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述职报告 > 正文

    西双版纳茶叶生产底蕴和产业提升发展的可持续性研究:西双版纳茶业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5-19 04:53:53 点击:

      摘要 介绍西双版纳州茶叶产业的发展历史,分析当前茶业产业发展现状,指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茶叶产业持续发展的基础,以为当地茶叶产业的发展提供指导。a  关键词 茶叶产业;发展历史;现状;可持续发展;云南西双版纳
      中图分类号 S5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0-0063-03
      1 茶叶产业发展的历史
      西双版纳州是国际茶界公认的世界茶树原产地中心地带和名贯中外的普洱茶发祥地,是著名的茶马古道源头,有上千年的植茶、制茶、贸茶、饮茶的悠久历史。如今,西双版纳原始森林中存留有不少树型高大的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古茶树以及世界分布面种最多属人工开辟种植的古茶园,有树龄达1 700年的巴达野生型“茶王树”和树龄达800年的南糯栽培型“茶树王”,澜沧江两岸有名重天下易武、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砖的六大茶山和佛海、南糯、布朗山、巴达、勐宋、景迈六大古茶山汇成的十二大传统古茶山,是历史上最负盛名的普洱茶原产地,它与西双版纳州各世居民族的历史渊源、生活习俗、宗教图腾有着相依相伴的密切关系,普洱茶资源是大自然恩赐和各族先民遗留的集自然、文化、历史为一体的珍贵遗产,是当地少数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和“活化石”,是国之瑰宝,活的文物,也是世界茶文化的“根”和“源”。
      2 普洱茶的历史
      普洱茶兴于东汉,商于唐朝,始盛于宋,定型于明,繁荣于清。普洱茶种是我国和世界上最宝贵的茶树种质资源之一,千百年来,普洱茶以其独特的韵味享誉古今中外。东汉时期西双版纳州即开始人工种植云南大叶种茶叶,距今已有1 750余年的悠久历史;唐朝时期普洱茶开始作为商品销往西藏和内地;宋朝时期,大理政权为战争需要,在普洱设“茶马市场”,用普洱茶换取西藏马匹,形成了历史上第一条普洱至西藏的“茶马古道”;元朝时期,普洱茶随蒙古人西上而进入俄国;至明、清时期,普洱茶更加兴盛繁荣,形成了6条“茶马大道”,使普洱茶行销国内外各省区,远销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缅甸、泰国、法国、英国、韩国、日本和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而享誉世界。
      明代至清代中期是西双版纳普洱茶生产加工鼎盛时期,江内、江外“十二大茶山”年产普洱茶5 000 t,商旅塞途生意十分火爆,清政府设官茶局,改历代民间贩卖交易为官府管理贸易。
      1938—1941年间,西双版纳年产普洱茶2 000 t以上,销往西藏及尼泊尔、不丹、缅甸、泰国、南洋等一带,西双版纳州成为普洱茶的原料中心、加工中心及集贸中心。
      建国后,茶叶生产稳步发展,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茶叶产业蓬勃发展。“九五”以来,茶叶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产业逐渐向规模化、规范化、集团化方向发展,到2006年行业整体效益逐年增加,从“九五”末全州茶园总面积为1.95万hm2,年产干毛茶1.3万t,“十五”末全州茶园总面增为2.85万hm2,产干毛茶1.94万t,为西双版纳州茶叶产业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茶叶产业发展现状、优势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3.1 发展现状
      西双版纳州茶叶资源丰厚,优势突出。丰厚的茶资源,是西双版纳州世居民族在茶叶发展历史长河演变过程中,最早对茶叶进行开发、生产、加工成对外贸易商品的见证,距今已达2 000年之久[1]。在我国步入社会主义发展新型市场经济的今天,茶叶仍是西双版纳州山区、半山区发展经济和各民族走向共同致富至关重要的途径,更是山区、半山区群众增收的主要来源之一。
