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文明礼仪 > 正文

    【《少不读鲁迅 老不读胡适》的瑕疵】人民文学鲁迅全集pdf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1-26 04:48:30 点击:

      近读韩先生《开卷》第四期上的《我就是个恶人》,其中有言:“在文学批评上,我是服膺李健吾先生的。所不同者……我所作的乃是芟荑,看重的是作品的价值取向,作家的人文品质。芟荑也是一种拔擢,除去杂草,禾苗才会茁壮地成长。”我与韩石山先生有同好,但方面不同,我芟荑的专门是新文学研究方面的杂草,著作和文章中的史料错误。我是一名退休多年的教师,退休前教中国现代文学,也许是一种职业病吧!
      读韩先生新著《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后,发现了几点史料错误。在一部二十六万字的大著中,当然是白璧之微瑕,但我认为还是芟荑的好,以免讹传,也希望韩先生大著重印时,能够改正。
      我来按顺序说:
      第十五页,韩先生说:“这是鲁迅的幸。若没有《新青年》的创办,没有较早参与《新青年》编务的钱玄同的督促,这位十多年前就雄心勃勃翻译出版《域外短篇小说集》的老文学青年,会在抄古碑的日子里销蚀下去。”
      鲁迅、周作人兄弟翻译出版的那本书,虽然是短篇小说集,但书名是《域外小说集》,韩先生太疏忽了,无论如何不该错。《域外小说集》人们太熟悉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就重印过两次。即使是笔误,也不该多出那“短篇”两字呢!怎能如此研究鲁迅。
      第二十五页,韩先生可犯了个大错误,年代弄错了,后边的阐发全走了样子。第二十四页上,介绍二十年代初那场科学与玄学的论战,后出版了《科学与人生观》,成书前请陈独秀、胡适分别写了序,这时两人都在上海。作者说:“胡看了陈的序后,有不同意的地方,写了篇《答陈独秀先生》让陈看了,陈写了篇《答适之》。这两篇小文章,作为‘附注’附在两篇序文的后面。”作者认为,截止的一方多少总会占点便宜。这次“陈独秀的《答适之》写在胡适的《答陈独秀先生》之后,就占了这样一个便宜。”在第二十五页上,作者引了《答适之》中一段文字后说:“这样的话,胡适看了肯定不受用的,可是书出来了,辩论停止了,也就没办法了。这不受用存在心里,总有一天要了结的。胡适这个人,只要他认为有道理,迟早总要说出来。他要说的道理,总有地方可以说。”
      接下来韩先生说:“不到一年,机会来了。一九二四年八月间,为赵家璧主编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写导言时,便把他的这股不平之气放了出来。文中引用……”韩先生这里可弄错了,材料年代不对。这部著名的十卷本《中国新文学大系》,是赵家璧先生在良友图书印刷公司任职时编的。一九三四年策划筹备编此书,据赵先生回忆,当年请胡适编《建设理论集》,是托郑振铎先生办的,一九三五年六月八日,他亲自来北京,去拜访胡适,请他交稿。不久稿到就付印了。该书版权页是:“一九三五,八,三十付排”、“一九三五,十,十五初版”。《导言》末署“廿四,九,三”。胡适这写作时间的“廿四”,该是中华民国廿四年,试想,一九三五年出版的书,《导言》能写于一九二四年吗?韩先生研究中国现代文学,著作不少,怎能忘了那部《中国新文学大系》是总结.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成果,胡适的《导言》能写于一九二四年吗?也许此《导言》中能找出几句发泄当年不满的话,但如将写作时间安在科学与玄学论战之后一年,可太不应该了,韩先生不该犯此史料错误。
      第一百零八页上,韩先生说清华学校有四个学生,在一九二三年春天,给胡适写信,请问怎样在短期内得到国学的常识。接着写道:“胡适是个好为人师的人,他自己就是清华毕业的,知道学生们的要求是真诚的,就很认真地写了一份必读书目。”这里,韩先生说胡适是清华毕业的,怕不准确。我查了好几本胡适年谱,均不如是说。
      胡适出身于上海的中国公学,还没有毕业。曾在华童公学任教,后辞去教职,闭门读书,预备投考第二批“庚款”留美官费生。一九一。年六月二十八日登轮赴北京,参加考试。后来共录取七十名,胡适为第五十五名。七月发榜后,“这些录取的学生,没有像预定的那样先在清华学堂学习,而是径直到美国去留学。他们于八月十六日在上海登轮赴美,胡适没有来得及回家辞别他的母亲。”(耿云志:《胡适年谱》,四川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九年十二月第一版第二十四页)九月到美,入康奈尔大学。
      因此,我认为韩石山先生说胡适是清华毕业的,怕欠妥当。
      第二百八十三页上,韩先生说到李大钊与胡适讨论“问题与主义”时,讲到了《再论问题与主义》。说是“李大钊的这篇文章,是在河北昌黎县老家写的”。这可错了,李大钊的老家不在昌黎县,李先生是我的老乡,他老家在河北省乐亭县,他生在大黑坨村。抗战时期我在老家,我们村离他们的大黑坨有好几十里,跑敌情我还去过他们村呢!
      李大钊的《再论问题与主义》是篇书信体的文章,文末有“李大钊寄自昌黎五峰”字样,韩先生误以为这就是作者在老家写的了。事实该是这样:一九一九年七月二十日,李大钊回故乡。临行前收到《每周评论》第三十一期,上边有胡适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李大钊不同意他的观点,决定反驳,带了刊物回乐亭老家,呆了些时间。我们乐亭是平原,全县没有山。七月下旬,李大钊从家乡去邻县昌黎的五峰山,那可是避暑的好地方。他在那里以公开信的形式,写了《再论问题与主义》,文末的“李大钊寄自昌黎五峰”,完全是纪实。八月十七日出版的《每周评论》第三十五期上,发表了这篇文章。开学前,李大钊回到了北京。
      韩石山先生写文章时,看到了《再论问题与主义》末尾的“李大钊寄自昌黎五峰”,就认定这“昌黎五峰”是作者的老家,那可不行。五峰山在昌黎县城北,是个很美丽的地方;它离李大钊老家乐亭县大黑坨村还有二百多里呢!写这些话,要翻翻材料,不可信马由缰也。
      以上四处,是我粗粗读《少不读鲁迅 老不读胡适》后发现的瑕疵。至于大著的观点,见仁见智,就不多说了。我有史料癖,愿在文章中、著作里芟荑史料错误。我和韩石山先生是熟人,通过信,收到过他的赠书,他们《山西文学》还为我发表过好几篇短文。但我认为学术为公器,有了瑕疵,我不说别人也会说的。请韩先生原谅我的唐突。
      二○○六年四月六日于北师大文学院

    推荐访问:胡适 不读 鲁迅 瑕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