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述职报告 > 正文

    预示好运的天象_“天象”王中光:被好运追着走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3-31 05:02:05 点击:

      从白手起家到行业翘楚,王中光这十几年无疑是相当出彩的,但被问及曾经的过往,他除一句“运气好”外,就是惯有的大笑。果真如此?  2001年,他扛着自己组装的第一台电机去山西,创业之旅由此开启;12年后,他旗下的河南天象机电设备有限公司跻身国内行业前列,打下一片广阔的天地。
      从白手起家到行业翘楚,王中光这十几年无疑是相当出彩的,但被问及曾经的过往,他除一句“运气好”外,就是惯有的大笑。
      果真如此?
      “调皮”一度成为主旋律
      初见王中光,没觉得他是一个身家亿万的企业掌门人。他太随和了,没有任何架子,并且很年轻。他的新厂区似乎以“工地”称之更贴切——还有一期工程尚在施工。正因为如此,他只能临时在厂子的“西北边陲”那一排不起眼的小平房内安身。办公室里靠东墙的地方摆了一张行军床,怎么看都跟外面的现代化工厂不搭调,他说自己有时会睡在这里。想来也对,几个亿的投入,是得用点心。
      采访中,他谈吐幽默风趣,不时把一条腿盘起来。谈及有关电机的任何问题,他都眼神发光,口若悬河;若问及其间所经历的“挫折”,他摇摇头,哈哈大笑,“不提了,没什么难事儿,都很简单”,显得那么率性、洒脱。
      王中光说他小时候不知道理想为何物。不像别的少年,从小便有着远大的志向,比如成为这个“家”那个“家”之类的。当然,与之相匹配的就是对学习的不上心,而“调皮捣蛋”可能是他当时的“主营项目”。听不得一句难听话,眼里揉不得半粒沙子,为此没少跟别人用拳头“理论”,至今身上还有当时“理论”留下的痕迹。除此之外,他还有一个兴趣是对机械的狂热,当然这也跟学习无关。“当时,家里能拆的、能卸的,全给捣鼓了一遍。”他笑着说,“拆完再装上,总是发现多出了一堆零件。”
      也许是心有旁骛,初一没读完他便跟学业说再见了。1996年,在他16岁的时候,他有了第一份工作——在新乡当地一家拖拉机厂当工人。“也是拆拆卸卸。”他说。按道理讲,这跟自己的兴趣爱好刚刚吻合,应该算是遂了心愿吧。实际上,不到一年,他就选择离开。原因很简单,这里不自由,而他不想受约束。为了“自由”,他做起了出租车司机。“跟人合伙,别人白班我夜班,挣多挣少全花光。”他哈哈大笑,“不想让钱陪我过夜。”而这份工作,也在三个月后画上句号。
      命运改变只因冷眼“一瞥”
      真正涉足商业这片深海,要从他加入父亲的小作坊说起。当时,王中光的父亲带着几个工人,添置几台机床设备,做着生产“卷扬机”的生意。“父亲的小作坊缺一个业务员,我就去了,他给我开工资,我自己挣提成。”王中光说。
      走南闯北跑业务,的确让他开了眼界长了见识,最重要的是,其间发生了一系列改变他命运的事情。
      2001年,在太原跑业务时,在一家机电设备经销商那里,他发现一台功率5.5千瓦的电机,售价竟能逾千元。从小就恨不能跟机械住在一块的王中光,心头不禁一颤:“这个小玩意儿,技术谈不上复杂,怎么能值这么多钱?”其中必有乾坤。山西有丰富的煤碳资源,自然对电机这类产品的需求量巨大,王中光心动了。
      或许,这只是一个机缘。但更有意思的机缘还在后头。还是在太原,跑业务时,在一家小饭店里,由于听不进别人的闲话,年轻气盛的王中光又跟别人“理论”一番,挂着彩回到老家。心生郁闷,他便去开封散心,幸得一高人指点:23岁之后,如鱼得水。或许高人那一席话,坚定了他创业的信念。
      回到家,他便离开了父亲的小作坊,自己做电机。员工只有两个人——他和舅舅,场地是舅舅家里的院子,资金是从舅舅那儿借来的500块钱。自己买配件,自己组装,凭借多年的“拆卸”功夫,加上上天赐予的悟性,第一台电机的制作颇为顺利。那时的他,扛着那台“全手工”电机直奔山西,结识了他第一个生意伙伴——山西的黄先生。时光荏苒,他已经成为业界枭雄,而黄先生只是他最小的经销商,但他对黄先生依然尊敬有加,过年过节还会开车带些上好的土特产去探望。“在你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别人帮了你一把,你不能把人家给忘了。”王中光笑着道。
