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心得体会 > 正文

    2022年全国两会心得体会,明确经济社会发展重要任务(精选文档)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2-12-09 14:30:07 点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全国两会心得体会,明确经济社会发展重要任务(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全国两会心得体会,明确经济社会发展重要任务(精选文档)

    2022全国两会心得体会,明确经济社会发展重要任务5篇

    【篇1】2022全国两会心得体会,明确经济社会发展重要任务

    《形势与政策》

    一、云南经济发展阶段

    1、探索起步阶段(1981以前):此阶段主要是在十一届三中会精神的指引下,结合国务院于1979年确定的上海与云南进行对口支援的安排部署,省委、省政府于1980年决定撤消云南省计委物资办公室,单独成立云南省经济协作办公室,归口云南省计委管理,行政级别为正处级单位。这一时期,云南省的对内开放主要是与国内有关省(市)区进行物资串换,以弥补省内生产生活资料的不足。余缺互补、拾遗补缺的物资串换与协作成为这一时期对内开放的主要内容。

    2、初期发展阶段(1982~1991年):此阶段主要是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条件下,积极推进物资、技术、人才、资金等资源的合理配臵。1982年5月,省政府在昆明举办经济技术协作会议,此次会议由国务院11个部委和18个省区市的代表参加,拉开了云南对内开放的序幕;
    其后,云南省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搞好全省经济技术协作的通知》、《云南省经济技术协作管理暂行办法》,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动横向经济联合若干问题的规定》,积极开展资金、技术、人才三位一体的联合协作。1983年,省委、省政府作出云南向全国开放、昆明向全省开放的决定。1984年,撤消云南省经济协作办公室,成立副厅级云南省人民政府经济技术协作办公室。这一时期,云南省在深化滇沪对口支援关系的同时,积极开展区域合作,参与发起成立了由云南、四川、贵州、广西、重庆、西藏等参加的六省区市七方经济协调会。经过协调会各方的共同努力,先后促成了南昆铁路、内昆铁路的建设,促成了“中国昆明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的举办。云南省通过与国内相关省(市)区进行对口支援、区域合作及多形式的合作,有效地打破了市场的条块分割与生产要素的地区封锁,促进了以物资串换为特征的对内开放向以对口支援、区域合作为特征的对内开放转变。这一阶段累计引进省外到位资金12.7亿元,物资协作金额75亿元,形成了以区域合作、滇沪对口支援为重点的合作格局。

    3、适应市场经济阶段(1992~2001年):党的十四大召开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云南省的对内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随着国家加强东西部合作战略的启动和中央关于东部13个省市对口帮扶西部10省区市的决定出台,上海对口帮扶云南的机制逐步建立,云南省委、省政府将对内开放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臵。1997年,云南省人民政府经济技术协作办公室升格为正厅级;
    1998~1999年,云南省先后召开全省对外开放大会和对内开放大会,颁布实施了《云南省外商投资条例》,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的若干意见》、《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若干意见》、《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对内开放的决定》、《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鼓励省外来滇投资发展的若干规定》等一系列文件。云南省第六次党代会作出了进一步扩大对内开放的战略部署,省政府先后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发展横向经济联合与协作的若干规定》和《关于进一步发展横向经济联合与协作的补充规定》,决定在“九五”期间设立1.5亿元的横向联合协作扶持基金(每年3000万元),用于支持对内开放和省际合作项目。同时,成立由省委、省政府领导挂帅的滇沪对口帮扶协作领导小组、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移民领导小组和川滇藏“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云南省协调领导小组;
    先后与上海、广东、浙江、四川、广西等省(市)区形成双边合作机制,逐步建立起滇沪、滇浙、滇粤、滇川、滇桂等较为稳固的双边合作关系。滇沪两省市分别成立了对口帮扶合作领导小组,长期坚持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领导小组办公室协调会议制度、部门对口合作联席会议制度和项目跟踪制度等四项制度;
    滇浙两省党政领导互访,两省组织、人事、科技、旅游等部门确立了对口合作工作机制;
    滇粤两省建立了高层互访和联系机制,重点合作项目协调推进机制,签署了“1+8”协议及《关于加强粤滇科技合作的协议》和《关于加强文化合作与交流的协议书》,建立了对口部门的合作机制;
    滇川两省2000~2002年每年都在昆交会期间举办滇川经济合作座谈会,就两省重大合作项目和合作中需要协商的重大问题交换意见并签署会谈纪要。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推进了云南与国内相关省(市)区的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省外来滇投资企业超过4000家,累计引进省外到位资金312亿元。

