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心得体会 > 正文

    照应和对比的区别 小说《药》及其英译本中人称照应对比研究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5-06 04:44:47 点击:

      【内容摘要】作为语法衔接的一种重要手段,照应手段在语篇建构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中,人称照应是语篇照应手段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语篇中人称照应在代词与上下文中的名词间建立起语义联系,从而为读者提供一种连贯的认知参照框架。本文以韩礼德和哈桑的语篇衔接理论为依据,以鲁迅小说《药》及其英译本Medicine(杨宪益、戴乃迭译)为语料,通过对汉英人称照应的使用进行比较分析,可以探究两者在具体运用上的差异之处,为翻译及英语教学提供指导。
      【关 键 词】衔接 人称照应 对比分析 差异
      人称是语法范畴之一,指谈话双方用话语传递信息时的相互称呼,可细分为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分别用来指说话人自己(addresser)说话对象(addressee)听话人以及说话人和听话人以外的人(others)。照应(reference)是语篇中的常见现象。赵宏和邵志洪(2002)曾指出,在语篇中,如果对一个词语的解释不能从词语本身获得,而必须从该词语所指代的对象中寻求答案,就产生了照应关系。根据韩礼德和哈桑的衔接理论,照应是其理论的重要范畴,也是实现语篇连贯的重要手段之一。照应分为人称照应(personal reference)、指示照应(demonstrative reference)和比较照应(comparative reference),其中人称照应是最常见的一种。
      1994年,学者胡壮麟出版专著《语篇的衔接与连贯》,将衔接理论介绍到中国,并应用于汉语研究。自此之后,作为重要衔接手段的人称照应研究如火如荼,取得丰富的成果。然而,对于英汉人称照应的对比研究却没有引起广泛的关注,仅有少数学者如潘文国、赵世开、朱永生、何善芬等人对此作了一定的研究。近些年来,此领域的研究渐渐兴起,尤其以实证研究为主。赵宏、邵志洪(2006)对英汉第三人称代词的语篇照应功能作了系统研究,赵宏宇(2006)研究了英汉格律诗中的人称照应对比,司建国(2008)曾对比研究了中美大学生作文中的人称照应现象。本文也是选取具体语料,通过对鲁迅小说《药》及其英译本进行分析,意在探索英汉小说中人称照应的差异之处,对于此类体裁的翻译中人称代词的处理具有积极意义。
      一、语料简介与统计结果
      本文选取的语料是鲁迅的小说《药》及杨宪益、戴乃迭的英译本Medicine。杨宪益先生是当之无愧的中国译坛巨匠,他与夫人戴乃迭合作,为中国翻译事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他倾其毕生精力,将大量的文学作品英译,介绍到西方,同时也将许多优秀的西方文学作品介绍到中国。其翻译作品数量之大,质量之高,至今少有人企及。鉴于此,《中国译学词典》做出中肯的评价:“杨宪益先生系我国当代成就卓著的翻译家,外国文学专家。自20世纪40年代起他即与夫人密切合作,译出了大量卷帙浩繁的经典名著,将中国丰富的文化遗产逐一向外国推介。同时,他又精通多种外文,又把世界各国的文学瑰宝,译介给中国读者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杨宪益与夫人的鲁迅小说英译,译文的语言流畅生动,与原著的风格基本上达到了统一,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方面都极其忠实地再现了原著。正是这个原因,《药》等6篇小说的英译被选为耶鲁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中国文学”课程教材。本文选取小说《药》及译文为语料,对两种文本中的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物主代词、反身代词以及暗示人称照应的关系代词(who,whose,whom)的出现频率进行统计分析。统计采取原文与译文对照方法。下面是统计结果:
      二、英汉人称照应对比分析
      (一)英汉人称使用频率对比
