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述职报告 > 正文

    宇太最新评文 [文评会]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4-01 04:47:11 点击:

      新栏目文评会,既讲文坛上那点事儿,也以文化角度评评时事;力图提供观点、追求逻辑,敲裂幻象。  为切糕打破头何必呢  如果不是事关中国人最熟悉的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这件事也未必会进入大众的视线。
      中国诗人、翻译家李笠发表了三首诗,其中一首叫《说吧,马悦然》,指责马悦然没有文学品位;另一首叫《给一个和老头结婚的年轻女人》。
      马悦然夫妇认为这是赤裸裸的攻击。于是,马悦然写了一篇声明,叫做《改行吧,李笠》,表示很遗憾这个世界上有品德如此卑劣的所谓“诗人”。就诗论诗,马老顺手指出了李笠翻译上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全集里有136处错误。
      于是,这场笔战就迅速进入了白热化的阶段。
      事实上,两人之间的恩怨可以追溯到更早。李笠翻译过瑞典学院院士谢尔·埃斯普马克的诗集《黑银河》,因为觉得一些字词过于沉重,在译成中文时做了改动。马悦然认为这种改动不妥,于是在一年半前,写信给瑞典学院,批评了李笠的翻译。两人就此结下了梁子。
      所以打来打去、人身攻击,起因还是翻译观点不同。马悦然一直坚持“译者是工匠,是作者的奴隶”,李笠没有资格翻译诗,他应该改行。而李笠信奉“不同语境,译者可以对诗再创造”。
      如果不是马悦然的名气大,这场嘴仗还真是一场寂寞的官司。在豆瓣网上,对《特朗斯特罗姆诗歌全集》标注想读的、在读的和读过的,加起来才1000多人;《黑银河》则更加寂寞,加起来只有200来人。
      诗歌已经边缘得不成样子,不靠诗人们折腾一下,大家简直要忘了是怎么回事。这么一想,真替两位先生觉得没意思。两位先生文才俊逸、治学高雅,仿佛天上的神仙为了云的形状争执不休,而俗世里的人只管为切糕是四块一斤还是四块一两打破了头。还是得劝劝两位,当年胡适跟蔡元培为《红楼梦》的考证,辩驳笔战了好几年,胡适说蔡元培的索隐是“猜笨谜”;蔡元培辩驳之后说,学术研究“方以多歧为贵,不取苟同也”。吵翻了天,坐下来还能客客气气,这才是文化人的风度。(文|久久)
      “最穷主持人”干卿何事
      柴姑娘在北京租房,其实早已是旧闻。不过有好事者最近突发奇想,给冠了个“最穷主持人”标牌,接着,马上就有人曝出其实人家已经在北京有房产,试图激起网友“感觉不会再爱了”的情绪。
      当事人却自觉无福消受。“(租房)这种私事本来犯不着说明解释,但这种最’字描述本不客观,一再传播,本质上是拿来与别人作比,很有‘抑人扬已’之嫌,对我的同事们更不公平。”柴静博客发文,取名“说明一下”。
      其实柴静早过了矫情时代。在成为国家电视台主持人前,柴静曾是湖南经视《真情对对碰》的嘉宾常客。她在一个寻亲找爱真人秀环节扮演“安慰天使”,经常一袭连衣裙,语音温柔语言犀利。满脸文艺阳光的柴姑娘还出了本书,取名《用我一辈子去忘记》。
      后来,柴姑娘操起了CCTV的话筒,在节目中故意反复询问专家有关公款消费的数字,在镜头前拎着高跟鞋追一个孩子,对采访对象连环式追问……“我希望我做这个节目,曾经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这是年轻的柴姑娘曾经的获奖感言。
      转眼到了去年年底《看见》开播。在首期开场白里,柴静和邱启明站立着,笑望前方缓缓摇下的镜头,解释为什么叫《看见》:“一个作家说过,‘人们都知道什么是石头,我的任务是让人们看见它,感觉到它。’”
      20多岁的主持人柴静提问时喜欢用反问句式,“你不觉得……”“难道你没想到……”到生命第三个轮回际,记者柴静喜欢说“有没有另一种可能?”比如,在北京租房,“我(只是)按我自己舒服的方式活着”。
      普通青年柴静只是个记者,只需接受职业上的评判。租房就是保持本性,买房就是屈从欲望,这等逻辑,诸位看官还是散了吧。(文|momo)
      是“今晚吃啥”还是“原来如此”
      今年年底的新书《希特勒的私人图书馆》颇为引人注目。据说希特勒的藏书超过16000本,如今还剩下1200本存于美国国会图书馆。作者提摩西·赖贝克从剩下的那部分藏书中研究希特勒的签名、批注和赠言等“真迹”。
      作者认为,易卜生的《培尔·金特》激发了他的政治野心;亨利·福特的《国际犹太势力》、麦迪逊·格兰特的《伟大种族的消逝》或许能够解释他的对犹政策;他的偶像也许正是《腓特烈大帝传》中的主角……书痴希特勒在那些书上留下的下画线、问号,尤其是感叹号,都有可能是其某个政策的源头。
      乍一看,不无道理。但细想一下,阅读经验与人行为经验的关系,一直都像个伪命题:阅读不一定通往美好的人性,而书籍也不一定是人选择作恶的渊薮,大家从小读一样的课本,长大后有人红十字救人,有人红十字害人。
      有趣的是希特勒这个目标。他俨然是一个大家拼命发掘秘密的富矿,从情人的角度,从变装的角度,他的生活习惯、他的绝密隐私,都在为他从来没有被“解密”的那个行为提供注脚。
      最近微博上流行讨论“新闻联播主持人片尾都聊啥”。主持人郎永淳说,其实说的是“今天没播错”,或者“终于可以不紧张了”。当然了,新闻联播和希特勒实在没啥可比性,但事情的逻辑普天之下也就那么几条。战术上讲,就是以农村包围城市,曲线救国,试图对习以为常的古板印象作出新的解读。只有不透明的铁板,才引得人人都想在上面凿洞偷光。
      很可能,主持人在迫不及待地讨论“今晚吃啥”,我们实在不用延伸到“原来如此”。(文|灯草和尚)

    推荐访问:文评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