    4、续快速发展阶段(2002年至今):为整合资源,提高对外来投资的推进服务效率,加快招商引资和区域合作,2002年10月,省委、省政府决定将省政府经济技术协作办公室与省政府外商投资办公室合并,成立省政府经济合作办公室,负责全省招商引资和实施对国内国外开放。省经合办作为云南省外资工作委员会的工作机构,作为云南省沪滇对口帮扶合作领导小组和云南省对口支援三峡库区领导小组的日常办事机构,承担了全省对外来投资的协调、服务工作,承办了六省区市经济协调会、“泛珠三角区域经贸洽谈会”和“昆交会”等招商活动的组织工作。2003年以后,全省各州市党委、政府纷纷强化对内开放工作,先后成立了招商局、经合办、投资促进局等工作机构,调整充实了工作队伍,从组织机构、人员配备、思想解放、政策推动、行政带动等方面开始了新一轮招商引资新高潮。这一时期,云南省出台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改善投资环境的意见》,颁布实施了《云南省外来投资促进条例》,组建了“云南省外来投资服务中心”和“云南省改善投资环境投诉中心”,不断改善投资软环境。全省围绕以上海、浙江为重点的“长三角”地区和以广东、福建为重点的“泛珠三角”地区,围绕云南“三大战略、五大支柱产业”的实施和建设,积极开展“走出去 请进来”活动,全面开展与国内有关省区市的社会合作,深化与央企的合作,扩大对国内的招商引资。围绕支持发展非公经济促进以商招商,在省会城市昆明成立外省(市)区在滇商会14家,各州市的商会和行业协会等组织得到迅速发展。至2008年,云南省初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内开放格局。在此阶段,云南省累计引进省外到位资金1400亿元。北京(以中央企业为主)、四川、浙江、福建、广东、重庆、上海、天津等省市来滇投资总量保持前列;
    合作项目涉及水电、煤炭、矿冶、医药、机械、造纸、旅游、城市建设等领域,惠及全省16个州市。三峡总公司、国电集团、华能集团、华电集团、华睿集团和大唐发电有限公司等一批大型国家发电企业到云南投巨资开发电力;
    世界500强企业之一的中化集团公司投资西双版纳;
    德力西集团、四川正泰集团分别在曲靖和大理建生产和销售基地;
    全国磷化工龙头企业江苏澄星集团在弥勒和宣威建立生产基地;
    广东粤电集团在威信开发煤电工程;
    大连万达房地产、浙江华立集团、娃哈哈、深圳“三九”等知名大企业也在“十五”期间先后落户云南。

    二、经济发展状况

    1.云南省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的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仅1998年到2007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2%,云南经济发展迅速,2007年底云南省GDP达到4260.48亿元人民币,增长12.1%。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836.33亿元,增长6.6%;
    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814.19亿元,增长17%;
    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208.96亿元,增长10.7%。人均GDP达到7582元。 

    结论:从纵向来看,云南的经济处于快速发展中。 

    但从纵向来看,云南省在省、区、市GDP排名中一直处于靠后的位置。

    2.云南省经济发展现状

    经济发展就是经济进步。所谓进步,就是“现在比过去、将来比现在有可能实现更理想的状态”。所以,经济的进步就是指现在比过去、将来比现在能产生更理想的经济状态。经济进步对区域经济而言,有意义的基本上包括五个方面:生产的增长、技术进步、产业结构的改进、资本积累、与外界经济关系的改善。所以,以下对云南经济发展现状的评价从这五个方面进行。

    (1)生产的增长

    生产的增长在经济进步中占有中心地位。生产增长的水平可以用地区生产总值或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测定,此处用云南省地区生产总值来测定。以下是2001—2010年云南省GDP及其增长率统计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从2001年到2010年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在过去的十年中,云南的经济一直处于快速增长的状态中。

    (2)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包括工具和机械的发明改良、生产技术方面的只是增加、新产品的开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资本效益的提高、成本的降低、大批量生产技术的开发、产品质量的提高。由分工和大规模生产而带来的生产率的提高也是其重要的特征之一。

    引用《TFD、技术进步与云南经济增长》一文的分析结果:云南经济增长的粗放型特征相对明显。资本和劳动投入对云南省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说明投资和劳动投入是云南省最重要的增长要素。云南省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技术水平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得到相应提高。1992 年以后云南省无论是整体技术进步、体现式技术进步还是纯粹技术进步的贡献率都在零值附近徘徊,有些年份甚至在零值以下。云南省整体技术进步贡献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相对较低,尤其是技术创新的贡献较少,这可能对云南未来的可持续的稳定发展是一个巨大挑战。因此,提高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尤其是技术创新的贡献率是云南实现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云南省需要逐步地从以要素投入为主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以技术进步为主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过渡。从目前来看,虽然云南省采取了以设备更新、技术改造、设备引进等为主的体现式技术进步模式,但对研发的投入不足。尽管这种技术进步模式可以充分发挥欠发达地区的“后发优势”,但要实现经济赶超,则必须通过加大对研发投入,提高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因此,成功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在GDP 中的比重也是云南省进一步保持持续增长潜力的重要措施。

    (3)产业结构的改进

    产业结构标志着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就要实施的培育和扶持新兴产业,是产业稳步的向有利于发挥地区优势、增加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发展方向。

    以下是按照1978年人民币不变价计算的1992年~2007年云南生产总值及各产业生产总值的增长趋势。

    从图中可以看出:第一产业基本呈持续下降趋势;
    第二产业的比重从1993年的41.97%开始上升至1998年的46.18%,此后出现下降,2001年后有所上升,但2005年又出现下滑,此后的两年呈上升趋势。第三产业的比重在1992年出现大幅度上升,但1993年便由于第二产业比重的上升而出现了波动。从目前云南经济结构的变化趋势来看,第一产业的比重除1999年之外,一直呈下降态势;
    第三产业的比重总体呈上升趋势;
    而第二产业的比重则在第三产业的影响下出现了一些波动。这充分说明云南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在以工业化为主要方向的同时,第三产业已经开始受到重视。

    (4)资本积累

    积累就是把产品的一部分不作为消费,而用于工具、机械设备、工厂、建筑物库房等的投资,从里昂和质量各方面扩大生产能力。上述经济发展中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的变化等现象,都是与投资活动有联系的,这些投资来自于资本积累。所以说,把新创造价值的一部分转换为生产设备的资本积累,是引进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变化并由此扩大生产的必要条件。在此处,资本积累用固定资产投资额来描述。

    以下是1990~2007年云南省国内生产总值与固定资产投资趋势

    从图中可以看出,1990~2007年间,云南省固定资产投资曲线与国民生产总值曲线的形状基本相似, 特别是2001年以来, 固定资产投资额几乎与国内生产总值平行变化。这说明: 对于云南省来说, 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仍然是固定资产投资, 并且经济增长对投资的依存度还在不断提高, 要使云南省地方经济保持永久活力和长足发展, 继续加大投资仍然是最为有效的途径。

