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述职报告 > 正文

    印象主义特征在德彪西作品中的体现:德彪西印象主义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1-01 04:30:05 点击:

      摘要法国作曲家德彪西创造了具有独特个性的印象主义表现手法,是印象主义杰出的代表。本文以其钢琴《前奏曲》第一集为例,从自然现象、景观、人物三个方面探析印象主义特征在德彪西作品中的体现。
      关键词:印象主义特征 德彪西 体现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德彪西的一生中创作的作品涉及钢琴曲、歌曲、管弦乐、室内乐、戏剧音乐、康塔塔与合唱曲等众多方面,其音乐声誉达到了极高的境界。德彪西创造了具有独特个性的印象主义表现手法,是印象主义代表。他就像画家一样,尝试以音乐捕捉事物的印象,而且要用最经济的方式把某个念头的正确本质凝塑下来。
      德彪西的钢琴《前奏曲》共分两集,每集是12首作品。该作品的创作使德彪西最终实践了创作一部独创性钢琴作品的愿望。它们吸取了印象主义的精华,把视觉因素用一系列短小有力的笔触表现出来。钢琴《前奏曲》第一集创作于一个极短的时期(1909年12月-1910年2月),12首作品记录了德彪西对各种事物印象的反映以及由此而涌现出的思绪和冥想,将作品主题中的所见所闻变化得多种多样而富有生趣。在第一集的12首标题中,德彪西描绘了他的小天地中各种画面,按动态、静态和人物大概分为3类,分别为:对自然现象的印象、对自然景观的印象、对人物的印象。
      一 “风”的印象
      德彪西在创作第一集灵感来源的领域,不仅让人在地理位置上产生丰富的联想,会想到意大利、苏格兰或是希腊,而且更多的是集中在了对自然现象极其敏锐的感受上。而这其中德彪西似乎特别钟情于对“风”的印象,在第三首、第七首分别以《原野上的风》和《西风所见》为标题,而第二首《帆》则是通过帆船的飘扬,间接地反映出风的运动。
      第三首《原野上的风》是有关自然现象的描写中,最富激情的作品之一。其标题出自魏尔兰引用的法瓦尔的诗“原野上的风中断了它的气息”。乐曲以十六分音符作为统一全曲的基础,象征一阵阵暖风,让人感受到轻松活泼,而在风吹过的地方,交织着五声音阶的旋律。在微风吹过,音乐不停流动的地方,中部还穿插着一股寒气:先是用连续下行的七和弦不解决的音响,再加上节奏棱角突出的大三和弦,力度突变的音响,这些突如其来的一切让我们震惊。这首乐曲是第一集中最富于表现转瞬即逝和飘忽不定的作品之一。同样是以风为主题,同样有着刻画风的快速音型流动,如果说第五首《原野上的风》中的是温柔和煦的春风掠过原野的情景,第七首《西风所见》可以说得上是咫风来临时海上怒涛翻腾的景象。在乐谱的文字说明中提到,“这是浪涛,一个沉船的悲剧,是大海向你讲述的有关悲剧的故事。”虽然德彪西创作的色彩基调是灾难性的,描写了一幅咫风越过大西洋袭击比斯坝湾的危险画面,但从钢琴家的演奏中我们感受到的却是另外的印象对比――音乐的轻松明快。德彪西用大量分解和弦的急速流动和极低音区的颤音,给人以极不稳定的感觉,音乐语言方面依然是全音音阶和五声音阶的娴熟运用以及大量不予解决的不协和和弦。音乐中对比的因素对演奏者的理解要求也是十分的高,让听者既能感受到情绪变化又富有美的享受。有sfz   而第八首《亚麻色头发的女郎》中,女性的印象要鲜明而简单了很多。德彪西仅仅是用一个五声音阶构成的主题旋律不断展衍发展,让我们看到一幅非常平静而且富有表现力的女郎肖像,它会让你联想到德彪西曾经的写过的同名歌曲里唱到的:“这是亚麻色头发的少女,有着美丽的樱桃小嘴”。在相同的题材中,德彪西仍然保留了过去朴实而抒情的音乐格调。在乐曲中,自由地运用连续和声的进行,在调式的性格上还是由和声赋予了更多的色彩,这些都是德彪西印象主义音乐风格的体现。
      第十一首《帕克之舞》和第十二首《江湖艺人》,是描写阶级社会中的小人物,在闹剧性的生活色彩中,他们用自己的滑稽和幽默带给人们笑声,同时,这也成为他们谋生的方式。
