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述职报告 > 正文

    道德经英译本_《道德经》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对比研究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5-12 04:49:23 点击:

      摘 要:《道德经》作为中国哲学的经典著作,吸引着众多中外学者对其进行解释和翻译。正确理解和准确翻译《道德经》中的文化负载词,既可以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又可以丰富英语语言文化,促进文化间的交流。但《道德经》的某些英译本,当涉及到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时,很多文化意义不是缺失就是被曲解。本文通过比较陈荣捷和Peter Merel的《道德经》英译本,可以发现不同译者对文化负载词翻译的不同处理。
      关键词:《道德经》 文化负载词 陈荣捷 Peter Merel
      《道德经》作为中国哲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经典著作,对中国文化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西方汉学家们普遍认为《道德经》中体现了中国哲学的精髓.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翻译研究转向语言学层面,70年代,翻译转向了文化层面。王佐良指出,“没有比翻译更能体现出文化的联系和交流的了”(王佐良,1991:80)。正确翻译文化负载词,尤其是中国典籍文学中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负载词,在翻译向文化层面转向的现代和在全球化大背景下文化交流日益紧密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比较陈荣捷和Peter Merel的《道德经》的英译本,指出在翻译中国典籍文学作品时要重视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一、文化负载词和《道德经》
      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系,因此必然存在文化上的差异和障碍。谭载喜将其称之为由于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世界观、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所导致的“词汇空缺”。按照《剑桥英语国际词典》的定义,文化是指特定社会或社会内部在特定的时期所拥有的特殊的生活方式,包括习俗、信念,以及持续不断的文学、艺术、音乐等传统。文化负载词,是指那些承载着特定文化内涵的词汇或短语。按奈达的观点,文化负载词可分为生态文化负载词、物质文化负载词、社会文化负载词、宗教文化负载词和语言文化负载词。因此,正确理解和翻译文化负载词对于打破跨文化交际障碍、传播文化、填补词汇空缺起着关键作用。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当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它是由东周春秋末、周收藏室吏老子(老聃)所著,共81章,前37章为“道经”,后44章为“德经”,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老子的思想作为“道家思想的源泉,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的思想不仅对哲学、政治学、社会学、诗学方面产生了影响,而且在教育、政治、法律、经济、逻辑学、心理学和宗教方面都产生过不可忽略的影响”。西方人最初了解老子不是通过电视的形式。早在唐朝,玄奘法师就将《道德经》译成梵文,传到印度等国。从16世纪开始,《道德经》就被翻译成了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日文等。此后,《道德经》英译本数量之多难以计数,在西方,《道德经》的翻译数量仅次于《圣经》。
      二、《道德经》中文化负载词翻译比较
      (一)语言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语言文化负载词是指那些承载着特定语言团体、语言系统的音系、语法和形式等特征的文化词汇。英汉两种语言来自不同的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汉语是具体和象形的,重意合;英语则是抽象和由字母组成的语言,重形合。
      (1) 执大象,天下往。(Chapter35)
      Peter:If you accord with the Way,all the people of the world will keep you.
      陈荣捷:Hold fast to the great form (Tao),And all the world will come.
      英语是形合语言,主语是不能省略的,而汉语是意合语言,尤其是古代汉语中,主语时常省略。上述例子中就是主语省略的典型。事实上,综合上下文来看,此句话的意思是只要统治者掌握了“道”,那么普天之下就会追随他。分析Peter和陈荣捷的译本可以看出,Peter用一个人称代词“you”来作为例(1)前一分句的主语,后一分句的主语译为“all the people of the world”,显而易见Peter意识到了此句实际上是指“(圣人)执道,(天下)往”,前后分句主语不同。与之相比,陈荣捷翻译第一分句用了祈使句,主语是“all the word”。这两个译文,虽然与原文的意思有一点小小的出入,但都还算是比较好地译出了原文的语义。
      (二)物质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物质文化负载词,指的是最能反映一个民族中物质文化特点的词汇。例如:特定语言团体日常所用能反映其日常生活的食物、服饰、工具、设备和产品的文化词汇。
      (2)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Chapter32)
      Peter:The Way has no true shape, and therefore none can control it.
