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心得体会 > 正文

    “厦门诗群”的形成:盛事,好事(纪要):厦门花生好事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2-09 04:32:41 点击:

      时间2007年11月3日   地点厦门市文联   主诗人谢春池   与会者本市的彭一万、王者诚、俞兆平、朱水涌、陈志铭、   刘岸、曾纪鑫、庄伟杰、子梵梅、周 丽、颜 非、陈 功、汪 威、黄静芬、高 盖、白 水、南 方、江 浩、舒 城、岸 子、祝 俊、冰 儿、杨天松、米 晨、南 宋、小 河、华晓春、郑则仁、西 流、张广福、蔡 磊、吕云河、白 珀、洪凌飞、庄永庆、张 淳、黄国清、李 海;外地的康 城、顾 北、老 皮、张志平、还 非、浪行天下、叶逢平、晓 寒、深 处、阿满等以及本刊编辑王永盛、朱鹭琦、王 莹、黄哲真、苏惠真等
      谢春池(《厦门文学》)副主编)1997年10月,《厦门文学》推出“走向新世纪诗歌大展专号”,这期专号以及前后举办了两年半的这个诗歌大展,在全国诗界有相当影响,至今还为诗坛人士津津乐道。今天,《厦门文学》又推出一个诗歌专号,命名为“厦门诗群专号”,旨在推动本土的诗歌创作,而正式提出“厦门诗群”,自然是期待本土诗歌能在中国诗坛崛起。今天,不仅有专号的作者以及本市的前辈诗人,还有本省其他地区的年轻诗人,诗人聚会,总是很热闹,请直抒己见,不仅探讨厦门诗歌,只要是关于诗歌的意见,皆可以谈一谈。
      康 城(漳州青年诗人) 来到厦门感觉到土地与我们有呼应,想说的是交流,诗人在一起会形成一个场,交流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刚参加完鼓浪屿诗歌节,这个诗歌节对本土诗人会产生影响。厦门诗歌话题最近接触较多,感觉势头好,我个人认为诗歌存在厦门诗歌就存在,这不止是地域这一品牌,地域应该是写作上的精神支援。诗歌应继承传统,对诗歌要有独特理解。
      顾 北(福州青年诗人) 本来对厦门诗歌的印象就是舒婷,现在不一样了。这几年网络发展很快,接触了许多新诗人,他们的作品冲击非常大。厦门属于开放的城市,反映到厦门诗人的作品中,厦门诗群是存在的,时机是合适的,刚到手的《厦门文学》厦门诗人专号硕果累累,但有些作品青涩,应把眼光放远些。《厦门文学》是走在前面的,给了我们一个交流、学习的机会。
      张志平(福州青年诗人) 福建有几个诗群,这表明福建诗歌很活跃。诗歌要有灵魂,有灵性,有根。写到最后有个群回归很荣幸。厦门有个氛围,前辈老师很重视,还有中学生、未来诗人,这是城市的进步。福州没有诗群,人数虽多,但没有好平台,应倡导厦门经验,我对厦门表示我的敬意。厦门诗群走向好的轨道,将枝繁叶茂。
      还 非(宁德青年诗人) 这是东南沿海奢侈的诗会,我很少参加这类活动。五六年前在网络,读到厦门诗人的作品。《厦门文学》这个诗歌专号,大刊方向,眼界开阔,团结一大批新生代诗人。不管怎么说,诗群几十号人,很有阵容。诗歌与经济实力对比,重量相当,诗歌重量与经济平衡。诗歌很奢侈。对厦门诗群我是尊敬的,今后会更关注厦门诗群。
      浪行天下(泉州青年诗人) 去年在“闽南诗群”年会我说过是一盘散沙,现在看来不对,当然,最后要看达到什么高度。诗歌应该“炒作”。有那么一些人在做一些事,但炒作还不够,我以为陈子昂是炒作出来的,好的炒作创意比诗更难,如“男诗人割手”、“滴血诗刊”、“大奶瓶给诗歌喂奶”等。
      叶逢平(泉州青年诗人) 感谢谢老师长期的关注,使我这么多年坚持下来。我以为厦门诗歌的特点是题材与主题不断摇晃。颜非、冰儿写得比较一而贯之,比较深入。叶来很有变化,可以反映诗群的变化,《在祖国各地,在厦门》这组诗很不错,厦门诗群特点被表现出来,思想很开阔。我以为站在中国诗坛背景下谈厦门诗歌才有意义,叶来这样的诗歌有灵魂,振奋人,有厚度,让人感动。诗歌与生活不应贴太近了,应有点距离。诗人应互相交流才会写出好作品。角色写作有个性在里面,还要有共性,共性中体现个性。现在论坛现象:当好人、不批评、说好话。要让外面的朋友来看厦门诗群作品,外人来说会清楚。
