力的要求,鼓励孩子清楚明白讲述见闻,说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乐于用口头、书面的方式与人交流沟通,能观察世界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第三学段(5-6年级)

    1)具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书写流利工整。学生能累计识字3000字左右,会写2500字左右。2)阅读能力提升幅度大新课标要求学生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能阅读整本书,并能抓出要点,从图文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尝试用多媒介阅读,能背诵优秀诗文6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3)具有初步的组织策划能力和良好的表达沟通能力新课标提到,学生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习作要有一定速度,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学生能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通过调查访问、讨论演讲等方式,开展专题探究活动,从对语文知识的识记走向对语文的实践运用和综合探究绿色作文网。

    二、优化学习任务,注重核心素养联系

    新版课标的一个重要突破是在于课程内容更加结构化,提供了更加有结构的学习任务,从目标上注重核心素养的落实与渗透,且任务群之间相互联系和支撑,整体围绕学生的生活实践、学习过程和价值观形成几个方面展开。主要学习内容在新增的“主题与载体形式”和“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两个板块以任务群的形式呈现。

    1、主题与载体形式包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新版课标中明确提出了,课文选编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品应占60%-70%;反映科技、自然、生活等方面的应用、说明、记叙类作品,以及外国优秀文化作品占30%-40%。2。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共6个学习任务群(任务群要求: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

    3、如何落实课程内容提出的新变化:泰勒说,学习经验既不是一门课程所传授的内容,也不仅仅是教师活动,而是“学习者与使他起反应的环境中的外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学习经验结构化是促进学生建构新的认知的基础。基于新版课标的要求更应该关注学生全场域,全时空的学习经验的积累与转化,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更多有意义的学习情境,促进学校课堂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广泛联系,在更为广阔的视野中生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强调“做中学”,让“学习即实践参与”成为基本的育人途径。注重现实生活变化和时代进步所带来的挑战与变革,更加关注如何从促进人的素养发展方面来组织知识,还要更加注重将知识既能转化为人的本质力量,让学生学会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改造自己的身心组织和主观世界,将书本上形式化的概念、经典变成人与社会现实互动中的视野、立场、方法,成为人们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胆识和智慧,潜移默化成做事的知识、做人的准则,就成为了孩子们面向未来发展的核心素养。

    三、注重质量标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业质量标准”对教师教学以及家庭教育都具有指导性的作用,准确地分析“学业质量标准”能帮助学生更高效地学习和成长。“学业评价标准”这一概念是2022年新课标中首次提出的概念。通过文本我们可以梳理出“学业评价标准”的框架以及3个要点,需要我们引起重视!

    总之,重点关注学生在情境当中、在不同的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识字与写字”方面,孩子除了在课堂中识字以外,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具体的说话语境来帮助孩子辨析多音字、多义字的读音和字义;利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路牌、包装袋、宣传标语、广告等帮助孩子识字,进行生字积累,扩充孩子的识字量。2。“阅读和鉴赏”方面,可以在孩子阅读完一个故事、童话或儿歌后,让孩子复述故事的内容,以此来锻炼孩子的表达能力;还可以根据文章信息进行提问,锻炼孩子通过抓住关键词句来提取文本信息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3。“表达与交流”方面,教师在课堂上可利用引读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文本内容,学生理解后再让孩子朗读,并要求读出语气、语调和节奏;设立古诗朗读大会、朗诵会、课本剧表演等实践活动,创立真实的语文情境,增加学生的活动体验和切身感受,从而激发其表达的欲望。4。“梳理与探究”方面,教师通过创立跨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归整和分类的思维。例如:语文学科中的汉字、美术学科中的建筑、数学学科中的几何图形都有对称之美,教师可通过设计跨学科的学习环境让孩子发现“对称”这一知识点在多门学科中均存在,甚至在日常生活中,“对称”这一概念也无处不在。

