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外贸信函 > 正文

    议论文写作之论据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1-06-20 07:12:59 点击:

     议论文写作之论据 议论文写作之论据(上)

      重点 :

     1. 明确一个完全议论段的构成要素。

      2. 掌握什么是论据及论据的类型。

      3. 能根据需要灵活使用单个或多个论据。

      难点:

     :

     1. 能扣住观点叙述和分析论据。

     2. 用真实、典型、充分的论据有力地证明自己的观点。

     一、议论段的构成(把握一个议论段的构成要素)

     读下面一个议论段,分析该段由哪些要素构成。

     欲善终,当慎始。守住第一道防线非常重要。(论点)明代张瀚在《松窗梦语》中记载了都台长官王廷相给他讲的一个乘轿见闻:王廷相乘轿进城遇雨,一轿夫穿了双新鞋,开始时小心翼翼地循着干净的路面走,“择地而行”,后来轿夫一不小心,踩进泥水坑里,由此便“不复顾惜”了。(以历史故事作论据)王廷相说:“居身之道,亦犹是耳,倘一失足,将无所不至矣!(引用王廷相原话对故事进行分析)这个历史故事告诉我们,人一旦“踩进泥水坑”,心里往往就放松了戒备。反正“鞋已经脏了”,一次是脏,两次也是脏,于是便有了惯性,从此便“不复顾惜”了。(作者对故事的分析)有些干部,起先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廉洁奉公,偶然一不小心踩进“泥坑”,经不住灯红酒绿的诱惑,便从此放弃了自己的操守。(用现实中的官员腐败现象作论据)许多教训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想清正廉洁,永葆本色,不能不把好第一关,守住第一道防线。(归结论点)

     点评:上面的议论段由论点、论据和对论据的分析三个要素构成。

     一个议论段的基本结构应该如上文所示:提出论点——举事实论据——对论据进行分析——归结论点。

     二、论据的叙述(探究论据叙述要注意的问题)

     再读上面的一段话,讨论问题:

     (一)作为论据的故事在叙述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1. 叙述的整体 情节应是 概括性的,不能像写记叙文那样去叙述描写。

     2. 叙述 扣住观点。只选择与观点密切相关的情节重点叙述,而且叙述要能紧密地体现观

     点的内涵,其它情节则概括叙述。

     如文中突出轿夫的行走状态:开始时小心翼翼地循着干净的路面走,“择地而行”,后来轿夫一不小心,踩进泥水坑里,由此便“不复顾惜”了。行文紧扣失足前的谨慎,与失足后的“不复顾惜”形成对比,暗示守住第一关的重要性。

     (二)

     上 文中 对论据 的分析有何特色? 先引用王廷相的原话证明“倘一失足,将无所不至”,从反面证明守住第一关的重要性;然后从失足后的心理分析“不复顾惜”的原因。

     ( 强调:分析要结合论据,紧紧扣住观点,将事例拉到观点上去。切忌跑题。)

     随堂练习:

      同一则材料可以用于证明不同的观点,但首先得有分析的头脑,才可能从同一材料中发现蕴藏着的不同意义。同时,运用材料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而应根据不同观点的需要,做一定的取舍,在叙述时要突出和强化与观点相关的地方,其他无关内容可一笔带过或省去。

     请用《烛之武退秦师》这则材料来证明以下观点。

     ① 是 金子总会发光的。

     ② 千里马需要伯乐的发现和扶植。

     ③ 顾全大局,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答案:

     ①烛之武是块“金子”,年轻时精力旺盛,才华横溢,但因被埋没几十年而黯然失色。到了晚年,国难当头,终于被伯乐发现他的才能,被委以重任,出使秦国,挽救了国家的危难。

     ②千里马就是烛之武,伯乐就是佚之孤。如果没有佚之孤对烛之武的充分了解和极力举荐,烛之武纵有多大才华也没有施展的机会。

     ③烛之武年轻时未被重用,难免产生委屈和不满,但国难当头,他不计个人恩怨,毅然出使秦国。

     议论文写作之论据(下)