      晓寒深处(南平青年诗人) 我是来感受诗歌氛围,来学习的。
      阿 满(三明青年诗人) 谢老师说我们是外地来的自己人,既是欢迎外地人也是欢迎自己人,让我们很感动。前辈诗人坚守诗歌阵地,有新人延续,发展壮大,很了不起。厦门诗人来自全国各地,海纳百川,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
      王者诚(厦门老诗人) 走进诗歌殿堂,有点胆战心惊。后生可畏,厦门的诗歌事业大有后劲。
      曾 真(厦门女中学生诗作者) 在大同中学能写诗,要感谢大同中学,大同中学很有诗的氛围,我们要向前辈学习。我们不少同学对诗歌有很大热情,对诗歌怀有憧憬。
      彭一万(厦门老作家) 看到诗人聚会厦门,很高兴。诗歌发展确实要有人来鼓与呼。年轻一代的诗歌有好作品,可是为他们吆喝太少。要多搞朗诵会,把新诗推出去。多宣传,不断爆发才有生命力。现代诗不够大气,会小题大做,无中生有。厦门诗歌要得力于全国、全省的支持。
      俞兆平:感受很深。这个会议代表诗坛两极:理论、创作。最真实的创作层面,延续到初中的学生,对诗的真正的爱好,是生命力的一部分,大同中学有诗歌氛围。我是界外人,认为现代诗与美的思想有距离。对福建诗坛只有感性认识,我以为诗歌要与美学接轨,诗歌与美学有共同的地方,应把感觉放大。厦大诗人、史学家林庚是可以沟通的,美的东西有内在传递。颜非的《蝴蝶》我很喜欢。《蝴蝶》意象集中,宁静婉转,给人很深的感觉,用很接近的意象作动态的表达,造出了氛围。现在,诗人太多,互相淹没,诗歌标准无法定。要把好的诗歌选出来。
      朱水涌(厦门大学教授) 《厦门文学》为全省新诗立下功劳。诗歌是走在前面的,诗歌是最个人化的创作,生命体验、情感的表达、审美趋向、敏锐程度,都属于个人。朦胧诗成为一个时代的影响。新诗没有统一标准,个人感受要在群体中才有价值。推崇诗意和时代的体验。现代和传统有共同的东西,人类的情感有共同的东西。
      庄伟杰(旅澳青年诗人) 厦门诗歌已超越本土,要注意诗人的身份问题,很多人很保守,没有与时俱进,别的诗群很浓的地域性,厦门诗群半路出家,超越地域,与多数诗人是移民有关,与与生俱来的血缘有关,诗歌要有全球化视野。过去的观点无法评现在的诗歌。诗人应该具备新的诗学理论。近期《人民文学》推诗歌专号,《厦门文学》与它南北呼应,再过十年翻开诗歌史,看到这种现象,是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不但诗歌要发展,诗学也要发展,写诗的人要有诗学理论基础,才有后劲。评论要懂诗歌,否则会误导。我认为当下诗坛有五大弊病一是静观式审美缺失,二是陌生化创新思维匮乏,三是历史承担浮躁,四是琐碎的泛滥,五是伪先锋的迷失。
      黄哲真(《厦门文学》编辑) 这个专号,时间短,任务急,仓促上阵,总共前后十余天做完。厦门诗群阵势壮观,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这回与以往不一样,是一种集中的检验,很可贵。在诗人的诗观中比较集中体现诗人们的个人体悟,可见诗人们在思索在前进。
      南 宋(厦门青年作家) 以前感觉小说比诗歌热闹,现在我感觉反之。读诗十年,偶然写诗,诗人们对批评雅量不够,不能采取对抗形式。古典与现代有联系,传统必然对今天有影响,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小说散文跟我们诗歌有历史的延续,应互相借鉴。我认为文体应该打通,多种艺术门类的打通,把文体放大,不仅是诗歌如此。诗人应多看书,凭激情、才华写作是很可疑的。
      康 城 要挑起争论,激烈一点,又有涵养,这很难。我认为不必谈古典诗,我想谈现代诗,并不是不推崇古典诗。正是在古典诗的压力下诗人才迫不得已寻找新的形式的。
