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述职报告 > 正文

    《文化生活》课提升高中生文化素养的探索_高中生提升文化素养书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5-19 04:44:56 点击:

      摘要:文化是非常宽泛的概念,高中生文化素养表现为学识程度、才艺技能、文化品位、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良好的待人处世行为。《文化生活》课教学对高中生的现实积极意义以及存在着容易混淆了文化与知识的关系,文化的抽象和具象的转化,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等问题,探讨了《文化生活》课提升高中生文化素养的几种有效途径和方式。
      关键词:《文化生活》课;高中生;提升文化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30-0181-03
      一、文化与文化素养的概述
      1.文化的概念。“文化”一词在中国古代有“文治与教化”的意思,高中《文化生活》教科书是这样定义文化含义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它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科学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这是广义的文化概念。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认为,文化是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政治、经济、伦理、道德等,中国文化更突出伦理道德和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余秋雨先生认为文化是一种由精神价值、生活方式所构成的集体人格,一切文化的最后成果,就是中国人的集体人格。文化不应是文字和知识的堆砌物,而是人对生命敏感和谐的感受和体验,是人内心里的一种精神实体,真正的文化应该是和生命一体存活的。
      2.文化素养的含义和表现。我们的《文化生活》课本中指出,每个人的文化素养都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收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高中生的文化素养应该表现为他的学识程度、才艺技能、文化品位、语言表达以及良好的待人处世行为。高中生通过《文化生活》这门课程的有效学习,能够在学识、技能、文化品位、为人处事等方面水平得到提升,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其一,学识程度。高中生正处于智力发育和接受新鲜知识最佳的阶段,他们的理解力和领悟性很强,增强对中国本土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的充分了解,可以丰富其学识,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做中华文化的传承者。
      其二,才艺技能。高中生不仅要有自己的才艺,而且是发自内心地真正喜欢且勤于专研的才艺,才能散发其魅力。比如,一个高中生学习书法,如果教师只让他把字写得好看,而没有其他要求,就会偏离书法学习的本来目的。要通过写字来理解字形、字义,理解人的生活,理解人的思维,这才是文化素质培养的目的。
      其三,文化品位、审美情趣。文化品位往往需要一定的天赋和后天的培养。如果从小生活在文化氛围较浓的环境,在多年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熏陶之下,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自然比较高,对文化、艺术的鉴赏力会较强,这是承载文化的环境氛围。
      其四,较强的语言表达。高中生正处于敢于自我表达、自我展示的阶段,有了一定的文化知识,善于把自己的观点、想法、内心感悟表达出来,尽管不一定是文化主流观点,但也是文化素养的展现。
      其五,良好的待人处世行为。高中生光有丰富的学识还不够,还得把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学富五车却不能与人和睦相处,只能是个孤独的会学习的学生。要把自己的知识转化为行为,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尊敬师长、孝敬长辈、团结同学,有正义感和责任感,这是文化素养的直接表现。
      二、《文化生活》课的教学反思