      Wing-Tsit Chan:Tao is eternal and has no name. Through its simplicity seems insignificant, none in the world can master it.
      “朴”是老子哲学思想的重要概念,这体现在不同章节的论述中:“敦兮若朴”(第十五章);“见素抱朴”(十九章);“复归于朴,朴散为器”(第二十八章);“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第三十七章);“我无欲,而民自朴”(第五十七章)。例(2)中,“朴”已不再指“树”,而是指与“道”相同的一种壮态,此状态与具体的事物是一种相对的状态。具体说就是“视而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第十四章),是一种“看不见,听不着,触不到”的质朴的状态。Peter的翻译,在读者看来是很难理解的。Wing-Tsit Chan则将“朴”的内涵用“simplicity”(简单)一词翻译出来,颇能体现“道”的“合而为一”,易于读者对整句意思的把握。   (三)生态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生态文化负载词是反映某一语言团体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以及生存条件等环境特色的文化词汇。
      (3)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Chapter31)
      Peter:……
      Wing-Tsit Chan:In auspicious affairs,the left is honoured.In inauspicious affairs,the right is honoured.The lieutenant general stands on the left. The senior general stands on the right.This is to say that the arrangement follows that of funeral ceremonies.
      Peter省略了例(3)两句话的翻译,造成了严重的语意缺失和文化缺失。
      此处的“尚左”“尚右”是古代社会的一种重要观念。这句话解释了在古代中国,以左为上为尊,以右为下为卑,君子贵左,吉事尚左;而在丧事、军事等所谓凶事活动中,则以右为上为尊,以左为下为卑,用兵贵右,凶事尚右。古人以左为阳,右为阴,阳生而阴杀;老子所说的“凶事尚右”,是他的反战思想的集中表现。在同一章中老子曾说“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老子之所以说“上将军居右”“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是因为在他看来真正的君子平时要保持谦卑的状态,要严肃而审慎地对待战争,即使到了迫不得已需要战争时,对于阵亡之人要给予最大的同情,将其尊为“右”位。Wing-Tsit Chan对例(3)做了详细的翻译和解释,译文不仅忠实于原作,而且传递出了古代中国文化的原味。
      (四)社会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对比
      社会文化负载词是指承载一定社会习俗、社会生活和行为方式的词汇或短语。例如颜色类的词汇,对人的谓语等。
      (4)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Chapter28)
      Peter Merel:Using the male,being female…. Using strength,being weak….using the light, being black.
      Wing-Tsit Chan:He who knows the male and keeps to the female;…He who knows the white and yet keeps to the black.…He who knows glory but keeps to humility.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古汉语中许多词汇的语义在现代汉语中许多词义都已发生了变化,这要求译者必须正确理解古代汉语文化词汇,并根据上下文准确再现其当时的含义。例(4)中,“雄”与“雌”并非单纯指性别上的差异,它们指主要两种不同的状态:前者指“刚强”,后者指“柔弱”。Peter和陈荣捷都将这两个词分别直译成“male”和“female”,显然不太符合逻辑。不过,Peter在后面一句的翻译中解释了这两个词所隐藏的意思,即“刚强”和“柔弱”。在对“知其白,守其黑”的翻译中。陈荣捷将“黑”翻译成“black”。在西方,black一词往往表示“悲哀、不幸”等语意。peter将句中的“黑”翻译成“light”“dark”说明,Peter较恰当地传递出了句中的比喻义,但由于Peter省略了“知其荣,守其辱”这句话的翻译,因而造成了一定的语意和文化的缺失。
      (五)宗教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对比
      宗教文化是重要的人类文化之一。几乎每个社会团体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宗教文化负载词是指那些承载着特定语言团体的特定宗教传统的词汇和短语。在处理涉及到宗教词汇的翻译时,要注意恰到好处地再现原文的宗教文化。
      (5)道。
      Peter Merel:The Way