    (5)与外界经济关系的改善

    与周边地区、国外有稳定的协作关系,是一个地区经济成熟的标志,也是今后发展的重要保障。当然,这些联系、协作是有原则的,也是互惠互利的。不能只讲协作,不顾区域本身的物质利益,不顾国家利益。关键是要在发挥自身的优势、生产出有竞争能力产品的基础上,勇于开拓市场,讲信誉,守合同,与其他地区、其他国家建立起良好的协作关系。

    云南有8 个地州,25 个县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国境线总长4060 千米。其中中缅段1997 千米,中老段710 千米,中越段1353 千米。云南是中国通往东南亚、南亚的窗口和门户,地处约占世界总人口一半的中国、东南亚、南亚三大市场结合部。拥有国家一类口岸12 个,出境公路20 多条,80 多条边民互市的通道。近年来,在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新形势下,逐渐完善了公路、铁路、航空和水运交通网络,形成了通往东南亚、南亚国家的三条便捷的国际大通道,彰显了云南具有开展周边贸易和国际交往的区位优势。澜沧江从云南省出境后称湄公河,流经缅、泰、老、柬、越等国,被称为“东方多瑙河”。昆明巫家坝机场是国家一级机场,目前拥有190 余条航线,其中国际航线12 条,地区航线3 条。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进程的加快,尤其是到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云南经济布局如继续遵循着单一的中心城市推移模式,必然会受到极大的局限,势必会延缓云南现代化发展的进程。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竞争加剧的情况下,云南省对新加坡、美国、香港、台湾、韩国等主要传统市场出口仍保持两位数增长;
    11个重点地州和28家重点企业外贸进出口稳定增长。对外贸易、外商直接投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均取得好成绩。云南作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桥头堡”和“前沿阵地”, 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产品进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云南将成为首选的物资集散地或出口转内销的加工基地。一大批企业,为了扩大云南市场份额,必然会采取在云南投资的战略,把云南,特别是昆明作为他们企业的基地来建设。大量高素质的人才就会纷纷流入云南,从而促进云南经济的快速增长。

    三、十一五成就及十二五目标

    1、十一五成就: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省委、省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省第七、第八次党代会精神,全面实施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和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三大战略,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有效应对了全球性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完成或超额完成。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全省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十一五”是我省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最好的时期之一。

    经济建设取得“八个翻番”的重大成就,开创了又好又快发展的全新局面。“十一五”期间,全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坚持好字当头、好中求快、能快则快,经济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实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速第2次超过11%达到11.8%的良好局面。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三次产业比重由2005年的19.1∶41.2∶39.7调整到2010年的15.3∶44.7∶40,5年累计工业投资突破6000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7倍;
    支柱产业比重明显提高,占全省生产总值55%左右,非烟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69%左右,电力、钢铁、有色、化工等产业的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先进装备制造、光电子、新材料、生物医药、绿色食品等新兴产业发展加快。粮食总产量达到1531万吨,农产品出口突破12亿美元,年出口额连续多年居西部省区第1位。全省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双双突破1万亿元,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比重由98.8∶1.2调整为83.3∶16.7.2010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722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5749元,工业增加值超过2600亿元,财政总收入超过180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7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00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133亿美元以上,5年累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到1.86万亿元,取得了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进出口总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实现或基本实现翻番的显著成效。

    社会发展有重大推进,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十一五”是社会事业发展最好的时期。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构建公平正义、共同繁荣发展的和谐社会,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两基”攻坚目标如期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在“十五”末基础上实现了翻番;
    公共卫生全力推进,基层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文化惠民”工程全力实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走在全国前列;
    总人口有效控制在4600万人以内。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实施建设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取得显著成效。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120余项、重大装备及关键部件研发项目20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新产品148个,培育创新型试点企业122户,按国家新标准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51户,累计申请专利近2万件,获得授权1.2万多件。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坚持加大投入,不断增强发展后劲,基础设施瓶颈制约初步缓解。建成了一批事关全局的好项目、大项目。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不断完善,全省以云桂铁路、沪昆铁路客运专线等高标准铁路项目为代表的大规模铁路建设全面展开,铁路运营里程达到2500公里,在建规模超过2200公里;
    昆明新机场建设全面推进,全省机场总数达到12个,位列全国第2位;
    公路通车里程突破20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超过2600公里,居西部前列;
    农村公路建设成为重要亮点,乡镇公路路面硬化和建制村通公路比重分别达到90%和98%,通畅和通达率较2005年提高了近1倍。高速宽带网络覆盖全省,电子政务建设成效显著。能源建设加快推进,发电装机容量达到3700万千瓦,中缅油气管道及石油炼化工程开工建设。以“润滇工程”为重点的水源工程建设力度加大,国家规划内的541件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全部完成,大型灌区和山区”五小水利”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强,全省蓄水库容超过110亿立方米,5年新增12亿立方米。

    共享发展成果,民生有重大改善。社会保障体系得到进一步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养老保险实现省级统筹,工伤、城镇居民医疗、失业、生育保险实现州市级统筹,企业退休养老金、失业保险金、工伤人员待遇进一步提高。到2010年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317万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648.6万人,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1.9%;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6000元和3950元,年均分别增长8.1%和9.9%.累计建成城镇保障性住房31.2万套,改造农村危旧房215万户。5年累计减少贫困人口265万,解决950多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全省农村户用沼气池达到273万口,增长82%,解决了25.8万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数字乡村”工程覆盖全省。

