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外贸信函 > 正文

    明朝科举制度 浅议明朝的科举制度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5-03 04:51:11 点击:

      摘要:明朝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发展的最鼎盛的阶段,明朝的科举制度对以前各朝的科举制度进行了一些改进。逐渐完备了三级考试制度,建立了完善的三级学校制,并根据地域的差异,实行了南北卷制度,平衡了地区差距。影响最深远的是创制了八股文,对后世影响巨大。
      关键词:明朝;科举制度;三级考试制度;八股文;南北卷制度
      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3-0177-02
      一、明朝科举制度的创制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了明朝,明朝时汉族地主阶级建立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结束了元末以来的动乱。明太祖在即位以后,改变了元朝的一些政策,为了巩固新建的明王朝,他总结了历代封建王朝的经验,实行了一系列新的政策。而实行招揽人才的科举制度则更是如此。特别是为了解决新王朝建立之初,人才极为短缺的状况,迫切需要大批的人才,以稳固封建统治,巩固朱明王朝。
      (一)明初的荐举制
      明太祖在统一明朝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因此,在他即位以后,便极力地笼络人才。由于当时国家初定,各项制度还没有完善,为了获取人才,他采取了荐举法。洪武六年,下诏曰:“山林之士德行文艺可称者,有司采举,备礼遣送至京,朕将任用之,以图至治” [1]而且把荐举优秀的儒士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因为“治国要靠制度,治国理政的各项制度是儒士们制定的,而再好的制度也要靠人,且主要是靠儒士们去推行”[2] “致治之道在于任贤”[3]在洪武十五年以后,更是采取了一些重要措施“天下郡县访求经明行修之士,年七十以下,三十以上,有司以币聘之,送至京,共论治道,以安民生” [4]由于上述措施的有力实施, “征至秀才不下数千”[4]明太祖因此获得了大批的人才,对于明朝的巩固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明太祖强调将来治国“必选用贤能,以隆治化”[5]这也可以说明荐举制的作用。这一做法也的确收到了成效,获得了大批人才,如当时的名士刘基、宋濂等人。
      (二)科举制度的正式创立
      由于元朝对科举不太重视,以及以吏入仕,导致人才的匮乏,明太祖对此有深刻的认识。“前元待士甚优,而权豪势要,每纳奔竟之人,夤缘阿附,辄窃仕录。其怀才抱道者,耻与并进,甘隐山林而不出。风俗之弊,一至于此。”[6]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明太祖深感科举制度的重要性,因此在1367年,即吴元年“下令设文武科取士”[7]这是明朝科举制设立的最初诏令,此时明朝尚未建立,但是已经很重视科举制度了。1368年,明太祖在应天府登基称帝,正式建立了明王朝。在1369年,即洪武二年“令天下府、州、县各建儒学”[8]明太祖亲自制定了天下的儒学教学和管理制度,规定了学校具体课程的设置,学官的俸禄,无求实才,因此可以看出“明太祖不仅在指导思想上把兴学校置于治国之本的地位,而且所采取的兴学措施也最为切实”[9]这些做法,成为明代地方的官学发展超越前代的重要原因,这也为明朝科举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洪武三年,即1370年,诏曰“自今年八月始,特设科举,务取经明行修、博通古今、名实相称者。朕将亲策于廷,第其高下而任之以官。使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而进,非科举者毋得与官。”正式确立了科举制,随后便在京师行省各举乡试,录取了大部分人,而且还诏令“高丽、安南、占城,诏许其国士子与本国乡试,贡赴京师。”即允许藩属国参加科举考试,因此也录取了一些藩属国的举人到京师参加会试。1371年,即洪武四年,在京师举行会试“取中一百二十名”,明太祖在奉天殿亲自进行了策问。这次一共录取了120名进士,授予第一名吴伯宗为礼部员外郎,其余的也都各自授予了相应的官职。这样一来,科举制度便在全国正式确立起来。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既而谓所取多俊生少年,能以所学措诸行事者寡。”使科举制度出现一些弊端,选拔不出实用型人才。“乃但令有司察举贤才,而罢科举不用。”停止了科举考试,而用察举制度代替了科举制度。一直到洪武十五年,又复设科举制度,在洪武十七年“始定科举之式,命礼部颁行各省,后遂以为永制。”之后荐举制逐渐被废除,从而最终确立了科举取士制度,使之成为了有明一代最为重要的制度之一。
      二、明朝科举考试的程序
      明朝的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个程序。基本上是延续了以前历朝的考试程序。
      (一) 乡试
      乡试是科举考试的第一个台阶,乡试的一个前提是必须参加由提学主持的院试,院试合格,就成为了正式的官学学生,也就是所说的“生员”,俗称“秀才” 。进入了士的行列,享受了一些国家给予的优厚待遇。取得秀才的资格 “是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一个必要前提”。
      乡试“以诸生试之直省,曰乡试”属于省一级的考试,乡试的地点“直隶于京府,各省于布政司”乡试每逢三年的子、午、卯、酉年的八月举行,在初九日为第一场。因为在秋天举行,所以又被称为“秋闱” 。乡试考试的主考人为二人,同考四人,由翰林担任,考官一般被称为“内帘官”,具有较高的地位及声望。乡试一共考三场,分别在八月初九日、十二日、十五日三天进行,乡试的时候,对考生有严格的规定:他们只能待在贡院的一个个号房里,门被锁上,吃住都在里面,考完试之后才被放出,而且进去之前还要经过严格的搜身,以防止作弊。乡试考中的人成为“举人”,这就取得了参加下一阶段考试即“会试”的资格了。便可参加第二年在京城举行的会试了。
      (二) 会试
      会试是明朝科举考试的第二个台阶,会试在京举行,会试属于中央一级的考试,在京城的礼部举行,会试在明朝的科举考试中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了,直接决定了日后的命运,因为如果通过了会试,就有了进入仕途的资格了,会试在辰、戌、丑、末年举行,在每年的二月举行,所以又称为“春闱” 。会试地主考以及副主考都由翰林出身的人担任,会试录取的比较严格,大概是平均300人左右,录取的人都称为贡士,可以参加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了。