    四、强化学习情境,重视语文实践能力

    “新课标”明确提出,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以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语文学科需要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在新课标中,“习作”和“口语部分”被合并成了“表达与交流”,把写和说联系在了一起,孩子既要能用笔写,也要能用嘴说,可见对孩子的表达能力要求更高了。

    《新课标》中还提到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概念,意味着在阅读与表达阶段,不能仅仅停留在浅显的内容表面,而是对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理性思考有了更高要求,语文学习不仅仅在于课堂和书本,还应该重视“生活”这本大语文书,无论是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或实践活动,其主要目的都是让孩子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上进行建构,重视孩子直接经验的获取而不是“纸上谈兵”,能具有理性的认知,批判性思考和准确的表达,以“语文知识-语文探究-语文实践”的学科学习去学习语文,发挥出语文课程更加充分的学科育人作用,为培养学生求真创新的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及学生终身发展打牢坚实基础!

    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优秀篇14

    “双减”还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新课改”接踵而至。4月21日新课标正式出台,她如一缕春风扑面而至,给疫情下的我们带来了新鲜的空气。我们如获至宝似的积极参加学校线上组织的学习新课标活动。

    2022年版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新增了核心素养内涵,并给出了详细的解读。下面我简单从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谈一谈我的看法。

    一、文化自信

    2011版的课标中,提出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我们知道中华上下五千年,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来不少经典之作。所以老版课标把传统文化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

    而新版课标提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

    可见新课标从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到近代的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让孩子们越来越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的坚定信心。

    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就要注重成语、名言警句和古诗的积累等。在教学时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学习方式和活动,把这些文化融入其中。

    比如:成语接龙、诗歌朗诵会、故事会、传统节日手抄报比赛等,也可以模仿优秀的电视栏目,比如:“朗读者”“经典咏流传”“诗词大会”“声临其境”“红色记忆”等等,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受到文化的熏陶。

    我们做孩子们的引路人,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们对自己的文化浓厚的兴趣,发现中华文化之美,培养文化自信。

    二、语言运用

    虽然在老课标中也有“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但是,在新课标中,把这一点也单独列出来,并加以强调。尤其是“了解祖国通用文字的特点和规律,形成个体语言经验。”

    针对这一点,我想说的是,在第一学段中,新增的关于整本书阅读的建议,不仅看让孩子们尝试阅读整本书,还鼓励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别人介绍整本书。

    看似简单的“输入”和“输出”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也考验着孩子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正确运用,因为我们要给别人介绍最基本的要求应该是“说清楚”。

    所以,这就关系到“怎么说才能说清楚”的问题。也就是在正确运用中形成自己的个体经验。

    比如在教学《水浒传》名著阅读时,要让孩子们有计划地读整本书,在此基础上,我让孩子们互相讲故事,复述自己所看的内容,这个过程既考验了孩子们对语言的灵活运用,又增强了孩子们对名著的理解,形成自己的独特体验。

    反之,那些对祖国语言的随意使用,难免会对我们的中华文化的传承有一定的影响。像大街上的某些广告,网络用语等。最常见的比如“寻物启示”。可见,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重要性。

    三、思维能力

    这一点在2011版课标中有这样一个词语“发展思维”,但是发展到哪种程度?如何发展?都没有给予十分明确的建议。而新版课标中,就有了更加详细的内容。

    比如“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以及思维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敏捷性……有好奇心、求知欲,崇尚真知,同时鼓励创新,积极思考。

    语文学科的学习能有什么创新?新课标提出了学习任务群(只有语文课标中有),还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跨学科学习等。

    比如教学七年级第一单元,可以设计“单元整体教学目标”“单元学情分析”“单元教学提问”“单元作业”等。

    比如给孩子们布置作业时就以整个单元为整体,各科老师可以集体设计作业,语文老师让孩子们写观察日记,美文朗诵比赛等,美术老师让孩子们画画……从观察日记到图画的制作,再到学生的分享以及提出自己的疑问等,融合了语文、科学、美术、数学等多个学科知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也十分浓厚。

    这样的教学方式是不是培养了孩子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呢?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是不是要去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呢?是不是要去创新、积极思考呢?

