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心得体会 > 正文

    少年苏东坡林语堂批注_林语堂与苏东坡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5-06 04:43:14 点击:

      苏东坡(1036—1101)可以说是中国的歌德(1749—1832),拥有多方面创作才能。他和歌德一样使用各种文体书写,在诗、词、歌、赋各方面无一不精通。他是个佛教徒,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伟大的画家、书法家,热爱美食的生活家,极富空灵与清雅的哲学家与美学家。最重要的,他和歌德一样是具有创新力的思想家。比方说,语言和东西方之间有何关系?诗词中的押韵和外在的现象有没有内在联系的因素?
      然而,西方的学者很晚才真正注意到苏东坡。自林语堂先生于1948年以英文书写的The Gay Genius(《苏东坡传》)问世以来几十年间,The Gay Genius成为西方唯一介绍苏东坡的书。即使是近来有一两位美国汉学家曾经发表过类似的研究论文著作,林先生的这本书还是受到极大瞩目。因为,他不只是从一位学者的角度,同时也是从“人”的本身着眼:苏东坡是个出色的文人、生活家,一个非常丰富且精彩的人,从他的身上可以看到人的生活可以丰富到什么样的境界,人的才华发挥到何种极致。纵使有人认为林语堂的作品脱离现实,径自创造他个人认为的和西方人想像的中国形象。不过,不可讳言,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确实是一本好书。
      好的书不可能只是单一方向,而是从多方角度论述。The Gay Genius就是这么一本书。正中书局这次决定重新再版《东坡诗文选》,虽然不是全集,却也可以看出林语堂对苏东坡的景仰。对林语堂来说,苏东坡是一位真正的民本主义者。在王安石执政期间,苏东坡主动要求外放,从杭州通判、密州与徐州的知州、黄州团练副使到之后的常州、杭州、扬州与定州等地的地方官。他关心老百姓,是爱护黎民百姓的士大夫。他在《与朱鄂州书》一文中,听闻当地因为贫穷有溺婴风俗,东坡“闻之辛酸,为食不下”。《吴中田妇叹》这首诗中,他深刻透辟的诗句,透过一位农妇的角度生动地叙述当时农村的困难。而《临江仙夜归临皋》则除了显示他为人宽厚的态度以外,也反映他当时退避社会,放逐人生理想,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想法。纵饮豪兴归来,“家童”因为睡得不省人事而无法为他开门。东坡发怒吗?不,他不发怒。环顾此时此景,反身独酌这一路走来的心情点滴。
      苏东坡跟歌德同样担任过政府官员。所以,本着文人与士大夫的情怀,他一生关心国事、照顾百姓。他的《拟进士廷试策》和《上神宗皇帝万言书》阐明了自己反对新法的政治理念,展现其个人气质与风格,为文坦白直率。他自己当然明白这些话可能会给他带来很多麻烦,但即使因此而受难,他也从不为自己设想,因为国家在他的眼中更为重要。他认为国家有两个很重要的基础,一个是皇帝,另外一个就是老百姓。他引用孟子的教导提醒神宗:一是君权民授,一是为政当容清议。苏东坡举古今历代政权施政优劣,上书皇帝,警示不可以权威压服民众而使之服从。由此观之,“人主之所恃者,人心而已”。
      本诸初心,苏东坡一心为国效力,却宦海浮沉,历经入狱、死刑与流放,但是他的生活反而越显旷达、超脱且镇定,正如《南宋孝宗皇帝追赠苏轼太师衔的圣旨》一文所言:“放浪岭海,而如在朝廷。”
      苏东坡的沉着与镇定从何而来?他忘情山水,躬耕渔樵,研读经书,学佛探道,生活也变得日益清静、觉醒、空灵且超然。《凌虚台记》这篇文章,是凤翔太守陈希亮(字公弼)为揽南山之胜,在其官府内筑一高台,取名为“凌虚”,并请苏东坡作记。全文虚虚实实,由实入虚,虚褒实贬,以有化无,层层叠叠,笔墨酣畅淋漓。先从筑台说起,次叙台名“凌虚”的由来,最后记述陈公弼请他为此作记。为文至此应该已经可以作结,但是苏东坡却转而提出“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发人深省。后论“废兴成毁相寻无穷”,以秦、汉、隋、唐宫殿为例,说明台殿与人事乃一时之盛也,不可长久。借古讽今,暗讽陈公弼筑台一事。虽然这篇文章是他二十八岁年少气盛之作,却也逐渐显露出苏东坡杂糅儒、释、道的思想。而另外一篇《黄州安国寺记》明白叙述其身心透过佛法的洗礼,使其精神层次超越、解脱,乐在其中。
      林语堂先生和苏东坡有着极相似的个性:天生乐天派,他们一生寻找真正的快乐,他们所寻觅的是一种非物质的快乐,而这种快乐何处寻?在人我之间,在乎山水之间。苏东坡潇洒过活,畅意自如,一阵清风似地度过一生,这样的个性正是林语堂先生所推崇的闲适生活美学。举例来说,苏东坡跟林语堂都不能酒却知酒,且喜看人饮酒,以酒会友,而《东皋子传后记》一文中所呈现苏东坡和酒的关系也最能反映他天真率性的个性,“见客举杯徐引,则予胸中为之浩浩焉,落落焉,酣适之味乃过于客”。简单闲适的生活不需要很多,只要“作个闲人/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这正如德国被誉为最纯情的青春诗人赫尔德林Friedrich Holderlin(1770—1843)所说:“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苏轼最初以“奋历有当世志”之姿、风节凛然的儒者气势踏入政治仕途,意图展现其大智大爱。尔后随着遭遇宦海浮沉,人生阅历加深,品尝了世间冷暖,佛、道思想对他的浸润越加深厚,他明白“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也深刻了解人生即使“应似飞鸿踏雪泥”,因为“泥上偶然留指爪”,所以才“鸿飞那复计东西”,这也是东坡居士留给人们难以忘怀的旷达乐活形象。而《江城子》则是苏轼对妻子的深情与思念,“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淋漓尽致地抒写其夫妻之间的深厚情谊,展现其豪放之外的婉约特质。
      苏东坡是十一世纪的文学巨擘、政治家、书画家,其诗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其散文创作流畅婉转、清丽自然,如行云流水,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词风既豪放又婉约,开创宋代豪放派之先河。他的书画则自辟蹊径,独具一格。如此鲜明生动的苏东坡,深深吸引着林语堂,透过林先生平易、风趣且流畅的英文翻译,相信读者能够获得更深刻的体悟。文学的不朽端赖读者的喜好而定,相信透过林先生对中、英两种语言炉火纯青的掌握,中外读者可以借助两种不同的语言更为认识苏东坡,喜爱苏东坡。

    推荐访问:苏东坡 林语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