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食品广告 > 正文

    【李广利西征覆灭记】刘弗陵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2-10 04:30:02 点击:

      作为西汉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汉武帝的风流倜傥绝对配得上“神童”二字,想他青春期还未到之时,就已说出“金屋藏娇”的高级情场词汇,其“情商”之高可见一斑。情商高也就罢了,偏偏汉武帝还是个“博爱”的人,经常爱屋及乌,宠爱上了卫子夫,跟着就宠幸重用她的亲人卫青、霍去病,后来迷恋李夫人,就给她的三个兄弟加官晋爵。这个性格导致汉武帝的艳遇越多,对国家的危害就越大,因为历史上的外戚受宠会成为国家的毒瘤,引发很多意想不到的后果,正如李夫人带给汉武帝的艳遇,就给大汉帝国带来了不小的灾难。

       佳人难再得

      李夫人是个不简单的女子,首先她的相貌就很不简单,倾国倾城这个成语最先就是用来形容她的。她生得云鬓花颜,婀娜多姿,尤其精通音律,擅长歌舞,却不幸沦落风尘,成为青楼女子。其次她的兄弟也不简单,大概是家族基因的缘故,她的哥哥李延年也是一位音乐奇才,“性知音,善歌舞”,能填词也能编舞。李延年年轻时因犯法而被处腐刑,然后被遣送到宫里管犬。碰巧的是除了权力和女人,音乐、歌舞是汉武帝刘彻的第三项最爱。创作音乐的人碰上了喜欢音乐的人,李延年的官运也就来了,很快他就被封为乐府协律督尉,在宫内廷音律侍奉。后来的事情证明李延年不仅是个音乐天才,还是个广告天才,而被他用广告包装的产品就是他的漂亮妹妹李氏。一天,他利用给汉武帝唱歌的机会,唱出了他自己创作的一代名曲《佳人曲》: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事实证明,《佳人曲》是一则极其成功的广告。广告的直接受众――汉武帝听得如痴如醉,继而产生了购买欲望――“果真有如此美貌的佳人吗?” 他的姐姐平阳公主悄悄说:“延年的妹妹貌美超人!”武帝连忙召李氏进宫,只见李氏体态轻盈,貌若天仙,肌肤洁白如玉,而且同其兄长一样也善歌舞。大概此时,《佳人曲》的唯美词句又回荡在汉武帝的耳边,眼前的美人无疑和广告词所说一模一样,就这样李氏开始了她的宫廷生活,并立刻受到了宠爱。一笔交易就这样完成了。
      然而自古红颜多薄命,上天给了李夫人一张好容貌,却没给她一副好身板。她本来体质就弱,加上产后失调,不久萎顿病榻,日渐憔悴。但武帝依然惦记着她,对其他嫔妃毫无兴趣,包括卫皇后。李夫人智慧上的不简单之处此时完全显露,病态怏怏中的她自始至终要留给汉武帝一个美好的印象,因此汉武帝每次来探病,她都将自己全身蒙在被子里,不让武帝看她。武帝很不理解,执意要看,李夫人蒙被说道:“臣妾想将儿子昌邑王与妾的兄长托付于陛下。”武帝劝说道:“夫人如此重病,不能起来,若你让朕看你,你当面将他们插队给朕,岂不快哉!”李夫人却用锦被蒙住头脸,在锦被中说道:“身为妇人,容貌不修,装饰不整,不足以见君父,如今蓬头垢面,实在不敢与陛下见面。望陛下理解。” 汉武帝相劝:“夫人若能见我,朕净赐给夫人黄金千金,并且为夫人的兄弟加官晋爵。”李夫人却始终不肯露出脸来,说:“能否给兄弟加官,权力在陛下,并不在乎是否一见。”并翻身背对武帝,哭了起来。武帝无可奈何,十分不悦地离开。汉武帝离开后,李夫人的姐妹们都埋怨她,不该这样这么做。李夫人却说:“凡是以容貌取悦于人,色衰则爱弛;倘以憔悴的容貌与皇上见面,以前那些美好的印象,都会一扫而光,还能期望他念念不忘地照顾我的儿子和兄弟吗?”
      歌词儿里不是这么唱吗,多少人曾爱慕你年轻时的容颜,可是谁能承受岁月无情的变迁。李夫人在刘彻的印象里,一直是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充满活力的样子,如果让刘彻看到今天这张因为生病而非常恐怖的脸,之前的多少美好,恐怕都要打碎了,这是一个很直接很残忍的结论。
      李夫人死后,刘彻为她流过泪,写过诗,唱过歌,招过魂。许多年以后,和刘彻的牌位一起被供在宗庙里,不是卫子夫,而是李夫人。刘彻一生,唯一觉得亏欠的女人,就是李夫人,所以李夫人的临终嘱托,刘彻一一为她实现。刘�,后来封了昌邑王;李延年是音乐家,晋升为协律都尉,皇家乐队总指挥;至于李广利,刘彻想封他一个侯。这是刘彻能给李家最好的待遇了,当时有钱叫富,做官叫贵,封侯才是真正的富贵,有自己一块地皮,还能世袭。