      1.《文化生活》课教学的积极作用。《文化生活》课设置五年以来,体现了国家对于文化类课程的重视,与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是一致的,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1)高中生能更多地了解本国文化。历史和传统是我们文化延续下去的根和种子,文化的历史和传统并不是虚拟的东西,而是切切实实发生在百姓日常生活中的真情实事,是从悠久的文化历史中培养出来的精华。通过《文化生活》课程的学习,高中生能够更多地接触、了解本国文化的传统,了解本国文化的根和种子,从而对传统文化产生认同感,进而对文化加以传承和创新,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2)高中生能正确看待西方文化。“西方文化热”的思潮在中国青少年群体中有很大的影响力。在一些高中生心目中,有着盲目的崇拜西方文化的心理,为克服对西方文化的盲目热衷,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给高中生以科学、辩证地分析西方文化,认清其两重性,正确吸收优秀的外来文化,反对腐朽文化入侵和文化霸权主义,正是这门课程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2.《文化生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中容易混淆了文化与知识的关系。
      第一,教师教学内容偏向知识化、理论化。《文化生活》课堂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文化素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原因存在于这样几个方面:①教师存在较大的升学压力,因而课堂上更关注高中生知识的掌握、理论的理解、解题的技巧,对文化素养的目标关注度较少。②政治这门课程不是主流学科,因而很多学校在课时安排上很紧,一般一周就两节课,教师为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没法扩展,只能以理论知识体系为主体进行教学。③少部分教师因为自身的文化功底欠缺,难以执行新的课程要求,只能就知识讲知识的教学方式。为了应对高考,大多数教师只能采取画重点、讲难点、突出考点和典型例题示范的方式,这些都会影响学生文化素养的有效生成。
      第二,学生学习有些应试化、机械化。笔者曾经对高二学生做过一项调研:在《文化生活》课学习中你认为存在哪些困难和问题。调查问卷的结果如下:①第四单元知识体系有些“大而空”,考试表达有些困难;②书本有些事例陈旧,不符合九零后高中生的认知领域;③虽说是文化与生活,可第一单元还没讲生活中的文化,首先介绍文化的含义,不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即教材的理论逻辑与学生的生活逻辑有些是相背离的,造成理论抽象而无生命力。
      对于高中生而言,《文化生活》这个课程知识体系的确浅显易懂。如果没有教师的积极引导,调动学生探究深层次的文化内容,学生对教材本身的兴趣不会太大,课堂上是习惯性地记笔记,考试前习惯性地熟读背诵书本和笔记,应试化学习依然存在。   (2)文化生活教学存在“虚”的问题。
      第一,文化内涵和外延的抽象。曾经有人问过钱钟书先生什么是文化,钱钟书先生回答说:“你不问我文化时,我还知道文化是什么,一旦你问我什么是文化时,我反而不知道文化是什么了。”文化的定义很宽泛,学者不同的理解有几十种之多,有大文化和小文化之分,课本中对于文化的定义是,“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学生在第一次接触这个定义时,往往觉得大之又大,空泛又抽象。
      第二,文化载体和表现形式的具象。文化内涵和外延虽是抽象的,但文化载体和表现形式是具象的。第一单元是“文化与生活”,第一节课就可以从我们最熟悉的生活出发,我们平时生活中的一桌、一椅、一碗、一筷里究竟包含着哪些文化?
      桌子最早写成“卓子”,就是高高立在那儿的意思,因为古时中国人是席地而坐的,所以对于高的东西就称为“卓”,随着历史的发展、文化的延续,改成了现在的桌子。椅子有靠背,最初就是“倚靠”的意思。也是因为古时国人是席地而坐的,所以最初椅子并不普及。中国古时的椅子类型有:交椅、官帽椅、玫瑰椅、圈椅等,每一种椅子都有它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筷子,生活中太稀松平常的餐具,古语叫“箸”。东亚中日韩三国现今都使用筷子,但三国的筷子文化却有所不同,中国的筷子是较长的,有木质和竹制的,长的原因是中国在元朝后是共餐制,一家人围着一个大圆桌或是八仙桌吃饭,筷子长些方便夹菜。竹筷比较多,是因为中国各地都产竹子,所以原料丰富,物美价廉。韩国人扁平的金属筷子较多的原因是韩国人喜欢吃烧烤,木筷和竹筷容易被炭火熏黑,不易于多次使用。日本的筷子叫“箸”,沿袭着中国古代的叫法,他们的筷子是短而尖,是因为日本民族爱吃生食,比如生鱼片之类,所以,用尖头的筷子更方便使用和挑刺。可见即使是同样的物品,每个民族都依托自己的不同文化背景和文化习俗。
