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外贸信函 > 正文

    [灵晕消散后的繁华] 灵基消散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4-23 04:51:54 点击:

      【摘 要】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视觉艺术品的发展逐渐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过去苦心孤诣的艺术品创作被当代批量化、规模化的生产所取代。生产方式的不同,必定也会使视觉艺术有全方位的改变,而本文则尝试借助本雅明的相关著述,分析不同时代的视觉艺术品其不同的社会功能与定位。
      【关键词】视觉艺术品;信息传达;本雅明;展览价值
      正如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希尔所言,“人是使用符号的动物”,而视觉则是接受符号最直接也是频繁的感官。自人类文明伊始,包含着各种符号意义的一直活跃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并发挥着其功用,但由于其自身特性,视觉表现这一类艺术长期以来都被奉为“阳春白雪”,只能被上层阶级所了解与接触。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生产力的发展,视觉艺术品这只“旧时王谢堂前燕”,是否能够“飞入寻常百姓家”呢?
      一、艺术品的滥觞
      视觉艺术的表现与传达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最初的视觉艺术品在人类文明诞生之时便开始出现,它来自于人类对大自然神奇力量的崇拜,以及人类对美感的不懈追求。在原始社会,由于自身认识水平极其有限,人类无法认识到雷电、冰雹、潮汐等自然现象中的合理内核,只能以感性的神话的思维加以解释,同时也采用最原始的方式来表达对大自然的崇拜,比如在比利牛斯山洞穴中发现的原始壁画、中国的太极八卦,以及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拥有且奉为神灵的图腾。人类用自己有限的认知将自然界中的许多力量化作各式各样的图形,并传达最初的社会思想,这也就是视觉艺术的滥觞。而到后来,原始人类将贝壳、海螺以及兽骨用来装饰自己,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加入了自己的主观意识,以达到最优的视觉效果,这样一种看似简单的行为,却已经体现出设计者自身对美的理解,并力图凭借实物加以传达。但限于当时人类的认知水平等各方面客观条件,最初的的视觉范围与对象都非常狭隘,往往局限于自然崇拜与服饰中,其流通影响范围几乎也仅限于部落或种族内部。
      二、长期以来的传统视觉表现
      人类文明发展到铁器时代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个时代的视觉艺术品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体裁上、载体上、工具上都与过去相比有了极大的扩展,出现了绘画、雕刻等视觉表现的新模式,在做工、精细程度等方面与原始社会时期最早的表达有了非常大的提高与改进,许多著名的画家、工匠也从此留名青史,也正是在这个时代,视觉艺术表现的“灵晕”也随之出现了,并充分彰显其在当时的重要性。
      “灵晕”(Aura)这个术语出自于德国哲学家瓦尔特·本雅明的论著《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本雅明在他的论述当中曾经系统地论述过“灵晕”这个概念。而借助本雅明所提出的“灵晕”概念来反观历史上的视觉艺术品,我们发现,也许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长久以往对“灵感”、“妙悟”等一些列概念的推崇,“灵晕”这个概念竟能很好地反映中国古代传统视觉艺术品的境况。
      本雅明在他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曾经这样提到,“‘本真的’艺术作品的独特价值植根于仪式会中,即植根于它的起源的使用价值之中。这个仪式性基础无论多么遥远,仍可以在世俗化的仪式甚至在对美的崇拜的最亵渎的形式中辨认出来”,本雅明这段话所表达的意思,便是在机械化大生产之前的时代,人们对于艺术作品的态度往往是注重其中崇拜价值而不是展览价值。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在对待视觉表达上都往往带有一种超然与深入本质的态度与思维定式,都带有对作品“灵晕”的无上追求。比如谈论起任何一幅古画,往往很少有人去注视其中的山水翎毛等内容,而都是不约而同地从精神气节等方面入手,谈论着作者(即设计者)在其中所表现出的不慕荣华、高风亮节等一系列被推崇的品质,而作品层面自身的许多特点却被完全忽视。同样,在中国古代,对任何艺术作品复制品的冷漠态度,与长久以来对真迹,尤其是名家真迹的极致推崇,可谓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比。哪怕是非常优秀的艺术作品,除了被用作临摹等特殊用途,都因为缺少了本真艺术品才具有的“灵晕”,而很少受到平民百姓的接受。而属于真迹的作品,数量又非常有限,只有上层统治阶级才能解除得到。正因为这样一种思维模式,使得许多优秀的艺术品并不能让广大的社会阶层所接触与了解,没有得到最为广泛的利用。
      三、新媒介环境下的视觉传达
      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所带来的生产力的提高与通信传媒技术的发达,本雅明笔下的机械复制时代已经来临并不断前进,而在这样一种新环境下,视觉艺术品又会有如何的变化呢?在本雅明的时代,他只认识到电影的一枝独秀,而今天,各种新媒介已如百花齐放,而这一切会不会依然如同他曾下过的预言那样,视觉艺术作品的功能将不再是过去的崇拜价值,而是逐渐转换为展览价值?这样的一种转换所带来的艺术作品“灵晕”的消失,又会不会导致艺术作品的消亡呢?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今天,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已经非常发达,各种声光电技术也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艺术作品的复制,逐渐从过去的手工复制,转换成为了今天由先进技术作为支撑的批量化产业化的机械化复制,而这样的转换,必将带来很大的不同。首先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复制的水平将更为高超,表现形式也大大增强。在今天,艺术家、设计师们能够充分调动各种工艺技术,不再因为过去技术人力等限制而影响作品其自身价值;更重要的是,由于机械复制时代所具备的批量化、产业化的生产能力,也才使得更多的普通人能够接受到艺术作品,享受其中的美与乐趣。纵观历史,在欧洲引进印刷术以前,整个欧洲能读到书的人并不多,更不用说能拥有一本书了,而正是因为印刷术的引进,使得欧洲人几乎每个人都有了阅读书籍的机会,也从此带动了欧洲文明的迅速进步。而新时期的视觉艺术的表达也同样如此,虽然看似消解了过去艺术作品身上至关重要的“灵晕”,但正是机械复制时代所独有的生产能力,使得作品能够以批量化、产业化的模式进行大规模生产,也正是因为这样,才使得更多的普通人能够接受到更多更优质的视觉艺术作品,而不像过去那样,作品几乎只能为统治阶级所独享。
      而这一切,则正如本雅明在他的著作中所论述的那样,展览价值开始全面取代崇拜价值,艺术作品不再因为过去的祭祀需求或宗教需求而藏而不露,将自身与参观者完全的割裂开来,而是从过去的种种桎梏当中解脱出来,获得日益增多的展览机会,而是真正的将艺术带到寻常百姓的生活之中。这样一个思维模式,便是能让更多的普通人能接触到艺术与其中的审美价值,而不应固守着过去那种苦心孤诣,独善其身的创作态度。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正是只有越来越多的人能接受到视觉艺术品所传达的信息,这样的设计才彻底摆脱了阳春白雪带来的曲高和寡,才是真正成功与深入人心的。
      【参考文献】
      [1](德)本雅明著.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M].王才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2] 汉娜·阿伦特 .启迪——本雅明文选[M]. 北京:三联书社,2008.
      [3] 吴桥.动态设计—新媒介条件下的视觉传达[J].新视觉艺术,2009(4).
      [4] 孙立新,崔金泰.信息传播变革与视觉传达设计[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2).

    推荐访问:消散 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