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述职报告 > 正文

    【“非虚构空间”的真实崭露】展露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2-09 04:27:55 点击:

      按照《厦门文学》新的编辑方针和出版计划,《非虚构空间》为刊物主要的散文栏目,是文学刊物“四大板块”之一,正常情况下,在重要性上位列第二或并列第二。之所以以此为栏名,为的是“兼收并蓄”,因此,这个栏目就不仅仅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散文栏目,而是包括了除虚构的小说和诗歌、评论之外的几乎所有文本,而在现实中,从刊物的实际情况出发,主要稿源当然还是散文,故称它为散文栏目。

      一、 在散文领域落实刊物的文学主张

      基于文坛现状,总结刊物与同类刊物以往的经验,栏目主要从两个方面,即内容和形式,进行创新和开展相应的组稿工作。
      1、 内容上,指的主要是题材。当下的散文,无论是游记、阅读随笔,还是“情感散文”、“心情散文”、标榜小资情调的小品文等等,不管题材为何、技巧怎样,大部分形象一般、内容空洞,不乏苍白无力甚至无病呻吟者,不用说“宏大叙事”,连稍稍有点思想深度和独特品性的也甚为难见,而且,动不动“掉书袋”、抖资料,雷同现象很普遍。有鉴于此,刊物应在内容、题材上下功夫,应有目的地组织具备一定思想文化高度并且艺术水平较高的作品。应根据实际情况,每隔两期或三期即推出一组专稿,即一个在共同专题下题材、内容相类同或相近的专辑,如“经史品读”、“小城故事”、“都市五色”等专题,形成“拳头”效应,以期提升刊物的文化品位、增强语言文字艺术魅力,引起读者和业界的关注。
      2、 形式上。散文写作中经常遇到的一个棘手而复杂的问题,就是它的文体。大部分作家的习惯或者说风格,都承继了五四后新散文写作的基本特点,即“直抒”式或“白描”式,正如我们所耳熟能详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这种最常见的文体的突出的优点或好处,就在于无论叙事、议论还是抒情都直接表达(大约是源自《诗经》的“赋”的手法),一方面直白而简明,另一方面则时常接近于口语化,从而大大节省了作者的精力而又便于读者阅读和理解。然而,在经历了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繁荣,五、六十年代的浪漫,改革开放后的回归――创新――探索――回归的文体演变的起起落落之后,伴随着新世纪文学复兴的号角,散文文体改革这个话题,又摆上了台面,又对散文家和广大作者、文学爱好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因此,这个栏目在散文文体的改革和变化中应带有创造性,也就是说,应有意识地在具备较高的思想水平和艺术水平的前提下,组织、选择不同文体、交叉文体和其他探索性文本的稿件予以刊发,如注意组织已经较为成型的小说体散文稿件等。
      3、 栏目的稿源方面,除了从自然来稿中优选外,主要还应依托刊物的基本作者队伍。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编辑部所策划的专题或专辑,约稿时应加强编、作间的交流,要让作者充分理解刊物或者办刊人的用意,并且在创作过程中要不断讨论和沟通,这样才能达至原定的目标。二是注意发掘所掌握的作者群的潜力,不仅要向散文作者约稿,还要引导和鼓励小说等其他体裁的作者创作散文,这么一来,除了发挥“触类旁通”的作用之外,还能够在文体的交叉方面有所收获和拓展,从而促进栏目的发展和稿件水平的提高。

