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外贸信函 > 正文

    文化冲击波【“后现代冲击波”对我国文化转型的启示】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1-13 04:26:00 点击:

      后现代主义已经来临。后现代主义这一当代西方最有影响力的文化思潮已愈来愈引起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兴趣,后现代主义的迅速崛起,反映出西方文化流向的新变化,也标示出它对现代主义的"反动"和"承续"的逻辑必然性。
       身处全球化的历史语境,我们不得不客观正视"后现代主义"的冲击波,并作出理智的应对措施。后现代思潮的产生有它的缘起和理由,也有它存在和辐射影响的权利,然而我们既不能盲目追时髦赶潮流去作什么"后现代"的姿态以表征自己的强烈时代感,又不可武断地嗤之以鼻,摆出或"传统"或"现代"的表情以彰显自己的责任感巨大。我们所做的应该是用一种理性而严肃的态度,敞开胸怀去迎接它的挑战和批判,向它发问,与之对话,而不是做思想的懒汉,随意走极端。通过对"后现代"的再思考和再认识,我们发现,它对我们国家目前的文化转型和文化建设,有很多独特的启示意义。
      
      "现代"与"后现代"辨析
      
      在众说纷纭的后现代话语中,后现代或后现代主义一词具有以下特征:第一,作为描述性范畴,用以指西方社会及文化领域出现的新现象;第二,作为评价性范畴,用以分析和考察这些现象;第三,作为评价的结果,可以从中归纳、概括出一些新的认识视角、思路、方法等。这表明,尽管当代西方思想家们心目中的后现代主义各不相同,但他们又都承认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一些新的文化现象或呈现出新的知识状态,即使是对后现代主义持果断排斥态度的哈贝马斯,也不否认当代西方社会所出现的种种特点。正是围绕这些新现象、新状态和新特点的探讨,后现代话语应运而生。新解释学、解构主义、新实用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等思想流派围绕后现代主义展开了种种争论,构成了扑朔迷离的后现代文化景观。它成为一种广泛的文化思潮,并向全世界蔓延,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话题。
       任何一种文化思潮,不管它具有什么样的"个性",它的形成都和它所处的时代相联系,根本上说,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法国启蒙思潮明快泼辣的个性,德国古典哲学艰涩隐晦的特征,离开它们各自的时代性是无法理解的,后现代主义也是如此。后现代主义的兴起,在其现实性上有两大根源:一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二是科技领域所发生的巨大变革。如果说前者使西方社会对理性观念、人的自我控制、社会进步等信念发生怀疑,那么后者则使西方社会对由于知识增长而造成的人与世界的分裂、人的萎缩乃至分裂产生迷茫和恐惧。一句话,资本主义进入"晚期"之后处于破碎分裂、"礼崩乐坏"之中。这表明,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资本主义不仅"合法化"了,而且被定于一尊,变成"铁板一块","忘记了如何进行历史性的思考",即忘记了资本主义自身的历史性,从而成为一种专制的权威。于是,在"后现代"问题上,当代西方的思想家又一次聚集起来,为日渐膏肓的资本主义社会"急诊",并再一次开出药方---"向权威开战"。
       "现代"作为一个历史分期的概念而运作,始于17世纪。从历史上看,"现代"建立起来的理性、自由、进步的宏伟叙事与席卷西方的工业革命、科技革命以及翻天覆地的社会变革是同步进行的。尽管不能将现代性或现代化等同于资本主义,但毫无疑问,现代性正是在资本主义时代才得到充分的展现和演绎。因此表征历史分期的"现代"概念与资本主义历史进程是相促并生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利奥塔德认为,资本主义是现代性的名称之一。在我们看来,后现代话语中的现代性就是指这种关于现代的观念。换言之,后现代话语中的现代性包括文艺作品对意图、设计、等级、大师法则等神圣、鲜明和形式主义特征的偏执,包括哲学对大写哲学、绝对真理、基础主义、本质主义等宏伟叙事的热衷,包括政治家对自由主体、历史线性进步论、自由民主主义法则的迷恋等等。可以看出,现代性,作为一种理念,贯穿于西方社会的一切价值领域、精神领域、意义领域,堪称"主流意识形态"。
       后现代思想家将现代性进行了不同寻常的逆转和撕裂,将重释现代性的工作变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思想历险过程。后现代主义以激进的方式扭转了现代精神价值,而抵达一种"无深度的平面"的临界点:在这里,一切选择都是被选择过的,"怎么都行"(费耶・阿本德语),使个体选择具有了随意性;在这里,现代精神所追求的确定性和明确性让位于不确定性和模糊性,断裂的文化使断裂的文化话语获得了无价值的宣泄;在这里,中心性和秩序性被置换成边缘性和无序性,于是,中心隐遁,主体死亡,作者瓦解,只有文本在言说。一言以弊之,在后现代的文化景观中,那被解释的不再是原初的意义,而是对意义的重新解释;那被消解的不是被摧毁和抛弃的二元对立,而是被重新命名。
      