      林语堂先生曾说,只要有一把茶壶,中国人走到哪里都是快乐的。中国人通过茶壶、茶叶、茶具、茶艺等具体的物品来体会茶文化。中国几千年的文化都是通过我们生活中具体的物件、具象的生活方式表达出来的,代代传承下来。
      (3)文化教学中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
      第一,各级学校缺乏相关文化课程的教学和培训。我国在高中阶段从未开设过文化类的相关课程,我们绝大多数的政治专业教师在从初中到大学阶段从未接受过文化课程的系统培训。因此,对于文化类课程的教学基本上都是现学现教,这门课程与文学、历史、地理、美学、美术等多门学科息息相关,需要在不同学科间进行知识迁移,对教师能力的要求很高。
      第二,教师的知识储备是长期的理论和实践的积累过程。每个教师要想在专业学术层面取得成就,就必须打好基本层面上的文化素养基础,否则就如同建造一座空中楼阁。首先要有大量书籍的阅读,要有大量的知识储备,要了解一个国家的历史、地理和文化相应的知识,伏久者飞必高。例如,书法家要对文字烂熟于心,要对诗词歌赋了然于心,往往才能成为书法大家。很多知识的积累不单纯依靠书籍,更多的得依赖实践,依托教师人生的阅历和生活的积累,因为文化本身就源于人的生活实践。
      三、《文化生活》课提升高中生文化素养的途径和方式
      这门课程不仅是一种理论教育,也是一种实践教育。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具体行为,在教育过程中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统一。为了增强感受的能力,就要求学生要扩大自己的见识,见不多,识就很难广。为了丰富自己、提高自己,就必须尽可能广地、尽可能深地去加强自身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课堂上教学方式的转变。第一是推广更多有关地方文化的讲座。其实文化就在我们身边,让学生体味身边的文化,获得知识上和精神上的享受,对家乡产生认同感、眷念感和自豪感。例如,笔者课堂上曾经开设过《从青花瓷到粉彩》《宣城古镇、古城文化》《宣城方言文化》《文房四宝之乡》等地方文化系列讲座。第二是多关注并解读文化类的节目。比如,截取播放央视的《国宝档案》《读书时间》《百家讲坛》《手艺中国》《寻宝》,北京卫视的《这里是北京》等有文化价值的节目片段,让学生去解读里面蕴含的文化历史知识,谈谈对于这种文化的理解和感受,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事物的认知能力。第三,每堂课留几分钟让学生展示或介绍一个文化物品或一种文化习俗,坚持一学年,意味着一学年下来学生会了解上百个文化物品、典故、习俗,从而扩大视野,丰富学识,增强对文化深度的认识。第四是积极引导学生开展文化小讲座。高中生中藏龙卧虎,只要教师给予一定的平台,学生的能力和学识往往超出了我们的预期,发挥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这些课堂上的聆听、讨论、探究、表达都是学生文化素养的集中展示。
      2.课堂外教学活动的多种途径。第一是引导学生对文化类书籍的阅读和写作。鼓励学生利用语文阅读课或是在课余时间阅读相关书籍,通过阅读不断提升自我认识,扩大知识面,丰富自身的学识。第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社团活动。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每年和市政府联合举办“文房四宝走进宣中——做中国人,写中国字”的大型书法比赛;国际政治社举办了三届“宣城中学模拟联合国大会”; 每年四月校艺术周期间给予高中生才艺技能更多展示的平台:露天文艺晚会、民乐演奏专场音乐会、摄影展、科技展、书法绘画展等展览。第三是采用参观各类博物馆的体验式教学方法。文物即表现文化的实物,公共博物馆已实行免费开放,博物馆是公共财富,可以让每个人都能欣赏到,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文化带来的快乐,在文化消费中吸取文化营养,真正让悠久的文化和深厚的文化影响到每个人,提升文化修养和思想境界。第四是开展以“家乡美”为主题的暑期社会调查。比如,让高中生分组去调研地方古老手工艺,如做豆腐、篾匠、澡堂、捏面人、吹糖、蒲编、银匠、锡匠等手艺人的经营现状。比如,让学生分组去老城区或附近古镇进行考察,在研究地方历史后,在寻找地方古老手艺、地方文化的实践中,学生对家乡产生归属和认同意识,形成眷念、热爱和忠诚的思想感情,高中生的学识程度、思想道德、为人处事的行为、实践能力的素养都会得到很大提升。

    推荐访问:文化生活 素养 探索 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