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文明礼仪 > 正文

    影响因素分析 [害羞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应对策略]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5-03 04:51:31 点击:

      摘要:受中国传统文化和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中国人的害羞非常普遍,并已经干扰到个体的正常发展。切实有效的应对策略是:纠正不合理认知;学会放松,释放情绪;培养社会交往能力。
      关键词:害羞;影响因素;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3-0077-02
      中国传统文化和集体主义价值观造就了人们传统的内向含蓄的性格,而当今社会越来越要求人们胆大、外向。人们从不愿意表现自己逐渐过渡到必须要表现自己,这个适应的过程如果不自信、不自然就会产生害羞心理。调查结果显示,不同文化中的群体发生害羞的比例是不同的,相比较而言,中国人的害羞性格更加普遍。对于强调个人与社会联结的东方集体主义社会而言,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源于人际间相互关系的和谐,而害羞会导致社会不适应和低效率、失败的人际交流,这势必会降低个体主观幸福感,进而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因此,分析害羞的影响因素,提出切实有效的应对策略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害羞的内涵
      害羞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心理学中对害羞的界定正处于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但至今没有一个单一的定义可以精确说明害羞的含义。总的来说,害羞一直被描述为一种性格特征、一种社交态度或一种抑制状态。台湾学者张春兴将害羞定义为一种人格特质,这类人在社会情境中容易产生内在的主观焦虑,倾向于逃避可能引起别人注意的情境,在社会互动中表现出行为抑制,因而无法适当地与人交往,并常伴随消极的认知、负面的情绪、笨拙的行为以及不舒服的生理现象[1]。但害羞的个体并非不具有交往动机,他们仍渴望和他人进行交流。
      日常生活中,只将那些经常感到害羞或者害羞感很强烈者归于害羞的人。害羞个体的突出特征是他们倾向于花更多时间关注自己的感觉和行为,并对其进行监控,总是害怕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因此变得焦虑不安[2]。害羞会伴随自我意识的发生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依此,害羞被划分为恐惧性害羞和自我意识型害羞两类。前者又叫陌生人焦虑,始于1~1.5岁,主要表现为对陌生人和新奇刺激产生恐惧;后者始于5、6岁左右,该阶段正是儿童自我意识发展并开始关注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的时期,对自我公众形象的过分关注会导致自我意识型害羞[2]。也就是说,成人的害羞大多属于此类。
      二、害羞的影响因素
      1.先天遗传因素
      据最新一期美国《科学》周刊报道,害羞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是一种遗传的性格倾向,和人类的其他性格特征一样,部分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害羞的人体内往往含有“害羞基因”——一种与压力敏感度有关联的基因,这种基因负责支配复合胺的分泌,而大脑内的复合胺与人的情绪、胃口和好斗性有关[3]。
      人的性格之所以有害羞和外向之分,与脑扁桃体功能上的差别存在着关联。而且,脑扁桃体功能的这种差别在人成长过程中一直存在,并且能够被检测到。研究显示,在社交场合中,害羞的人和自信的人的大脑活动各不相同。身处陌生环境时,“害羞的大脑”在前半叶的右侧有更多的脑电波活动,显示大脑主人正感到恐惧;与此同时,还会出现心跳加速、肌肉紧张等生理现象[3]。
      虽然害羞等性格也许具有一定遗传性,但害羞并不是完全由基因决定的。卡恩对一批具有害羞性格倾向的2岁儿童进行了一项长期研究,结果发现,最初有害羞倾向的人,整整有三分之二的人长大后仍是这种性格,但有三分之一的人克服了这种抑制作用[4]。大量研究结果显示,成年之后的害羞主要取决于父母的教育方式及其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当然和个体的归因风格也密切相关。
      2.文化环境因素
      人们的性格都有适应于本国传统文化的倾向性。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对人影响深远。它要求人们克己守礼,卑己尊人,遵守社会道德,约束自己的言行,长幼有序,尊卑有别。在这种文化当中本身就渗透着一种内敛和害羞的成分。
      此外,中国的传统文化宣扬集体主义价值观,主张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强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反对突出个人的表现和强调个人利益。受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人们没有表现自我的意识,所以个性内向、含蓄,不善于表现自己。
      3.家庭教养因素
      家庭教养方式或行为影响人的一生。Schlette等研究发现,父母不接纳的教养方式和情感温暖的缺乏,会造成儿童社会适应不良行为的高度发展,害羞就是其中之一[5];相反,父母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和溺爱,让孩子觉得家里才是最安全的,父母才是最安全的,从而不愿与他人接触和交往,缺乏与人沟通的主动意识、与人交往的技巧及心理承受能力,在公共场合就容易表现出胆小怕人、不敢说话[6]。此外,如果父母本人就比较害羞,孩子也会受其影响。
      4.归因风格因素