      截至2011年底,全州茶叶面积为4.78万hm2,年产干毛茶2.72万t,平均单产919.5 kg/hm2,产值3.89亿元,农民人均茶叶纯收入389.95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11.23%,全州31个乡镇中除勐捧镇以外均有茶叶分布。然而,由于品种老化,种植管理技术落后,无性系良种面积占总面积的25.5%,低产茶园面积大(1.2万hm2,占总面积的25.3%),高、中产茶园3.58万hm2(含未投产茶园),只占总面积的74.5%。从茶叶加工到营销上看,均存在经营规模小、档次低等问题。全州2县1市31个乡镇,制茶企业926家,其中初制所672家,精制厂254家,其中66.62%是小型企业,造成产品多、牌子杂乱、质量劣等现象,加工流通管理滞后,新技术应用缓慢,科技含量低,市场营销拓展不力,投入不足,先进适用技术未得到很好的推广应用。
      3.2 产业发展优势
      西双版纳州是普洱茶制作原料的原产地,茶种资源丰富,生态条件优越,茶叶品质优良,优势突出[2-3]。茶叶主要分布于州内、高中海拔的山区和半山区,水源清洁,土壤肥沃,日照雨量充沛,湿度适宜,拥有制作普洱茶作原料的茶叶品种生长的独有生态环境,是普洱茶的故乡,有保存完好、数量众多的古茶山、古茶园、古茶树,属于稀有性、垄断性、地域局限性资源,具有独特的产业优势;群体品种茶具有芽叶肥壮、持嫩性强、叶质柔软、萌发期早、采摘期长的特点,鲜叶中的水浸出物,多酚类、儿茶素、咖啡咸含量均高于国内其他地区良种,是生产普洱茶的优良品种,生产出的普洱茶独具一格,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已在市场竞争中显现出强劲的势头。
      茶叶是人类社会最古老、最文明的饮料,历经漫长岁月。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西双版纳州世居民族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中,不断传承、创新和发展,形成了具有各民族特色的灿烂历史茶文化。不同民族茶文化彼此渗透,相互促进,融合成底蕴深厚、博大精深的西双版纳茶文化。茶产业已成为“衣食万户”的“生命产业”,形成了区域性支柱产业,生产出的“普洱茶”千年不衰,无穷的魅力成为西双版纳茶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在国内外市场的冲击下,西双版纳州茶叶生产仍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形成了区域性的支柱产业和地方财政的一项主要税源,形成了较好的产业基础。   多年来,西双版纳州积极与国内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加快培养出多层次茶叶专业技术人员,已建立了一支技术力量较为雄厚的茶叶科技队伍,形成了全州茶叶科技、推广和教育的体系,在生产实践中指导全州茶叶生产,使茶业生产在初、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等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同时对西双版纳州茶业科技创新、推广应用、营销等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西双版纳是东盟自由贸易区、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前沿和核心地带,发展环境优势突出,昆曼国际大通道思小、小磨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澜沧江·湄公河中、老、缅、泰4国商船通航,西双版纳机场国际航线的开通,使西双版纳成为中国连接东南亚国家的枢纽,使西双版纳的茶叶产业发展直接面对国内、国外2个市场,更有利于拓展与周边国家、地区茶叶产业发展合作的领域和空间。
      3.3 茶产业发展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3.3.1 质量标准体系。没有明确质量标准体系、检测体系、产品质量监管体系、产业保障体系和市场宏观调控体系,各体系间互动的作用功能,为普洱茶品牌市场的执法措施。
      3.3.2 加工生产标准化。未制定出科学的普洱茶成份指标,使加工技术规范标准执行不力,从茶园建设管理、采摘、加工、渥堆、酵化等各个环节,可操作的标准化生产,产品质量的指标和技术规范要求措施不强硬,实施资源优化配置,调整优化企业结构,改善宏观调控功能政策不到位,建立认证体系的步伐太慢,没有按标准化生产的要求市场准入措施,造成制茶企业泛滥,导致品牌多、乱、杂,产品质量劣而茶味存在差异,影响普洱茶市场的拓展[4]。