    始终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作为事关全局的战略任务来抓,民族团结、边境稳定、社会和谐开创新局面。实施边疆“解五难”惠民工程、“兴边富民”行动计划、“平安云南”创建活动、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等重大工程。“十一五”是民族关系最为和谐、民族地区发展最快、少数民族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民族地区经济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桥头堡建设全面启动。始终坚持把改革开放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各项改革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医药卫生体制、成品油价税费等一些重大改革顺利推进并取得初步成效,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迈出新步伐,改革试点工作有序展开,发展动力和活力进一步增强。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拓展发展空间,以开放促发展,对外开放取得突破性成效,桥头堡战略取得实质性进展,我省对外开放有望实现从末梢向前沿的转变。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成果,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明显加大。坚持绿色发展,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道路。“七彩云南保护行动”、“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森林云南”建设、“九湖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工程”、“三峡上游区水污染治理工程”全面实施,滇池治理工作全面提速,水质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综合治理效果开始显现,洱海治理成果得到巩固提升,创造了水污染防治新模式,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区域由18个县(市、区)扩大到44个县(市、区)。节能减排目标如期完成,森林覆盖率达到52.9%,昆明、曲靖、玉溪进入全国10个空气环境质量最好的重点城市行列。全省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0万公顷,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提高到70%以上。

    2、“十二五”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力争实现翻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以上,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7%以上,价格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二产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左右,以文化、旅游、物流为重点的三产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城镇化率力争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左右,非公经济比重力争达到50%左右,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

    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公路总里程达到22.3万公里,铁路营运里程达到5000公里,新增蓄水库容25亿立方米,电力装机容量达到7950万千瓦。

    科教水平明显提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5%,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5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每1万人口发明专利授权数提高到0.53件。

    人民生活全面改善。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3‰以内。5年新增城镇就业11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努力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350万人和1250万人。力争解决全省城乡居民饮水安全问题。

    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明显加强。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30%左右,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进一步降低,确保国家下达的“十二五”节能减排等约束性指标圆满完成。森林覆盖率达到55%,森林蓄积量达到17亿立方米。

    四、小结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云南经济发展迅速,财税金融、要素价格等主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成效,桥头堡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开放合作平台和机制进一步完善,国际大通道建设全面推进,互利共赢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相信在未来云南经济会良好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会进一步提高,小康社会不会遥远,跟着国家的步伐,向全面小康迈进。

    【篇2】2022全国两会心得体会,明确经济社会发展重要任务

    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心得体会

    语言与传播学院 传播1901班 19322050 梁欣宇

    回首岁月犹如白驹过隙,新中国已成立70周年。这70年中风雨变幻,沧海桑田,中国这头沉睡的雄狮正缓缓苏醒,向世界发出它的声音。

    在70年的漫长时间中,对历史来说只有很短的一段时间,但对中国人和中国人民来说,新中国的创建是一个不平凡的过程,充满了奇迹和辉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短短的70年间,中国人把一个贫穷、弱小、荒凉、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团结、繁荣、充满活力的新兴国家,谱写了中国人民发展史和人类发展史上的壮丽篇章。

    忘不了氢弹和原子弹的成功研制,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
    经过多年,香港和澳门终于回到了祖国。这场斗争涉及所有群体,包括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这条奋斗道路也提醒我们,大国崛起不是一蹴而就的,它要经历无数人的无私奉献才能实现,决不能贪图享乐。

    永远不要忘记,在抗击美国侵略和帮助朝鲜的战场上,精神和钢铁之间的战斗。永远不要忘记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的愤怒和羞辱;
    不能忘记,当保护我南沙群岛的主权时,对手的无耻。这种牺牲涉及到一切努力,不仅是烈士的鲜血,更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奋斗,更是一代中国人的团结进步。这种牺牲也告诉我们,实现复兴不是一条容易的路,只有注定要突破敌人的封锁,才能实现。

    国家的发展是雄伟的,体育是昂扬的,胜利的。2008年8月8日,第29届奥运会火炬点燃了北京鸟巢的主火炬,东西方文明乃至全世界都实现了伟大的拥抱。我们一个接一个地朝着目标前进更快、更高、更强,感人的场面似乎促进了和平、友谊和进步,中国做到了,“世界给了中国机会,中国给了世界惊喜!”世界看到了体育的奇迹,世界微笑着理解了中国的“和”字,北京,这座璀璨古都的首都,为世界提供了一个盛大的开闭幕式,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品格和智慧,向世界展示了现代中国的繁荣和进步;
    标志着新时期中国与世界的交流。

    70年间,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矛盾已经变为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就意味着中国社会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在扩展提升。我国经济发展开启新境界,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和稳定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代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成为新时代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关于中国外交。毫无疑问,“一带一路”战略意义非凡,主席不仅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拥护者,也是“一带一路”伟大理念的践行者,“德不孤,必有邻”的东方智慧和人文情怀,充分保障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前瞻性和公正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不仅热情欢迎、积极对接,而且共同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主席的支持下,它已被纳入联合国多项决议,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的“一带一路”倡议必将推动中国与世界的发展。

    另一方面,世界、中国和我们都是平凡的,但我们过着平凡的生活,创造了非凡!1978年,在这一伟大的节点之后,中国的伟大变革正在悄然来临,一瞬间,四十年过去了,在农村环境中,牧羊人使用北斗卫星放牧系统,他们可以不出家门就追踪到牛的一举一动;
    乡村实行生产责任制,使吃“大饭”的农民终于开始了自己的“创业”,城市的变化接二连三,放眼全国,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的完成,中国自主研发首架C919客机的成功,天眼世界射电望远镜也诞生在我强大的祖国,这些成就都在向我们证明,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

    这个时代是连接过去和未来的纽带。推进伟大工程,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凝聚人民的伟大力量。使命要求责任,引领未来。不要忘记本心,照亮我们的生涯;
    激情,青春和鲜血的成长;
    爱的责任,生命之国的浇灌。我相信,只要我们努力,我们就会继续,我们携手并进,齐心协力,改革发展将迎头赶上,并将在未来迎头赶上。

