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述职报告 > 正文

    中国传统绘画 最有名的_团山民居装饰的绘画艺术与传统主流绘画艺术的比较研究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1-27 04:36:38 点击:

      团山民居位于云南省建水县城西13公里处。隶属西庄镇。于2005年6月21日,被世界纪念性建筑保护基金会(WMF)列为“世界濒临文化遗迹”之一,入选2006年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保护名录。
      团山民居作为云南最精美的古民居建筑群的代表,保持和延续了中原汉族传统合院的构造技术和基本性格,代表性建筑主要修造于十九世纪清光绪至民国年间,建筑构件上装饰有琳琅满目的绘画艺术表现形式,题跋中,反复出现逃禅、幼江、瀛洲、敬怡、焕图氏、印山、筱亭、介卿等人的落款,说明团山代表性建筑的绘画装饰是同一时期、同一批匠师所为;题跋中又多有临摹八大山人、南田老人、石谷子笔意等的题记,说明匠师在进行绘画装饰时,是以社会上较具影响力的传统主流绘画――院体画和文人画,作为粉本进行装饰创作的;绘画的题材内容多以花鸟、山水、人物为主。
      民居装饰的绘画艺术与传统主流的绘画艺术,都是中国画,都是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绘画的社会本质、审美本质和社会功能上是相同的,而在具体的文化价值取向、题材内容、绘画材料、技术水平上是不同的,具体表现为:
      
      一、两者的相同之处:
      
      1.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绘画是一种文化现象,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具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
      绘画同其他形式的社会意识形态一样,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它的发生和发展,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这种决定作用,表现在绘画的发生和发展上,是经济基础最终决定了各个历史阶段的绘画的主要内容和形态。
      中国以农为主的传统社会经济基础,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以“家”为核心的政治文化结构和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哲学、文学等各个层面的内容,成为绘画表现的题材内容:由于中国文化是在一种半封闭状态下产生的,所以它是一种自发的文化,独立成为一个系统,而且具有强烈的延续性和一贯性,中国画在这种自发性、延续性的文化中,一直以不变的中国独特的审美方式和绘画语言表现着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内容。
      绘画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所反映的对象,既包括物质的社会生活,又包括精神的社会生活。表现的题材涉及文学、哲学、审美等上层建筑思想意识形态的内容,也涉及日常生活人们喜闻乐见的民俗内容,是社会生活的全面的反映。
      2.都是儒道禅美学的具体呈现
      “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绘画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形态,即精神生产形态。马克思认为“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的生产者”,绘画来源于社会生活,并且集中反映着社会生活的本质因素,这些本质因素与文化对待宇宙的终极态度密不可分,中国文化的终极宇宙观是由儒、道、禅三家作为精神主干而共同构造的。儒道禅互补构成了中国文化永恒的和谐循环,作为思想意识形态的绘画,更是集中呈现着儒道禅美学的范畴和命题。
      儒家作为由孔子开创的中国封建文化的正统意识,其宇宙观上袭远古文化,下开封建文化的正道。孔子认为,为了使艺术在社会生活中能产生积极的作用,必须对艺术本身进行规范,艺术必须符合“仁”的要求,必须包含道德的内容,因此,他强调“美”和“善”的统一,强调“文”和“质”的统一,强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的审美标准;提出雄健、充实之美的“大”的美学范畴,个体的发展追求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格理想程序,努力地实现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目标;提出“兴”(感动奋发)、“观”(考见得失)、“群”(和而不流)、“怨”(对社会生活表示的否定性情感)的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对艺术欣赏活动的心理特点作出深刻分析:提出自然美欣赏中“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比德”理论。孔子的美学思想在历史上影响很大,中国美学史上形成了一种把艺术和政治教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传统。
      道家文化作为中国本土的文化产物,与正统的儒家文化构成了一种互补的关系,这一互补关系深深根植在于中国文化的远古时代。老子提出了一系列美学范畴和命题――“道”、“气”、“象”、“有”、“无”、“虚”、“实”、“味”、“妙”、“虚静”、“玄鉴”、“自然”等,这对于中国古典美学形成自己的体系和特点,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之后的“澄怀味象”、“气韵生动”、“境生于象外”等美学命题和古典美学关于审美客体、审美主体和艺术创造的系列理论,都发端于老子美学。老子美学关于“味”、“妙”、“虚静”等理论的提出,使人们在人格理想不能按儒家文化进行时,把情寄之于山水田园,达到另一种宇宙和谐方式的平衡。
      禅宗作为一种从印度引进,又中国化了的佛教,是一种洞察人生命本性的艺术,其追求的终极目标是摆脱人世的种种束缚,得“大自在”、“大解放”。禅宗使人们在“存在”的追问中,洞见和彻悟宇宙人生的极境,把握宇宙人生的真谛,传达出自由本质的自由哲学和自由美学。
      中国画源自儒道禅美学对生命深层意蕴的感悟,强调由审美对象的外部形式进行体味,进而深入到对事物本质的领悟,再传达出人们的精神意识、思想感情、审美心理等内容。中国画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反映,在体验、关注、思考人的存在价值与生命意义的过程中,始终以整体宇宙的和谐方式体现着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静而阴同德,动而阳同波”,在人生的追求与转向中,最大限度地实现着心灵的解放和自由,集中呈现出儒道禅美学的范畴和命题。
      3.都具有美育的功能
      谢赫在《画品》中提出“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曹植也提出:“观画者,见三皇五帝,莫不仰戴:见三季暴主,莫不悲惋……”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工,四时并运”。
      传统主流绘画与民居装饰的绘画,都通过形象反映生活,表达一定的思想,使人们认识真理、历史和现实,同时激发人的思想情绪,使人产生美的感受和感动,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性情,提高生活趣味,使人们变得更高尚、更积极,更符合社会政教与德教的规范。
      
