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外贸信函 > 正文

    [意趣超然心志澄明]超然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2-06 04:27:19 点击:

      中国古代,没有一个以书法为业而能成为书法家的。   钟繇任宰相、太傅;王羲之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擅诗文:王献之任中书令;颜真卿任平原太守、吏部尚书、太子太师:苏东坡任吏部尚书,是大文学家…书法乃余事之余事。
      下面说潘学聪,书法家潘学聪。
      潘学聪做过处长、中共河北省委对外宣传局副局长,现今为河北省文联副主席。捋清他的艺术发展脉络,自会了解他在极为专业的书法艺术领域给我们带来的启发和思考。

      南皮,艺术之根脉

      潘学聪出身布衣,世代躬耕垄亩。其家乡南皮,地碱水成,连年歉收,却崇文尚武,名人辈出。
      潘学聪自少年至青年至中年,始终习书不辍。但笼罩在他童年头上的,并没有多少灿烂阳光。眼前晃动着的,除了泛着碱花的黄土,就是身着黑灰色裤褂在大田劳作的农人。
      “说实话,我小时候对书法并不感兴趣。但是,二哥每天5点起来练字,不由分说就把我叫起来,跟他一起练。久而久之,我就产生了兴趣,形成了习惯。冬天盆里的墨冻成冰,我俩就砸开,然后以木板代纸伏案临写。高中毕业正值‘文革’后期,挖河、起猪圈、割麦子、打井,大凡公社社员能扛住的,我都能干。时来运转,缘自我书写的标语被公社书记发现。因此我意想不到地离开‘大寨田’,成为‘公家人’。先是当文书,后来每天赶着小驴车,拉着银幕和放映机串村儿放电影。”
      “记得我上四年级时,七月的一天,我随二哥去南皮县城侯佐亭先生那里借一本柳公权的字帖,步行往返160里,脚都肿了。而且回来时正值下大雨,村子周围的路都被淹没了,我只得趟水回家。”潘学聪回忆说。
      苦难使潘学聪明白,人生最佳状态便是于忍耐中去追求;苦难,能将铮铮铁骨压垮,也能给那些不屈不挠的强者以动力。
      故乡南皮,无疑是潘学聪书法艺术之根脉,也为他提供着永不枯竭的滋养。因此,潘学聪的作品无论书法还是绘画,都弥散着沁人肺腑的庄稼气息。

      得遇大师点拨

      1976年,潘学聪进入河北大学中文系,结识教授古代汉语的黄绮先生和教授古典文学的熊任望先生,两位先生均为书坛者宿。黄先生风雅孤傲,熊先生淡泊谦和。二位前辈的博学、书品、人品,成为他心中永远的楷模。如果说黄先生赋予了潘学聪书法的精神,那么熊任望先生则赋予了他书法的气度。那是一种文人的谦和之气、柔韧之气,正大光明之气。
      潘学聪大学毕业后,先后在河北医学院、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以及省委外宣局(河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供职。其问,他与两前辈往来不断。他说:“两位前辈对我的影响是深远的,他们的学养、理念、境界,始终陶冶着我,使我在为官为艺中,力求保持平和心态。可以说,是书道中的境界,才使我变得宠辱不惊。”
      因潘学聪长期在机关工作,处事条理清晰、有章法,黄绮先生经常约他商谈一些私事和公事。恩师九一高龄仙逝,潘学聪悉心安排了后事,征得黄家同意,与有关部门协调,将先生的墓地落在双凤山陵园。此后又多方奔走,为恩师建立供后人瞻仰和研究的“黄绮艺术馆”。
      黄绮先生仙逝近三年,他那宽博的胸襟和严谨的治学之道早已深深根植在潘学聪心里。潘学聪一直想用文字追忆恩师。遗憾的是,由于公务缠身,难以静心伏案。2006年初,河北电视台对其学书经历进行了专题报道,这就必然涉及恩师。于是,潘学聪埋藏心底的念头再次勃发。
      经过一年多时间,书稿终于杀青。近日,潘学聪忆黄绮先生的专著《云养青山――我与黄绮先生的师生情缘》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书中对恩师黄绮的生活及学术,做了研索追寻,其中涉及社会、学术风尚、文化潮流等等。潘学聪在后记中写道: “我不是先生最努力、最有成就的学生。但是裁对先生的敬仰,却是真挚的,不夹杂任何功利目的的。通常弟子对先生的回忆,都不免带有溢美之辞。但我自己力求客观、准确地还原我们师生交往这段历史。”
      “你要努力呀。”这是恩师对潘学聪发自肺腑的忠告,这句话他始终铭刻在心。潘学聪坦诚地跟笔者说起自身的缺憾,那就是作品中或多或少的黄绮余韵,这也是自己亟待穿越的艺术“瓶颈”。

