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心得体会 > 正文

    橙红年代免费观看 五六十年代,中南海的私密生活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1-04 04:38:07 点击:

         迄今为止,涉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南海日常生活的文字并不多,有许多冠以“红墙内外”“中南海纪实”等题目的著作,其作者不惜胡编乱造出一些故事,而对于中南海真实的生活情况,他们却并不是真的了解。
      1951年,我随父亲陈伯达进入中南海居住,到1966年底陈家搬出中南海,我在中南海总共生活了15年之久。
      初入中南海时,我们临时住在勤政殿里的两间房子里,勤政殿离毛泽东住的丰泽园很近。在勤政殿住了不长的时间,就搬到中海岸边的一套院落中去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懂事,我才知道我们住的地方属于中南海的乙区。不知从何时起,中南海从南至北划分为甲、乙、丙三个区。每个区都在分界处的路口上设立了岗哨,乙区的人可以随便到丙区,但是不能随便到甲区。
      最初,中南海内的各区是这样划分的:甲区为中共中央办公厅所在地,乙区为中宣部所在地,丙区为国务院所在地。后来中宣部迁出中南海,这些院落成为一些新搬到中南海居住的领导人的住宅,如邓小平、陈毅、董必武、王稼祥等,他们与此地的老住户李富春、陆定一、张际春等,都属于乙区的居民。
      住在甲区的是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彭德怀。此外,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毛泽东的秘书胡乔木、田家英,卫士长李银桥也住在甲区。办公厅副主任兼警卫局长汪东兴住在中南海东岸西苑门内划归乙区的飞地“东八所”。
      住在丙区的有周恩来、李先念、林伯渠等。
      维持甲乙区的划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为了照顾毛泽东夜间工作白天休息的工作习惯,确保毛泽东、刘少奇等主要领导人的安全所采取的一种安全措施。中南海内有一条沿着湖泊西岸,贯穿南北的柏油马路。这条路在南段伸往毛泽东住处的路口处设置的岗哨,是甲区和乙区间的主要岗哨。白天,岗亭的栏杆经常拦住路口,禁止所有车辆通行,以避免车辆行驶声打扰毛泽东睡眠。到了夜间,这里敞开路口,放行车辆。
      中南海主要的景致大多都在甲区,这对住在乙区的人们不免是件憾事。不过,每逢周末晚饭后7点多钟,位于甲区的两个娱乐场所允许乙区的人们光顾。这两个场所,一个是春藕斋,一个是西楼餐厅。
      春藕斋位于颐年堂旁边,是周末舞会的场地,偶尔也放电影。这个地方我只去过五六次,一次是看大人们跳舞,一次是看30年代的老电影《桃李劫》。看《桃李劫》时,刘少奇也去了。记得当时观众不少,到了放映的时间,却迟迟不开映,等到刘少奇来了,电影才开映。
      西楼餐厅原本是为领导人就餐而盖起来的一个特灶食堂,五六十年代,每逢周末或节假日的晚上,西楼餐厅经常放映电影,又成了兼职的电影厅。
      中南海里的另一公众娱乐场所,是游泳池。它有两个部分,北面是露天游泳池,南面是室内游泳池。对中南海的居民开放的,只有露天游泳池。室内游泳池一般只供毛泽东、刘少奇等少数领导人使用。
      每年学校放暑假期间,中南海的小孩子们都在中午蜂拥而至地进入游泳池游泳,常使游泳池人满为患。我的继母刘叔宴设法与游泳池管理人员联系,请他们通融一下,允许我们兄妹在上午10~12点之间去游泳。因我们家与游泳池可算是邻居,比较好说话,很容易就得到了允许。
      从1961~1964年,游泳池成了我暑假活动的主要场所。每天上午,除我们兄妹外,少有其他游泳者。当然,偶尔也会有意外的游泳者光临。有一次,罗瑞卿和杨尚昆一起来了。他们两位是游泳老手,只在深水区游,一边还互相交谈,没有和我们小孩子接触。罗瑞卿手上还戴着一块表,当时国内戴防水表游泳的人极少,所以很是显眼。
      50年代和60年代初,中南海里的生活氛围基本是祥和、清静的,但有时清静到了过于肃穆的程度,使生活于其中的人们常有一种无可名状的寂寞之感。
      中南海里居住的少年儿童本来就很少,可大人还常常告诫孩子们:“不要随便串门!”因为每个领导人都是在自己的家中办公,家即是办公室,小孩子串门即有妨碍大人办公之嫌。中南海里虽说不上是三步一岗、五步一哨,但是岗哨也是够多的。除了甲乙丙区分界路口有岗哨外,重要领导人的家门口还增设了岗哨。这些都使小孩子们望而却步,自动地缩小了自己的活动范围。
      中南海的小朋友们之间来往少,还源于大人们之间来往少,串门少。大人们除了中央召集会议时聚在一起外,私下里的来往稀少到几乎屈指可数。这是中南海以外的人们难以想象的。
      首先是毛泽东和刘少奇两人都不曾在中南海的范围内串门,从来没有听说过他们走访过中南海里的其他住户。
      田家英在50年代初期与陈伯达来往频繁,随着田家英地位的提高,他们在60年代逐渐疏远了。
      (摘自《周末》

    推荐访问:中南海 五六 私密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