      用创造精神继承传统文化
      
      在后现代主义多声部的大合唱中,创造始终是不变的旋律。在后现代主义思想家那里,最推崇的是创造。最推崇的人生是创造人生,最欣赏的人是从事创造的人。福柯曾言,生活本身就是活生生的创造,因此是最好的艺术品。对创造的迷恋也深深地植根于福柯的思想中,在与R・马丁的一次谈话中,他讲过这样一段名言:"人生劳作的主要兴趣是使自己成为不同于昨日的另外之人。一旦你知道何时去著述,最后又会说些什么东西,你想你还会有勇气去写它吗?真正的著作,真正的爱情关系,也就是真正的生活。这场游戏之所以值得我们花时间去参与,就是因为我们并不了解其结局会怎样。"这意味着在福柯看来,人生的真正乐趣在于创造。福柯在学术上创造性地将结构主义与现象学的研究方法、将马克思主义与批判理论、将结构分析与历史分析成功地结合起来,"知识型"、"知识考故"、"权力"、"系谱学"等概念的提出,无一不显示出他思想的独创性。此外,像德里达的"解构"、"分延"、"增补逻辑"、"互文";罗蒂的"协同性"、"陶冶"、"后哲学";费耶・阿本德的"理论增生";霍伊的"系谱学解释学";列维纳的"失眠";利奥塔的"谬误推理"等等一系列新思想的提出,都可以感受到后现代思想家的创造活力和开拓精神。
       我们国家目前处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与经济体制转换,政治体制转轨相适应的是一场深刻的文化转型。文化的转型是一项综合工程,而首要的一环也是异常关键的一环,就是如何将我们的传统文化进行更新的问题,所谓"传统也者,只是我们对过去历史中传承下来的事物思想的一个统称。"具体地说,主要是指"民族固有的伦理与行为规则"。所谓传统的更新,实际上是现代性对民族性的重塑,即现代性对文化传统的批判和创造,"新民族性"的确立。按照阐释学理论,一种文化传统和在其中积淀下来的生活形式,通常是以它的成员创造性地接受和改造传统的方式而得以延续的。一种文化形式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在维护自身传统遗产的同时,不断地适应变化着的现实和现代化潮流的需要,批判地反思、发展和更新自己的传统,扬弃过时的、与现代化格格不入的东西,并向别的文化形式学习,允许其成员享有选择的自由。哈贝马斯说:"在这个变化越来越快的现代世界,一种墨守传统、静止不变的生活方式将难以维持。一种文化只有在自我批评和自我反思中汲取发展的动力,向别的文化开放并学习其长处,而不是与世隔绝,才能生存下去。"
       由此可见,对传统更新必须树立创造的精神。不管是继承还是批判,反思还是完善,扬弃还是拿来,一切必须从创造着眼,从创新着手。我们不妨拿出后现代勇士的充沛精力和大胆思路,为传统的复活和新生找到一条中国特色的道路;而我们没有必要急于效仿后现代的反叛情绪和破毁风格来轻易颠覆和解构,甚至奚落和潮笑我们的传统。在现代性还未确立之时,在文化转型还未立稳脚跟之际,任何抛弃传统,斩断文化根脉的做法,以及对待传统不明智不公正的态度都是不足取的。在另一个意义上说,我们的文化又是一个既开放又稳定的有机系统,它无时无刻不处在运动当中,任何时候都不会停歇。所以对待传统不能简单地去理解,而需要用创造性思维去分析;更新传统也不能靠盲目吸收外来的新东西去填充,而应当以创造性的眼光吸收积极合理的新质来营养,以便为其确立一个新的时代坐标,获得新的生长。
      