      书法,精神的炼狱

      潘学聪的学书历程,其变化大抵有三。
      一是在南皮农村老家,跟二哥学书。由不懂书法,到写一手三里五村夸奖的“秀才”字:二是在河北大学期间,得到黄绮、熊任望先生的教诲,真正走上书法殿堂, “秀才”字演化成书法艺术:三是多次走出国门,丰富阅历,开阔视野,改变观念,使书法得到进一步的冶炼和升华。
      潘学聪认为,在不违反建筑原理的情况下,建筑师是可以率性而为的。建筑师之所以被称为建筑师,而不是建筑工,就是因其独到的艺术设计,或者说是情感驱动之下的创造性劳动。
      潘学聪的书法艺术,有经典碑帖的浸润,有师承。学聪临习历代碑帖,尤喜张旭、黄庭坚、徐渭和傅山之草书。潘学聪临帖,起初只是机械地追摹,自结识黄绮和熊任望先生,才懂得深刻领会古人心性、气质和笔意。潘学聪以行楷、行草见长。其书,骨力雄健,体势宏阔。书家艺术风格,是在传统的延续中逐渐显现的。潘学聪并不抗拒传统,但他的传承,更多地是吸收其文化滋养,秉承诸多书家之风范,并将书法艺术注入现代人的活力与情感。从用笔到结体,从用墨到章法,都使人领略到一种胸襟开阔,且荡气回肠的大气魄。书法在潘学聪心中只是寄情,而不具功利目的,其作品依然保持着朴拙、敦厚的性情,且不时流露出天然稚拙之趣。

      绘画,书法之外的余兴

      潘学聪其书风以朴实浑厚见称,其国画作品亦天趣自然,喜拙不喜巧,爱简不爱繁,耐人寻味。
      无论山水还是人物小品,潘学聪往往抓住瞬间感受,以深厚的笔力勾画出自然天成的图案。画面皆言简意赅,雍和恬静。多以古诗词入画,多以书法烘托意境,是潘学聪绘画作品的又一显著特色。
      对于曾任上海中国画院首任院长的丰子恺先生,以及当红“新文入画”代表刘二刚,潘学聪都做过研究。二人人物画彰显着鲜明的个人印迹,属于文人小品画范畴;属“超以象外,得其环中”这一品位。有人评论潘学聪的绘画,“不可低估儒、道、禅对其潜移默化的影响,很容易让人发思古之幽情,有恍若隔世之感”。但潘学聪觉得,还是著名大写意画家老甲先生所说的“打哪儿,指哪儿”,最能鲜活地概括自己的绘画艺术特征。除却人物、山水小品,潘学聪也偶作写意花鸟画。潘学聪将书法的笔墨技巧,将书法实践的生命体验,移植到写意花鸟画中来,其间的情感,依然是自己内在的,不是炫耀技术,更不是无病呻吟。他先是对八大、齐白石、崔子范等人的作品细心揣摩,找出笔墨行走和造型基本规律,再不厌其烦地临习。考虑到自身的书法功力,潘学聪审慎地在题材上收拢,比如三两荷叶,数尾小鱼,几簇劲竹。画面看似单纯,却几乎都属线的范畴,极少渲染。
      潘学聪的写意花鸟画创作,尚属自娱自乐阶段,是生活和书法艺术行旅之中的调剂。因此,见诸媒体的作品寥寥无几。从其有限的数幅写意花鸟画来看,笔势依然是作品的大框架,偶尔亦掺杂些许色韵。他在运笔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连贯的富有音乐感的韵致。
      “归根结底。就是以心入画。手随心动。”潘学聪如是说。


      “积累,将贯穿我生命的始终”

      在书法艺术王国自由驰奔,是潘学聪最大的人生梦想。其笔墨直写胸襟,富于自然情趣,无雕饰之痕。针对当下片面强调创新,简单以西方的艺术科学精神解读传统艺术的现象,学聪清醒地认识到传统的重要意义。潘学聪的艺术实践,满载着传统文化的底蕴,亦给传统注入不尽的当代艺术精神。
      潘学聪在案头毫飞墨溅四十个春秋,是时间赋予他深厚的学养,卓尔不群的精神气质。他先后在日本、荷兰举办个展;赴京举办“潘学聪书法作品研讨会”;赴日本、西欧、北欧和韩国进行文化交流并演示书艺;策划组织“全国百名书画家走进西柏坡”等大型活动。期间,曾出版《潘学聪草书赤壁赋》《潘学聪书法艺术》等专著;河北省美术研究所又将潘学聪研究列入选题,出版了《河北省美术研究所系列研究丛书――艺术家潘学聪》。徐光耀、黄绮、铁凝、郑熙亭等名家曾撰文,对潘学聪的书法艺术予以推介:由潘学聪书写、河北省对外文化传播中心制作的《畿辅邋志》竹简问世,一时“洛阳纸贵”。《畿辅通志》总共承诏纂修成三部,该竹简选录的是康熙二十二年原序局部,主要记载京师顺天特别是畿辅地区的历史沿革以及文化、政治、物产、习俗和人物等。上额文字由潘学聪书写的《魅力河北――燕赵风光百枚版个性化邮票珍藏画卷》公开编号,限量发行。媒体称,此画卷“在中国邮票发行史上和世界邮票发行史上是迄今为止最大的版幅”。
      潘学聪自称,“作为书法家,我欠缺的元素实在太多。积累,将贯穿我生命的始终。”

    推荐访问:澄明 意趣 心志 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