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外贸信函 > 正文

    圣人无意mobi_圣人无意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1-27 04:37:04 点击:

      身为汉学家和哲学家的于连,以其中西文化的双重视域,冲出了本土文化与异文化之间的樊篱,透过中国文化的视野,对中国的传统文明进行现代发掘。他在《平淡礼赞》(gloge de la fadeur)、《圣人无意》(un sage est sans idde)中,多次对中国古代诗歌进行了独特的西方解读。
      “圣人无意”,这是弗朗索瓦・于连在其研究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同名著作中提出的观点。他认为,中国古代的圣人(思想家)是“无意”的,即不提出任何观点。因为任何个人的观点都会限制事物的可能性,都会武断地缩小他的活动余地,使他的行为处于困境:对问题,他之所以不提出自己的观念,正是为了能够完全自由地根据时势的要求做出回应。所以圣人把所有的观念统统摆在同等的地位上,这正是他的智慧之所在。
      于连将“圣人无意”的观点融入到了对中国诗歌的评论中去。他认为,中国的诗人从来没有要去刻意说明什么。评论家也从不分析诗歌的内容、形式,仅仅通过反复地出声吟诵、默默咀嚼,从中体会出共鸣。这就是所谓的“意味”。因为,这些话不是供人理解的,不是要让人“识破”,不是要让人“破解”;这些话要“溶化”在思想中。圣人的话会自行溶解,你用不着去分析它们。你用不着为了澄清某种“观念”而去解释它们,它们只是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所以,中国的评注者们根本没有试图解释(因为要解释就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而只是围绕着每个字做些评论,从而促进本身就有的润泽作用。正是由于无休止的溶解作用,圣人的话才像我们说的那样“使人思考”。
      无独有偶,与于连同处一片法兰西天空下的法籍华裔程抱一也从中法两重视角对中国古典诗歌进行了反传统的解构。在用法语撰写的《中国诗语言研究》中,他指出中国诗语言构建的思想基础是道家的三元论的宇宙观。程抱一将对诗律的研究置于“阴一阳一中空”的三元空间下。他认为,中国诗歌无论从音韵(押韵、停顿、平仄)、句法(对仗)上都体现出了阴阳的对立与互补。而“中空”则是诗歌所体现出的意境,前者激发了阴和阳,并将两者引入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变的过程之中,反映了宇宙运动的基本规律。同时,程抱一将结构主义和语言学理论引入诗歌评论,从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对诗歌进行分析。在对中国诗歌进行了形与意的分析之后,程抱一延伸了于连的观点,正所谓“圣人无意”,而“其意无穷”。程抱一在著作中反复引用司空图的评论:“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而这“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正是对“圣人无意”的最好补充:即不要试图阐释文字的本身,而是慢慢感悟文字背后的情绪。
      于连和程抱一都对王维的《鹿柴》进行了法语翻译以及意境分析。
      《鹿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于译本:
      Le clos aux cerfs
      Montagne vide n"apercevoir personne.
      Seulement entendre de l"homme voix resonner.
      Retour rayon penetrer profondeur foret.
      a nouveau briller vert mousse au dessus.
      程译本:
      Le clos aux cerfs
      Montagne vide. Plus personne en vue.
      Seuls echos des voix resonnant au loin.
      Rayon du couchant dans le bois profond.
      Sur les mousses un ultime eclat : vert.
      