     三、 论据的运用(根据需要灵活使用单个或多个论据)

     (一)材料的使用

     如果积累的论据较少,且对论据的驾驭能力不强,可一段内用一个论据,叙述可详细些。反之可用多个论据构成排比,以收到雄辩的效果。

     1. 单个材料的使用 :要有选择取舍,概括叙述例子,要分析。例:

     对绝大多数人而言,把好第一关、守住第一道防线,严格自律是最强大的力量。明代有个叫曹鼎的人,年轻时任泰和典史。有一次,他抓获了一名绝色女贼,不及回县,两人便夜宿一破庙。不料这女贼屡以色相诱他,曹鼎就用纸片写上“曹鼎不可”四字,贴在墙上。过了一会儿,又揭掉烧毁;一会儿再写,再烧掉,“如是者”十多次。一夜过去,终于“平安无事”。面对“可餐”的“秀色”,曹鼎不是没有心猿意马的时候,然而终究保全了自己的清白,靠的就是“自制”,“行所当行,止所当止”。“不以物惑,不以情移”,就能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保得住气节。

      2. 多个材料的使用

     (1)概例排比、简短有力。采用列举的方式,一口气铺陈若干个事例,形成排比。例: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凡立功名于世者,无不是从小处做起,注意点点滴滴的积累,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品德才能,不断自我完善的。若无每日闻鸡起舞坚持不懈的毅力,那么祖逖又怎能北伐中原而名垂千古!若无长年笔走龙蛇墨染池水的工夫,那么王羲之又怎能挥毫盖世被尊为书圣呢?若无半生钻研演算草稿盈筐的血汗,那么陈景润又怎能摘取明珠享誉世界呢? (2)多个论据选用的范围应尽量古今中外结合,正反结合,理论同事实结合,点面结合。例:

     ①俗话说,一心不能二用。②爱默生说,全心灌注在你所期望的,必有所期。③凸透镜在阳光的照射下,焦点对准一根火柴,不多会儿,火柴头便会“哧”的一声,发出明亮的火光。④一位青年苦恼地对昆虫学家法布尔说:“我不知疲倦地把全部精力都花在了我所爱好的事业上,结果却收效甚微。” 法布尔问这位青年从事什么工作,这位青年说:“爱科学,可我也爱文学。对音乐、美术我都感兴趣。”⑤明代李时珍写《本草纲目》,费时 30 年。⑥德国大诗人歌德作长诗《浮士德》,费时 60 年。⑦有人开始爱写作,后又爱跳舞,爱拉琴,结果一事无成。

     以上的论据不仅都围绕“专心”,而且正是多方面结合。如②④⑤⑥就是古今中外结合,③⑤⑥与④⑦就是正反对比结合,①②同③④⑤⑥⑦又是理论、事实结合, ⑤和⑦是点面

     结合(点,是指有名有姓的个别的论据;面,是指泛指的概述的论据。二者结合,相对而言可以起到互补的论证作用)。

      (二)论据运用的误区

     误区一:不合主题,牵强附会。

     唐玄宗宠幸杨贵妃,不理朝政,终于酿成了安史之乱。叛军即将攻入长安,唐玄宗听从了杨国忠的建议,逃往蜀地。逃亡途中,随行将士越想越气,好好的长安呆不住,弄得到处流亡,受尽辛苦。于是他们杀死了杨国忠并要处死杨贵妃。这可把唐玄宗难住了,他怎么舍得杀这个宠爱的妃子呢?但是众怒难犯,唐玄宗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只好狠了狠心,做出了痛苦的选择,叫高力士把杨贵妃带到别的地方,用带子勒死了她。于是才出现了马嵬坡上那一幕:杨贵妃泪眼涟涟,唐玄宗掩面不救,一群大雁在空中低飞…… (选自高考作文《那一滴晶莹的泪水》)

