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文明礼仪 > 正文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科学的学术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整体感的确立】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4-07 04:39:06 点击:

      【摘 要】作为一级学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具有整体性的,而这种理论的整体性需要从事该学科的学术共同体树立学科的整体感,只有具备学科整体感的研究学人呈现出的研究成果才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肢解、误解、消解、只有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理论指导实践,才能顺利的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而所有这些推理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前提,就是要有科学的学术观,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本身就是一项学术事业,而且是一项不可替代的学术事业,不仅不可替代,而且在我们国家是一项起主导作用的事业,因此在科学的学术理念的观照下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感、科学的认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感就成为我们研究者的神圣使命。
      【关键词】科学的学术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整体感
      按照常理来讲,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有利于从事该职业的研究学人形成一种新的学术整体感;有利于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的共同体形成一种休戚与共的观念。但是,我们不要忘了常理并意味着必然,因为事物的必然性在于行动,有利于并不代表现实,因为理想与现实之间还有诸多环节和因素。不过,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为致力于该学科研究的职业共同体整体感和归宿感的形成搭建了一个平台,提供了必要的前提,但仅仅如此而已,真正要把外在于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整体性转化成研究者内在的思维中的整体感、以至于理性的整体观还需要做很多的工作。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要树立科学的学术观。也就是说科学学术观的树立是确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整体感的关键。下面我就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整体感的确立谈三个问题:何谓科学的学术观;如何在科学学术观观照下确立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整体感;以及如何认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整体感的确立。
      一、何谓科学的学术观
      其实,在这里,我们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看作了一项学术事业,也就是要用学术的立场来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那么,学术有什么立场、有什么要求,如果有选择的进行罗列,可以有这么几个方面的规定:
      首先,学术的意义在于认知,对于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知识分子而言,不论对西方马克思主义以及其它二级学科以及二级学科下的不同研究方向具体持有什么样的态度,都必须建立在认知的基础上,都必须是在感受、了解、思考研究的基础上评判。在某种意义上讲,放弃了认知,就放弃了学术。进一步来讲,学术又不是一般的感性的认知,而是理性的认知,那么理性认知什么呢?我们可以肯定的讲,学术就是理性的认识世界,把握世界,尽管永远不可能最终达到这个终极的目的,但我们可以无限的接近这个终极目标,在这样一个理想目标的牵引下,身体力行、循序渐进、脚踏实地把那些我们已经感觉但还没有理性把握的事物纳入我们理性认识的框架中。
      其次,学术的方法在于科学。也就是学术眼光不是非此即彼,而是归纳整合。就像王富仁教授所说:“历史上的任何创新、发展都不是从根本上消灭了此前的历史,而是赋予了此前的历史以一个相对完整的形态和一个相对明确的定义,它将永远留存于我们的记忆中,并对我们未来的发展产生各种不同形式的影响。我们之所以在对此前历史感知、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新的阐释、研究、甚至批判、否定,不是它们已经不能发挥自己的作用,而是我们要对它们对我们的影响进行选择,我们需要以我们自己的思维来把握它们参与我们事业的方式和方法。”[1]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移情地、语境式对待不同于我们但与我们相关的他者。
      再次,任何的学术,都有其现实性和理想性两个层面。没有任何的现实性,一种学术就不可能被现实社会的人所理解、所接受、所运用,人们是通过学术在现实社会所发生的积极作用而感受它、了解它、接受并实际运用它的。但是,学术还必须有理想性的一面,没有理想性,一种学术很快便会完全转变为现实,而完全转变为现实的学术就不再具有学术的意义了。学术的特性就在与现实性与理想性的辩证统一,这样学术才是学术,既不是现实也不是理想,而是在关切现实的基础上,超越于现实,是理想中的现实,是现实中的理想,从而实现理性的认识、把握世界的终极目标。