      (三) 殿试
      殿试是科举考试的最后一个台阶,也称廷试,在皇宫的奉天殿前,由天子亲自担任主考,当天就考完,考试的内容为策论一篇,考察实际的能力,没有淘汰的人,录取的人称为甲榜,名次分为三甲。给予相应的官职。   三、八股文和南北卷制度
      明朝科举考试的科目沿用了唐朝和宋朝的旧制“而稍变其试士之法” 。以四书五经为主,在考试形式上最主要的是八股文,由明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访宋经意,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 。八股文即是: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这种文章对应考者的技巧有比较高的要求,与文字游戏有些相似,然而虽然文章写出来比较不错,但其内容却显得比较空洞,没有实质的内容,八股文的几个部分都有严格的要求,有些类似于骈体文。每个部分都分两组,语言有求对称,八股文的出现,使考试者的文字技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却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使他们不敢自由发挥自己的见解,只能死记硬背四书五经,这是从思想上加强皇权专制的一种重要表现,对后来产生了一些不利的影响,特别是使考生在一些典故中兜圈子。参加科举的人,首先必须将四书五经这些儒家经典背诵熟练,还要以四书中的部分章句为题进行写作,所以必须事先进行一系列的演练,所以,有些读书人就把几乎一辈子的时间都花在了八股文上,这无疑就是严重的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而且对于长期联系八股文的人来说,几乎在没有进入官场之前,就已经学会了逢迎和揣摩上级,对自己安分守己,不乱发表不同的见解,这样就培养了大批适合封建统治的官僚队伍,这也正符合了皇帝的初衷,当然也是他所乐意看到的结果。
      南北卷制度也是明朝科举的一大特征,即在举行科举会试的时候,将全国按地区划分为南方和北方,最后按照一定的比例录取进士的一项制度,主要是为了照顾相对于南方而落后的北方考生而设立的,由于北方地区在元朝末年遭受了比南方更大的战乱破坏,使本就落后的教育遭受了更大的打击,在会试时,南北方的中试人数相差悬殊,鉴于此,明朝宣德年间,把全国划分为南、北、中三个区域,具体的划分为:南卷包括以下地区,应天及苏松诸府、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即今天的湖南湖北两个省)、广东,北卷包括以下地区,顺天(即当时的北直隶,相当于今天的北京天津以及河北地区),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即今天的陕西、甘肃、宁夏三个地区)。中卷包括:广西、四川、贵州、云南、以及当时称为南直隶地区的庐州和凤阳、徐州、和州等三个府区。按比例进行录取,对落后的北方地区相对照顾,然而虽然如此,南北的差距由来已久。因为,一个地区的文化落后的原因是逐渐形成的,这一过程经历了很长的一段时间,想在短时间之内缩小是非常困难的,如果想在短时期内缩小与先进地区的巨大差距,那就是更不容易做到的。尽管实行了南北卷制度,南方的中式人数仍然高于北方。虽然南北卷制度有利于朝廷,但其初设之目的,却未见有太大的起色,南方高于北方的状况,直到明朝灭亡也没有太大改变。然而明代所创的这一考试制度,却为后来的清代所沿用,并且发挥了巨大作用。
      四、明代科举考试制度的评价
      明代的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最鼎盛的阶段,明朝的科举考试的程序比以前更加地完善,而且明朝的学校教育与科举制度达到了高度地结合,明朝各级学校的创制,都是以科举制度作为其向导,教学内容也以科举考试为主,达到了其本意,明朝的童试制度也是颇具特色的,起到了一些启蒙思想的作用,而且也是日后能否参加正式考试的一个关键环节,受到了读书人的重视,明朝独特的南北卷制度,为以后的清朝所沿用,成为了清代科举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这可以说是明朝科举制度的最大贡献之一,八股文虽然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但是却也能够在写作方面锻炼士人。使得他们能够写出一些影响比较深远的流传于后世的高质量的文章。对于今天的高考改革也具有一些借鉴意义。
      然而,任何事情都有其弊端,我们看问题时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明朝的科举制度虽然发展到了顶峰,但却也存在一些弊端,明代的科举考试内容以四书五经为主,这难以选拔出真正的人才,使真正有才能的人被挡在了仕途之外,埋没了人才,而且选拔出来的人才的素质比较低下,不具备行政所需要的素养,导致了官员素质的普遍低下,而且一直都是实行“重文轻武” 。武举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这就导致了武官的缺乏以及明军战斗力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影响深远,这些弊端也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参考文献:
      [1][清]张廷玉.明史卷七十一[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龚笃清.明代科举图鉴第一卷[M],长沙:岳麓书社,2007.
      [3]明太祖实录卷六十[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
      [4]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四十七[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
      [5]明太祖实录卷十四[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
      [6][清]张廷玉.明史卷七十[M].北京:中华书局,1974.
      [7]明太祖实录卷二二[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
      [8]明太祖实录卷四六[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
      [9]郭培贵.明代科举史事编年考证第一章[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推荐访问:明朝 科举 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