      贰师将军

      依先例,封侯有条件,要么有军功,要么做丞相。李广利大字儿不认识几个,不可能做丞相,只能去领兵打仗。刘彻正在给他找机会。
      前104年,汉帝国派出使团对大宛国进行访问,此行目的只有一个,购买重要战略资源――马匹。大宛的马,张骞说过,刘彻也亲眼见过,好马。中亚本来就出好马,到今天也是。
      使团带着大量财物和一匹用黄金铸成的金马用以交换。使团到达大宛,大宛王以礼相待,但是购买马匹一事,大宛王不置可否。大宛有的是马,但帝国使团要的不是普通的大宛马,而是大宛称为天马,帝国称为汗血马的绝世良驹,据说就是今天的土库曼斯坦产阿哈尔捷金马。这在大宛是国宝,他们自己也不多,不想卖。
      大宛王知道帝国的实力,但大宛王和幕僚们一致认为,汉朝离着太远,中间隔着盐泽(罗布泊),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葱岭(帕米尔高原),还有北边的匈奴,以及沿途无数的敌对小国,即便做最坏的打算,汉朝发兵来打,也不可能过得来。最后的一致结论:不卖。
      使团大怒。黄金马本来是送给大宛王的礼物,帝国使者当着大宛王的面,砸了。意思很简单,你不配我们国家送你礼物。
      大宛王当然也受不了这种侮辱,太欺负人了,一道密令发到大宛东部边境城市郁成。使团回国路上经过郁成,被大宛军队截杀,随身财物被夺。
      这一贸易摩擦震惊长安。曾经跟着张骞出访到过大宛的一个叫姚定汉的人向刘彻进言,大宛国军力不足,建议发兵攻之。由于之前赵破奴曾经有过俘虏楼兰王的先例,刘彻批准对大宛进行军事打击,行动总指挥官,李广利。大宛国具体产汗血马的地方叫贰师城,所以李广利的旗号便是贰师将军。
      刘彻绝不是因为自己喜欢马,而不惜兴师动众去打大宛,他还没那么混。刘彻想的是引进大宛良马,用以改良中原的马匹,以便建设一支更为强悍的军团,用来打匈奴,跟今天美国人来中东抢石油类似。

      西征

      刘彻给了李广利六千正规军和几万杂牌军――主要来源还是全国各地的罪犯――七零八落,东倒西歪,出玉门关,西向进攻大宛。
      李广利没领过兵,他甚至没打过仗。这种无稽的设定在刘彻笔下也不是头一次,卫青、霍去病都是没打过仗就直接领兵,但是李广利没有卫帅的沉稳,也没有霍少的生猛。李广利最大的性格就是没有性格,这个人就像老谁家那个小谁,缺少偶像气质,人格正常,神格没有。
      李广利西进走的哪条路不清楚,但是过了罗布泊后,补给就断了,刘彻就没有给他安排正式的后勤部队。朝中上下,都把这场仗想得很简单,大宛弹丸小国而已,打你都是看得起你,还有打不下来一说吗?路上的苦只有李广利和他的士兵们知道了。白天酷热,晚上严寒,高原反应,谁都受不了,出玉门关后军队里就开始减员,病死,饿死,冻死,李广利领的根本不是军队,连游击队都算不上,像难民。什么都没有,马匹都很少,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取暖基本靠抖,吃饭靠沿路抢劫。路上那些小国,小部落,遇到就上去抢,抢到什么吃什么。赶上人家也有军队,抢不过的,跑。一路流浪到大宛,来到发生贸易冲突的大宛边城郁成,李广利的军队,只剩下几千人,饥寒交迫,嗷嗷待哺,还要打仗。
    [ 2 ]   既然到了就打吧,打不打得下来另算,尽人事而已。
      没打下来。能打下来他李广利就是神仙了。
      李广利把心一横,放弃。郁成这么点小地方都打不下来,还打个屁,撤回去。
      一路又流浪回来,到了玉门关外,停下休整,来回折腾了将近两年,活着回来的士兵,不到出发时的五分之一。
      李广利不敢回长安,兵败人亡,回去没法交代,败军之将是要杀头的。李广利在玉门关外派人去长安报告战况,说道路太远,补给不足,致使减员严重,能不能让我们先回去休整一番,重新集结兵力再图打算?说的都是实话。
      刘彻闻之大怒。
      现在的刘彻离疯子只有一步之遥了,他知道李广利说的都是客观事实,但他就是大怒。
      刘彻下令玉门关守将,李广利敢踏进关口一步,杀!
      李广利只好和他这几千苦命的弟兄留在玉门关外,吃什么不知道,住什么不知道,只能在那傻等。
      后来传来消息,赵破奴领着两万人去接应起义的匈奴人失败,全军投降。李广利听说这一消息后大为沮丧。赵破奴的失败,势必让刘彻把注意力都转到匈奴那边,谁还会管他,不知道要继续在这里吃沙子吃多久。长安城内,以一个叫邓光的人为首,一批人上书刘彻,建议进攻大宛的事暂时放下,现在帝国西北边境告急,应集中全部精力应对虎视眈眈的匈奴。这个消息传到玉门关外,李广利感动得要哭,原来长安还有人记得他,回家有希望了。
      没多久后又传来消息,邓光被双规了。李广利失落得要哭。
      又没过多久,从长安来了一个特使,告诉李广利,大宛还是要打,新的一支部队正在开过来。李广利郁闷得要哭。这一个来回就是一年多,一辈子能跑几个这样的来回。
      接下来的近一年时间,陆陆续续有兵员从内地来敦煌集结,最后达到六万规模,包括五十多个高级指挥官,以及更巨大规模的后勤部队。这些人中有一些奇怪的人,以往的战争中从没出现过的――职业工兵。具体讲就是,水利工程师和专业相马师。另外还有十八万杂牌军,主要组成还是罪犯――感谢张汤和他的追随者们,为帝国制造了这么多罪犯――进驻敦煌,做李广利的总预备队,前线死人多了就从这里抽调。
      与此同时,徐自为(打过羌人)、韩说(打过东南沿海)、卫伉(卫青儿子)、路博德(霍去病老部下)领兵加强西北边境防御,抵抗匈奴人进攻。