      一、对程、于译本的解读
      
      这首五言绝句,第一联呈古体诗,第二联是对仗。每句5个字,节奏为2/3,韵律为交叉韵abab,偶数句都押ang韵。由于法语不可能像唐诗语言那么简洁,程、于两个译本都将每句诗控制在7个单词左右,8-10个音节,停顿一般在第2或第3个字。形式较为整齐,逐字逐句对应翻译,原汁原味。
      相比之下,于连的翻译像是辞藻的堆砌。这个译本选自他的美学著作《平淡礼赞》(Eloge de la fadeur)。正如书名那样,于连的翻译拒绝任何刻意地艺术再加工,而追求平淡中的真实。他逐字逐句地找出法语对应的词,没有进行任何句法上的再创作。他将中国思想中的“圣人无意”也运用到了自己的译作中:“Montagne vide n"apercevolr personne”,“山空不瞥见人”;“Seulement entendre de 1"homme voix rdsonner”,“只听见人声回响”;“Retour rayon penetrer profondeur foret”,“反光射入深林”,“a nouveau bril-ler vert mousse au dessus”,“重新照耀青苔上”。王维的诗歌经他的表达,竟然毫发无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不禁令人感叹语言的奇妙。
      也许是华人的缘故,程译本在原诗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创新。原作第一联描写了杳无人迹的山林。王维省略了主语人称代词“我”。程抱一也保留了这一特点。首句中,他使用了存在结构(il n"y a personne的倒装形式),成功地将“我不见人”转换成了“视线里没有人”。第二句中,他以“人语”为主语,动词resonner(回响)的现在分词(resonnant)作为伴随状态,将“我闻人语响”转换成了“人语在远处回响”,灵活地规避了人称代词的出现,与原作对等。原作第二联是对仗,但程抱一没有遵循原文形式,而是在翻译中采用了回文。第三句采用了“名词+地点状语”的结构,而第四句则使用了“地点状语+名词”的形式,都省略了原作中的动词(入、照)。程将“返景”译为“rayon du couchant(夕阳的光线)”,“dans le bois profond”,“在深林里”,省略了动词“入”,而法语rayon(光线)一词本身带有动感的形象,正好弥补了动词“入”的缺失。“Sur les mousses un ultime eclat”,“在苔藓上(有)最后一道光亮”。诗到此戛然而止,然后程抱一用冒号引出了最后一个词――vert(绿色)用来呈现原作中的“青”。这里的vert,不仅指苔藓的颜色,更说明了光线折射出的空山深林的幽绿。而vert的发音是开放性的,从音韵上给诗作留下了无穷的回味与遐想。第二联的翻译,从名词到地点状语,最后又回到名词,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恰好也符合程抱一对中国诗歌的理解――自然界元素相互作用、相互转变下的宇宙空间。
      