    70年间,中国的声音逐渐向外界传递,而作为国家和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我们也应该学会发出自己的声音,传达自己的观点,张扬每个青年人的思考与见解,为中国梦贡献出我们自己的力量,将小我融入大我,才能有山一般雄壮的志向,海一般广博的胸襟。

    【篇3】2022全国两会心得体会,明确经济社会发展重要任务

    魅力**英姿焕发

    ——“十一五”期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是我县发展较快、经济效益较好、老百姓得到实惠最多的一个时期。这是我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税收优惠和增值税转型政策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机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抢抓机遇、应对挑战,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积极融入柳州市“一小时”经济圈,突出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互动,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全面完成 “十一五”规划各项目标,为“十二五”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综合经济实力稳步提升

    初步预测,到“十一五”期末的2010年,我县地区生产总值将超过105亿元,比2005年的28.90亿元增加了76.1亿元,增长263.32%;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9356元增加到2010年的 24000元,增长156.52%;
    全县财政收入达4.63亿元,比2005年增长123.67%;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97亿元,比2005年增长64.67倍,五年累计投资超过440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2.78倍,年均增长60%左右;
    结构优化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29.2:39.0:31.8调整为2010年的17.9:56.3:25.8,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35.1%提高到50.7%,城镇化率由26%提高到39%;
    城乡居民消费能力显著提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亿元,比2005年增长224.53%;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分别达到14840元和5500元,年均增长分别为10%和12.8%,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工业主导地位进一步增强

    “十一五“期间,我县坚持工业主导地位不动摇,大力推进“工业强县”战略,重大项目进展顺利,柳化二基地年产20万吨烧碱·20万吨聚氯乙烯、正菱水泥、金利水泥、中远化工等一批重大项目稳步推进,化工、机械、造纸为代表的传统产业稳步发展,丝绸、农副产品加工等朝阳产业蓄势待发,初步形成了以化工为主导,造纸、建材、缫丝、冶金、机械联动发展的格局,工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预计“十一五”期末的2010年,全县工业增加值达到54亿元,年均增长27.8%左右,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0.7%;
    全县规模以上企业由2005年34家增加到118家,其中县属规模以上企业达到46家,预计2010年末全县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44亿元,比“十一五”期末的2005年增长6倍。

    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稳固

    “十一五”期间,我县按照“稳粮桑、扩甘蔗、壮畜牧、促果菜、兴油茶”的农业发展思路,积极落实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农业投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强了农业生产发展后劲和活力。我县第一产业增加值从2005年的11.77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18.8亿元,比“十五”期末的2005年增长59.73%。2010年,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28亿元,比“十五”期末的2005年增长19.86%。粮食生产基本稳定。桑园、糖料蔗、水果等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长足进步,油茶低改及新品种引进取得重大进展;
    特色生态养殖发展迅速,七彩山鸡、梅花鹿、黄沙鳖、清水鱼、竹鼠养殖成为亮点;
    肉牛、生猪、家禽等传统养殖保持稳定发展,“一村一品”的发展模式成效初现。“十一五”期末,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5500元,年均增长12.8%。

    现代服务业和旅游业加快发展

    “十一五”期间,我县积极引进大型商贸企业,发展连锁、特许经营、配送等多种经营方式,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逐步构建集购销、仓储、配送、信息于一体的现代物流体系;
    大力发展旅游业,建设并将继续完善香桥喀斯特国家地质公园、山岔湾休闲度假山庄、月岛湖度假村、黄冕古赏漂流等旅游项目,开辟中渡大兆、寨沙下寨、平山石豆等原生态旅游。到“十一五”期末的2010年,我县第三产业增加值 27.5亿元,年均增长11.4%左右;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亿元,比2005年增长2.24倍;
    交通运输、文化娱乐、餐饮服务、金融、房地产业规模也不断扩大。

    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继续改善

    “十一五”期间,我县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建成和开工建设一批重大交通项目,柳东大道延长线雒容至**道路项目建设进入全面施工阶段,全县公路总里程达1437.865公里,比2005年新增545.701公里,实现了乡乡通沥青路,村村通等级公路,其中60%村通沥青路,公路密度由2005年的26.6公里/100平方公里提高到2010年的43公里/100平方公里;
    内河货运装卸码头建设步伐加快,内河航道整治取得成效,港口货物吞吐能力由2005年的10万吨增加到2010年的20万吨;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农村安全饮水、水库病险加固、灌区管网改造、农村改厕等工程成效显著。

    再造“一个新**”彰显城建成果

    “十一五”期间,我县根据工业园区化、产业集群化、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趋势,高起点、高标准修编县城和雒容等重点镇建设规划,加快县城和重点镇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一批城市主干道及重要街巷改造工程、城市安居工程、县城绿化亮化工程以及县城污水处理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等城市环保工程,县城市政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以城南新区为代表的城市面貌大为改观,以雒容、寨沙镇为重点的小城镇建设取得新进展,城镇接受产业和人口集聚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十一五”期末,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12平方公里,比2005年扩大2平方公里,城区总人口达到12万多人,比2005年增加2万多人,全县城镇化率由2005年的31%提高到39%,荣获“国家卫生县城”、“自治区园林县城”、自治区“南珠杯”A类县特等奖等荣誉称号。

