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外贸信函 > 正文

    思想的重量 [思想的重量和现实的穿透]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1-21 04:50:10 点击:

      纵览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贴近现实。反映民生,是其最宝贵最光辉的传统,而既然散文要讲究真实,那么思想的重量和现实的穿透便是一篇好散文的重要标准了,即散文应该要有相当的厚重感和沧桑感,这是不容置疑的。但真正要使自己的写作达到这种程度就不容易了,我读滨州李登建先生的散文,感觉到他已经在这方面做着自己的努力了。登建先生的散文中有思想的重量和现实的穿透,有对人对史对己对事作出冷静的反思和冷峻的剖析,他在自己的散文中以强烈的责任感还历史的真实面目。他在他的散文中突出了三点:土地,民生,悲悯。他追寻飘逝的平原时间,怀念和审视平原事件,让我们渐渐清晰地看到已经被搅得相当模糊的另一种生存状态:他散文中字字句句,都是从心田深处伴随着血泪汩汩地流涌出来的肺腑之言。这就必然使他的散文在严峻、严厉、严肃的同时。显出凝重、厚重、沉重的色彩,作者将自己的命运融入他所生活的这片土地中去,与民众休戚与共。患难相依,讲真话,抒真情,叙真事,不加掩饰地将自己的灵魂与良知呈献于读者之前。
      登建先生在散文中首先突出了一种平原意象,这种意象本质上乃是一种中国传统的土地意象,这种意象构成了登建先生散文的基本元素,是他作为一个优秀的散文家的内在情思和生活的外在物象的统一,是他将自己的思想和现实相融合所创造的可感可触的景象。他在《站立的平原》中写到“满世界只有这一个声音,那丝丝叹息、缕缕哀号都淹没在里面了。这时候平原呈现出一种悲壮的大美,令人敬畏。”“这块土地异常贫瘠。盐碱很重,地下的水苦咸苦成,好多娇贵的树木都在这儿存活不下去,就是它们,身上也多凸起一个个丑陋的瘤包,或者梢头往往过早地枯干,叶脉里的液汁也比别处的苦涩。但是它们却不逃奔他乡(想趁夜晚开小差的一小帮。进进退退,黎明前又回到了原位),它们祖祖辈辈在这儿繁衍生息,在这儿快乐、忧愁、挣扎、抗争、绝望、希望着,一代一代在这儿根猛往深里扎,去吮吸那苦咸苦咸的养分,这特殊的养分化为它们体内不竭的热血,使它们的骨头变硬。我在一条被冲毁的河岸上见到这样三棵树,它们的根几乎全部裸露出来,一半以上的已经绷断,那剩下的就更加狠命地抓住泥土,像鹰的铁爪,又有点颤抖。甚至不敢喘口气。这样保证着巨大的树冠继续伸向高空,在云里完成它们的绝唱!”“啊,平原,站立着!”“平原是树的苦难!树是平原的精神!”我之所以这么长篇幅的引用这些文字,只是想说明一点,作为一个散文作家最应该关注的是什么。可以说中国的土地的变迁就是中国民众生活的缩影,从登建先生的散文中,我们不难品味出作者所经历的坎坷、辛酸以及对土地以及生活在土地上的人们的那种深深的爱,他的散文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中国农村生存生活的一种最好诠释。登建先生就是挟着这份感情。用悲悯的目光扫视周围时。寂寞、贫困的旷野的载体――土地,显示出一种雄浑的生命感,古朴但却苍劲有力。让我们再次感知土地对于农民的意义,它承载着一切。孕育着一切,也成了支撑登建先生散文的重要根基。
      对于目前的散文而言,从“小散文”到“大散文”,从“学者散文”到“小说家散文”,从文化散文到思想散文等等,不一而足,令人眼花缭乱。随着散文、随笔涌现的热潮。作者队伍也越来越庞大,小说家、散文家、诗人、学者、记者、文学爱好者……都在写散文,而且对散文的写法、分类、界定五花八门。一切建构被打破。同时一切建构又在建设中。作家主体审美意识的改变,使得90年代散文愈加表现出“表现自我”的自觉性,进而获得对世界、对人生的全新认知,这符合散文自身审美原则的整合与调节的规律,而且中国90年代社会思想活跃、丰富,它一改80年代的二元对立模式,明显地呈现民间性、多元化的特征,其内涵和格局表现在创作中,就是散文创作所涉及的立意和主题。以及写作的基本立场和倾向发生了很大的偏转,特别是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之下,诸多散文作家的创作已明显收缩为一个局部的边缘的现象,个人化的趋势日益清晰地显露出来。当然“文以载道”的传统,以及社会因素对于作家的影响,使90年代的散文创作必然出现这样一种多元化的态势,这个时期的创作,或者富有哲理和人道精神。或者婉转抒情,或者倾向于个体内心的倾诉,或注重文体的创造与革新,甚至是一些为大众消费的散文也应运而生。