      陈荣捷:Tao,doctrine,the way.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概念,共出现74次。“道”主要有三种含义:一是形而上学的实存者,即构成宇宙万物最初的本源;二是指宇宙万物发生、存在、发展、运动的规律;三是指人类社会的一种准则、标准。陈荣捷大部分使用了音译,将“道”译为“Tao”,以保留其精神实质,同时还可以保持这个核心概念在《道德经》中的贯穿和统一。但陈荣捷简单地将“道”字译为“Tao”,而并未做任何注解,这就使“道”这个原本博大精深,富含哲学韵味的词泛化成为概念不清的词,原词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深意都随之消解。译者应该根据不同的“道”给出不同的翻译,或者将“Tao”加注以便帮助目的语读者更好地理解“道”的文化内涵。而Peter Merel采用了意译的方法将“道”翻译成不同的词汇,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道”的多重文化意义,特别是在“道”翻译成way(s)时,西方宗教元素已经渗入了,不仅将中国的“道”介绍给西方,也保持了“道”的“原汁原味”了,对文化的交流和传播起到重要作用。在西方,“Way”一词有着浓厚的宗教意义,它是和“Life”(生命),“Truth”(真理)相并列的词汇。《道德经》的多种英译本中,许多西方学者选择了“way”一词,有着深层次的宗教文化原因。
      (6)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Chapter42)
      Peter Merel:The way bears sensation, sensation bears memory,sensation and memory bear abstraction,and abstraction bears all the world.
      陈荣捷:Tao produced the One,The One produced the Two,The Two produced The Three,The Three produced the ten thousand things.   数字在《道德经》中出现的比较频繁,而且具有宗教文化意味。此处的“一”“二”“三”并非指确切的数字或具体的事物。事实上,“一”“二”和“三”一起代表着万物从无到有的变化过程,也是《道德经》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一”就是指气,“二”指阴阳,“三”为天地人。Peter将“一”、“二”和“三”分别翻译成具体可数的事物,而Wing-Tsit Chan各将“一、二、三”分别翻译成“One、Two、Three”,大写首字母,将它们概念化,符合《道德经》中数字的概念,也符合老子思想。
      三、结语
      汉语典籍翻译自身的特殊性与复杂性,汉语典籍著作是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的结晶,它在思想内容、语言形式、文化意蕴等方面都独具特色,不同于现代作品。如果说一般的翻译要沟通两种不同的语言、文化和受众,那么典籍的翻译则还需要跨越时间去沟通(蒋坚松,2002: 11),译者不同的文化背景以及时代的局限性,都增加了《道德经》翻译的难度。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化。奈达指出:“真正成功的翻译,二元文化要重于二元语言,因为语言只有在文化中才能起作用,才有意义”。总之,翻译承载着文化传递的使命,尤其是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因素要比技术因素更加重要。通过对《道德经》两个不同英译本的分析比较,发现译者在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上各有千秋。
      参考文献:
      [1]Lao Tzu.Tao Te king[Z].Trans. Peter Merel,http://www.
      eywedu.com/Laozi/097/.
      [2]Lao Tzu. Tao Te king[Z].Trans.Wing-Tsit Chan,http://
      www.eywedu.com/Laozi/097/1963.
      [3]Nida,Eugene.A.,C.R.Tabe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4]Nida,Eugene.A..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
      [5]Wang Zuoliang.A sense of Beginning: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Transla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1.
      [6]陈鼓应.大中华文库·老子[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7]冯友兰.英汉对照中国哲学简史[M].赵复三译.天津:天津社会
      科学院出版社,2007.
      [8]蒋坚松.古籍翻译中理解的若干问题[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1,
      (11).
      [9]刘靖之.翻译——文化的多维交融[A].刘宓庆.文化翻译论纲[C].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
      [10]圣经[M].上海: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
      协会,2005.
      [11]谭载喜.翻译中的语义对比试析[A].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选
      编.翻译技法与翻译理论论文集[C].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
      [12]老子.道德经[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郭倩 河南开封 河南大学外语学院 475001)

    推荐访问:道德经 负载 中文化 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