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文明礼仪 > 正文

    记忆印痕【童年记忆在萧乾小说中的印痕】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1-01 04:32:57 点击:

      摘要有关童年生活的回忆几乎构成萧乾小说母题的主要来源。对于早年痛苦生活中的经历见闻,萧乾总是善用儿童这一特殊视角给以真实的展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还有许多作家也同样采用儿童视角进行创作,但萧乾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与这些作家们相比显示出了他独特的风格特征。
      关键词:童年记忆 萧乾小说 儿童视角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陈伯吹指出:“一个有成就的作家,愿意和儿童站在一起,善于从儿童的角度出发,以儿童的耳朵去听,以儿童的眼睛去看,特别以儿童的心灵去体会,就必然会写出儿童能看得懂、喜欢看的作品来。”翻开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史,我们会发现,在许多作家的作品中,都凝聚着这种朴素真诚的童年情结。深挚的童年情结不仅为作家的创作带来源源不断的鲜活的素材,同时也引发了作家对儿童视角这种叙述策略的关注和提升。萧乾正是众多关注儿童视角的作家中的一位,萧乾有许多小说就是借助儿童这一特殊视角来透视成人世界的林林总总,表现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具体可分为如下几类:
      
      一 儿童视野中的世俗生活场景
      
      细读萧乾的小说文本可以发现,有关童年生活的回忆几乎构成了萧乾小说母题的主要来源。世态炎凉,人情冷暖,贫穷、饥饿、备受凌辱是萧乾童年和少年时期的主要记忆,同时也严重影响着他的小说创作基调和创作风格。萧乾小说中有大量的“底层”社会生活的描写,如受歧视的孩子、洋车夫、弃妇等等,这些无一不是童年生活在作家脑海中投下的深深的影像。对于早年痛苦生活中的经历见闻,萧乾总是善用儿童这一特殊视角给以真实的展示。
      《篱下》是萧乾一篇自传体色彩最强烈的小说。在这篇作品中,作家借儿童对人生的观察,真实地展示了世人百相。文章中出现的正处于不谙世事、少不解愁的环哥,因为妈妈被爸爸休弃,母子俩不得已投奔了在城里居住的姨妈,一个涉世未深的孩子是不可能像大人那样能敏感地体会到世俗生活中的人情冷暖和寄人篱下生活的悲哀和凄凉的,因此,环哥把此次出行当作随妈妈去新地方的旅行一般兴高采烈,一路上,他一边想念着姥姥家的小小铜菩萨和只要轻轻一弹就会铮铮作响的圆胖胖的磬;一边兴高采烈地看风景:“看见了一座破旧的城门楼露在高粱穗上”,他马上“乐得直颠着身子”;即使到了姨妈家里,这个在家里“爬惯了树钻惯了高梁地的孩子”依然不失淘气的自然天性,比如一见面就拉上小表弟下河去摸泥鳅;对准院里的一棵花撒尿;故意掐花坛里的花惹表妹哭;逞英雄爬上树梢摇枣子等。乡村孩子这种纯朴的自然天性,这种率性而为的“野性”举止,在寄人篱下的环境中自然是难以理喻、不合时宜的,另外,这种不受约束的自然生命与呆板沉闷的城市生活之间也分明存在着难以调和的反差。母亲的不断斥责,姨夫对他一丝笑容也不带的脸色,使环哥终于“开始感到这次出游的悲哀,他意识到寂寞了。热恋了两天的城市生活,这时他小心坎懂得了‘狭窄’、‘阴沉’是它的特质。”城里和乡下两个世界最终难以相容,在姨夫含蓄的逐客令中,母亲不得不重新拾起柳条箱,无奈地和不解的孩子又继续登上那渺茫的征途。