      最后,学术的发展在于参与。那么这里面就要解决两个不同但相关的问题:参与什么,如何参与。参与什么,就是哪里才是施展自己的用武之地,也就是发现自己的热爱,从而获得自己学术活动的价值和归属。往大的说,我们是在参与中华民族的学术整体中意识自己的学术价值和意义,往小的说,是在自己所从事的具体学科领域中意识到自我的学术价值和意义,也就是我们的学术价值和意义的意识一定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一个从小到大,以小见大,这样一个逻辑顺序来的。就象邓小平讲,我以中国公民的身份尽一个世界公民的责任,因为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在这里,我们要明确我们不是在参与西方或者世界某种思潮中并以这种思潮自身的价值或意义意识自我的价值和意义,也不是在参与实践的成败中意识自己的价值和意义。怎样参与,就是怎样在参与自己热爱的学术整体中相对明确地意识到自己与他者的关系问题,这个他者既包括与自己所属的整体并列的其它整体,也包括自己所属整体中自己与其它部分之间的关系,也包括自己与自己研究对象的历史的关系等等。就如王富仁教授所言:“人类以及一个民族是由多个事业构成的,学术只是其中一个事业,仅就这个事业本身,它并不比任何事业卑贱,但也不比任何其它事业更高贵。学术,永远是人类以及一个民族众多事业中的一项事业。自视过高,往往对同行缺乏应有的理解和同情,将自己封闭在狭小的空间中,建立不起与广大知识分子休戚与共的感觉。自视太低,则建立不起对本专业的热情和责任意识。这两种倾向,都使我们各个分离,无法有机的融为一体。”[2]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所从事的只是整个民族事业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
      通过以上从学术的意义、学术的方法、学术的特征、学术的参与,我们可以知道,学术也追求超越,学术也追求价值,但是学术讲超越,不是学术对学术的超越,学者对学者的超越,而是讲学术对实践关系的超越,知识对常识的超越,思想对直观的超越。因此,学术的价值和意义永远是在对现实实践关系的超越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在对不同思想学说的排斥中表现出来的。只有在这样一个意义上,我们才会感觉到,我们各种不同的思考实际上是对现实实践关系中不同问题的思考。我们研究的是不同的问题,但我们共同构成的确是一个民族的学术共同体。   既然从以上各个方面来认知学术,就会树立学术的自觉,那么同样的道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也是一项学术研究,如果我们坚持用以上学术的立场、方法来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与同级学科的关系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内部各个二级学科的关系,那么我们也应该同样可以树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整体感。
      二、科学学术观关照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整体感
      马克思主义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其整体性,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就是这种整体性的集中反映和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包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等六个二级学科。在每一个二级学科内部还有不同的方向。按照学术的要求,我们来反观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整体感的树立提供支援意识。
      首先,我们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面的各个二级学科以及各个二级学科下的不同方向进行理性的认知,只有在理性认知的基础上,通过了解,感知和思考,从而对各个学科进行科学的定位。不能在不互相了解的情况下贬低对方,即使要批判,也是在科学认知情况下进行建设性的批判。这样才能在相互比较中共同进步。
      其次,我们要用科学的方法对各个二级学科以及二级学科内部的不同方向进行认知。在学科内部以及学科之间不存在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在相互独立基础上的良性互动,某一二级学科或者某一二级学科内部某些研究方向的价值和意义不在于彼此的互相排斥,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一个二级学科,都在这个一级学科的整体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不可以用自己去代替另外的二级学科,同时自己可不可被代替,对于每一个二级学科,既不能自视过高,也不能自视过低,这两种态度都不利于整体感的树立。每一个二级学科只是这个一级学科中的一项,自己不是最重要的,而只是重要之一。
      再次,任何一个二级学科以及二级学科下的方向都是学术研究,因此,都有现实性和理想性两个层面,如果任何一项研究脱离现实,不具备现实性就不是学术研究,同样仅仅关注现实,那也不是学术研究,所以,只有在各个二级学科都在关注现实同时又都超越现实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共同的整体感,因为现实性就总是“奉有余而损不足”,而理想性才是“损有余而弥不足”,只有在认知现实性的基础上超越现实性建立理想性,这样才能维系整体,从而建立整体感。
      最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希望在于建设,在于学者的参与,那么参与什么,如何参与呢,也就是说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同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从哪儿发现自己的热爱,实现自己的学术价值和意义,我们可以套用一句话“劳动无贵贱之分,只是分工的不同而已”,同样,作为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各个专业和方向研究,都是脑力劳动,只是分工的不同,并无贵贱之分。在认知自己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发现自己的热爱,安分守己,脚踏实地,持之以恒,从而在具体的方向、二级学科、一级学科、以及整个民族学术事业中实现自己的学术价值和意义。那么怎么参与呢,要以学术来参与学术,我们经常讲学术的独立性,不能理解为不研究政治、经济等现实问题,实际上学术的独立性就是用学术力量争取学术的发展,在我们如何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的过程中,不是通过排斥传统的、国外的、与自己同时并存的二级学科实现自己的参与,而是在对实践关系的超越中实现自己的参与,各个专业参与的是超越于现实的学术事业,在参与中既要独善其身,同时要兼济天下。我们的参与是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观照下的参与,我们的目的是在协同作战的情况下认识世界,把握世界的目的。
