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述职报告 > 正文

    【曹禺:“通灵宝玉”的破碎】曹禺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5-01 04:39:34 点击:

      30岁之前,曹禺已完成《雷雨》、《日出》,但直到1996年12月13日离世,他再也没超越过自己。  曹禺,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潜江,1910年9月24日生于天津,在清华读书时有“小宝贝儿”的绰号,“曹禺”是他在1926年发表小说时第一次使用的笔名。
      “文明戏的观众,爱美剧的业余演员,左翼剧动影响下的剧作家”,这句话大致概括了曹禺的戏剧人生。
      2010年9月24日,曹禺诞辰100周年。
      很多人聚集在一起,描绘自己心中的曹禺。也许在他们当中,有人会提起曹禺晚年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
      20世纪80年代初,著名画家黄永玉曾给曹禺寄去一封措辞严厉的信,他说道:“你是我的极尊敬的前辈,所以我对你要严!我不喜欢你解放后的戏,一个都不喜欢,你心不在戏里,你失去伟大的通灵宝玉,你为势位所误!”曹禺看后非但不生气,反而恭恭敬敬地将这封信专门裱成一册。后来,他还让英若诚将此信念给前来造访的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听。
      纵观曹禺一生,不难发现,从23岁到33岁,曹禺用十年时间写完了《雷雨》、《日出》等一生中最著名的作品。随后的人生中,无论作品的数量还是质量,都不能再与从前同日而语。大起大落的创作生涯,留给人们的是费解的“曹禺现象”。
      曹禺胸中那块“通灵宝玉”是怎么破碎的?这仍然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
      /转型/
      1934年7月,曹禺的成名作《雷雨》发表在巴金主编的《文学季刊》上。1936年,第二部作品《日出》登上了《文季月刊》。两部作品的横空出世,引起了话剧界的极大震动,导演欧阳予倩把曹禺称作“剧坛忽然跳出来的天才者”。
      1936年,应校长余上沅的邀请,曹禺受聘为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教授,后担任教务主任。这所学校是当时中国话剧艺术的最高学府。
      那时的曹禺,还不满30岁。对于突如其来的名声和外界冠给他的种种称号,曹禺自己都有些猝不及防。
      果然,在1942年改编完《家》后,他便感到难以自我超越了。“再像《雷雨》、《北京人》这样的路子,这样的一些题材写下去,我自己觉得都不行了,写不出新意来了。”于是,他将目光转移到了历史剧上——从1941年到1943年初,郭沫若已经发表了《屈原》、《虎符》、《高渐离》等六部抗战历史剧,话剧界正刮起一股强劲的历史风潮。“当时我想写历史剧,也可以说受到郭老的影响。”曹禺回忆道。
      但曹禺的转型尝试以夭折告终。出道以来一路狂飙突进的势头,从此一去不返。
      /误读/
      1935年4月,《雷雨》在日本东京公演。这是《雷雨》诞生以来第一次具有广泛影响的演出。由于原剧本太长,剧团删去了“序幕”和“尾声”,并且在落幕前安排工人代表鲁大海出场,原因是“鲁大海是暗示新兴的人物,作者不应使他‘不知所终’”。
      对此,曹禺旋即去信。他写道,“我写的是一首诗,一首叙事诗……但绝非一个社会问题剧”。他希望观众不要“问个究竟”,而是把它“当一个故事看”。
      在1936年1月写下的《雷雨·序》中,曹禺进一步解释道:“我并没有显明地意识着我是要匡正、讽刺或攻击些什么。”“我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我诚恳地祈望着看戏的人们,也以一种悲悯的眼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
      曹禺要描绘的,是超越阶级立场和社会问题的“人性”。但是,众多误读的包围下,他的声音显得微乎其微。
      随后,1937年2月上演的《日出》也遭遇了几乎完全相同的命运。这一次,曹禺保持了沉默。