      在小说的表述形式上,萧乾采用了儿童视角的叙述策略,这种叙述策略一方面不时让读者感受到儿童天地的可爱纯真和新鲜,另一方面又丝毫没有减弱小说带给读者的令人惊颤的辛酸和凄凉,在天真无邪、充满活力的儿童心理的映衬下,世间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更显得淋漓尽致。作品中,呈现在环哥面前的显然是正处于天真未琢、懵懂无知阶段的他所不能理解的世界,但也正是通过环哥这个稚嫩少年的眼睛、他野性和充满童趣的生活经历以及他的所思所感,表达了作者欲语还休、无处话悲凉的人生感悟:“城市多寂寥啊,听不见一声牛鸣,听不见一句田歌。”此外,在作者深入浅出、不动声色的叙述中,我们还分明看到,天真无邪的环哥和文章中的其他各色人物,如整日愁云惨雾却又小心翼翼的妈妈,虚假伪善、圆滑多变的姨夫,规矩体面斯文的表弟妹之间无形中也有着潜在的对立或鲜明的对照,这种对立对照也进一步映衬出人情冷暖与世态炎凉。可以说,在萧乾的作品中,孩子的天真单纯懵懂无知、孩子眼里的诗性世界和作者通过客观描述所展示的丑陋的现实生活之间有着强烈的反差,这种反差,正是作者运用儿童视角所获得的美学效果。
      再如萧乾的短篇小说《雨夕》,在儿童视角的运用上也颇为成功。小说的情节非常简单,作者借孩子的一双睽睽童目作为观察生活的一个视窗,回溯了步入成年的“我”十二三岁、“头上正留着一个木梳形的头发”时,在一家小小磨棚避雨时的情景。通过对“我”少年避雨这样一个简单故事的回叙,向读者展示了疯妇作为弱小者,孤立无援任人欺负的凄凉:
      “二少人家去北平上洋学堂去了,讲究、文明,前年回来就闹着要休她。不走?人家由城里带来了,描眉打鬓的,撵她走,偏不走,唉,苦核儿,她上哪儿去呢?爹妈都伸了腿,哥哥是块窝囊废,都听媳妇的。城里来的少奶奶什么也看不上,整天打呀骂呀把人逼疯了。”
      三言两语之中,就已描绘了一幅非人道的社会现实,也激发了读者进行深层次的思索:二少爷一心追求的“文明”是否真的使他的生活变得幸福和文明了呢?他的文明观念到底包含着多少人道主义的因素呢?童稚少年“我”对这一切好奇又不解,使文章中出现的两个世界,即纯真无邪的儿童世界与精于世故的成人世界截然分明,通过这种对照,作者对生活原生态――生活中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描写,便显得富有震撼力。
      另外,在这类作品里,萧乾还不时地展现着他永远的童心――充满着生命活力、对天地万物始终满怀着强烈的好奇、随时能够和天地万物相交融的高贵品质。在他笔下的孩子总是那么童真、无邪、可爱,生机勃勃,如《矮檐》中作者对孩子上学途中的一段描述:
      “走在街上,那两只贪婪的眼睛还是什么都得看看……如果妇人硬扯着他走,他会把指头挣脱出,飞奔到行列的跟前,看那喇叭手的嘴巴是如何吹成泡的。一桩他永不能明白的事:那红轿子里到底坐了一个怎样的‘俏人家’?”
      尽管生活中饱受委屈,但一旦置身于天地万物,马上便能和身边的环境融为一体。在孩子的眼中,自然呈现着它本真美好的状态,诱惑着他那双贪婪的眼睛怎么看都看不够。读着这些充满孩子气的内容,读者的心灵似乎也在不由自主地受到感染,顷刻间好像也被带回到天真无邪的童年时代。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萧乾称得上是一位颇有童心的作家。
      