      归因理论认为“寻求理解”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动力,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不正确的消极归因,会导致不良情绪和行为。研究发现,害羞者更多以自我为关注的中心,具有自责和自我贬低的倾向,更容易将负面事件进行内在、稳定的归因,将正面事件进行外在不稳定的归因,这就使得他们将自己的害羞行为也归结于内部原因,对自己进行负面评价和消极的认知,引起情绪上的低落和对下一次人际情境的恐惧,由此陷入害羞和人际失败的恶性循环中[5]。
      三、害羞的应对策略
      即使存在着遗传因素,害羞也是可以改变的。但是这需要勇气和毅力,就像要改变一个存在了很久的习惯一样,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纠正不合理认知
      第一,正视自己“害羞”的事实,认识到害羞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适度的害羞也是一种正常的自我防卫的方式。并不是只有你一个人感到害羞,每一个见到你的人或许比你更害羞。而且,害羞不都是一件坏事,研究害羞的科学家指出,亚伯拉罕·林肯、穆罕达斯·甘地、纳尔逊·曼德拉等伟人的性格都非常矜持,如果他们的性格不是这样,也许不会取得如此令人瞩目的成就。
      有些害羞的人越是想摆脱害羞,在交往中就越是会关注自己的表现,反而适得其反。有些人为了改变害羞,刻意去追求奔放和外向的性格,就像“邯郸学步”一样,到最后也找不到原来的自己了。因此,接纳自己的害羞,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反而有助于克服害羞心理。   第二,被人评论是件十分平常的事,不必过分在意。过分在乎别人的眼光,往往会限制了自己,结果越怕越不敢说,越不说越怕说,逐渐形成恶性循环,使害羞心理越来越严重。因此,努力减少当下情境你对自己想法、感觉和行为的严格监控,尤其是减轻对“我表现得够不够好”“他们会怎么评价我”等问题的担忧,集中精力参与到当时正在进行的活动中,反而会表现得更加自然,有利于展现自己。
      第三,“没有人盯着你看,所有人都倾向于关注自己”。由于害羞者过多的自我关注和监控,会让他们形成一种所有人都在关注自己的错觉,从而对自己的行为表现倍加小心。因此,进入社交情境之前就了解这一点,反而会让害羞者更放松。
      第四,培养正确归因的习惯。社交成员不止一个,造成社交失败的因素也不止一个。害羞个体应学会全面分析社交失败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学会积极归因,学会把成功归因于能力和个人魅力强,把失败归因于缺乏努力带来的结果,而不要一味的自责,把问题归咎于自身[7]。如,在社交情境中,如果对方结束谈话,不要假设那是因为自己的闷让对方觉得不舒服;也不要把别人的拒绝和不满理解为是你个人的问题,毕竟你不能强求每个人都喜欢你。
      2.学会放松,释放情绪
      害羞个体面临社交情境会伴随有不良的生理和情绪表现,根据放松训练的原理,如果能改变生理上的症状,情绪也会相应得到疏解。因此,害羞者有必要学习一些放松技巧,以备不时之需。如,调整呼吸,放松肌肉,试着握紧拳头再放开,如此重复多次。还可以运用自我暗示,告诉自己“我是最棒的!”“没有什么可怕的!”等积极的语言,给自己吃一个“定心丸”,让自己保持沉着冷静。必要的时候和周边的朋友倾诉也是宣泄不良情绪的有效方法,而且,通过和朋友交流,能够客观分析自己在社交中的表现,互相交流经验,学习他们处理问题的方式。
      3.培养社会交往能力
      害羞的个体内心存在着渴求和回避交往的心理冲突,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办法,不是故步自封,停留在原地打转,挣扎在冲突的边缘享受痛苦,而是要勇敢的向前迈出一步,开始“破冰之旅”——学习社交技巧,增强社交能力。以下是一些社交小技巧,仅供参考。
      多微笑。微笑是缓解害羞心理的“减阀器”,尝试对所接触的人微笑,并与他们进行目光交流;同时,微笑最能缩短你与他人之间的感情距离,通过微笑感染在场的他人,给人留下一种友善之感[8]。
      多与人接触,给自己创造交往的机会,有意识地训练自己和不同性格、不同气质、不同年龄的人打交道的胆量与能力。刚开始时,不要急于求成,要善于观察和模仿那些泰然自若、善于交际、活泼开朗的人的言谈举止和风度,比如,如何讲开场白,如何发问、回答,如何保持幽默、洒脱的风度、如何讲述事情发展的始末……
      与别人交谈时,注意一定要大声说话,确保在场的每一个人都能听见你的声音,不卑不亢,用最清晰的声音说出自己的名字或询问信息。
      做个有心人,记下让自己感到不安的事情。有些事情当你记下它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的担心或害怕完全没必要,这是一种极有效的自我心理疗法。并且,记下的同时,可以预先作好克服它的准备。比如,进入社交之前,可以先预想一下可能会谈及的话题,对着镜子练习;为了避免冷场,提前准备一两个有趣的话题,这样可以消除他人的刻板印象。
      害羞者在社交中要么感觉脑子很空,没有话题可谈,要么提出的观点或见解肤浅,其实这和知识面窄,见识少也有一定关系。因此,平时应广泛阅读,增加涉阅量,在提出问题或见解时才能做到胸有成竹。
      参考文献:
      [1]孙雪冰.小学生羞怯与自尊、社会适应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11.
      [2]刘薇,戴晓阳.害羞的心理学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2).
      [3]爱华.教育可以克服“害羞基因”的影响[N].中国医学报,2007-08-20.
      [4]杨孝文.美国科学家揭开害羞之谜[N].北京科技报,2005-04-08.
      [5]袁彬.中学生害羞特点及其与自我效能感、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D].陕西师范大学,2009.
      [6]孙妮.羞怯的内隐联想测验及不同羞怯水平个体的面孔表情识别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
      [7]聂玉凤.高职生害羞心理特点影响因素分析及其自我调控[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
      [8]徐晓波.中学生害羞心理的成因及自我调节策略[J].山东省团校学报,2007,(2).

    推荐访问:害羞 因素 应对策略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