    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十一五”期间,我县进一步落实节能减排措施,加大环境污染监控力度,关停一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严重污染企业,有8项化学需氧量减排和4项二氧化硫减排项目得到国家环保部门认可,全县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县城城区SO2、粉尘、氮氧化物三项指标监测符合国家二级标准。初步测算,“十一五”期间,全县共减排化学需氧量5687吨,减排二氧化硫727吨,顺利完成“十一五”减排任务;
    深入实施“城乡清洁工程”,加强以城镇排水和污水垃圾处理为重点的环保能力建设与环境治理,“十一五”期末,全县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60%以上,生活垃圾填埋场正在建设当中,城乡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以水源林、生态公益林及园林绿化为主的生态建设保护逐步加强,“十一五”期末,全县森林覆盖率达55.3%,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2005年的6平方米提高到10平方米。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进一步改善

    “十一五”期间,全县科教文卫事业全面发展。我县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两基”成果继续得到巩固提高并顺利通过达标验收,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2010年小学入学率达100 %以上,初中阶段入学率达104.32%,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完全满足全县青少年上高中接受段教育的需求;
    教育资源得到优化整合,职业教育加快发展;
    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得到重视;
    集职业教育、义务教育、特殊教育于一体的教育集中区项目开工建设,教育常规管理和特色办学水平进一步提升,县域教育发展模式成为在全区推广的示范。科技投入不断加大,科技兴农效果明显,农业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全县科技普及率和新技术应用率达95%以上,荣获“全区科技强警示范县”荣誉称号。基层文体设施逐步完善,成为中国楹联创作基地,完成百余个“农家书屋”和数十个村级篮球场建设,成功举办县第七届运动会,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县”称号,文体事业蓬勃发展。完成县妇幼保健院整体搬迁和人民医院外科综合住院大楼主体工程,大力推进乡镇和村级卫生院所设施建设,在全区率先实现村村有卫生所目标,全县卫生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各种重大疾病防控能力得到加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全面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2%以上。

    改革与开放合作不断深化

    我县积极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成外业勘界251.8万亩,发证226.6万亩,逐步建立现代林业产权制度,为构建完备的生态体系和发达的产业体系打下基础;
    深化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加快农村医疗卫生制度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鹿化公司等国有企业改革。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推行“村财乡管村用”改革,规范村级财务管理。深化金融各项改革,组建小额贷款公司,加快农村合作银行组建步伐,为“三农”和中小企业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
    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审批效率和透明度。大力发展非公经济,加强对外开放与合作。“十一五”期间,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占经济总量的比例超过70%,累计引进县外协议资金205亿元,实际利用县外资金75亿元,直接利用外资4000多万美元。

    栏目:精彩“十一五”铸造新辉煌

    【篇4】2022全国两会心得体会,明确经济社会发展重要任务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这一论断的独特内涵,对于我们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增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自觉,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文化已成为直接的生产力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文化形式则演变为思想、理论、信念、信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意识形态,以及语言、文字、科学、技术等非意识形态;
    文化活力则呈现出观念形态、教育、科学技术、人文精神以及由科技转化的产品、工具和手段等形态。

      文化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本途径。生产从来都是社会的生产,生产力从来都是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力,从内涵方面说,是指人类生存与生产的能力;
    从外延方面言,则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和精神(科技)力量。文化作为一种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无疑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途径。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当代,文化更是如此。

      文化产业成为世界各国重要的经济力量。自1996年以来,美国的文化产品出口就超过航空航天工业,成为第一大出口创汇产业。日本文化产业的规模比电子业和汽车业还要大。我国文化产业也是一个正处于高速增长期的新兴产业。全国“十一五”时期,新闻出版业总资产、总产出、总销售比“十五”时期翻了一番。2010年网络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323.7亿元,比上一年增长26.3%。经过“十一五”的发展,文化产业已成为助推湖北社会转型发展和产业升级、建设文化强省的动力因素和重要引擎。

      文化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从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到现代社会的“信息高速公路”,文化现象无时不在。但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围绕综合国力的全方位竞争更趋激烈,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明显,国际思想文化领域斗争尖锐复杂。世界上某些奉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企图削弱和取代别国民族文化,以推行强权政治,获得经济霸权。为此,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发展战略。

      发展方式转变的客观需要

      价值选择的历史必然。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人们对发展方式的价值选择上,在总体上先后经历了三个基本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存在于渔猎文明和农业文明时期的低代价、低发展、低发展收益的阶段。主要表现为一部分人的发展是以另一部分人的牺牲为代价的现象。第二阶段是存在于工业文明时期的高代价、高发展、低发展收益的阶段,出现了人类的进步是以生态的衰败退步为代价的情况。第三阶段是存在于当代特别是未来“整体文明”(即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四位一体的文明形式)时期的低代价、高发展、高发展收益的阶段。这个阶段是以最小代价的付出获取最大发展收益的时期,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建构起新的低代价的发展模式。而文化作为一种生产要素被引入生产,最大的特点就是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最能够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是典型的低碳经济、绿色经济,亦是典型的低代价的发展模式。

      增长方式转变的使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成为攸关现代化成败的历史抉择。把发展方式真正转到科学发展轨道上来是文化发展的应有之义。一方面,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需要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另一方面,产业的发展关键在于创新,既有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理论创新,又有生产工艺创新等等。而文化创新是发展方式转变的主形式。文化创新能够倍增各种文化形态的价值,进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当今世界进入了一个以精神生产为主导的历史时期,物质产品的提升离不开科学技术,离不开设计理念和人文理念,当然更离不开创新,而这些都是文化的体现。

      文化产业优势的凸显。当今时代,文化与经济日益交融,文化已成为经济的驱动力,文化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现代服务业的支柱产业。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文化产业无论是在优化结构、扩大消费方面,还是在增加就业、促进跨越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突出特点。从优化结构来看,文化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为生活服务,又为生产服务,发展文化产业将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产业结构、需求结构。从扩大消费来看,文化产业是少数几个总供给还远远不能满足总需求的朝阳产业之一,特别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之后,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呈“井喷”之势。因此,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扩大居民消费,拉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从增加就业来看,文化产业投入的是智力资源,产出的是知识产权,不需要更多厂房和土地就能够创造很多的就业机会。