      /蜕变/
      全面抗战爆发后的8月7日,曹禺的第三部大戏《原野》在上海卡尔登大戏院隆重推出。与前两部作品的轰动截然相反,这部讲述农民复仇故事的作品没有几个观众。
      1938年6月,曹禺在一个“战时戏剧讲座”上发表演讲:“一切剧本全都可以说有着宣传性的,不单是抗战剧……我们的文艺作品要有意义,不是公子哥儿嘴里哼哼的玩意儿”。这与他当年对《雷雨》的阐述相比,已经有了巨大的转变。
      1938年10月,重庆第一届戏剧节开幕。由曹禺、宋之的合编的话剧《全民总动员》作为压轴大戏,在国泰大戏院公演。由于“政治正确”,这部戏公演后得到了国共官方媒体的一致肯定。也就是从该剧开始,政府官员的形象首次出现在了曹禺的作品中。1940年,他又写了另一部旨在反映民族抗战中“蜕旧变新”气象的话剧《蜕变》。
      然而,40年后,曹禺在家中对王蒙语出惊人:“从写完《蜕变》,我已经枯竭了!”
      /选择/
      1937年,曹禺见到共产党元老徐特立,对徐的印象非常好。“以后我认识了周总理,是1938年在重庆见到的,谈得就比较深了。”曹禺回忆道。1945年秋,在周恩来的安排下,曹禺见到了前来参加重庆谈判的毛泽东。
      1946年1月,曹禺接到了赴美国讲学的邀请去了美国。
      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在昆明发表了“最后一次演讲”后,遭到国民党特务暗杀。同闻一多素有交往的曹禺极为震惊,“对国民党的残忍痛恨到极点了。”“从美国回来后,和共产党接触多了,对党的信心加强了。那时,我的想法是:恐怕唯一的出路就是共产党了。”
      1949年1月,北平解放。2月,曹禺在地下党的安排下由上海转道香港,前往北平参加正在筹备中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临走前,他对黄佐临说:“世道要变的,将来是大有可为的。”
      怀着“大有可为”的理想,曹禺又一次踏上前途未卜的旅程。
      /梦醒/
      新时代的到来,让曹禺充满了激情。在抵达北平后的几个月间,曹禺陆续当选为第一届文代会常务委员,全国剧协常务委员,全国政协委员。同时,曹禺被赋予的工作也陡然增多。而据1954年进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编剧梁秉回忆,当时身为人艺院长的曹禺甚至曾经一天去接五次飞机。
      1950年10月,曹禺在《文艺报》上发表了《我对今后创作的初步认识》。他自我剖析道:“我是一个有小资产阶级感情的知识分子”,“多将自己的作品在文艺为工农兵的方向X光线中照一照,才可以逐渐使我明了我的创作思想上的脓疮是从什么地方溃发的。”
      很快,他开始对他的“脓疮”动手术了。
      1951年,曹禺应开明书店之约,编辑《曹禺选集》。借此机会,他主动对自己的三部代表作——《雷雨》、《日出》、《北京人》进行了删改。
      不过,1954年3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曹禺剧本选》时,曹禺又恢复了三部作品的原貌。“现在看,还是保存原来的面貌好一些。”曹禺在前言中说道。轻描淡写的一句话,背后蕴藏的矛盾心境,耐人寻味。
      一个月后,曹禺开始试写新生活了,他要写《明朗的天》。
      然而动笔后,曹禺却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艰苦。他在晚年的自述中谈道:“尽管当时我很吃力,但仍然是很想去适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是硬着头皮去写的,但现在看来,是相当被动的……”
      《明朗的天》和后来《胆剑篇》、《王昭君》,这三部为宣传而作的戏,成为曹禺建国后仅有的话剧作品,它们都再也没有重现《雷雨》、《日出》的辉煌。
      只不过此时的曹禺,已经找不回当年的状态了。他没有再写出新作。
      1996年12月13日,曹禺病逝。此前,曹禺夫人李玉茹已经为他在万安公墓做好了墓地,请他看。曹禺看到墓地周边有铁链围着,说:“不要围起来,要开放些!”
      (源自《城市晚报》)

    推荐访问:宝玉 通灵 破碎 曹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