     误区揭示:这个材料写的是“马嵬坡事件”,应该说是一个不错的论据,但是,读罢这个材料我们感觉到能证明的观点是“选择”或是唐玄宗“忍痛割爱”,而与本文的话题“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认识”毫无关系。作者牵强附会,非要以此来论证主题,就犯了材料、观点不相符的毛病了。此类现象在考场作文中颇多,值得关注。

     误区二:语焉不详,不够准确。

     是谁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是张学良,他通过分析当时中国的形势,认识到只有国共合作共同抗日才能把日本人赶出中国,不能依靠外国的力量。当时日本的铁蹄已经侵占了大半个中国,可谓危在旦夕,而国内又发生内战,为日本侵华创造了有利时机。后来历史事实证明了他的分析,经过八年的艰苦抗战,我们终于胜利了。

     (选自高考作文《读历史》)

     误区揭示:事实论据在运用时要注意事件、人物、时间、背景和过程的准确性。有的考生由于记忆不准,时常出现语焉不详、张冠李戴的现象。这种“硬伤”一般难逃阅卷者的法眼,成为影响得分的重要因素。如上面一例,将发动“西安事变”的发动者说成张学良一人,实际上是张学良、杨虎城两人发动的,而且对事件背景的分析也有不妥之处,这些错误会使材料的说服力大打折扣,从而无法达到论证观点的目的。

     误区三:直说结果,缺 少分析。

     用心雕琢心中充满坚强的天使。史铁生曾经说过:“困难的本质对于人的伤害是一样的,如果不去寻找意义,生命就真的没有意义了。”他二十一岁因病残疾,大半辈子坐在轮椅上,晚年还受尽疾病的折磨,著名的《病隙续谈》(《病隙碎笔》)也是花了将近四年的时间辛苦完成的。然而身体的病痛打败他了吗?没有,坚强的史铁生还被认为是近代最爱笑的作家之一。只有筑起心中坚强的墙,才能战胜困难和挫折,取得成功。

     (选自高考作文《雕琢心中的天使》)

     误区揭示:这个例子是议论文写作中论据使用失误的典型,这种运用方法一般是“材料+结果”的形式,它缺少的恰恰是能使文章“深刻”“说理透彻”的重要一环——剖析。在上面文段,作者给出了史铁生这个素材,然后直接给出结果“然而身体的病痛打败他了吗?没有”。至于史铁生究竟是怎样“雕琢心中充满坚强的天使”的,这种雕琢的过程表现出人物怎样的精神并没有深入剖析。解决这种病症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强化“剖析”意识,二是学会“剖析”方法,比如假设剖析、因果剖析等。

     误区四:一味堆砌,缺少联系。

     汉代史学家司马迁为了写一部史书,从小研读库存史书,在不幸遭受宫刑之后,他并没有因为世人的白眼与唾弃而选择放弃,更加潜心钻研经史。他终于写出了被后世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成为了厚实宝贵的文化遗产,千古流传。

     文化英雄鲁迅用他那刀枪般锋利的文字与国民党,与黑暗社会作斗争,虽然反动派对其恨之入骨,对其进行迫害,但鲁迅毫无惧色,反而写出来的文章一篇比一篇捅得敌人心痛。

     (选自高考作文《面对挫折》)

     误区揭示:写议论文少不了论据,但是不是把几个论据堆砌在一起就可以了呢?显然不是的,上面文段举出两个人物事例,却不对两个事例之间的关系作任何剖析,只是简单地排放在一起,这样用材料有什么论证效果呢?像这种运用人物材料的作文在高考中比比皆是,应当引起大家的重视,“议论”必须做到“摆事实,讲道理”,光摆事实是没有用的。像上面的材料,第一段后要剖析材料与主题的关系,第二段后也要剖析材料与主题的关系,最后还要把两则材料结合起来再深入剖析与主题的关系。

