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外贸信函 > 正文

    童林传武功排名【乡野间的袁大化】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1-28 04:40:57 点击:

      晴好的时候,在我家门前抬抬头就能看见那片松树林。十里八乡的人,叫它松林子。松林子紧挨着的村庄叫大袁家。在一马平川的淮北平原,这样的村庄繁多如星。   松林子四季墨黑葱绿,参天人云,微风中响起阵阵松涛声,像智者的叹息,像上苍的吟哦。树是清朝光绪年间栽下的,沐三个世纪风雨雷电,却生命葱茏。松林子前面是袁氏祠堂,在皖北平原,像这样的大宅院已不多见。
      祠堂,是袁大化在清光绪23年重修的,那时他官至河南巡抚。袁大化何许人也,恐除却我四乡八村的乡亲和殿堂之上的学者,知道的人不多。
      清史淮军剿捻这一节提到过他。时任新疆巡抚的袁大化,曾经车马劳顿不辞万里回到故乡――捻军起义地涡阳。袁大化募兵团练,加入李鸿章的淮军,追击捻军残部,老乡打老乡。
      辛亥革命之新疆篇有他。新疆由大清帝国迈向共和的时候,时任新疆巡抚的袁大化,曾亲率清兵和以锡伯族人为主的国民革命军,拼死搏杀捍卫清室,但终于没能抵挡住历史的车轮,落了个惨败。
      汉藏关系史中有他。袁世凯窃国之后,当时作为新疆督军的袁大化,曾被袁世凯任命为“首席谈判”,与十三世达赖喇嘛订下《汉藏恢复关系五条》,理顺了西藏和当时中央政府的关系。这段历史成为研究汉藏历史的重要篇章。
      家乡的地方志里有他。在清末,时任徐州道台的袁大化,曾以官势凌人,强占淮北煤田烈山矿达一年之久。与他争矿山的周姓人家,最后以钱捐官,贿赂清室,赢回矿山。这件事,让袁大化在淮北矿山一带落下骂名,至今仍有遗老念念不忘。
      我所能找到的文字上的东西,有关袁大化的信息就这些,安徽的没有新疆多,正史没有野史多。在白纸黑字的史册上,袁大化的好名声没有坏名声多。
      自古野史艳丽多彩,正史冷淡而单调。乡间野老,茶余饭后,多以上古年间的事情,作谈笑的资料。百年间出了个朝廷大员,袁大化自然是乡邻的口舌之乐。乡野之人粗鄙寡闻,本是很少明白什么“历史车轮”,革命性与反革命性,大家欣赏的是能耐。袁大化当官几十年,纵横了半个中国,娶了数房姨太太,盖了高宅大院,修了功德碑,建了及第坊,这就是“能耐”。
      关于袁大化的功过是非,我不是史学家,没有评判的能力。我愿意以一个“乡邻”的身份,说说我从小就耳濡目染的传说。村里八九十岁的小脚老太,或鹤发的爷爷太爷爷们,有的亲眼见过袁大化坐着八抬大轿衣锦还乡的非凡气势。他们嘴里的袁大化,也许比历史更有味道。
      袁大化自幼家贫,母亲曾要饭供其读书。吃得苦中苦的袁大化,读书时很用功,虽没有映雪凿壁,头悬梁锥刺股的“壮举”,但“舔雪苦读”、熬通宵夜应该是做过的,这都有村人为证。
      吃过苦的人,对享受与金钱都有特别的偏好。随着官阶步步升迁,手中的权力越来越大的时候,袁大化对金钱的欲望也越来越重。在任徐州道台的时候,以手中权力,硬夺了烈山煤矿的开采权。结果临涣集士绅周玉山看不过去,一气之下捐钱买了个道台官衔,挤走袁大化,夺回烈山煤矿。这件事让袁大化很栽面子。
      袁大化的孝顺是出了名的,到新疆、河南等地做官,都把老娘带着,一天三顿饭亲自送到娘案头,吹汤捧药。村人最羡慕、最盛传不衰的,莫过于袁大化的娘过六十大寿,那时袁大化刚刚接任河南巡抚,当上河南的一把手。送礼的轿子排成了长队,绵延四里地。为了安排这些人吃饭,整个大袁村的老老小小都用上了还不够,又从我们村请了半个村子的人去帮忙,四爷当时就分在伙房烧锅。四爷说:“活了八十多年,没见过那个排场,开了三百多桌酒席,光桌子板凳就用了前后十个庄的。”这之后,过一个比袁大化的娘还排场的大寿,成了许多老人人生的最高理想。
      时任直隶总督的安徽老乡李鸿章,忙里偷闲,为袁大化的娘写了一个长一丈宽八尺的寿字。这个字,是这场寿宴最光彩的事情。李鸿章是谁?当时天子身边最红的人。许多人都觉得袁大化好有面子,见过这幅字的人不多,后来的下落更不甚乐观。也许这只是个传说。
      “穷人暴富,挺胸凸肚”,穷人显贵的方法,就是换妻兴土木。袁大化未能免俗,而且他做的是大手笔,修了两处前后三进三出的大院子,大院不但有宏大的门楼照壁,还有飞檐斗角。一条穿过村中的小河,把几处宅院,连成一个整体。兴盛时,有花有草,有亭有榭,繁简相间,错落有致。