      社会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要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关键在于全面提升人的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则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的越多,人们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社会文化生活就会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就能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就会全面提高,社会就会越来越和谐发展。而文化的本质是“人化”,是由自然状态人向社会属性人转化的“人化”。人类生活从低级到高级、从蒙昧到文明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生活中文化的含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也就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过程。

      满足人们文化需求的内在要求。要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文化需求越来越旺盛,文化消费进入了快速增长期。从总体上看,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体现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基本文化需求,另一部分是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群众必须得到保障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内在地要求文化建设必须遵循正确的发展方向。坚持以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和便民性为导向,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形成社会和谐认同的内在要求。所谓社会认同,就是对一些社会发展领域中的重大问题,对于公众参与形成社会共识。要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而一定的社会管理,一定的社会制度,一定的体制机制,背后一定有一套价值体系在支撑着它,不管你自觉不自觉,这套价值体系确保你的制度以什么样的方式在运行。如果你有一套好的价值体系来支撑一个好的制度,制度的运行就能达到它的效果。如果有一套很好的制度,没有好的理念,没有好的价值体系,这套制度的实施肯定要打折扣。而文化是人的价值观、态度和信仰的内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兴国之魂,决定着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的发展方向和成败,也决定着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和稳定,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篇5】2022全国两会心得体会,明确经济社会发展重要任务

    个人收集整理-ZQ
    张目为盱,直视为眙,盱眙寓意高瞻远瞩、登高望远,是苏北南大门、省城经济圈、南京后花园.现辖镇乡,个行政村(社区),万人,境内平原良田、山区丘陵、湖滩水网兼备,国土面积平方公里,人均面积江苏第一,素有“两亩耕地一亩山、一亩水面一亩滩”之称.盱眙对外拥有四张响亮名片——“淮河明珠、龙虾之都、帝王故里、生态家园”.
    “十一五”以来,盱眙全面实施“工业强县、城建举县、旅游兴县、环境立县”四大战略,不断加快“新兴轴承之都、中国凹土之都、著名龙虾之都、特色休闲之都”建设,坚持差别竞争、以特取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又稳发展,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亿元、财政总收入亿元、一般预算收入亿元、外资到账亿美元,分别是“十五”末地倍、倍、倍、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年均增幅分别达和.主要经济指标增长明显高于全省和苏北平均速度.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迈进“十二五”,盱眙紧紧围绕“总量再翻番、苏北进十强、创建县级市、提前达小康”四大目标和“万百千”工程,即到年“人均过万美元,财政收入争百亿,工业产值冲千亿”,始终坚持以跨越争先为主题,转变方式为主线,狠抓“轴承、凹土、龙虾、旅游、新能源、商贸物流”六大特色产业,保持了强劲增长势头.月份,项市对县考核指标全面过半,完成财政总收入亿元,同比增长,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亿元,增长;
    到账外资亿美元,提前个月率先完成市下达全年任务;
    列统企业开票销售亿元,同比增长;
    新引进项目个,其中亿元以上工业项目个;
    新批外资项目个,数量位居全市第一.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当前,盱眙地经济基础日益深厚、工作机制逐步成熟、干群风貌更加昂扬,面对江苏沿海开发、长三角一体化和苏北加速振兴等多重历史性机遇,正处于跨越发展地黄金时期.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主要特色做法:
    一是推进新型工业化,主导产业蓬勃发展.始终坚持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招商引资为第一抓手,大力弘扬厚着脸皮、硬着头皮、磨破嘴皮、跑破脚皮地“四皮”招商精神,持续开展一季度“春节走出去、招商不回头”、二季度龙虾节招商、三季度招商引资“百日竞赛”和四季度冲刺全年目标招商四轮招商主题活动;
    注重加强县经济开发区、乡镇工业集中区、农民创业点“两区一点”载体建设,省级经济开发区累计进区企业余家,建成农民创业点个.作为江苏惟一地“新兴轴承之都”,现已集聚全国轴承钢管生产企业余家,钢管轴承产业正加速成长为盱眙第一个百亿级产业.积极发挥占全世界储量地凹土资源优势,以凹土产业被确定为苏北科技先导型支柱产业和科技特色产业为契机,依托中国凹土科技园,联合中科院、美国美泰克国际矿物技术公司等国内外顶尖研发机构,加速凹土新产品研发.抢抓新兴产业先发优势,新能源项目迅速积聚,“风光”无限地新能源产业格局逐步形成;
    新型装备制造业项目相继落户,产业格局初步显现.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二是推进城市特色化,城市经济更加繁荣.紧扣“龙虾之都、山水名城”地城市定位,目前,城区面积达平方公里,人口突破万,城市化率达.县级场馆、博物馆拥有数之多在全国罕见,已成为城市新景观,龙虾产业大厦、山水商务大厦、浙商大厦、大剧院、淮河明珠塔等城市新地标加快建设;
    以打造苏北重要地“商品集散中心、商贸商务中心、物流运输中心”为目标,加速集聚物流资本,重点物流项目推进有力,一座宜人、宜居、宜业地现代新兴城市正加速崛起.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三是推进旅游休闲化,山水魅力日益彰显.盱眙旅游资源丰富,自然人文景观多达处,形成“西帝(明祖陵)、东王(大云山汉墓)、南寺(铁山寺)、北庙(甘泉山)、城中山(第一山)、水下城(泗州城)”地旅游发展总体格局,拥有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个国家4A级景区,数量位居全省第一,大云山汉墓博物馆建设和水下泗州城遗址开发正式启动,盱眙已成为名副其实地江苏旅游第一县、长三角地区最佳旅游目地地.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1-/3

