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心得体会 > 正文

    大江一曲同窗情深:同窗情深的诗歌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1-17 04:47:00 点击:

      1917年9月上旬,周恩来登轮东渡日本。行前,他写下七绝一首,即世人所知的大江诗。周恩来的诗通篇意境壮阔,格调高昂,含蕴深刻。读之,一位英姿勃发、气度不凡的爱国青年形象便突现在人们眼前,使人油然而生景仰之情。当这首诗从1977年开始风靡全国的时候,人们不会忘记这首诗原件的收藏者张鸿诰。作为同学,他与周恩来有着很深的情谊。
      
      归国前夕书赠大江诗
      
      在说到周恩来大江诗真迹原件之前,我们先看一下目前流传的有关大江诗的版本。1988年1月出版的《周恩来手迹选》第四页,其大江诗除四句诗外,跋语较短,只有“右诗乃吾十九岁东渡时所作,民国八年三月”几个字。这以后一般常见的是:跋语除了上述内容外,在“作,民……”之间还有“浪荡年余,忽又以落第返国图他兴,整装待发,行别诸友,轮扉兄以旧游邀来共酌,并伴以子鱼、慕天,醉罢书此,留为再别纪念兼志吾意志不坚之过以自督耳”。这远比诗文长的跋语更能便于后人研究周恩来那一代人的心路历程。实际上,周恩来大江诗的原件上除了这些内容外,尚有三枚闲章。前二个版本是将闲章、跋语做了技术处理。包括所有内容的真迹原件的照片,笔者近年才见到。
      现存于国家博物馆的周恩来大江诗手迹,是1919年春周恩来从日本回国前写给张鸿诰同学的。由于大部分时间都用于“辟‘新思想’,求‘新学问’,做‘新事情’”,积极投入爱国运动,探讨革命真理,另外由于周恩来“八叔因病无钱医治而死,家人分散各方”,因而周恩来几乎顾不上准备考试。1918年3月4日至6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入学考试、7月2-3日的第一高等师范入学考试(包括日语在内)都考得不太好,未被录取。其时,国内正处于五四运动前夕,南开学校扩建成大学,想把好学生再招回来读大学。这样周恩来决定回国,既可以上大学,又能投身到反帝反封建的洪流中去。
      得知周恩来要回国,张鸿诰(轮扉)邀约南开留日同学王子鱼(王嘉良)、穆慕天(穆敬熙)作陪,为周恩来饯行。周秉德在《我的伯父周恩来》一书中写道:“张老先生回忆说:‘我们几个同学为他饯行,事前准备好了笔墨纸张,席间互相提笔留言。’”张鸿诰也回忆道:“席间,因友情难舍,又知他擅长书法诗词,于是,我铺开事先准备好的宣纸,请他题词留念。”
      当时正是3月,窗外樱花盛开,一片春色,周恩来带着点酒兴,挥笔书写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七绝。写完诗后,又用小一点的字体写下比诗还长的跋语,说明写此诗时的背景。
      
      珍藏手迹58年
      
      看了大江诗的照片,人们还会有疑问:手迹照片上怎么没有周恩来的署名?三枚闲章又是怎么回事?这就不能不提起张鸿诰冒险将大江诗珍藏58年的事。
      周恩来是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人,在白色恐怖年代,自然会牵连到亲朋好友。张鸿诰一直将这诗带在身边。周恩来回国后,张鸿诰仍留日攻读。日本宪兵队曾到张住处问过一次,他们虽不知道有这首诗,但知道他与周恩来的关系。为了安全起见,回国后,张鸿诰就忍痛把落款“弟恩来”几个字裁掉再裱糊起来。最后把它和其它字画混在一起。心里想,如果敌人问这是谁写的,就说不知道是谁写的,这是在字画摊上看到,认为这字体好,买下来的。为更好地欺骗敌人,张老先生在这张手迹的右上方盖上“小楼一夜听风雨”的闲章,左下方也盖了另外两枚闲章。而周恩来与张鸿诰的往来书信在无奈之下只好销毁了。
      周恩来研究专家秦九凤在其专著中提到1930年8月周恩来与张鸿诰意外相见的事。这次,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赴苏俄向共产国际汇报工作,回国时途径哈尔滨。周恩来探望弟弟周恩溥时,与阔别多年的老同学张鸿诰相逢,他们有说不完的话。但周恩来此时是日伪特务、国民党机关悬赏缉拿的对象。因而周恩来再三嘱咐张鸿诰,不要再收藏他的书信之类的东西,以免受到无辜的牵连。张鸿诰为了老同学的安全考虑,专门借了一辆汽车送周恩来到火车站,准备送上火车时,周恩来十分关心地在张鸿诰耳边轻声说:“我自投身无产阶级革命那天起,就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但不能连累你”。坚持不让张鸿诰下汽车。周恩来这种为他人着想的做法让老同学终生不忘。
      就这样,这首诗珍藏到了解放。南京解放后,张鸿诰到北京见周恩来,他对周恩来说:“你在东京时写的诗我还留着呢,到时送博物馆吧。”周恩来连忙摆手:“不,不,不,别拿出来,我还不够资格,你收着吧。”就这样,张鸿诰一直将它收着,也没跟其他人说。平常,这横幅是不挂的,但到了年节,张鸿诰为鼓舞自己的孩子们,才小心地拿出来,教育子孙像周总理那样,好好学习,报效国家。
      20世纪60年代,张鸿诰和周恩来的弟弟一起去看过周恩来。由于张鸿诰是个对名利淡薄、不爱张扬、很低调的人,外人不知他与周恩来的关系,这件东西于是顺利历经文革而留存下来。1977年初,为纪念周总理逝世一周年,也为安慰邓颖超,张鸿诰将珍藏了58年的手迹交给了邓大姐。中国革命博物馆知道后向她征集这些珍贵文物。邓颖超说:“我可没有这个权利,所有权属于他。你们还是去找张鸿诰吧。”邓颖超随即将它还给张鸿诰,不久张鸿诰把它捐赠给了中国革命博物馆。他家只将一份复制件留作纪念,复制件比原件少了三个闲章。当时收藏登记日期是1977年8月1日。
      对于张鸿诰捐赠周恩来手迹之事,后来电力工业部领导在给张鸿诰致悼词时还特意提及。
      