    [ 2 ]   小 河(厦门青年诗人) 不能用古典的标准来衡量现代诗,北岛与李白没法比,审美的纯粹性没有体现出来。庄伟杰说的当下诗坛弊病,缺少陌生化创新说,我不同意。现代诗的这种创意无所不在。诗人是一个时代的良心,叶来的诗是很好的。如果没有跟时代联系,就没有多大价值,诗人应该深入当代,深入内心,表达我们独特的诗歌语言。福建诗歌缺乏对诗歌文本形式的自觉意识,诗歌形式是老问题,许多诗人对诗歌文本形式有惰性,西川比较复杂。福建诗人比较自由,认为诗歌不需要什么形式,爱怎么写就怎么写,使得诗歌文本语速缓慢,沉于细节,语言缺乏节奏,张力不够。福建的诗歌整体上感觉比较小气,文本力量相对薄弱。这与不少诗人认为诗歌写作纯粹是个人行为、与这个大时代历史背景不需要有太多的联系、不需要承担什么责任有关。认为越个人化,诗歌的先锋性与原创性就越强,这使得我省的诗歌创作很狭窄,诗歌沦为个人情绪、感觉与幻想的乌托邦。历史与时代在诗歌文本中严重缺席。要摆脱目前的困境,惟有向伟大的诗歌学习,对形而上本原的体悟与抒写和对形而下历史经验的揭示与构建。
      俞兆平(厦门大学教授) 有些东西自己要思考。赵丽华我无法接受,后现代观念对诗歌会造成威胁,诗歌应有美学信仰,有历史观,后现代西方已经开始放弃,玩一二次就可以了,这种趋向不会太长久,我们的警觉性不够,这会摧毁诗歌,就如流行歌曲进不了维也纳一样。陌生化创意太多,最后被自己摧残掉,把自己解构掉。行为艺术不可重复。我们应该站在自己的美学立场,回过头来。江浩的《梦之土楼》很好,我喜欢,有文化的背景在。
      子梵梅(厦门青年诗人) 座谈会无形中把话语权交给主流,“现场”发言我是第一个,南宋是小说家,不了解诗歌。厦门与以前相比是天壤之别,其中的变化令人惊喜。新诗发展到今天不容易,教授、学者诸多诟病,说停止不前,退步,目前懂与不懂是个落后问题,是你有没有介入的问题。这几天厦门为诗歌论战,不在同一个渠道对话,停留在朦胧诗之前,没有办法进入到诗歌现场中。目前虽然有交流,但厦门诗歌是温和闭塞的,同意南宋的多种文体介入。诗人阅读远不够,没有破坏性颠覆性。应重新看待垃圾派、沈浩波、赵丽华,你们对赵丽华有多少了解?她在什么情况下被挖出来的?为什么不看她好的诗歌而挖那么臭的诗歌呢?眼界要开阔,要包容。
      南 宋(厦门青年作家) 我不同意说我对诗歌不了解。不站在同一个立场怎能辩清楚呢?“梨花体”炒作太过,作为一种体是有价值的,体用的好是一种现状。这个时代不是纯文学时代,而是个隐士时代。作为纯文学,你得寂寞一点,别老跟快餐文化争。
      俞兆平:总的说诗潮已发展到极端,“梨花体”是个极端。
      华晓春(厦门青年诗人) 厦门诗群讲白了就是厦门几个人在写诗。生活当中有话要说,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种表达方式,这是诗歌本质的东西。谁讲话都会让很多人不服,(谢春池插话:你现在讲话,我就很服气。)诗歌事件应该坐下来谈,最后能走到哪是诗人自己也管不住的。这是一种状态,表达方式得到认可,就是自己认同的状态。其他文体刺激神经,能够对创作有推进是好的。
      庄伟杰 在场者应该尖锐、尖刻,而作为学院派不一定在场,他们从事研究的,需要他的梳理,使诗歌出现另一种可能,作为他们自身要跳进去。
      谢春池 今天的座谈会不算成功也不算失败。遗憾没有提出一些新鲜的问题。目的不多说,目的已经达到了。《厦门文学》这个诗歌专号出刊时间短,得到作者的大力支持,很感谢!让我看到诗人对诗歌的爱。我开始担心质量、水平没达到,专号出来后,觉得还算不错。我以为这个专号在全国可谓独一无二的,有其别家刊物没有的特色。其实,我们并不仅在做厦门诗歌,而是借地域做诗歌,诗人要回到文本。诗人们应相互尊重,好的局面来之不易,要好好珍惜。“厦门诗群”主要由“新厦门人”形成的,此为是盛事、好事,有赖大家同心协力,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责任编辑 朱鹭琦】
    [ 1 ]

    推荐访问:纪要 盛事 厦门 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