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心得体会 > 正文

    一场比赛,一次历练_每一次出征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5-03 04:45:09 点击:

      2012年5月14日,在十堰举行了湖北省创新课堂研讨会。我有幸参加了这次研讨会,并荣获一等奖的好成绩。这场语文竞赛来去匆匆,短短十天的时间让我必须静下心来细细梳理自己的语文教学。5月16日下午5点25分,伴随着我的结束语,评委的哨声吹响了,顺利结束了这场比赛。或许是一种惯性思维,常常会回味整个比赛历程,忍不住一次次思考那些细微的教学环节所折射出的教育问题,这些问题引起了我的深思。
      一、整体的构思源自于教学思想
      拿到比赛通知,我选择了高段的阅读课。按照我的个性,我也许会选择自己没有挑战过的课型,但是这一次时间非常紧迫,毕竟又是省级的竞赛课,只能选择稳定系数高一点的课文。拿着几本书翻来翻去,还是选择了公开课上频繁研讨的五年级下册第八组课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选择这篇课文参赛并非明智之举,研讨过多的课文较难找到突破点,相对而言更具挑战性。选择一节课,也是需要一种感觉。有了感觉,才能投入去思考。为了不受到网上教案的影响,在自己的教案出来之前,我不想在网上参考任何资料。
      敲定了课题,对照着参赛通知,一行醒目的字跳进了我的眼帘——“湖北省创新课堂研讨会”。“创新课堂”究竟怎么创新?我在反复思考这个问题。教改之路何其难,又开始提创新,创新点在哪里?坦白讲,十年的教改之路,百花齐放的语文课堂出现了很多显而易见的问题,热热闹闹的语文课堂,学生的语文素养却在明显下降。这些问题都让我们深思,语文课堂万变不离其宗,语文课堂需要真,需要实,需要效,需要静!这样思考一下,我突然感觉到这次所谓的“创新”或许就是让我们找准语文教学的切入点和发散点。我们的思维不应该是停留在如何教学一篇课文上,而应该从一堂课让人有所感悟——语文课,教师究竟应该怎么上?学生究竟应该怎么学?思维再开阔一点,就应该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会学习语文的方法。如何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引导,让学生乐学、善学,语文素养不断提升。
      十年教改之路,我们所研讨以读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生方式,这些教学思想经过实践的检验,都是有理可依、有据可寻的。那这一次我还应该体现什么呢?反复思考,我敲定了设计思路,顺应学生的思维,以学定教,因势利导。顺着这个思路,整合教育思想,设计思路也逐渐浮现出来。在设计教案的时候,也尽量地想有一点突破,有一点巧妙的设计。只是这个“巧味”还真是需要慢慢琢磨。我与几位老师反复讨论,总想让教案呈现的设计思想更明朗一点。深度、全面的思考会全面提升我们对语文的认识。
      二、教学方式的选择源自于教学定位
      “教是为了不教”,教学时刻要记住“授之以渔”这个观点,我们的思路就会时刻保持清晰状态。根据自己的教学设想,设计出来的教案基本还是满意的。但是仔细读来,总感觉还欠缺点什么?是灵气?还是精彩点?毕竟是一趟公开课,就像绣花一样,需要细致入微才能打造出这堂课的精彩来。那么,究竟应该怎样细致深入呢?我反复思考着这个问题。后来我终于不再为这个问题而纠结。我终于想明白,当设计不出更新颖的教学环节时,我们可以做的就是把每个步骤走精细,把每个环节的效果上到位,同样会是一种精彩。
      试讲了一次,我自己进入不了状态,学生也进入不了良好的学习状态。而之前的设计仿佛就有问题一般,让人产生了怀疑。慌乱中修改了教案,基本上推翻了之前的设计思路。虽然第二次上的效果比第一次好,但是自己却没有太多的感觉了,不知道自己究竟传达的是一种什么思想?似乎这堂课的路走窄了,与之前的设想发生了较大的偏差。反复思考,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设计思路。语文课不应该单单停留在一堂课的教学上,而应该研究一类课文的教学上。思维再开阔一点,应该通过一堂课的深入研究,弄明白语文课究竟应该怎么去教,这才是研讨课的魅力所在。如果不能通过各个环节的精心设计,让人领悟到一种教学思想,一种教学思路,那么这堂课注定是不值得回味的。