    个人收集整理-ZQ
    四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和谐盱眙逐步构建.始终注重以城带乡、共同发展,着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确保全县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引进实施中澳满江红龙虾、荷兰瑞克斯旺种植、台湾德芳有机农场、袁隆平超级水稻、俞敬忠棉花育种等高端农业项目,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培育龙虾、畜禽、林业、优质稻米个十亿级农业主导产业,发展高效农业面积达万亩,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持续加强农村水利、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投入,优化整合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资源布局,加大城镇建设投入,扎实开展领导挂钩帮扶“十个一”、城乡温暖关爱、千名干部解万民疾苦和新农村建设“五个一”工程,不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城乡居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五是推进服务品牌化,效能高地加速隆起.坚持创优发展环境,着力打响“效能盱眙”品牌.牢固树立对待企业亲如父母、对待客商亲如兄弟、对待项目亲如子女地“三亲”理念,以效能督查和倒逼警示为抓手,不断深化“日督查、月过堂、季观摩、半年总结、全年奖惩”地工作机制,重点实施“挂包主办、定期会办、现场交办、跟踪督办、失职查办”制度,倾力打造开明开放、亲民亲商、创新创业地服务高地.目前,晚上当成白天干、雨天当成晴天干、假日当成平日干、两人事情一人干、两天事情一天干地“五干”精神更成为盱眙干事创业地主流,党风纯、政风清、民风和、新风正地良好氛围日益浓厚.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挂钩盱眙县有关村居基本情况
    近期,省委、省政府组织开展领导干部下基层“三解三促”活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加强群众工作创新,具有十分重要地意义.盱眙是省级脱贫攻坚重点县,多年来,受到省级各部门地关心与厚爱,脱贫致富奔小康地步伐在不断加快.年,全县个村共实现村级集体经济万元,村平万元,且首次实现全部“破零”目标,最低为万元(管镇镇芮圩村),最高为万元(盱城镇林柴场,直接经营收入为主)、万元(马坝镇马坝居委会,发包收入为主),其中仍有个村尚未真正实现脱贫目标.根据省市要求,我县将与省、市挂钩帮扶单位一道,克服艰难险阻,确保实现今年脱贫任务,同时稳固脱贫成果,减少返贫迹象,力争早日全面脱贫.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现将省级机关领导下基层调研备选村基本情况汇报如下:一、丘陵山区片:盱眙县桂五镇林山村
    [自然概况]桂五镇林山村位于该镇东南部,现辖个村民小组,社会总人口人,有农户户,劳动力人,耕地面积亩,人均耕地亩,荒山面积亩.年人均纯收入元.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产业发展]针对省市县各级对农业综合开发地重视,该村结合自身实际,大力实施高效农业开发工程,利用大户承包、对外发包等形式发展培育林果产业,使丰富地山地资源“变废为宝”.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集体经济]年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万元,低于全县平均数,在全县村居排名中位居中等,负债余额万元.直接收益以集体土地、荒山发包为主,通过发展林果种植,已开发利用余亩山地,取得了较好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尚缺少投入小、见效快地好项目好产业支撑,大部分劳动力以在县乡工业区和外出到苏南等经济发达地区务工为主.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二、湖滩水网片:盱眙县淮河镇沿河村
    [自然概况]淮河镇沿河村位于宁徐公路(省道)南侧,现辖个村民小组,全村总人口人,劳动力人,耕地面积亩,人均亩,年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元.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产业发展]全村以农业生产为主导产业,同时结合自身特色,大力发展露天蔬菜规模种植和大棚蔬菜高效种植,其中露天蔬菜亩,发展蔬菜钢架大棚个,种植白菜、青椒、西瓜、毛豆、长豇豆、土豆、茄子等品种,产品主要销往南京、上海及周边地区大中型超市,带动用工余

    -2-/3

    个人收集整理-ZQ
    人.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集体经济]年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万元,与全县平均水平基本持平,负债万元,直接收益以集体土地、村服务中心房屋出租为主.村部功能完善,活动正常开展.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三、东部平原片:盱眙县旧铺镇千柳村
    [自然概况]旧铺镇千柳村位于该镇东南,东与安徽省天长张铺镇相邻,南与天长汊涧镇交界,现辖个村民小组,全村总人口人,有农户户,劳动力人,耕地面积亩,人均亩,年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元.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产业发展]工业:年该村建标准化厂房平米,引进扬州客商投资兴办烟花三月拖鞋加工项目,年创产值万元,年利税万元,带动用工人;
    年利用村小学闲置校舍引进电子厂,年实现销售收入万元,年利税万元,带动用工多人;
    本村返乡创业标兵赵家兵创办五金加工厂,年创产值万元,年利税万元,带动用工多人.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种植业:以优质籼稻、小麦为主产品种,伴有少量玉米、山芋、花生等经济作物.
    养殖业:村投资万元新建千柳养猪场,带动周边多户村民发展养殖业,每户年收入万元以上.鸡鸭鹅禽类养殖遍及全村每家每户.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水产业:该村利用建设宁淮高速公路征地取土后形成地塘坝水面,结合原有塘坝改造,大力发展鱼虾等水产养殖,增加集体收益和群众收入.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集体经济]年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万元,仍有万元地负债,低于全县平均数,位居中等水平,直接收益以厂房、村服务中心房屋租赁、塘坝水面发包为主.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全村建有三个集中居住区,一个自来水厂,村综合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健全、功能完善,活动正常开展.
    二〇一一年七月二十四日

    -3-/3

    推荐访问:心得体会 经济社会发展 全国两会 全国两会心得体会 明确经济社会发展重要任务 2022全国两会心得体会 明确经济社会发展重要任务 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心得体会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