      只有树立这样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研究的学术观,才有利于形成新的学科共同体,树立新的学科整体感,从而有利于分属在一级学科背景下的研究同仁形成休戚与共的感觉。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整体感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在于认知,而且是科学的认知。
      三、如何科学认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整体感
      首先,这种学科整体感是学界同仁对自己所从事的学科、以及与自己学科并列的二级学科理性认知的情况下树立的,而且这个学科整体感是生成的,而不是规定的。既然是生成的,就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一个生成的过程,并且有生成的规律。同时我们这个整体感也不是没有基础,我们不能采取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过去马克思主义理论没有成为一级理论学科的情况下,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之间也是互相关联的,互为补充的,只是各自分属不同的学科,那么这三个组成部分也有自己的学科归属,分属于不同的三个一级学科。那么现在我们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树立新的整体感与过去的三个组成部分各自的学科整体感是不同的,但不是相互排斥的,各有自己的价值。
      其次,这个整体感只是一种观念,只是解决不同二级学科以及二级学科下不同方向的的归宿感,从而使的不同研究者有一种共同体的感觉,进而认识到自己的学术价值和意义,仅此而已。并不是说我们这儿这么一讲,就能解决整体感的问题,这只是一个方向、要求,把要求变为每个研究者的自觉意识还需要做很多工作。我们所讨论的学科整体感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性,以及作为一种立场和方法的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是一个不同层面相互联系的整体。我们要分清学科的整体性、理论的整体性、以及立场和方法层面整体性的关系。从整体、系统的观点来看待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感。
      最后,讨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性、整体感,也是我们目前大坏境的必然产物。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深入进行,我们越来越感到改革开放的系统性和现代化建设的综合性,因此作为关切现实的学术研究要很好的解释世界,进而改造世界,就必须首先正确的反映现实的要求,这个要求反映到我们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上来,就需要我们树立一种整体感。在现实生活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出现的很多术语都体现了整体性,如和谐社会,科学发展、等等。也就是说我们一定要知道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整体性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整体性决定的,而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在的整体性是源于所改造的现实世界的系统性,就如叶险明教授所言:“从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改造现实世界的系统性与马克思主义学说整体性间的辩证关系,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学说以改造现实世界为主旨的实践精神与马克思学说整体性间的辩证关系。”[3]因此,树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感归根到底是源于实践的需要。
      四、结语
      以上的论述,只是从宏观的意义上探讨了树立学科整体感的一些感想,对于整体性与整体感只是一种要求,这种要求只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但是这并不表明我们这种要求是抽象的空想,我们所讲的整体感是历史具体的整体感,通过我们的身体力行是可以实现的;另外我们不得不谨防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在树立整体感的战略思考中我们避免走向整体主义——也就是把整体作为现成的、静态的、绝对的东西,这样意义上的整体感我们宁可不要;同时整体感的树立一定要用科学的方法树立科学的整体感,我们反对为了达到树立整体感的目的,不择手段,尽管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但目的的正当性并不代表手段的正当性。我们需要的是一种综合收益。尽管很困难,但困难不是我们退步的理由,而是我们前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王富仁.“新国学”论纲(中)[J]. 社会科学战线, 2005,(2):89.
      [2]王富仁.“新国学”论纲(下)[J]. 社会科学战线. 2005,(3):106.
      [3]叶险明.马克思哲学革命与经济学革命的内在逻辑及启示[J].中国社会科学,2010,(3):15.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与认同研究”的阶段性成果(09SA084)
      【作者简介】
      张晓明(1978— ),男,山西运城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张永光(1975— ),男,山西寿阳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09级博士研究生,太原科技大学人文社科系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社会发展理论和社会主义建设哲学。

    推荐访问:确立 学科 马克思主义理论 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