      想明白了这个问题,我的思路似乎又明朗了很多,很多环节的处理就显得有根有据了。自己明确了教学目的,就显得不盲目。在这个时候,大家提出了两个问题:到底课文是应该用“演绎法”,还是“归纳法”?说实话,对于这两个专业名词,我是比较陌生的。之前也真地没有想过这两种教学方式有多大的区别。但是,经过深入思考,我发现了其中的奥秘。所谓的“演绎法”,就是先拿出结论,再根据结论去深入探究。“归纳法”则恰恰相反,学生先进行探究,再根据探究内容得出结论。仔细思考,表面上是一种提问方式的调整,实际上是一种思维训练的调整。特别是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引导,有了明显的改变。结合我的这堂课的设计,我个人感觉“归纳法”可以达到一种期望的教学效果。
      虽然,根据各位专家的意见,最终选择了“归纳法”,但是我想“演绎法”也是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根据课文的结构和脉络,顺其自然选择切入点才是最合适的,并不需要刻意回避“演绎法”这种引导方式。
      三、教学细节源自于对文本的解读
      所谓“细节决定成败”,正是如此,一节语文课是否精彩,关键在于细节的处理和引导。只要仔细思考,对于教学细节的设计是完全可以预设到的。学生的学情基本可以预设,只是学生能力的强弱之别。作为教师,要想让课堂更加游刃有余,唯有充分预设,才能在反复的琢磨中领悟到教师的“引导”如何体现,才能在反复的思考中明白如何做到顺应学生思维,又能较好地控制课堂。
      每一次的深入思考,我都能彻悟到每个环节的目的,人也会越来越清醒,每一分钟的教学都是有目的、有侧重点的。当然,我也会为细节的拓展问题反复纠结。不知道是否应该拓展得更深入一点。例如:这篇课文关于“山阴道”的理解。有人认为应该挖掘得更深入一点,让学生彻底明白何为“山阴道”?也有人认为,“山阴道”的理解没有必要太复杂,学生深入体会了课文,自然就懂,太复杂会适得其反。经过反复思考,我又查看了修订版的新课标,我终于找到了一个支撑,“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的倾向”。仔细思考,如果“山阴道”挖掘过深,正属于发挥过度之举。此环节的设计还会把学生从顺理成章的思维中牵引出来,完全没有必要。但是,作为语文课堂的拓展延伸,此环节可点到为止,这样可以激发学生课外主动探究的欲望。
      又如:关于“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理解。如何让学生从这两个词语的理解入手,再发散到进行语言训练,积累语言呢?同时,又要与理解课文巧妙地结合起来。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经过反复思考,我觉得这是一个度的把握问题。关于词语的理解,不需要分析得过透,但是学生必须从字面理解开始,再结合具体的语句深入理解词语的内涵。同时,发散相关词语的积累,并想象画面,这既是训练语言,也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故想象的内容不能偏离,得围绕着这两个词语进行有目的的想象。这样既达到了理解词语、训练语言的目的,也帮助学生感受到德国花海的“奇丽”所在。在透彻理解之后,学生再通过感情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感悟,直到熟读成诵。悟透这一点,在课堂上,我们的引导就显得很明确,学生的思维也会很顺畅地层层深入,最终达到了从浅表认识直到深度理解的这个过程。作为教师,唯有找到了学生理解、教师引导、感情朗读三者的融合点,三者一脉相承,这样方能彰显语文课堂的魅力。
      课本上的很多文章并不难懂,学生读两次基本就懂了。这篇文章同样比较浅显,内容的理解很容易。那么,每堂课精心设计的目的到底是什么?目的当然是借助一篇文章,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教给学生品词析句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了这样的认识,教师就不会带领学生纠结于内容的琐碎分析上,教师自然会明白语文课上我们应该做什么?学生应该学什么?才能真正达到“授之以渔”的教学目的。
      每一次的比赛,都是一次全方位的提升。无论是自身的努力,别人的帮助,还是大赛的锤炼,都可以让参赛者在短时间内得到深度历练。在活动的过程中去思考,在活动的过程中去成长,在活动的过程中去找到突破点!
      (作者单位 湖北省安陆市实验小学)

    推荐访问:历练 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