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文明礼仪 > 正文

    西玉东输与华夏文明的形成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28 20:10:29 点击:

    [摘要]2012年结项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中华文明探源的神话学研究”得出结论:伴随华夏文明产生的神话想象有其深远的史前根脉,远远不是汉字出现的年代所能局限。华夏神话之根的主线是玉石神话及由此而形成的玉教信仰。从神话学视野看东亚地区的玉器起源,每一种主要的玉器形式(如玉玦、玉璜)背后都有一种相应的神话观念在驱动。考察出土玉器的年代及地域分布,可以大致勾勒出玉教神话信仰传播的路线图。

    [关键词]西玉东输;华夏文明;玉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06-0005-02

    一、史前玉文化三大传播方向

    从大传统的视野看,在距今8000年到4000年,玉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向性运动可以简单归纳为两个:北玉南传和东玉西传。起源于北方西辽河流域的玉器生产以兴隆洼文化为开端,以玉玦为最初的主导性玉器形式,8000年前率先在内蒙古东部地区登场,逐渐向东和南传播,数百年后到达今河北北部和日本列岛,有易县北福地遗址出土玉玦为证,距今约7500年。北方早期玉文化随后进一步南传,在约7000年前达到浙江沿海一带,有余姚河姆渡文化出土玉玦为其实例。后又经过2000年的缓慢传播,玉器种类逐渐增多,在约5000年前的凌家滩文化和良渚文化达到史前玉文化生产的巅峰期,受其影响,史前玉文化的分布几乎到达中国东部大部分地区。在距今约4000年之际抵达岭南地区,乃至台湾、香港和越南等地。北玉南传的壮观历程历时4000年之久,在华夏文明史揭开序幕以前,已经将玉石神话信仰变成东亚统一政权的意识形态观念基础,为接踵而来的夏商周三代中原王权建构,奠定了文化认同的基石。

    与北玉南传的漫长历程相比,东玉西传的文化传播过程出现稍晚,用时也较短,大约从距今6000年前开始,到距今4000年结束,历时2000多年,使得原本在东部沿海地区较流行的玉石神话信仰及其驱动的玉器生产,逐步进入中原地区,形成龙山文化时期的玉礼器组合的体系性制度,以4300年前的湖北石家河文化和4500年前的晋南陶寺遗址为突出代表,并通过中原王权的辐射性影响力,从中部地区进一步传到西部和西北地区,一直抵达河西走廊一带,以距今4000年的齐家文化玉礼器体系为辉煌期,至此大体上完成了玉文化星星之火燎原全国的传播过程,给华夏文明的诞生事先预备好物质和精神互动的核心价值观,并让玉石神话观从古至今弥漫在汉语汉字的各种表达方式之中,成为华夏民族与生俱重要最丰厚的文化遗产。西北师范大学主管着一份杂志《丝绸之路》,已经坚持了20年,以后,将会有更大的拓展空间。

    当人们在成都平原的金沙遗址看到出土的大玉琮居然和环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玉琮别无二致时,可能会感到百思不得其解:数千里的距离是怎样跨越的?现在从东玉西传的发展脉络去看,也就不足为奇。经历了史前玉文化传播的两大方向性运动以后,伴随中原文明起源的却是另外一种方向的玉石原材料远距离运动——西玉东输。其原因在于史前期的玉文化传播基本上以玉教及其神话观念传播为主,以玉为神的观念流传到哪里,就会在当地驱动玉器生产和消费的群体行为,并且让玉器成为地方政权的象征物;但加工玉器所用原材料一般都是因地制宜的,不存在跨地区远距离的大规模输送玉料情况。然而,伴随着夏商周国家而兴起的,是全新的玉料种类的长距离运输现象,即出产于新疆昆仑山一带的优质和田玉材,第一次揭开其向中原的大输送历程之序幕,而且一送就是4000年,直到今天仍然在上演着西玉东输的独角大戏。戏的主角仅此一位,即和田美玉;主产地仅此一家,即塔里木大盆地南缘的巍峨昆仑山;运动方向也仅此一途,即自西向东,供应中原国家统治者及上层社会。