      二、两者的不同之处
      
      1.文化价值取向不同
      一个艺术家的最基本的,也是最伟大的能力,便在于能在第一自然中看出第二自然。而这种能力的有无、大小,是决定于艺术家能否在自己的生命中升华出第二生命及其升华的程度。“凡画,气韵本乎游心”,绘画作品能否传神,根源不在技巧,而在于绘画者主体人格修养的高下、人格的确立、人性的美善,及绘画者于天地间对人的地位、道德精神、心灵境界、情感体验、审美体验等方面的深入思考、探索后呈现出来的艺术精神主体,这种艺术精神主体具体通过作品的气韵呈现,气韵的高下即作品境界的雅俗。
      中国美学推祟“雅”,以“雅”为人格修养和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明董其昌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成立鄞鄂,随手写出,皆为山水传神”,人格的修养可以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但也有不可学之处。   中国画史中,画者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院体画家,二是文人画家,三是民间画家。
      院体画家是指在宫廷画院任职的画家。院体画一般指宋代翰林图画院及其后宫廷画家比较工致一路的绘画;亦有专指南宋画院作品,或泛指非宫廷画家而效法南宋画院风格的作品。这类作品为迎合帝王宫廷需要,多以花鸟、山水,宫廷生活及宗教内容为题材,作画讲究法度,重视形神兼备,用笔设色,工整细致、富丽堂皇,构图严谨,色彩灿烂,有的具有较强的装饰性。
      文人画家一般指在绘画上有一定造诣的文人和士大夫。文人画家学养深厚,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作品言之有物,格调高雅,不为物役,不被法拘,摒弃华艳,唯取真淳,重水墨轻色彩,绘事后素、返璞归真、大巧若拙,以最简单的工具,最概括的语言,揭示着事物内在的神韵。
      民间画家又被称为“民间画工”,是指那些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较低的画家,民间画工以绘画为生,为迎合一般市井习俗的审美需要,其绘画作品多倾向甜俗细腻,为平民文化所喜爱。
      团山民居装饰的绘画,出自民间画工之手,绘画的题材内容、形式虽多临摹传统主流画家的作品,但貌合神离。民间画工的社会地位、生活境遇,决定其艺术修养与主流画家的区别,决定其绘画的文化价值取向与传统主流绘画的区别。
      