      用多元化思维重构现代文化
      
      按照德勒兹的说法:多元的观念---事物有许多意义,有许多事物,一切事物可以被看成各种各样---"是哲学最大的成就"。他这里所说的哲学显然是指后现代哲学。
       后现代主义号召人们要象读一首诗,一部神话一样来解读原著和哲学文本,其用意也在于倡导一种多视角看问题的思维方式。所谓"解构",按照德里达的界定,就是一种"双重写作"和"双重阅读"。德里达在人们往往认为是统一的文本中,读出不一致和混乱。以倡导视角主义多元论著称的德勒兹和加塔利,更是有意避免思维视角的单一和僵化。传统思维从一个概念中心出发进行操作,从而达到再现现实。与这一思维路线不同,德勒兹和加塔利的分析都是在多层面上进行的。伽达默尔甚至将对话视作语言的本质和生命。这种对话,在后现代思想家眼中,决非内心独白,而是一种人际发生的过程,它并非用一种观点来反对另一种观点,也不是将一种观点强加于一种观点之上,而是改变双方的视点,达到一种新境界。为了使对话真正得以进行,后现代主张开放,主张倾听一切人的声音,哪怕是最卑微人物的声音,以防人微言轻的悲剧再度发生。概而言之,后现代思想家试图在多元化的思维革命中造就人类"倾听他人","学习他人""宽容他人""尊重他人"的美德。
       我们所要构建的现代性文化应该既具有一种创造性的精神,又具有一种摧毁的力量,这种摧毁力量表现在:对社会政治和经济领域内的"绝对命令"提出强烈抗议,揭露文化的庸俗化、人的精神的贫乏化、意义和自由的丧失。在"重新估定价值"的旗帜下,对"习以为常"的既定观念、习惯,进行大胆的质疑与挑战;呼唤人的精神的自由、创造力的发挥与个性的解放,呼唤社会的民主与民族文化的复兴,以及背后的对民族、国家复兴的巨大期待,等等。摧毁的意义在于更好的建设,在于把我们心目中的文化蓝图变为实实在在的现实。而在重构和重建的过程中,首先,我们必须用一种多元化的思维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们所面对的民族的和世界的,或是历史的和当下的,所谓"进步的"或是"反动的",还有"中庸温和的"或是"激进危险的"种种思想,构成了一个巨大的选择资源仓库,我们必须突破定势思维,用开放的心态,展开与他们的多元讨论,多层次解读,捕捉富有创造性的元素,为我所用。其次,多元思维还应运用到自由民主的思想气氛的营造上,要用多元化的思想去战胜一元化,单向性的思维,以及二元对立的僵化标准,必须扭转文化的附庸心理和文化专制倾向,把文化转型的工作放在自由的空气下开展,让更多的声音和想见参与进来,让更多的大脑和智慧加入进来,让文化建设真正成为由下而上的民主式的重建,而不是由上而下的专制型的改良。
       后现代的冲击势不可挡,但目前我们最紧迫的任务是解决前现代向现代过渡的问题,而不要把西方人从现代向后现代转进的问题缠夹进来,企望毕其功于一役,让后现代的影响过分干扰了我们的文化转型方向和整个的文化现代化的进程。同样,民主与法制秩序的建构及启蒙价值---民主、自由、正义、平等、博爱、人权、理性等在中国的生根是第一位的。但世界处在两种不同方向重叠的运动中,每个国家都要在不平衡发展加剧的世界中找到自己发展的平衡与重心。东西方都有不少有识之士重新反省西方文明的"现代性",并重新估价东方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对我们国家而言,有西方与东亚现代化的经验和教训作为参照,在生态环境与文化环境上都不应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复辙。这包括吸取本民族的政治、道德等文化资源,需要平等地与古人进行心灵的交流与对话,吸纳他们的深刻与睿智,解决人的意义世界的危机以及人与天地的疏离问题。人们有不同的现实关怀、当下关怀,也有不同的长远关怀、终极关怀,文化有不同的层面---政治、经济、社会、民俗、宗教、艺术、哲学等等,我们应该时刻问自己:为什么只能在一个层面一个维度上选择其一呢?即使在一维之中,为什么不能保持某种张力呢?
       根据对后现代主义的重新认识,我们应该打破单线进化论的思维框架,打破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迷信,超越前进后退、古今、中西、进步保守的二元对峙,允许不同价值系统的共存互尊。而对于我们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只有用创造性的头脑去梳理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思想遗产,才可以拥有持久的民族特色和文化魅力。随着地球变得越来越小,话语空间的确显得格外复杂,我们在这一背景下,要敢于用开放的眼光去窥探世界,勇于发出自己清醒而独特的声音。后现代的冲击波也没有什么可怕,我们完全可以借这一次风吹,萌生出新的思想草动。

    推荐访问:冲击波 后现代 转型 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