      二、程、于对《鹿柴》的意境解析
      
      在于连看来,中国永远在寻求“不言”之言,寻求能让人产生联想,却毫无意谓的话,能令人看到,却什么也不表示的话。比 如,中国画不管画什么,一根竹子或是一堆石头,其目的不是要“再现”世界的一个方面,而是表现事物发展过程连续的内在性。在中国画中,虚与实的关系贯穿于整个景致,画里的每一笔都有“虚”的作用,“虚”使画的每一笔不断地“显现”为“实”,不断更加充实地表现出其存在。因此,他将中国画中所透露出的中国美学观念运用到对中国诗歌的解读之中。
      他认为,《鹿柴》就是在一种实与虚,显与隐的氛围中展开。首句“空山不见人”如同水墨画中的大块留白,体现了“虚”。而这种“虚”恰恰又体现了“显”,画中的留白直接告诉观者山之空幽。第二句“但闻人语响”就如同留白中的几点墨迹,形成了“实”景,而这若有似无的人迹又制造出一种“隐”,与空山形成对比。这一虚一实,一显一隐,勾勒出了一个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境界。第二句中的“人语响”,似乎是用来打破第一句中的寂静的,而实际上是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所以,于连认为,在第一联的创作上,王维与陶潜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有异曲同工之妙。陶潜的“结庐在人境”是“闹中取静”,而王维的“但闻人语响”是“静中寻闹”。两者虽然独处大自然中,却未与世隔绝。形成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既不迷失于尘世的烦恼之中,又不完全遁世。
      如果说第一联是描写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那么第二联则表现了自然界内部的平衡。第三句中阳光难以穿越茂密的树林,而第四句中阳光却已反射在了青苔之上。这种景物之间的制衡通过一连串的文字对仗得以实现:“返”、“复”,“照”,“入”,“深林”,“青苔”。
      但是这首诗要表达什么?是风景还是心境?诗人从不说明。“圣人无意”,熟谙中国文化的于连明白,诗里面只说了“风景”,但是“心境”却无所不在。而且正因为没有提到“心境”,所以才时时处处让人体会到某种“心境”。在诗里,风景与心境之间的界限并不确定,其中并没有特别的客体,却能够捕捉一切可能的“客体”之前兆。绝句诗就如同中国绘画,寥寥几笔勾画出了散落在日常事物中的“显”,而当整个景致刚刚露出一点端倪,便又消隐而去,以让人意识到潜藏着的资源。绘画中线条的“实”与画面的“虚”互相映衬,诗中文字的“实”也沉浸在一片“空白”里,寥寥数字,像是从水下浮起的几个气泡,让人意识到“内在性的资源”。
      如果说于连从美学角度,对诗人的“无意”进行了解析,那么程抱一从语言结构上对《鹿柴》展开了分析――语法成分的缺失是该诗的一大特色。他认为,中国古典诗的“无意”是利用未定位、未定关系、或关系模棱的词法语法,使读者获致一种自由感,在物象与物象之间作若即若离的指义活动,从而产生“其意无穷”的效果。中国古典诗中这种传意方式最丰富,所以我们才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意在言外”、“辞不尽意”的说法。这种灵活性让字与读者之间建立一种自由的关系,读者在字与字之间保持着一种“若即若离”的解读活动。
      以《鹿柴》为例,首先,人称代词在中国诗中的省略,使得诗中描写的自然景物与人的精神紧密结合。涛中没有出现一个人称代词,但真实的主人公是存在的。诗中所描写的景象均为主人公所见、所闻,人称代词的省略正表明这是人在大自然中进行的一次精神体验。程抱一认为,人称代词在中国诗中的缺失对于中国诗独特性的形成具有三方面的意义:一是表现了汉诗的一大特征――人与大自然、与退隐世界在精神上的紧密融合,成为人与“他者”所进行的无尽对话,从而使诗达到了“言外之意”的境界。其二,人称代词的缺失可能会引起诗歌意义的模糊,但这种意义模糊性并不一定会影响读者对诗歌的理解,反而经常能使诗歌意义具有微妙的多样性。
      其次,介词的省略。“空山不见人”,省略了“在”(在空山)。而介词和人称代词的缺失,在诗中创造出一种可逆转的语言,使诗句的主语和宾语处于一种相互性的关系之中。可以是“我在空山中不见人”,也可以是“空山看不见人”,主客自由换位,使情境开放。这种语言成分的不定位增加了意境的美感。
      再次,程抱一将诗歌语言的对仗与道家思想结合起来。他认为,对仗不仅是一种视觉上的对称美,而且内部构成了一种互相关联的结构,每对相对的元素之间经常有着交流,彼此互为主体,互相取得意义。“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返――复”表现了自然界的循环,各元素之间的互动,“景(通‘影’)――照”体现了静态与动态,而“返景――复照”更是体现了弱与强、虚与实、隐与显的对比。
      最后,程抱一也将诗歌与中国传统绘画结合起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文题字往往是一幅画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艺术家免于忠实地描绘物质世界的外部,并很早就引发了一种“精神性的”绘画。这种“精神性的”绘画并不追求相似性,并不注重事物的几何比例,而是追求模仿“大自然的手笔”,将大自然的各种线条、形状和运动固定成形。而中国诗歌也沿袭了绘画的这种特色,让观者超越了所描绘的空间形象,而进入想象的空间。反观《鹿柴》,如果说第一、二句是以有声反衬空寂,那么第三、四句便是以光亮反衬幽暗。整首诗像是在绝大部分用冷色的画面上掺进了一点暖色,结果反而使冷色给人的印象更加突出。在此,诗与画两种艺术“共生共处”(sym-biose),犹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令人沉浸在无尽的遐想之中。
      王维诗歌中那种超凡脱俗的审美意境和悠闲孤寂的山野景色把读者带入一种美的境界,让人在自然中陶醉忘我,在忘我中回归自然。于连和程抱一对于王维诗歌中“无意”的见解,让我们看到中法文化融合后所产生的合力,“对真理隐隐的体会”,以及对中华文明的反传统思索。
      
      参考文献:
      [1]Francois Cheng,L"ecrjtu re poetique chinoise,Paris,Seuil,1977.
      [2]Fran cois Jullien,eloge de la fadeur,a partir de Ia pensee et de l" esthetique de la Chine,Parjs,Philippe Picquier,1991.
      [3]弗朗索瓦・于连(Francois Jullien),《圣人无意――或哲学的他者》(Un sage est sansidee)[M].闫素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4]蒋向艳,《程抱一的唐诗翻译和唐诗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马军骅等,《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王诣理(1980- ),女,籍贯浙江德清,法国蒙彼利埃第三大学“应用外语”和“文化研究”双硕士,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与文化。

    推荐访问:圣人 无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