      面对这样纷杂的态势。我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就是到底什么样的散文是好散文,评价散文的标准是什么,散文真实性的本质要求是什么?我想对于民生的关注是尤其重要的。我之所以一直把登建先生作为当今优秀的散文作家之一。就在于他对于农村景象、农民生活、农民精神的书写、探索和掘进。徐淳理在《滨州学院学报》2006年04期中撰文评论李登建的散文“以‘平原’意象实现了对家园情结的建构和向心灵故乡的回归,作品流露出强烈的生命体验,贯穿着历史与文化的思考,基调深沉凝重。在寻找失落的家园的过程中,作家执著地坚守着对平原上人们生存状态的关注和命运沉浮的追问:而这种试图对生存困境的精神突围,正是他的家园情结的拓展和延伸。李登建精心营造自己的艺术世界。文本突破传统散文线性、单一维度的结构模式,扩大了散文的蕴涵量和审美张力,从而使其作品具有一种复调之美。”对于这样的一种评价我是持赞同态度的。他写到:“哦。古镜一样映现岁月的乡路,磐石一样承载苦难的乡路;突凸的大地的脉管般的乡路,踩得扁却踩不断的藤蔓般的乡路;我心头的一道伤痕似的乡路,我梦中的一弯彩虹似的乡路!乡路,你到底是什么”(《千年乡路》)?而即使是写城市生活,登建先生的散文的焦点还是农民,还是不忘自己来自农村的那条村庄的根系,这点在当今的散文写作中尤其珍贵,这也是登建先生区别于其他作家的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在《高楼背后的他们》中登建先生这样写道:“只是在一座高楼后面的阴影里、路边的水泥砖地上。还扎着两架破陋的帐篷。帐篷原先的草绿色已被风雨洗退,而近乎土黄了,篷壁有撕裂的口子和一块块磨掉皮的‘疤’。每架帐篷内安了三四张木板床――住着六七个新楼交工后负责维修的建筑工。”“无家的人处处是家。这几个人居然置全了锅碗瓢盆,油盐酱醋,两块砖支起灶就烧水做饭。从周围拾干树枝子当柴。菜是从集市上买。附近有一家‘老关东酒坊’,他们去打来散酒,半碗花生米作酒肴。喝得有滋有味。有时还划拳、压指。吆五喝六。”我很为登建先生的这种视角和选择感动。因为在当今的时代,民生依然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作家首先要关注的,当今散文的许多琐屑和自我叫嚣或者矫情让我们都腻了,我一直主张文学的社会化。反对自我意识的泛滥就是这样的原因,从登建先生的散文中,我似乎见到了一种我所期望的东西。
      我认为散文家必须有一种情怀,有大情怀,散文家才能创作出大散文。登建先生的散文就弥漫着一种忧患意识与悲悯情怀。我想这是成就他的散文成为好散文的关键。记得周作人曾谈道:“新文学在中国的土里原有它的根。”登建先生在他生活的平原里找到了他写作的根,于是在他的散文中有这样的一种情怀就不奇怪了,他从一种个人的感触情怀,升华到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悲悯之心。这点对任何形式的文学创作来说都是难能可贵的,而且就是在写他的父母家人的时候,给人的感觉也是延伸到整个农民的状况的,登建先生的《父亲的华屋情结》等很多作品都是这样的作品。雷抒雁曾评价说,“他的散文多数写得沉重,几无游戏之作”(雷抒雁《沉重的是铁质――评李登建散文集

    推荐访问:穿透 重量 现实 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