    四、审美创造

    在2011版的课标中,提出来“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但是新版课标中,不仅要让学生感受美、发现美、还要有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同时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

    这些内容的提出其实是对学生提出了更好的要求,因为我们要培养出更高素质的人才。与以往相比仅仅会欣赏已经远远不够了,还要会创造,也就是运用多种形式把自己认为的语言文字之美表现出来。对于表现形式并没有限制。

    比如同样一篇课文,很多年前我们可能只是让孩子读读背背。现在呢,我们可以让孩子们演课本剧、开辩论赛、小古文或者古诗之类的可以配上音乐,加上舞蹈也可以制作绘画、动画等,再加上现代信息技术2。0的加持,不仅让更多的孩子参与进来,也让孩子们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或者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现出自己的理解。

    总之,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

    最后,我用雅思贝尔斯的话与同行们共勉。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优秀篇15

    近日,2022年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新鲜出炉。回想上一版(2011年版)课标出台的时候,正赶上我在参加教师招考,为了应付考试,我几乎把2011版的课标背诵了下来,书都快翻烂了,但是对于其中的内容只停留在“读”的层次,至于文字背后的深意,是不明所以、一团浆糊的。前几天,刚拿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后文简称“新课标”),便开始了紧张的学习和梳理。目前共读了三遍,第一遍通读,了解主要内容;第二遍圈画,找到其与2011版课标的异同之处;第三遍,听取了温儒敏教授的讲座之后,又对他提到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再次细读。

    幸运的是,我是在新教材全面实施之初刚好从一年级开始执教,对新教材有比较系统的了解。我发现本次新课标的很多内容,都和新教材有很好的契合,这为我学习理解新课标奠定了基础,让我有了不少基于实践的发现和感触。

    一、新旧课标的对比

    在对比新旧课标的异同之处时,我发现,具体的学段要求变化不大,大多数内容进行了整合。其中,有三处明显的变化值得注意:

    1、在“识字与写字”板块中,增加了对汉字音、形、义及与生活、行为联系的探索,这一点变化,我认为是对应了“核心素养”的总目标而来的,在新教材中,除了日常的阅读教学中不断渗透,还专门开辟了“识字加油站”栏目,一单元开展一次集中学习;

    2、原来的综合性学习改为“梳理与探究”,体现了跨学科的学习理念;

    3、小学三个学段中,在“阅读与鉴赏”板块中,单列了“整本书阅读”这一项,且各学段要求层层递进。

    我想重点就第三点变化——“阅读与鉴赏”中整本书阅读的内容,谈谈我的思考。

    二、“阅读与鉴赏”的变化

    2022版“阅读与鉴赏”板块就是2011版的“阅读”板块。新课标对原课标的内容进行了整合,此外,单独增加了“整本书阅读”这一条。我们来看看,不同学段关于“整本书阅读”的具体要求:

    第一学段(1~2年级):尝试阅读整本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他人介绍读过的书,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

    第二学段(3~4年级):阅读整本书,初步理解主要内容,主动和同学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

    第三学段(5~6年级):阅读整本书,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积极向同学推荐并说明理由。

    第四学段(7~9年级):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探索个性化的阅读方法,分享阅读感受,开展专题探究,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感受经典名著的艺术魅力,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课程标准一字千金,把“整本书阅读”单列一条,足见对这项工作的重视。从不同学段的要求也可以看出,这一目标也是层层递进,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阅读能力,逐步推进的。

    三、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

    为什么会增加“整本书阅读”的要求呢?当然是因为它重要啊!