     四、例文赏析 学会“修剪”自己 一棵深山里的大树,只有被修剪枝叶移入城市才能得到人们的赏识,实现自身的价值,同样,一个人只有懂得改变自己,学会适应时代的发展,才能充分发掘出自己的潜力,获得最充实有意义的人生。

     改变自己,适应形势,才有迈向成功的机会。

     “诗仙”李白才华横溢,学富五车,但他蔑视权贵、放荡不羁,而且视酒如命。正因如此,他得罪了许多达官显贵,但他不知改变自己,绝不低头,最终被逐出长安,远大的政治抱负也化作泡影。

     虽然他的坚守让他名垂千古,但也造就了他失意的一生,所以,适时地改变自己,才能让自己有发光的机会。就如我国的飞速发展离不开抛却封建主义的禁锢,离不开适应形势的社会主义体制,所以,要善于改变自己,适应形式,才有迈向成功的机会。

     改变自己,适应形势,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英国政界最有权威的女性康多莉扎·赖斯,从小学习钢琴,非常刻苦,梦想当一个钢琴家,但苦练的结果让她认识到自己不可能成为一个著名的钢琴家,所以,她改变自己,转攻政治领域,最终打出了一片自己的天地。同样地,美国的著名影星乔安娜,也是在认识到了自己在文学创作方面不可能有所建树,才改投表演行业,最终走出了自己的成功之路,使自己表演的潜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

     无论是康多莉扎·赖斯,还是乔安娜,都曾被自己的理想迷惑过,但她们没有一条道走到黑,而是毅然改变自己,使自己的潜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所以,改变自己,适应形势,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改变自己,适应形势,才能让自己的人生之路大放异彩。

     青年残疾的史铁生,被厄运打得措手不及,但他在母亲的息心照顾和鼓励下,改变自己,适应身残的事实,改投文学之路,用自己的生命去写作,把血和泪都倾注在文章里,最终成为一代名作家,并留下了《我与地坛》等不朽篇章。

     身残不等于心残,只要改变自己,像史铁生一般适应形势,必能让自己的人生大放异彩。所以,改变自己,适应形势,才能让自己的人生之路大放异彩。

     学会“修剪”自己,你将不会因碌碌无为而后悔。

     正确使用论据的技巧 技巧一:引用、举例相结合。

     在议论文的写作中,既讲究理论论据,又讲究事实论据,事实可以直观地再现情景,引用可以借名人之语增强议论的力度,二者的结合是议论文常用的写法。例:

     是爱迪生吧?他一手持蛋,一手持表,准备把蛋下锅煮五分钟,但是他心里想的是一桩发明,竟把表投在锅里,两眼盯着那个蛋。

     是牛顿吧?专心做一项实验,忘了吃摆在桌上的一餐饭。有人故意戏弄他,把那一盘菜肴换为一盘吃剩的骨头。他饿极了,走过去吃,看到盘里的骨头叹口气说:“我真糊涂,我已经吃过了。” 这两件事其实都不能算是健忘,都是因为心有所旁骛,心不在焉而已…… 忘不一定是坏事。能主动地彻底地忘,需要上乘的功夫才办得到。孔子家语:“哀公问于孔子曰:‘寡人闻忘之甚者,徙而忘其妻,有诸?’孔子曰:‘此犹未甚者也,甚者乃忘其身’。”徙而忘其妻,不足为训,但是忘其身则颇有道行。人之大患在于有身,能忘其身即是到了忘我的境界。

     (梁实秋《健忘》)

     运用指南:在上面文段中,围绕“健忘”这个主题,作者精心选材,通过“爱迪生”“牛顿”两个事例说明“健忘”的涵义、范围,之后又引用孔子的话说明“忘不一定是坏事”。这些材料事实确凿,引用恰当有力,典型准确,很有说服力。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这些典型的

     材料,说理怎能服众呢?观点怎能突出呢? 技巧二:同类互补,深刻剖析。

     例:

     冰心说:“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美丽。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水,洒遍了牺牲的细雨。”如...

    推荐访问:议论文 论据 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