      从同窗到亲戚
      
      张鸿诰是吉林长春人,生于1897年,长周恩来1岁。当年在南开学校读书时,从第二学年开始,周恩来与张鸿诰住在同一宿舍。南开学校的管理很民主,学生住宿舍是自愿结合,每个宿舍住四位同学。周恩来、张鸿诰、常策欧三人很谈得来,于是他们一起住到了新建的西斋楼35号。学校早上6时半打起床铃,他们不论是谁,只要是铃响前起床就踮着脚走,不影响别人。每晚10时熄灯,熄灯后大家便都自觉不再开灯。他们严格遵守学校各项制度,在寝室间开展的整洁评比中,他们所住的宿舍经常得到“整齐洁净”的嘉奖。就这样一同住了两年,互相之间的交流已经很深。周恩来对张鸿诰、常策欧等提议,我们同住了这么长时间,相处很好。但这样下去,我们和别的同学接触就太少了,应该分开,同其他同学住在一起,这样可以团结更多的同学。张鸿诰等表示同意。但是不久,在1916年,由于有一个机会,张鸿诰在周恩来毕业前1年就到日本留学了。
      周恩来到日本后,首先投考东京高等师范,考试是1918年3月4日至6日,共考日语、数学、地理、历史、英语、物理、化学、博物八门,此外有口试。由于前述的原因,未能被录取,周恩来在高师政治系学习的愿望未能实现。虽然打击不小,但他仍关心他的同学。作为南开同班好友的张鸿诰虽然考取了高师的物理系,却希望考入第一高等学校,以便将来可以上大学学工科。而报考一高,必须先从高师退学,但将来能否考上一高又没有把握。张鸿诰对此拿不定主意,向周恩来征求意见。周恩来劝他说,不能只顾一时的得失,动摇多年的志愿,应考虑国家需要和个人在哪一方面可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来决定。还鼓励张鸿诰说,你既然能考上高师,为什么怕考不上一高?经他一说,张鸿诰下决心退掉高师学籍,后来果然实现了学工的理想。
      张鸿诰先后在日本东京第一高等学校、日本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日本东北帝国大学读书,最后被授予电气专业工学学士学位,1926年学成回国,在哈尔滨电业局当工程师。此时,周恩来的弟弟也在哈尔滨,周恩寿常去看望哥哥的老同学。当然张鸿诰在其弟弟生活、工作上是尽力关心的。由于周恩寿与张鸿诰来往密切,张鸿诰为周恩寿做媒,促成了他与已经相识的贤惠姑娘王士琴的美满姻缘。张鸿诰是王士琴的大姨夫,双方均因张鸿诰而加强了信任和感情。这以后周恩寿夫妇与张鸿诰一家一直保持着联系。
      1960年张鸿诰从东北调到北京国家水电部电科院任高级工程师。不久,周恩来请几位南开的老同学相聚,这是分开二三十年后第一次见到张鸿诰。席间,周恩来为张鸿诰布菜,问张鸿诰:“伦扉,士琴叫你大姨夫,我可怎么称呼你啊?”张鸿诰好像事先准备好似的,马上就回答道:“各论各叫吧,你还叫我大哥,同宇(注:即周恩寿)可得随士琴喊我大姨夫了!”还有一次聚会临别时,周恩来送给每家一包花生米,这份礼物很受大家的欢迎,因为当时的经济还很困难。
      
       责任编辑何蜀

    推荐访问:同窗 大江 一曲 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