    二、玉器时代大传统与汉字小传统

    文明国家的建立需要多种战略物资的跨地区供应。西玉东输的文化史意义不同于当代的西气东输,就在于和田玉给华夏传统带来的不只是物质,而且是精神动力,即国家主流的核心价值观。这是当今的西气东输无法和古老的西玉东输相媲美的根本原因。从夏朝晚期都城二里头遗址和殷商墓葬中出土的精美玉器,已经能看出有批量的和田玉供应情况。西周时期的高等级墓葬,如三门峡虢国墓和山西曲沃晋侯墓,出土玉器数量庞大且制作精致,几乎清一色都用和田玉。东周之后的儒家能够推崇“君子温润如玉”的人格修养理想,道家圣人老子在《道德经》中能够标榜“圣人被褐怀玉”的内敛精神;以及史书中围绕着卞和献玉璞、和氏璧价值连城之类叙事,“化干戈为玉帛”的理念毫无争议地升格为这个文明国家的最高价值体现。正因为和田玉进入中原以后,始终保持着帝王玉的品格,这就难免会超越和压倒所有其他地方玉的表现。到了汉武帝时代的所谓开通西域壮举,其实不过是将早已开通2000年的西玉东输路线,用官方设立关卡驿站的形式重新确认下来罢了。

    至于鸦片战争后到中国来探险探矿的殖民列强代表李希霍芬于1877年命名的“丝绸之路”,是对玉石之路的存在完全不知情的知识空缺条件下,出于欧洲人视角的一厢情愿式命名,其合法性根本没有经过中国本土方面的反思权衡,就伴随着西学东渐的大潮而转化成了强加过来的“常识”。时至今日,如何穿透小传统的“丝绸之路”说的遮蔽,探究玉石之路大传统真相,成为摆在后殖民时代中国本土学人面前的紧迫课题。其研究成果将能够引领国人摆脱一个多世纪以来在知识上的鹦鹉学舌状态,认真审视使得华夏成为横跨数百万平方公里的东亚大国的物质与精神条件。

    大传统指先于和外于文字记录的文化出土,小传统指文字书写的传统。大传统对于小传统来说,是孕育、催生与被孕育、被催生的关系;小传统之于大传统,是取代和遮蔽的关系。后起的小传统倚重文字符号,其遮蔽大传统的基本方式:将文字再编码变成常识,掩盖掉更早的原型编码。今日学人需要学会去遮蔽的方式,即探寻和解读原型编码。例如女娲炼石补天,是小传统讲述的神话故事。从《淮南子》到《红楼梦》,后人熟知的神话情节遮蔽了炼石补天观念的信仰渊源:史前先民将苍天之体想象为玉所造,玉不仅代表神明,也代表一切美好价值和生命的永恒。只要追问一下女娲所炼的五色石是什么石,就不难看出顶着石头名称就是美玉。何以证明?请看《山海经·西山经》的如下一段:

    (峚山)丹水出焉,西流注于稷泽,其中多白

    玉,是有玉膏,其原沸沸汤汤,黄帝是食是饗。是

    生玄玉。玉膏所出,以灌丹木。丹木五岁,五色乃清,五味乃馨。黄帝乃取峑山之玉荣,而投之钟山之阳(郭璞注:“以为玉种。”)。瑾瑜之玉为良,坚粟精密,浊泽而有光,五色发作,以和柔刚。天地鬼神,是食是飨。君子服之,以御不祥。

    峚山属于西部的昆仑山脉,其特产的美玉被古人叫作“瑾瑜之玉”,除了坚粟精密以外,还呈现出“五色发作”的视觉特征。原来女娲补天所用的材料正是具备神圣和永生双重性质的玉石。“瑾瑜之玉为良”的判断,点明了其作为天地鬼神食物的原因,以及君子为什么必须佩戴美玉的礼仪规范。

