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心得体会 > 正文

    怀传承梦想,秀红河本色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2-09-04 15:20:05 点击:

      [摘 要]2016年7月25日,李怀秀、李怀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烟盒舞、海菜腔第一期培训班在石屏县龙朋镇恒升小学正式开班,由中小学生、大学生、中学教师组成的89名学员于8月7日完成学习并顺利结业。至此,自2006年“青歌赛”之后为大家所熟悉的彝家姐弟,不仅凭借国内外数场演出将滇南彝族传统歌舞向世人展示,更为烟盒舞这一“红河表情”的活态传承提出了新的思考。
      [关键词]烟盒舞;红河表情;传承;传播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9)04-0169-02
      在提倡文化多元并存的今天,我国音乐教育的价值取向也呈现出了民族精神回归的强烈呼唤。2006年,凭借海菜腔《金鸟银鸟飞起来》在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上获得金奖并为观众熟知的李怀秀、李怀福,在十年之后回到故乡石屏县龙朋镇,举办了烟盒舞、海菜腔第一期培训班。传承培训的教师队伍包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后宝云、施万恒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普美芳、张美珍等,培训班采取免学费、住宿费、生活费的方式,对海菜腔、烟盒舞、花腰歌舞等进行传承培训。笔者作为一名本土彝族人,在保留本民族语言、耳濡目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同时又在主流音乐教育中学习和工作多年,在这一特定的角色里,有着特殊的情感体验和对烟盒舞传承语境的思考。
      一、烟盒舞传承语境的时代流变
      烟盒舞最初为祭祀性舞蹈,通过祭祀活动达到“以乐娱神”的目的,乞求神灵庇护及来年的生产丰收。《云南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红河卷》中就曾提到:“就全县各民族的舞蹈状况来看,各种舞蹈或多或少都有原始舞蹈的遗痕。我县的民族歌舞是在当地先民所创造的原始舞蹈基础上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的。”研究表明,烟盒舞以圆圈形式为主,本身就是原始舞蹈的一个雏形,而其套路中许多模仿动物形态的动作都不同程度地表现了烟盒舞原始形态时期的“娱神”功能。在此次李怀秀、李怀福举办的第一期培训班中,烟盒舞的教学选取众多套路中的7个作为教学内容,仍然保留了“鸽子喂食”“划小船”“猴子掰苞谷”“蚂蚁走路”等烟盒舞“娱神”的雏形。
      随着时代发展,烟盒舞成为了彝族一种较为普遍的娱乐形式。闲暇之时跳上一段,婚丧嫁娶时也不可缺少,烟盒舞已成为田间地头人们的自娱自乐。直到今天,石屏、多地的彝族青年仍延续着以跳烟盒舞的形式实现男女间的交往。这种自由的交流形式也通过“火把节”“祭龙”等彝族传统节日得以保留下来。而笔者在走访中也看到,无论是参演者还是观赏者,他们从中体会到的都是一种幸福感和愉悦感,而不带有任何放纵的历史和性的隐喻。
      流传于石屏地区的杂弦曲调《六穿花》,是烟盒舞众多杂弦曲调中的一首,可以看出烟盒舞从“娱己”到“娱人”的功能流变很大程度上源于与汉文化的交流。据《云南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记载,石屏县在明代以前,烟盒舞的唱词都是彝语或一些“噻”“哩”等虚词,但明初以后,大量汉族人口进入石屏,烟盒舞这一民间艺术形式也深受汉族人民喜爱,烟盒舞中的许多唱词由彝语演变为汉语,真正实现了“积字成句,积句成章。合而读之,章节见矣;歌而咏之,神气出矣”。这些脍炙人口的歌词赢得了许多人的喜爱,这一转变也使烟盒舞的传承空间变得更加宽泛,真正实现了“与他人同乐”的时代意义。从这一文化现象本身即可发现,在历史时空的转换中,烟盒舞这种“歌、舞、乐”相结合的民间艺术形式已逐渐超越了其物象本身,其美的律动符合了人类的共同追求,体现着人的本质力量而为大多数人所认识、熟悉并接纳,成为了充分表述情感的物化载体。 例如通海县里山彝族乡中科村寨的一首杂弦曲调,在羽调式的基础上融合了当地“团乐”的音乐元素;而建水烟盒舞中则融入了许多当地“花灯”的音乐素材,更显得明亮而欢快。
      可见,对滇南彝族人民来说,从烟盒舞中体会到的愉悦已经远远超越了套路和曲调的程式化限制。笔者在此次培训班的结业会演中也发现,虽然学员的舞步还不娴熟,但从音乐审美属性的角度来说,烟盒舞的存在正是顺应了参与者自我实现的需要,这种自我实现更多的是情感的实现,即一种情感形式的满足。
      二、“红河表情”烟盒舞活态传承阐释
      (一)田丰先生对李怀秀、李怀福的影响
      李怀秀、李怀福出生于红河州石屏县龙朋镇麻栗树村,姐弟俩的母亲是方圆数十里有名的文艺骨干,会唱海菜腔,能跳烟盒舞。1993年初中毕业的李懷秀,被当时中央乐团作曲家田丰先生在昆明举办的音乐民族文化传习馆中挑选为学员,此后她师从于石屏县有名的民间艺人后保云、施万恒、阿家文。李怀秀凭着对本民族音乐的热爱,刻苦学习,从学员升为教员。弟弟李怀福也受母亲和姐姐的影响,于2000年进入云南民族文化传习馆学习。
      在田丰先生创办的传习馆中,姐弟俩不仅有机会系统地学习到滇南彝族歌舞,更受到田丰先生传承云南传统音乐文化理念及为之付出生命的影响,即使在云南民族文化传习馆解散后,姐弟俩仍在为创办“民族歌舞传承所”而努力。
      2004年,受石屏县文化馆的推选,李怀秀和她的老师施万恒参加中央电视台首届西部民歌电视大奖赛获原生态对唱组金奖。2004年5月,姐弟俩参加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在没有“素质分”的情况下获得民族组第一名,并于同年8月在第二届中国南北民歌擂台赛中获得“中国民歌王”称号。李怀秀曾在1997年至1998年间,赴巴黎、香港、澳门等地演出,将“红河表情”展现得淋漓尽致,使本土音乐文化得以传播。
      李怀秀、李怀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烟盒舞、海菜腔第一期培训班学员,由中小学生、大学生、中学教师组成,其中最小的7岁,最大的24岁。虽然经过短短12天的学习,但他们跳的烟盒舞的舞步仍显蹩脚。如何从西方一元论文化背景中转入文化多元的新环境,以音乐教育为途径实现传统文化传承的目标,需要我们像对待西方音乐文化资源一样——虽然我们远离其产生的土壤,仍然可以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开创这项事业,使学生形成与不同音乐文化进行平等对话的能力和自信,实现烟盒舞的活态传承。

    推荐访问:红河 传承 本色 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