      3.3.3 做大做强“普洱茶”品牌。在政策、资金的保证下,才有科技的进步,产业的崛起与市场的壮大,科技进步是品牌发展的内在动力,资金投入是品牌优质提升的保证。因此,科学拟定全面系统的普洱茶品牌打造方案,使普洱茶产品成为国际品牌,提高“云茶”的地位。
      对普洱茶酵化过程中,在酶促湿热作用下,茶多酚的氧化、缩聚,蛋白质、氨基酸的分解、降解、碳水化合物的组分及水不溶性,儿茶素组成分解,微生物合成分解、降解,红色素的变化,游离氨基酸含量的组分含量变化、可溶性糖含量以及各产物之间的缩聚反应等一系列生化过程,不同阶段的技术标准化指标定位不明。
      3.3.4 市场营销网络体系。在建设市场营销网络体系方面,政府没有相应的资金扶持政策,帮助扶持企业培育和完善产品销售网络,提高产品的产销和市场占有率,让企业建立起稳定的产销关系,促使企业广泛应用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手段,建立健全营销系统,及时收集、处理和反馈营销信息,提高政府对茶叶产业的决策水平和宏观调控能力,在信息互动方面仍然处于被动的局面。
      4 茶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
      4.1 品牌基础
      普洱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驰名中外,久盛不衰,贵在品种独特、品质优良,只有生长在西双版纳的云南大叶种茶生产的“普洱茶”,才能显示出普洱茶三大独特之处和普洱茶独有的“六奇”;西双版纳有上千年的普洱茶加工制作历史,境内拥有保存完好的古茶树,古茶园达0.87万hm2,其中连片、集中、百年以上的茶园有5 482.3 hm2,是打造普洱茶最好的原料资源,不仅拥有品牌基础,而且拥有“普洱茶”品牌品质保障基础,用古茶叶生产出的“普洱茶”品牌具有稀有、珍贵、垄断、地域局限性和独有资源性特点,是推动西双版纳州茶叶产业和综合经济效益发展的主要动力。
      4.2 生产企业的培植
      建成区域性的普洱茶生产与集散中心和古茶文化传播源地,重点扶持勐海茶厂、大渡岗茶厂、昌泰茶业集团,使之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茶叶产业新体系,把普洱茶培育成具有较高市场知名度的名牌产品,培育1~2户年产值过亿元的茶叶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使茶叶产业作为西双版纳州重要经济支柱的地位更加牢固。
      大力弘扬普洱茶文化,大打普洱茶品牌,加大对普洱茶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加速茶厂技术改造,更新设备,提高加工技术水平,用先进设备、技术、工艺提高茶产品质量及科技含量,促进全省茶叶产业的持续发展。
      4.3 茶叶原料资源
      普洱茶制作原料品种是茶科植物中的一个种名,是西双版纳州分布最广、栽培历史最长、面积最大的茶组植物,属优良茶树品种,是我国最宝贵的茶树种质资源。西双版纳州是制作普洱茶的原产地,品种独特,品质优良。州内有古茶树、古茶园0.87万hm2,现代茶园3.17万hm2,居全省第3位,年产干毛茶1.6万t,都是制作普洱茶的上乘原料资源。
      4.4 市场潜力
      市场开发潜力大,普洱茶品牌供不应求。据专家预测,茶叶将主导21世纪的饮料市场,世界茶叶市场前景较为乐观,随着人们对茶叶有利于健康意识的增强,国内外茶叶消费者对普洱茶的追随,使茶叶消费稳步增长,目前我国人均年消费茶叶为300 g,低于世界人均500 g的水平。千百年来,西双版纳茶叶因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生产出的普洱茶在国际、国内市场上已有较高的知名度,全国各地到西双版纳州采购茶叶十分活跃,茶叶是西双版纳州传统的出口商品,每年只要出口5 000 t,即可创汇1 000多万美元,发展茶产品的外向型经济也有较好的潜力。
      4.5 省产业导向
      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茶叶产业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为核心,坚持巩固发展,以提高单产为目的,实现茶叶产业由注重产量向注重质量和效益转变,由注重种植向注重产加销各个环节较变,由注重产品向注重品牌转变,由注重省内市场向注重省外及国内外市场转变。提质增效,做强做优,把云南茶叶打造成继云烟、云药、云花之后的又一重要产业。抓好优质高产茶叶种植、做好茶园及茶厂技术改造和品牌打造3个重点,搞好市场营销体系、科技人才体系、质量标准体系和管理服务体系4项建设,促进云南茶叶发展再上新台阶,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5 西双版纳州“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5.1 指导思想