      二、出彩、应和与人气的聚集

      回看2009年,“非虚构空间”经历了一个酝酿、预热和稳步崛起的过程,其中,既包含着主编和编辑们的探索和追求,也包含着作者们对刊物办刊精神、风格特点的认识、理解和支持,当然也免不了相互磨合的过程。正当名家在刊物的重头戏“典藏文本”以颇具深度的文化散文和不是小说、胜似小说的小说体散文起了示范作用的时候,“非虚构空间”则以南北风物、地方人文、市井百态等等小处着眼或大处落笔的姿态,在进行着“预热”,带有一点实战演习的味道,让人多少有点雾里看花与闻香。即便如此,读者们仍然能够从某些文本中感觉到正在提升的思想水平和艺术追求,比方,游记不是一般的游记,而是带着一定深度的人文思索并且融合了历史、民俗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事实上,本栏在整个2009年度,除了不时闪亮的篇章之外,有两个“节点”,为本栏目的精神实质和艺术形式提供了范例,即第四期的“品读经典”和第十期的“八闽之城”两个专辑。编者的匠心独运、作者的学养、功力和创造性、南北文化的异同与主流非主流的差异等等,均可在两辑中略见一斑。而且,从引起的反响和读者反映的意见来看,似此在散文领域中别具一格的“半命题式”的策划,虽然题材相对集中,但留予作者发挥的空间极其宽广,因此十分有利于调动才智,尽情“挥毫泼墨”,出精品。当然,编辑人台前幕后的精心设计、组织和各种方式的沟通、交流乃至辅导和点拨,起了主要作用。如果说,“读经典”时,栏目的构思还主要是靠老散文家们来实现的话,那么,“读城”在组稿时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是“大腕”和新秀们的自觉行动了,这是一个很好的兆头。
      在整个2009年,“非虚构空间”在汇聚各方英杰、展现迷人风采的同时,已渐渐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土人文特点和本刊办刊理念、融汇八面来风,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显露独特风格的道路;在继承传统、保持本真的前提下,开始
      以具备鲜明特色的独创性挺进时代前沿,在文学之林中崭露头角,足以让办刊人欣慰和倍受鼓舞。

      三、虎年开局“生风”

      据悉,本栏目新年度的组稿方针,仍然坚持开放和创新两大基本要求。概括地说,叫立足本土、兼收并蓄;保持本色、不断探索。还是以读书、读城两类作品为例。读书,将在去年的品读经典的基础上适当扩大范畴,例如着眼点从专注“圣贤书”向与经典相关的著作、作品延伸;笔法和篇章结构多元化或者叫不拘一格。读城呢,首先是“地不分南北”,而非去年那一辑的限于本省;其次是从泛读、略读、浏览式,和大格局、全景式、“上下数百上千年”,向个人独特审美、对城市某一个层次、领域、断面侧面的深入感悟、品味、理解过渡。即便是泛读,也可或不拘于一城一地、或不限于城市本身,而是横竖自如、时空交错,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将读者引向一个崭新的境界。2010年第一期,读城专辑,一组无论在思想或艺术上更臻于成熟、也更富于情趣的作品被隆重推出,标志着本栏目“读”出了一个新的高度,“读”懂了一些新的名堂,其中包括新视角、现代元素和一定意义上的新思维。当然,还有浓浓的既复杂又单纯的情感,如同充溢胸间的热浪,伴随着泪水和笑容涌出,化成“瑰奇的礼花”(卢建端《炮火化作瑰奇的礼花》),绽放在这个文苑小园,在你我之间。我们把眼光从“穿越群山”(孔巧丽《穿越群山,抵达你心中的城》)在大西北的透视回落到闽南三角的邻居――泉州,这个曾经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和今日的名牌之乡、著名侨乡,泉滨给她加了一个“炮城”的称誉,泉州人的豪爽和不甘落后、敢为人先的性格,从方方面面展现出来,“天下第一炮”响彻云霄、传遍四海(《“炮城”泉州》)。虽然黎峰对自己的第二故乡、六大古都之首的西安“品”得很不够(《品长安》),杨红已将女性的细腻和温情交织在莺飞草长的江南(《把吴钩看了》),领我们一院、一楼、一园地领略无锡,如梦如幻,展示着她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现代风情、演绎着她的柔媚与刚烈……
      可喜的是,随着栏目风格特色的逐渐形成和影响力的提高,不仅外埠众多作家、作者趋之若鹜,本地的各路豪杰也渐渐将注意力转了过来,主动前来捧场,于是有了今年第三期吴尔芬的《落地的果实》、第四期南山的《孔子三“不”》等佳作登场。《孔子三“不”》是一篇别开生面的学者随笔,在科普式的设问、释疑甚至“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的同时,身为国学家的作者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他特有的幽默,扣住本为常识性的基本概念,以经过严谨治学得出的独到见解,为读者条分缕析、拨云见日,生动有趣,令人读之不忍释卷,不啻为本栏目奉上一道精美大菜,熠熠生辉、余音绕梁,栏目精髓由此得以优雅体现。
      于是,我们欣然期待。
      【责任编辑 苏惠真】

    推荐访问:虚构 真实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