    为什么重要呢?在温儒敏教授的讲座中,他也着重提到了这部分的变化,并且详述了之所以这样变的原因。我深以为然,在此摘录下来。

    1、如今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阅读量不够。古人读书都是读整本书,有整段的时间去阅读,阅读能力、思维能力会更好。从新学堂后,为了提高效率,课文开始一篇篇精读,再举一反三,但这样的阅读量是远远不够的。

    2、阅读量是语文素养的核心。温教授认为,没有阅读量,语文素养根本没有办法提升。有了阅读量,稍微点拨一下,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上去了,因此,必须要通过读整本书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3、小学是阅读的黄金期。温教授说,中国的学生,小学阶段是阅读的黄金期,到了初二之后,阅读的时间就急速下降,为了应试,只能暂时放下阅读,因此从第一学段就开始强调整本书阅读。

    4、通过整本书阅读磨性子。现代人面对各种信息轰炸,变得浮躁,而整本书的阅读可以让人静下来,磨炼耐性。

    四、整本书阅读的落实

    结合温儒敏教授的指导,结合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实践,关于整本书阅读的落实,我有几点思考。

    1、在课堂上落实好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新教材每册都安排了一次“快乐读书吧”栏目,这个栏目就是主题式的整本书阅读指导,不仅给学生推荐图书,还指导阅读的方法,要求全体学生共同阅读。我们不能再秉持以前的旧观念,认为这不是应试的知识,就不予重视。要针对快乐读书吧,实实在在地进行读书指导,开展阅读活动。

    我们学校把每册“快乐读书吧”的书籍都按照学生人手一本的量进行了配备,这为我们开展此项教学活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我校每周五下午的七彩社团安排了专门的阅读指导课,进一步推动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开展。这学期,我就利用阅读指导课,指导学生开展了寓言故事的主题阅读活动,教给他们阅读的方法,开展一些有趣的阅读小活动,将寓言故事的主题阅读很好地推行了下去。

    2、更加注重阅读兴趣的培养。温儒敏教授表示,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要放松一点,“让学生有兴趣,想办法让他们有兴趣,没兴趣的人也不要过分苛求。”这一点我深以为然。动不动就让学生写一篇读后感的事,我不会做的,虽然也担心有的学生没有真的去读书,但一旦开始因为阅读而交作业,就会让大多数学生失去兴趣,就得不偿失了。

    那我是怎样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呢?有很多种途径:一、我会在家长会上不断强调阅读的重要性,引导家长与孩子亲子共读、交流读书感受,让家长在书籍上多投资,多买书、多去图书馆,为孩子创造家庭阅读氛围;二、我会在班级营造“读书好”的氛围,常常表扬爱读书的孩子,用书作为物质奖励来促进孩子养成好习惯;三、我会不断给学生提供阅读资源,充分利用班级的图书角开展读书漂流,每年发布一次推荐阅读的书单,每周评选一名“好书推荐官”进行好书推荐,时不时分享自己的读书体验。

    3、注重自由阅读。温儒敏教授着重强调了要让学生自由阅读,例如书单的设计,成人推荐的书单孩子往往不爱看,那就不能强来,要尊重孩子的阅读喜好。我们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确实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孩子们自己喜欢看的书往往比较浅显,存在质量不够高的问题。我遇到这种情况都会采取潜移默化的方式去调整,发现孩子们读的书质量不高,不动声色,但是不停地在班级推荐一些更好的书,同时,适时开展一些好书共读的交流活动。有了老师的引导,多少会有一点变化。但受限于孩子水平的参差不齐,部分学生的阅读能力只停留在浅显的层面,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其实这个书单的制定,我们也可以换一种方式,由老师制定变为学生共同制定,学生自己推荐的书,他们一定会更加感兴趣。我打算下学期开始试一试。

    古往今来,太多的先辈向我们讲述了读书的重要性。新课标中关于“整本书阅读”的提出,是基于“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课程理念,也是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盏指明灯。我想,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把孩子阅读的兴趣和能力真正地培养起来,那将是伴随学生终生的良好习惯,于我们也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推荐访问:心得体会 新课标 语文 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优秀范文 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优秀作文 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优秀篇 语文新课标的心得体会 语文新课程标准2020最新版心得体会 新课标语文课程标准2021心得体会100字 语文新课标2021心得体会 语文新课标标准心得体会 语文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语文新课程标准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