      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茶叶产业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为核心,抢抓机遇,发挥特色优势,着力抓好优质高产茶叶种植、加工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和“西双版纳普洱茶”品牌打造3个重点,完善茶叶科技研发体系、茶叶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茶叶市场营销体系、茶叶管理服务体系4项建设,全面提升西双版纳州茶叶产业的品牌化、市场化及国际化水平。
      5.2 发展目标
      到2015年全州茶叶面积控制在5万hm2,其中通过无公害认证面积达2.67万hm2,绿色食品茶园0.67万hm2,有机茶园0.33万hm2;低改茶园建成无性系良种面积1万hm2;使全州群体品种特色无性系茶园达1万hm2,平均单产975 kg/hm2,总产量达46 651 t,总值93 301万元。使农民来自茶叶人均纯收入1 199.2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以上;2015年,全州年生产有机茶3 530 t、绿色食品茶12 600 t、无公害茶24 000 t;抓好“全国标准茶园创建活动866.7 hm2。加强技术指导,培训工作。不断提高茶农素质,强化管理,整合加工企业等以实现发展目标。
      强化古茶园保护,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应用对古茶园综合管理技术措施,对共生植物、生态环境实行保护,核定产量合理采摘,严格禁止强采,对0.55万hm2古茶园资源进行科学而合理的开发,使之体现出其产品的稀有、珍贵、垄断、地域局限性和独有资源性的特点,古茶树不仅是茶种质资源的基因源,还是一种物质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品牌。因此,古茶树(园)既是一种物质产品,也是一种精神产品;开发利用好茶叶资源,达到提高“版纳茶”知名度和产品市场竞争的地位。
      6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规划
      用现代创新技术设计一片古茶园、一座古茶山、一条道(茶马古道)、一块匾(端贡天朝)、一种茶(普洱茶)为主线的西双版纳普洱茶文化故事。借鉴世界对普洱茶文化古迹的保留、更新和再利用手法,创造地融入特定时代和特定地域的普洱茶文化含义和自然特质,用精神和物质的再生设计,整理提炼,包装,并赋予新的时代功能,在城市文明背景的衬托下,使具有历史性、民族性、文化性、观赏性和景观性。以古茶树群为主体植物,茶马古道为主导路径,以普洱茶发祥地为主要品牌,设计一个延续普洱茶资源本身建设风格的缩影,仿真主题是古茶景观休闲区,以历史沉淀和景观配置等功能性,普洱茶文化内涵,满足人们对普洱茶、古茶资源历史探寻的需求,吸引外来游客的目光。
      通过“普洱茶”品牌打造功能组合建设,古茶树群为主体景观的休闲区,成为规模大、档次高、功能全、辐射广、带动力强的集茶交易、茶旅、茶科研、茶文化为一体的古茶资源景观游览观赏区,成为西双版纳茶产业的宣传、商贸、价格、技术、质量标准等方面的物流及信息互动中心,并与普洱茶研究院、茶叶协会、中外茶界名土合作,在此举行西双版纳州各世居民族隆重祭奠茶树王、茶祖等与普洱茶相关的习俗节祭文化流动,把古茶资源景观建成古茶树、普洱茶历史的朝拜圣地。
      由政府制订总体规划布局,投资共用性基础设施,营造景观整体环境,企业商家则按规划区域功能配置,沿茶马古道生态廊道投资复制茶马古道途中各民族的茶庄、锅庄、茶店、驿站等标志性仿真建设,围绕各自的标志性建筑物,用古茶树植物群落为主体绿化景观,以各种古木奇花异树为配景,建设各具特色的群落式古茶资源小区,以使西双版纳州茶叶产品在全国乃至世界,走出特色生态茶、名特优茶的特色产业路。
      7 参考文献
      [1] 翟应琼,王桂莲.加快推进生态有机茶产业的发展[N].毕节日报,2008-03-18.
      [2] 牟小秋,潘科,罗显扬,等.贵州茶产业发展机遇与危机浅议[J].茶叶科学技术,2010(2):39-42.
      [3] 张黔泉.贵州给出茶产业未来冲刺新目标[N].经济信息时报,2012-07-11(A01).
      [4] 周正邦.贵州绿茶的品质优势及开发战略[J].贵州农业科学,2000(1):51-53.

    推荐访问:西双版纳 持续性 底蕴 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