      第十一首《帕克之舞》是受莎士比亚喜剧《仲夏夜之梦》的影响,描写的是帕克这样一个爱捉弄人的精灵。乐曲一开始带有附点的跳跃节奏动机,加上一连串的音符在琴键上飞速掠过,诙谐中带有黑人爵士乐的风格,让人印象深刻。在整个帕克舞曲的过程中,听者的思维总是在追赶帕克的舞步,他总是突然地跳跃,意外地消失又重现。德彪西的音乐语言上也是变化多样,象征帕克动机的节奏很随意地发展,音型自由地转换,力度强弱突然地变化,给人只留下变幻莫测的音响效果。
      第十二首《江湖艺人》中的形象是来自于美国游唱歌舞团里的演员,他们在欧洲各地定期演出,表演歌唱、说笑、滑稽舞蹈等各种插科打浑的节目。在这首前奏曲中,德彪西不是针对一个人的描写,而是刻画众多的杂耍演员的各种表演情景,这也是这四首对人物印象描写中的前奏曲中表现人物最多的一首作品。音乐的引子模仿流行于美国的班卓琴的拨弦音响,节奏十分的生动。接着是简短的歌舞表演音乐,配合二度的打击音效果。之后的小号的表演,是两段重复的旋律中被不和谐的声音打断的音响。在乐谱中标有“富有表情的”的地方,伤感的法国民歌声音响起,中间穿插了舞蹈,鼓声的伴奏,还有小丑演员的杂技表演。整场表演虽然只有音乐的音响,但听者却能跟随德彪西的目光,享受到的现实场景的欢乐气氛。
      四 “天、地、人”印象画面的融合
      在笔者看来,将第一集的12幅图画按照自然现象、自然景观和人物的划分,的确有些牵强。应该说,这只是一种对作曲家创作主题归类的简单方式,而不是作品真正留给我们对音乐印象的结果。这些作品中更常见的是,德彪西将天空的自然现象、地上的自然景观与人的生活状态三者自由地融合在一起,正像他自己曾说过的:“我期待着音乐的自由,音乐应该能比其它艺术享受更多自由,因为音乐并不限于单纯正确地复制自然,而只能由自然和人类想象力的融合来界定。”而每一首前奏曲的标题只是给这些综合的事物找一个中心,突现出某一个方面的内容。而在德彪西印象主义音乐中,主要表现手段还是音响和音色,他借助了自然的景象、诗歌和现实中的人物,从中获取灵感和启发。在人类生活的外壳之下,是气象万千的大自然;而自然的一切又是人类精神的灵魂。德彪西说过:“当我注视着夕阳映照的天空,坐着久久回味它的奇妙、变幻莫测的美时,真的被感动得不能自己。”“无边无际的大自然在我的真诚脆弱的灵魂中得到了真切的反应”。也正是在这一集《前奏曲》中,我们感受到了德彪西用细腻、精美的笔触,描绘了人与自然合为一体、现实与感觉融为一体的意境。传记作家L韦拉斯说:“德彪西是把20世纪的音乐与19世纪分开,这与贝多芬把19世纪音乐与18世纪分开的功绩一样伟大。”德彪西是这样一个创造伟大业绩的伟人,同时也是一个完完全全的普通人,因为他用普通人的感受去感受真实的世界,感受自然的生活,但他却用自己的才智和努力向人类做出了伟人般的贡献。温迪・汤姆森曾经说过:“尽管(德彪西的)作品相当少,但他主张音乐应从诗、绪、风景画中获取灵感。他通过独特的音程与和声审摆脱了大调和小调的束缚,把音乐从诸如交响乐、奏鸣曲等传统形式的栓桔中解放出来。德彪西为20世纪音乐进行更广泛领域的探索铺平了道路。”由此看来,德彪西创作的钢琴《前奏曲》,为前奏曲及钢琴音乐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马塞尔・比奇,龚晓婷译:《德彪西24首钢琴前奏曲分析》,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年版。
       [2] 汤普森,朱晓蓉译:《德彪西――一个人和一位艺术家》,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
       [3] 徐荃:《浅析德彪西音乐的印象派风格》,《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09年第5期。
      
       作者简介:詹莉,女,1974―,湖北武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史论,工作单位: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推荐访问:印象主义 特征 体现 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