      二 个性鲜明的写作风格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除了萧乾,还有许多作家也同样采用儿童视角进行创作,如萧红、凌叔华等。但萧乾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与这些作家们相比表现出了他自己的特点。而正是这特点让他在文学史上确立了自己的价值。
      如萧红在叙述自己的童年印象时,用的是自己的主观评说的笔法,用自己的评论来深化着故事情节,如小团圆媳妇第一次洗完澡后,作家这样写道:
      “大家正在谈说之间,她的婆婆走过来,赶快拉了一件破棉袄给她盖上了,说:‘赤身裸体的羞不羞!’小团圆媳妇怕羞不肯脱下衣裳来,她婆婆喊着号令给她撕下来了。现在她什么也不知道了,她没有感觉了,婆婆反而替她着想了”。
      这些都是作者在叙述过程中添加进去的情不自禁地对周围人事的愤激、对旧中国百姓们庸俗、愚昧的入木三分的揭露和嘲讽,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因此也使整个故事笼罩在一种作者主观的情绪里,显得爱憎分明。
      而萧乾在小说创作中则多采用第三人称叙事。在叙写自己早年的经历时,萧乾采用的主要是客观的、平静的叙述手法,即对自己的主观感情含而不露,只是通过客观的叙述,把故事中的一切人物、事件、场景等都客观地“展示”给读者,让读者自己从中去体会生活的真味。譬如《篱下》中的一段描写:
      “天不早了呢。环哥的小肚里噜噜噜地都响了起来……冷不防妈把他拖了下来,恶狠狠地瞪他两眼。‘妈变样儿了。’环哥那么奇怪着。”
      小说采用的是环哥这一第三人称来叙述故事的。这就拉开了作者用文字所虚构的那个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距离,让读者能够有一种相当宽松的空间去阅读小说。第三人称限制叙述和第一人称限制叙述所不同的,就是作者也可以获得一种和作品中人物隔开的相当距离,这就能够让作者节制自己的感情,进行一种较为客观冷静的叙述,同时,萧乾不同于萧红的特质也得以表现。
      曾赢得“闺秀派”美誉的小说作家凌叔华在进行文学创作时,也习惯将自己置身于遥远的童年时代。如她的代表作《小哥儿俩》,主要描写了一对活泼可爱有趣的小哥儿俩大乖、二乖对小动物发自天性的喜爱。清明那天,七叔叔送给兄弟俩一只能说话的八哥,小哥儿俩对眼前这只可爱的鸟儿简直着了迷。在随同大人去看戏的路上,两个孩子不断地谈起八哥,甚至畅想着要把它送到音乐学堂,把它培养成一个音乐家。可谁知散戏后,当他们回到家里兴冲冲地去看鸟儿时,八哥却被黑野猫吃了。兄弟俩震惊伤心之余,连声嚷嚷着要打死野猫。第二天一大早,兄弟俩就急急忙忙起床去寻找黑猫了。可是,阳春三月的晓风、香得透鼻的丁香花、小麻雀飞上飞下的跳跃,很快让他们忘了来后院的目的,尤其是刚出生的小猫的娇声叫唤、滚圆的小脑袋、叫唤时一张一闭的小扁嘴更是让他们欣喜不己。孩子们彻底忘却了对黑猫的一腔仇恨,同时滋生出对刚出生的小猫的无限怜爱之情。在作者的娓娓道来中,一切都显得那么的其乐融融其情盈盈。难怪有研究者高度评价《小哥儿俩》:
      “以娴熟的技巧再现了美妙的童心,通过一篇略带散文化的故事使我们看到中产阶级家庭儿童的生活。”
      尽管萧乾和凌叔华都在使用儿童视角创作小说,尽管二人在创作中对孩子的童趣、天真以及寂寞、委屈等都写得细腻入微,但风格方面还是呈现出极大的差异。这主要表现为作品中内含的感情基调不同。凌叔华通过儿童视角所观察到的世界是一个暖色调的世界,这里面充满了天真、快乐、美好的风景和美好的人生:
      “二乖留了一小碟自己爱吃的炖肥肉,吃完饭带去给八哥,给妈妈止住他,惹得大家都笑了,怎么鸟不吃肉吗?”(《小哥儿俩》)
      也正如此,所以凌叔华的作品往往带给人轻松自如的感觉;而萧乾的小说多借助儿童纯真无邪的眼睛对人生的观察,描写出处于社会底层的贫民阶层凄凉无助的生活,作品往往笼罩着一层忧郁、沉重的氛围:
      “他已把一只脚迈出门槛了,但看到妈愁苦的脸,又唤回适才那悲哀来。”(《篱下》)
      “可怜啊,她随走随回头,那么古怪地对我笑着,傻傻地笑。她滑了一跌又爬起来,还在笑。”(《雨夕》)
      阅读萧乾的作品,读者似乎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来自生活各方面的重压,令人难以呼吸,有一种浓重的悲凉之感。
      通过和萧红、凌叔华这两位同样采用儿童视角写小说的作家相比较,我们可以发现萧乾不同于他们的特质,即在叙事人称上多采用第三人称,拉开作者和小说内在叙述者之间的距离,让自己的作品在叙述中更加客观冷静,从而有效地避免了感情的泛滥。由于萧乾自身出身贫寒,自幼便饱尝了生活的艰辛与苦难,所以他虽然也采用儿童的视角来写小说,但其小说中并不像凌叔华那样阳光灿烂。萧乾的小说有一种难以摆脱掉的内在的忧伤,在天真儿童目光的背后总还是有一个成年作者的目光在审视着那一片世界。他小说中儿童的目光是天真无邪的,但作为成年的作者在回忆起那些往事时却是悲伤的。这两种不同目光的矛盾构成了作品内在的张力,给读者提供了更大的阅读、思考空间和生活感悟,正如台湾儿童文学作家马景贤所云:
      “把童年经验和回忆写成小说的,在世界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的作品里,实不胜枚举,而且不少是得过儿童文学奖的作品,由这一点也可以看出,童年是作家写作的宝藏。”
      
       参考文献:
       [1] 萧乾:《萧乾全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 蒋风:《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6年版。
       [3] 萧红:《呼兰河传》,沈阳出版社,1996年版。
       [4] 萧乾:《篱下》,《萧乾全集》(第一卷),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 萧乾:《矮檐》,《萧乾全集》(第一卷),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作者简介:王晓红,女,1968―,河南新乡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文学、汉语言文学,工作单位:焦作师专。

    推荐访问:印痕 童年 记忆 萧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