      袁大化是见过世面的人,他硬是把他心仪的江南水乡建筑格局,活生生地原搬照抄到皖北平原。
      后来“破四旧”,义愤的穷人把袁大化宅子里的花花草草,砸得七零八落,连块整的碑记都没留下。什么时候的穷人,对富人多多少少都是有些敌意的。
      现在位于村东头高大的祠堂,虽经历了百年风雨,但威风不减,仍是那么高大森严。祠堂一直是权威的象征,再加上几公顷的松柏,那气势更不比一般。听说袁大化的祠堂盖好之后,离大袁村二十里的曹市集,生活着另一个举子牛大人。牛大人坐着轿子过来看,在心中与自己家的作个比较。据说牛大人看过袁大化家的祠堂之后,逡巡半天,默默而去。牛大人也是见过世面的,可是,在袁家的祠堂前,他除了叹息,没有别的办法来表达自己内心的钦羡。
      人民公社把袁大化的家产充了公,拆窗堵门,砸掉斗角飞檐,砍掉木制旗杆,村头高大的祠堂被改造成地堡一样的粮仓,村中的宅院成了粮油站。粮站的名字就叫“大袁粮站”。每年的夏秋两季,交公粮的农人,把一个接一个的架子车,排成长达三里多的长龙,等待把一袋一袋的粮食倒进粮仓。缴公粮是件苦差事,因为大队常常规定要几天之内完成任务,超期要罚款,许多村人中午和夜里,就睡在粮站后面的松林子里,松林里面很凉快,湿湿的地皮上,还有小花小草,比空调房还舒服。
      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开始,袁大化家三进三出的院子,做了三十多年的粮油站。吃公粮的人,每月月初,都带着小本本到这里来买面打油。我小时候,经常坐在自行车后面,跟着爸爸来这里。在土墙草顶矮小的民房簇拥下,这片独特的白墙黑瓦高大森严的院子,像污泥中的白莲,让人产生莫名的赞叹与敬畏。粮站的墙上,一面写着“毛主席万岁”,另一面写着“传大的毛泽东思想万岁”,还有一面写着“严禁烟火”。那面砸得坑坑洼洼的照壁上,有一个我刚认识的字:顺。看粮站大门的人姓袁,听说是袁大化的一个孙子或远房侄儿。
      现在商品粮本取消了,任何地方都可以买米买面。粮改税之后,粮站已经没有一粒粮食了,几把生着红锈的大锁,把一段历史锁进了森严大院。没有人知道这片三进三出的院子,还有没有未来,是拆还是保留下来。但风雨却年年侵蚀着它的肌体,去年掉一块瓦,今年塌一段墙,明年也许就会有一间房子在大雨之夜,悄无声息地倒下,像一个疲惫的老人。
      与深宅大院相比,最有生命力的还是那片松林子。百年之后的松柏,愈加茂盛,四季如墨染样绿。小时候去十五里外的姥姥家,姥姥问:“孩儿,知道不知道家在那儿?”我就伸出手,指指松林子的方向。高人云端的松林子的树梢,在我幼小的心里,就是家的方向。
      到现在我每每回家,都还是这种急切的心情。我不知道突然有一天,看不到这些在脑海里存放了几十年的标志,心里该有多么失望。
      有人认为袁大化一定在家里的某个地方,藏了金条或银元宝。渴望奇迹发生的人,就拿着锹和锄头,围着袁家的祠堂,前前后后地挖。结果挖地三尺也没有发现什么。书里常说财主们把钱埋在树下,或家里的某个角落,不甘失败的人们,把松林子也挖了个底朝天,仍是一无所获。宝没挖着,树却挖倒了许多棵,倒下的树被人偷偷地拉回家,树干盖房,树枝盖猪圈。
      袁大化的终老之地在天津,没有叶落归根。从此,袁大化的后人们,就在天津延续血脉。大袁家的人谈起袁大化的后代们,仍是一脸的羡慕:“他们家的人还是有能耐,美国英国台湾都有,而且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
      从穷乡僻壤出去的人,在城市里生根富贵之后,第一代还记得回乡祭祖,三代以后就很少谈及家在何方了。也许袁大化富在他乡的后代们,已经忘记了大袁村,甚至连听都没听说过。
      袁大化留给大袁村老少爷们的,除了这片松林子,两片房子和一片祠堂,就只有这些谈资了。袁大化由一个乞讨者,奋斗成为大清朝廷要员的故事,成为谈资里最生动的部分,成为后来农家子弟跳出农门的榜样。
      一个人能忍辱负重,吃得苦中苦,终会有所成就,即所谓“苦心人,天不负”。有了功名之后,还要心明目亮地选好路,路走错了,留下的是骂名,而非功德。所以,人生的路最难走,走错走对,就在一两步,一个念头之中。
      责任编辑 苗秀侠

    推荐访问:乡野 袁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