    三、西玉东输与华夏文明

    试问为什么6000年前的北方红山文化、5000年前的南方良渚文化,都是东亚玉文化发展史上的高峰,却都不能催生文化大邦,只能是屈居一隅的地方政权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二者都没有远距离贸易和运输玉料的经济拉动作用,仅靠地方供应的玉料就自满自足了。无法穿越地域限制去组织广大的自然资源和社会力量。在她们之后的夏商周王权国家则不同,为了克服中原地区缺少优等玉矿供应的先天不足,早期国家统治者对来自西域的美玉情有独钟,不惜牺牲巨大的人力、物力,去尽可能获取其资源。于是就有了古书上说的如下壮烈景观:

    取玉甚难。越三江五湖,至昆仑之山,千人往,百人反,百人往,十人至。 (《尸子》)

    当年居住在昆仑山一带的人群是何族属?王国维、徐中舒等认为是大月氏(古书又写作“禺知”或“禺氏”)。王国维1925年作《月氏未西徙大夏时故地考 》文中说:“周末月氏故居,盖在中国之北。”《逸周书·王会解》“伊尹献令”列禺氏于正北,《穆天子传》“己亥至于焉居禺知之平”。禺知亦即禺氏,其地在雁门之西北、黄河之东,与“献令”合。此二书疑皆战国时作,则战国时之月氏当在中国正北。《史记·大宛列传》始云“月氏居敦煌、祁连间”,则已是秦汉间事。案《管子·国蓄篇》云:“玉起于禺氏。”《地数篇》云:“玉起于牛氏边山。”《轻重已篇》云:“金出于汝汉之右衢,珠出于赤野之末光,玉出于禺氏之旁山,此皆距周七千八百余里。”皆以禺氏为产玉之地。余疑《管子·轻重》诸篇皆汉文、景间作,其时月氏已去敦煌、祁连间,而西居且末、于阗间,故云“玉起于禺氏”也。

    《尸子》和《管子》都是传统经学所不重视的先秦资料,如今看出其中透露的西玉东输信息十分重要。特别是在内蒙古与陕西接壤的河套地区,过去研究文明起源的学人不很关注,目前却发掘出400万平方米的史前古城,号称中国最大的史前石城。犹可关注的是,在4000年前的石筑城墙之中,居然也夹杂有玉器。考古专业人士估计此前在神木石峁遗址被采集和贩卖到海内外文物市场的古玉多达四千件!这个数字是商代出土玉器总数的一倍。现在还没有科学数据显示石峁玉器的用料来源是哪里?从经验上判断似乎是甘肃青海一带的祁连玉为主,其传播路径很可能是沿着黄河上游的走向一路下来的。与石峁玉器年代相当的西北史前玉文化是齐家文化,齐家文化玉器中有部分玉料出自新疆和田。对照《山海经》等古书中的“河出昆仑”说,中原人所确信的“玉出昆岗”说,就把美玉的传播路线与黄河的走向完全重合起来了。从《禹贡》和《史记·留侯世家》有关“河渭漕挽天下”的说法看,远古时期的黄河是可以漕运物资的。

    《山海经·海内西经》:“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面有九井,以玉为槛。百神之所在。 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入禹所导积石山。”

    《淮南子·墬形训》“河出积石”,高诱注:“河源出昆仑,伏流地中方三千里,禹导而通之,故出积石。”

    河西走廊乃玉石之路的要塞。其间有“玉门”这样的地名。早在张骞通西域之前2000年,这条险路早已开通,是为进口和田玉。先秦典籍中讲到抵达昆仑神山的人极少,如《山海经》“非仁羿莫能上岗之岩”,英雄羿去昆仑何求?不死仙药也。若再追问:西王母掌握的不死药是什么构成的?答:和田玉——中国人崇拜几千年的圣物。

    推荐访问:华夏 东输 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