      如上表所示,英汉语篇中人称代词的出现频率差异很大。在汉语语篇中,共出现代词90处,而在其英语译文中,则多达256处。差异如此之大,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1.英汉代词形态特点影响其在语篇中的出现频率。英语中,人称代词有性、数和格的差异,代词形态多样,而在汉语中除了第三人称有性的区别、所有格形式需要在人称代词后加“的”之外没有变化。韩礼德和哈桑将英语人称照应系统归纳如下表:
      汉语中,人称代词没那么多复杂的变化,以“你”、“我”、“他”为基础,形成表达各种语义范畴的形态。其我们套用上表,将各种形态归纳如下:
      对比上面两个图表可以得知:汉语没有英语中丰富多变的人称代词系统,因此汉语为避免表义模糊或造成歧义转而采取其它照应手段,如在单数形式的后面加“们”字表示复数意义,在人称代词后面加“的”字表示所有格意义。
      2.英汉自身语言特点影响其人称代词的出现频率。在论及英汉语差异时,连淑能(2010)指出,汉语以综合型思维为主,英语以分析型思维为主;汉语语篇螺旋式逻辑特征突出,英语语篇直线形特征显著;英语重形合(hypotaxis),汉语重意合(parataxis)。汉语的意合无须借助语言衔接手段,仅靠语言内涵意义的逻辑联系即隐性衔接或者语境和语用因素,便能构成连贯的语篇;英语则依赖词汇语法手段等显性衔接实现语篇连贯(何善芬,2002),这就是汉语人称照应少于英语的原因,而人称照应少的表现就是汉语零回指现象远比英语的多。赵宏宇(2006)通过研究汉语格律诗与其英译本中的人称照应对比得出结论,汉语使用零回指而显得语言简洁,结构紧凑,整体连贯。而英语一般需要代词表示照应关系,可谓“代词突出语言”(pronoun-prominent language)。下面的例子可以说明:
      ⑴黑衣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
      The man in black snatched his lantern and tore off its paper shade to wrap up the roll.This package he thrust into Old Chuan"s hand,at the same time seizing the silver and giving it a cursory feel.   ⑵驼背五少爷话还未完,突然闯进了一个满脸横肉的人,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纽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捆在腰间。
      But before he could finish,a heavy-jowled man burst in.Over shoulders he had a dark brown shirt,unbuttoned and fastened carelessly by a broad dark brown girdle at his waist.
      句⑴是汉语中典型的连动句,这种结构决定了“黑衣人”是句子的主题,无需再重复指出。而在英语译文中,则必须使“黑衣人”在不同的小句中重复出现,否则容易造成歧义句。句⑵更是典型的汉语零照应用法,整个汉语句子没有出现人称代词,而读者却很清楚这里描写的是“满脸横肉的人”,而其相应英语译文又使用了一次第三人称单数来指代此人。如果像汉语那样省略,既不符合英语表达规范,又容易造成指称混乱模糊。
      (二)英汉物主代词使用对比
      由上面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英语使用物主代词的频率远高于汉语。物主代词在汉语中的使用较为“节俭”,属格形容词通常用来形成对照,只要属者身份对听者或者读者明了,属格形容词或物主代词就完全可以省去。赵宏、邵志洪(2002)认为汉语倾向于尽可能省略物主代词,在不省略物主代词时也往往省略所有格标记“的”。如下例:
      ⑶(小栓)大粒的汗,从额上滚下,夹袄也帖住了脊心,两块肩胛骨高高凸出,印成一个阳文的“八”字。
      Beads of sweat stood out on his forehead, his lined jacket clung to his spine,and his shoulder blades stuck out so sharply,an inverted V seemed stamped there.
      ⑷微风起来,吹动他短发,确乎比去年白得多了。
      A breeze sprang up and stirred her short hair, which was certainly whiter than the previous year.
