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文明礼仪 > 正文

    [稀有姓氏的死与生]日本稀有好听的姓氏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1-05 04:28:05 点击:

      1987年的一天.中科院遗传所的袁义达教授收到了这样一封信,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的一名法官想查一下自己姓氏的源头,请袁教授帮忙。这个人的姓的确比较罕见,他姓“盅”(Ya)。这个字不仅各个版本的百家姓没有收入。就连《康熙字典》《辞海》《辞源》中也没有这个字。这位名叫盅刚的法官家乡在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四面城乡靠河村,一个村子里同姓人共有一百多名。这个罕有的姓给他们带来不少麻烦。
      有不少稀有姓氏要么字罕见,如芈(Mi),要么音特殊,如姥(Mu),在社会交往时,这些罕见的姓氏会给人带来诸多不便。除此以外,更有姓氏“意义不佳”者会面临更多的尴尬。2005年5月,河南省登封市唐庄乡张村、玉台等村的40多户苟姓村民,称“不堪祖辈传承下来的姓氏给他们带来的诸多尴尬和无法承受的心理负担”,集体上书登封市公安局,要求改苟姓为敬姓。原来,五代十国时,敬姓因犯后晋高祖石敬瑭的名讳,被拆分为“苟”“文”二姓。河南唐庄乡的苟姓人确为当年敬姓后裔,公安部门因此对村民的要求予以批准。但苟姓历史悠久,相传黄帝的儿子有124个得姓,其中之一便是“苟”,如今四川、山东等地也多有此姓,他们要不要学河南苟姓,因“苟”“狗”谐音而改姓?浙江余姚有“死”姓人,他们要不要因姓氏意义不佳也改姓?辽宁省沈阳有“骂”姓人,其先祖原姓马,清雍正时下令改为骂,世代为贱民,按照河南苟姓人的逻辑,他们是不是更可以强烈要求公安部门改姓?
      翻开宋人邓世名编著的《古今姓氏书辩证》,我们仿佛进入了一个陌生的姓氏海洋:除了不少类似“娥song”“艽Peng”等今天极少见的字眼,也有如“你、我、他”这等很难想象其为姓氏的单姓,更有大量的复姓,如“中央、公子、王子、蛇丘、青史、孤竹”等闻所未闻的汉姓。那足有四五十个之多的“子”字头的复姓,诸如“子人”“子工”“子干”“子之”“子玉”等古老的姓氏,都到哪儿去了?
      “许多复姓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渐渐改成单姓了。”袁叉达教授说。古籍中记载的例子很多,比如春秋鲁大夫富夫终甥的后人改姓富,战国西门豹的后人改姓西,钟离氏改姓钟,子斗氏改姓字,子罕氏改姓罕等等。还有诸多古老姓氏要么随着历史的发展确实消亡了,要么是变换成其他姓氏了。事实上,中华姓氏自从形成规模以后,一直处在一种稳定基础上的变动过程中。
      有意思的是,在姓氏的变动过程中,有些小姓可能因为攀附大姓而自身衰微,同时,一些新的姓氏却因为特殊的事件被“制造”出来。比如,古老的姓氏“氏”三国时尚有氏仪,北海相孔融嘲笑他说“你姓的这个‘氏’好比‘民’字缺了上半边”,于是氏仪就改姓“是”。是姓人至今仍认氏仪――即是仪――为祖呢。此外,还有些因避难、避祸而产生的新姓,比如孔子弟子端木赐(即子贡)的后人因避仇改姓木;朋(Beng)氏人称自己的祖先是在避祸时因山崩而获救故改姓为“崩”,后演变成“朋”,但音保留下来。也有姓氏在移民过程中起了变化,比如江南的“江”氏移民北方后,一方面要保持自身的血统,一方面又要与北方的江姓区别开来,于是保留了江南的“刚”音。
      姓氏的变动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现象就是求简。复姓改单姓便是最典型的例证。我们翻开东汉的《风俗通姓氏篇》和北宋的《百家姓》比较一下,就会发现复姓在前者占到三分之一多,即汉代时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是复姓,而到了宋代,复姓只占了十分之一。上世纪末,国家语委和中科院遗传所对第三次人口普查做了三次抽样统计,统计人数130万,1436个姓氏中复姓只有21个。仅占1.46%。此外,我们知道,古老的姓氏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封地,因此有些姓氏本身就有地名的内涵,由“邑”衍生出的“右耳旁”成为诸多姓氏的标志,如鄣、邴、邾等,但后人求简,将右耳旁舍去,这些原本带有历史意义的古姓便汇入章、曾、朱等常见姓氏中。不但这些古老姓氏衰微甚至有些已经消亡了,同时飘逝的还有那些姓氏所携带的历史文化信息。
      按公安部“占国内总人口十万分之一以下的姓氏即为稀有姓氏”的统计标准,占全国13亿人口仅十万分之0.4的“是”姓人可谓廖如星辰了,事实上,其他稀有姓氏人士也越来越少。2005年《羊城晚报》报道称,佛山土著“鸡”姓仅存年过古稀之年的“鸡二妹”和已近花甲的“鸡美英”两姐妹,此稀有姓氏将在佛山失传,报道呼吁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保护稀有姓氏不致消亡。
      其实,中国历史上有优待保护稀有姓氏的政策。比如唐代的科举考试,主考官惯例是在录取新进士时,从众多举子中拣选出一两名稀有姓氏的人挂于名榜之末尾,用此来标榜朝廷选用人才广及四海,即使是少数稀有姓氏之人亦在皇恩普沾之列。此现象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姓氏乃是某个人群甚至是某个阶层的代表符号,可见姓氏文化渗透之深。台湾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也开始对稀有姓氏加以重视。姓氏研究专家陆炳文说:台湾共有1684个姓,其中约有100个是全台湾仅有一个人的姓,尤其是一些女性,怕其姓可能真的会绝种,故依法纳入保护之列――像这种情况,在古代,人们解决的办法便是过继男丁以承“香火”、延姓氏.这也是古代姓氏文化深入民心的表现。

    推荐访问:姓氏 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