      2.表现的题材内容不同
      团山民居装饰的绘画,主要为满足、丰富人们茶余饭后精神生活审美需要服务,装饰的题材内容与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百姓喜闻乐见的事物及忠孝仁义的道德规范,成为民居绘画的主题,“福”文化及“仁义礼智信”的装饰题材,集中反映着百姓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和期盼。
      传统主流绘画题材广泛,生活内容无所不包。“画家十三科”:“佛菩萨相、玉帝君王道相、金刚鬼神罗汉圣僧、风云龙虎、宿世人物、全境山林、花竹翎毛、野骡走兽、人间动用、界画楼台、一切傍生、耕种机织、雕青嵌绿”,无所不包。
      
      3.绘画材料不同
      民居装饰的绘画位于建筑构件的立面墙和檐枋上,木板作为绘画的材料,不具备宣纸“韧而能润、光而不滑、洁白稠密、纹理纯净、搓折无损、润墨性强”等特点,产生不了宣纸丰富的墨韵变化效果。
      传统主流绘画使用的材料均为宣纸。生宣的吸水性和沁水性很强,以之行泼墨、积墨法,易产生丰富的墨韵变化,得到水晕墨章、浑厚华滋的艺术效果;熟宣的吸水性弱,渲染时墨和色不会洇散开来,能表现出丰富的绘画层次。
      
      4.技术水平不同
      绘画技术水平的高低,有赖于画者人品、学问、才情、思想的完善,以此游于艺,探赜钩深,人品既已高也,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也,生动不得不致。宋郭若虚说:“绘画出于灵府。本自心源,想成形迹,迹与心合,是之为印……书画且逃乎气韵高卑?”
      “气韵有发于墨者,有发于笔者,有发于意者,有发于无意者。发于无意者为上,发于意者次之,发于墨者下矣。何为发于墨者?即就轮廓,以墨点染渲晕而成者是也。何为发于笔者?干笔皴擦,力透而光自浮者是也。何为发于意者?走笔运墨,我欲如是而得如是;若疏密多寡,浓淡干润,各得其当时也。何为发于无意者?当其凝神注想,流盼运腕,不意如是,而忽然如是是也……盖天机之勃露,然唯静者能先知之。”。
      画者人品、学问、才情、思想的高下,决定了民间画工与传统主流画家在技术水平上的不同。
      
      三、两者的区别与联系
      
      院体画和文人画占据了中国画坛的主导地位,作品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平民画比起院体画缺乏严格的技巧训练,比起文人画,缺乏文学与理论修养,但它又具有朴实、热烈等某些优点,为院体画和文人画所不及,有时为文人画和院体画所吸收;而始兴于院体画和文人画的少数的“雅”艺术,在社会的流传中,为广大人民接受的过程,是一个由“雅”艺术变为“俗”艺术的过程。“化雅为俗”、“借俗写雅”,雅与俗是相互转化、相辅相成的,雅俗相通、雅俗互映、雅不避俗、俗不伤雅,民居装饰的绘画与传统主流绘画的这种对立统一、相生相成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的具体呈现。
      民居装饰的绘画艺术与传统主流绘画艺术的比较,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民间绘画与传统主流绘画的区别,体味传统浓重的哲学象征意味在绘画中的审美表达,更好地吸收民族绘画的优秀之处,发扬民族艺术,传达时代精神。
      
      参考文献:
      [1]昆明日报,《云南省建水团山“申遗”成功》[EB/OL],新华网,2005―10―24.
      [2]文怀沙,《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7.
      [3]王宏建、袁宝林主编,《美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4]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
      [5]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推荐访问:绘画 艺术 山民 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