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文明礼仪 > 正文

    谈陶刻艺术与中国书画艺术结合|现在宜兴陶刻名家排名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5-05 04:53:00 点击:

      摘 要:紫砂艺术历史悠久,这一艺术瑰宝享誉海内外,众多爱壶、玩壶的人士对其只是欣赏、赞叹,丰富的艺术内涵很少有人深层次地去探究,紫砂艺术涉及的内容多少广泛。  关键词:陶刻艺术;书画艺术;工艺质量;艺术价值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9-0032-01
      一、陶刻的镌刻技法在传统上有双刀正入法和单刀侧入法两种
      双刀正入法。它指刻底子,即先用笔墨书画后循其迹而刻之。操刀的方法不同于治印,以握毛笔状操刀,讲究运刀自如不留痕迹,上刀下刀,顺刀逆刀不拖沓松弛。行刀时一刀至底,不滞留,轻重深浅恰倒好处。各种书体、各种画面也有不同的刀法处理,其中要领当然要以明快果断、气脉相连来表现神韵的效果。前人以快刀在刚料好的湿坯体上铭刻,有自然挺秀、古朴别意,使人耳目一新的晋唐风格。亦有一种一根笔道往往由多次切法刀法接成,锋刃起至,似合似离,流露出犀利的刀痕,尤如书法中顿挫起伏的笔意。
      单刀侧入法。它是汇集了书画、金石、文学修养为一体的综合表现,操刀者必须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及艺术素养。并且需要具备双刀正入法的熟练的运刀基础,有扎实的书法、绘画技能,才能达到较高的艺术境界。要求作者胸有成竹,意在刀先,未着刀先构思布局,下刀要准而干练,刀刀起落都必须注重笔划的起势收势,时刻全神贯注,一气呵成。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住,干净利落、胆大心细。这样,才能从刀中见神采,刀下见精神,这样刻法的刀痕明显,锋芒毕露,刚劲挺秀,有如书法中之狂草,画中之写意,给人以气势磅礴之感觉。
      除此之外,涩刀、迟刀、留刀、轻刀、切刀、舞刀等多种刻法,至于沙地刻、阳刻、着色刻等都属前二种刀法之源。
      由于紫砂陶艺术与紫砂器皿风格和谐而协调一致,使紫砂陶刻既不属于一般的民间画派,又不属于旧的“宫廷画派”,形成了一门独特的陶刻装饰艺术。
      二、陶刻装饰古今名人、名作
      紫砂陶刻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也就是嘉、道年间“曼生长壶时期”。书画、金石家陈曼生,倾心浸注于紫砂艺术,他经常构思出样,由杨彭年等制作,然后和幕友江听香、郭频迦、高爽泉、查梅史等撰词,书画并铭刻,世称曼生壶,其曼生“十八式“广泛流传。由于陈曼生参与紫砂时间较长,创作数量较多,艺术水平较高,史料与传器也屡见不鲜。
      到了清末,壶商聘请了当地有名的书画、金石家:陈懋生、陈研卿、沈瑞田、路兰芳、韩泰等,在砂壶上专门书画装饰并携刻。从邵云开始,他既是宜兴的知名书画家,又直接经营陶业,因此他成为陶刻的专业人员。从此,在紫砂行业中形成了陶刻这个专门工种,人称“刻字先生”,在紫砂行业中地位较高,常常受到人们的敬重。陶刻工种顺应地兴衰,师承徒习,一直沿袭到至今。
      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艺术,紫砂陶刻人初创至今也是在不断创新,不断变革发掘的,当今陶刻兴盛,发展很快,有不少陶刻大师、名家在不断探索求新,如谭泉海、鲍志强、毛国强等等,都以自己的文化艺术修养和技艺功力,独创自己的风格。本人作为从事陶刻艺术队伍中的一员,也应该像大师一样努力创新,在创作中,结合自己书法艺术擅长。新魏碑体,在紫砂艺品上镌刻,由于新魏体的字形结构,讲究骨架与外形的端正、秀美,在书法时力求内圆外方。镌刻时,以刀代笔用刀把毛笔的转折,笔锋的运用等笔意,完全表达出来,一般的刻法(即技法),就难以达到效果,因此考虑在陶刻时,创出新的陶刻刀法(刀的运用)以适应魏碑体的书法要求。
      紫砂的陶刻艺术,也就是紫砂的造型艺术和书画陶刻艺术的有机结合。紫砂艺术源于生活,是艺人平时对自然和生活中的感悟,按照自己的审美观念,对客观事物进行概括,提炼和加工,创造出来富有生活气息和情趣的艺术作品来,而紫砂的陶刻艺术,是在以精美的紫砂造型艺术为载体的基础上,艺人根据制作的作品的特征和作品本身的含义通过书画的形式进行点缀和装饰,从而展现在人们面前。僻如与竹有关的紫砂作品可配上郑板桥的诗词,以及高风亮节的书法作品。有些素面的壶、罐等器皿可以配一些书法和国面作品。一些古朴的传统老壶的款式可以配上古篆,金文,甲骨文、汉隶的书法作品,反正是根据作品的需要,配上相应的书画作品,使整个紫砂作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作品更加生动,作品更加富有灵性,加深了紫砂作品的内涵使作品更加富有浓郁的文学气息,更能表现作品所反映的时代人文气息,使作品具备了收藏和欣赏价值。
      在紫砂艺术的历史长河中,走过了多少春秋,通过几代人的传承和发扬,紫砂陶刻这一艺术奇葩,随着时间的流逝将永放光芒。据说清人郑板桥不仅自制了一把紫砂壶,还提携了一首诗铭:“嘴尖肚大耳偏高,才免饥寒便自豪,量小不堪容大物,两三寸水起波涛”一派愤世嫉俗之情跃然壶上,现当代书画家刘海栗、程十发、华君武、李可染、唐云、亚明、范曾、韩美林等紫砂名手联袂创作也成为紫砂艺坛的佳话。更为紫砂雕刻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增光添彩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唐云主编,郑重编著.紫砂壶鉴赏.香港万里机构.万里书店.

    推荐访问:中国 书画艺术 艺术 谈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