      句⑶是汉语中典型的省略物主代词的情况,人们很接受并容易理解句中的所属关系,所以物主代词都省略不用了。句⑷也属于物主代词虽然没有全部省略,但也省去了所有格标记的“的”,这种现象在汉语中也很常见。
      (三)英汉反身代词使用对比
      反身代词,是照应词的一种重要形式。英汉语的人称照应系统中,反身代词的差异巨大。对此,金积令(1995)做出了深入研究。他指出,英语中反身代词必须与先行语同处于一个分句中。它的语义功能是与主语构成共指关系,即用来复指主语,故它本身就不能出现在主语的位置上。反身代词必须在人称、性、数上和先行语保持一致。此外还必须遵循线性序列,即代名词或指称在前,反身代词在后。英语反身代词必须与其相对应的人称代词结合使用,不能单独出现。而汉语反身代词有两种形式,一是复合反身代词“他自己”、 “她自己”、“他们自己”等。二是单一反身代词“自己”。这两种形式有时可以互换使用而不会对意义产生影响。如:他把(他)自己弄糊涂了。这个例句表明汉语句子的主语是代名词或指称语时,同时又没有其他所指关系时,“自己”前面起先导作用的人称代词“我、你、他”是可以省略的。在小说《药》中,反身代词仅出现了3次,而在其英译本中则出现了7次。英汉反身代词应用的差异,将通过下面的例子说明。
      ⑹(她)化过纸,呆呆的坐在地上;仿佛等候什么似的,但自己也说不出等候什么。
      When she had burned paper money she sat on the ground in a stupor as if waiting for something; but for what,she herself did not know.
      ⑺那老女人又走近几步,细看了一遍,自言自语的说,“这没有根,不像自己开的。
      In the meantime the old woman had gone up to the grave to look more closely.“They have no roots,” she said to herself.
      ⑻又迟疑了一刻,终于慢慢地走了。嘴里自言自语的说,“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She started off slowly,still muttering to herself: “What does it mean?”
      ⑼将到丁字街口,(他们)便突然立住,簇成一个半圆。
      Just before the cross-road, they came to a sudden stop and grouped themselves in a semi-circle.
      ⑽小栓依他母亲的话,咳着睡了。
      Obediently,Little Chuan coughed himself to sleep.
      句⑹、⑺、⑻说明在汉语中“自己”既可以与人称代词连用,又能单独使用;英语中反身代词只能与其对应的人称代词结合起来使用而不能单独出现。同时还说明,英语中反身代词不能单独使用,与介词to, for, with等搭配作介词宾语出现。句⑼、⑽说明,汉语中不使用反身代词,而是用语义词汇直接替代。
      (四)英汉关系代词使用对比
      关系代词在英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这个方面英汉语差异在于汉语中没有关系代词而英语有。在小说《药》中没有关系代词,而在英译本中,出现了4次。何善芬(2002)认为,英语中的这一现象有助于构成“叠床架屋”式构架,这种结构借助于词汇语法衔接手段,抽丝般引出新信息,达到对主题的全面说明,形成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和语篇。这种结构能让英语避免过度使用人称代词的情况,是语篇逻辑清晰而又简洁。而在汉语中,由于没有关系代词,则必须用人称代词或名词。这种情况在《药》的英译本中很多。   ⑾仰起头两面一望,只见许多古怪的人,三三两两,鬼似的在那里徘徊。
      Then he looked round and saw many strange people, who are in twos and threes and wandering about like lost souls.
      四、结语
      对于英汉两种语言,照应都是生成语篇的重要手段,出现频率非常高。其中人称照应是语篇照应手段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最具实践和理论价值的语篇现象。通过以上对比我们可以看出,人称照应在英汉语篇中的应用呈现不同的特点,在代词使用频率、无主代词、反身代词以及关系代词使用方面差异显著。而杨宪益夫妇的译文中,对人称照应的处理完全符合英语的的特点,给我们很大的启示。研究人称照应在英汉语篇中的不同体现以及英汉语篇翻译中人称照应衔接的转换对于英汉语篇翻译及我们的英语教学实践都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Hasan,R.Cohesion in English.[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2]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3]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增订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何善芬.汉英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5]赵宏、邵志鸿.汉英第三人称代词语篇照应功能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
      [6]司建国.中美大学生英语作文中第三人称代词照应模式的对比分析[J].外国语言文学(季刊),2008.
      [7]赵宏宇.汉语格律诗与其英语译文中的人称照应对比 [J].外语教学,2006.
      [8]林煌天.中国翻译词典[Z].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
      [9]金积令.英语“self”和汉语“自己”用法异同[J].现代外语, 1995.
      [10]赵世开.A contras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personal pronouns[A].李瑞华(编),汉英语言文化对比研究[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11]杨宪益、戴乃迭(译),鲁迅(著).彷徨[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0.

    推荐访问:照应 人称 英译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