      由于缺少资金、设备和厂房,最初,他是做一个卖一个,客户也是山西的那个经销商。但是,随着需求量的增大,加上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的低价格,他的电机很受欢迎。仅他和舅舅两个人已经远远不够,于是,换场地、添设备、加人手,一个有模有样的电机厂——延津县小店乡天象电机厂诞生了。至于为什么叫“天象”,“没有原因,瞎想的,看到有一个‘圣象’什么的,我想,怎么着也得超过他们吧,就叫‘天象’!”他又哈哈大笑。“当时,机床设备也都是二手的,1964年生产的。还有了一辆新乡产的‘私家车’——二手三轮摩托!”说罢,又是笑。
      被好运追着走
      2004年,大陆经济形势出现很好的增长势头,尤其是工业方面,这无疑也给王中光的电机事业带来了机遇。有了自己的工厂之后,他的生意繁忙起来。销量扩大了,利润增加了,厂子也更加引人注目起来。当然,随之而来的还有一系列的麻烦。
      由于证照的问题,工商所经常派人来查。“当时,我跟他们打游击战,”他笑道,“他们来查我,我就锁门走人,不查了,我接着做电机。”没有任何一个人的成功是一帆风顺的,王中光也不例外。后来,厌倦“游击战”的王中光想开了,总有一天要壮大,“县大队、区小队”这样的干法如何也撑不起门面,索性正儿八经立个门户,向“正规军”升华。2005年,他把厂址也迁到新乡市郊。
      转眼到了2008年,公司一切早已正规起来,厂房、设备等各项设施已具规模,但令他发愁的事儿也来了。“天象”的蒸蒸日上,也让很多曾经的合作伙伴另立山头,进而演变成竞争对手。“这没什么嘛,各干各的,都是做生意嘛!”王中光说。与此同时,原材料价格也成倍提高,电机的利润当然也日渐变薄。在这个年份里,值得一提的还有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王中光的“天象”也不列外。如何在这种情况下赢得市场,是他发愁的事。
      经济学上讲“商业头脑是天生的”,骨子里的智慧是学不来的。王中光虽然学历并不出众,但他看问题却相当深刻——赢得市场不外乎价格和质量。前些年光顾着打价格战了,如今质量也应该提到极为突出的地步了。为了保证质量,他生产自己所能生产的一切产品。“别人生产的,成本高,质量保证不了。”他说,“能做的统统自己做,就算采购的配件,一律国标。”
      与此同时,王中光挤出时间,到专门院校,好生充了一把电,捎带着还琢磨出几个专利。对他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壮举,也是国内行业内前所未有的技术革新。对此,王中光也有自己的说法:“有些人想不到这点,有的人能想得到需要发明,但是不愿意去做,而我去做了。”
      到2010年,急速膨胀的市场份额,已迫使王中光不得不考虑选择更大舞台。于是,占地百亩的新厂建设提上日程。
      我真的没有理想
      中国机电市场需求相当巨大,但是核心技术并不出众,更多高精尖的设备仍然需要进口。大体来讲,就技术而言,中国电机落后欧美发达国家至少两代、20年。对机电行业极为熟稔的王中光不可能不知晓,要不然,他也不会下达一个命令:无论公司里谁参加任何相关展会,务必将新技术、新设备特别是国外技术、设备的资料统统带回,仔细研究。
      也正是这一指令,让他在某次郑州展会上,觅得了新项目——盘式电机,一种国内需求量大,但均需进口的电机。“当时觉得这个在国内市场上还没有人用,我就从德国引进技术,大约花了3000万元。”据王中光说。无疑,他在布局未来,准备引领下一个行业“潮流”。
      当问及未来有何打算时,王中光回答得极为轻松:“没啥打算啊,就是一步一步走呗!我这人真的没什么理想!”
      一个人成功,是因为踩准了时间的节点。一时的成功,或许是运气,或靠眼光;一辈子的成功,必然是二者的完美结合。(编辑/峥嵘)

    推荐访问:天象 追着 好运 王中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