       二次西征

      李广利第二次踏上西征之路。这一次他的腰杆硬了很多,人多胆气壮。李广利兵分两路,分别走沙漠南北,因为他担心全军只走一路的话,沿途的小部落不够抢的――他真是这么想的――李广利和主力部队走北路,另一支由一个叫王申生的校尉率领,走沙漠南路昆仑山。
      刘彻打这一仗已经不是单纯的为要马了,而是他认为这一仗是民族气节问题,是尊严问题,大宛都打不下来,西域诸国怎么看待帝国。
      刘彻疯了。
      刘彻打匈奴,我们说应该打,打得好;打两越,打西南,打朝鲜,我们可以说他雄图大略,扩张领土;第一次西征打大宛,我们说他是为了争夺战马这种重要战略资源;刚刚派兵加强西北防御,我们说这是正常国防措施。这些都说得过去,出发点都可以理解,都可以排出足够的理由来解释。可是这第二次西征,为了尊严,为了面子问题――口号很宏伟,形象很高大,代价很沉重。六万军队,十八万预备队,十万头牛,三万匹马,上万头骆驼,连拉磨的驴也上前线了!卫霍当年打漠北决战也没这么豁出去过。这个规模别说当年,放到今天也是国家级总动员了,相当于刘彻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
      李广利第二次西行,除了不可抗的气候地理因素,其他顺利了很多。沿途的部落看到汉军规模大了好几倍,都很识相,主动凑上去送吃送喝,他们怕挨打。有不怕的,轮台,就在今天的新疆轮台县。轮台对汉军敌对,李广利对轮台实施种族灭绝。
      第二次西征,很虚,很邪恶。路上怎么走的略过。北线跟着李广利的,三万人到了大宛,其余的死或逃,一般是死了;南线到了的,只有几千人。两支队伍到大宛的时间差不多,但是作战目标不一样。
      李广利和上次一样,先到的大宛东部边城郁成,他有机会报上次的兵败之仇。但是他没打。李广利觉得他的目的是抢马,兼为皇帝出气,不能在郁成浪费时间,再说郁成一开打,大宛王肯定会得到消息有所防备,得不偿失,所以李广利绕过郁成直接去打大宛的国都,宛城去了。他要搞一次名副其实的斩首行动。――李广利这家伙一点也不笨嘛。
      李广利大军开到宛城,大宛军队出城应战,李广利以弓弩迎接他们。就一波攻击,大宛军退回城里,关城门防守。
      接下来就是攻城战了。最难打的战争,孙子兵法都说不到万不得已不要攻城。城楼上的人拿石头砸,拿弓箭射;城楼下的用梯子爬,用弓箭射。李广利下令冲锋了几个批次,无果。干脆不打了,围起来,断了宛城的补给。大宛王毋寡――就不能给人家翻译个好听的名字吗――一边积极组织抵抗,一边派人秘密出城,去向邻国康居求援。
      李广利随军带的工兵派上了用场。这些人是刘彻的参谋们主动送给李广利的,因为之前出使大宛的人提供了一个很重要的情报,大宛没有井,喝水全靠河水,宛城也是依河而建。李广利命令工兵们把宛城的水源河流挖了,改道。
      理论上讲,这一下应该比百万大军都管用,宛城应该马上有反应。可惜里边什么动静都没有。后来李广利得到消息,宛城内有汉人,知道挖井取水――当然这要拜刘彻鼓励大家出西域冒险有关,有留下定居的人。
      那没办法,继续围吧,围了四十多天。
      宛城终于还是熬不住了,起了内讧。宛城内的贵族们,把汉军大兵压境这一责任,归到了大宛王头上,如果不是他先前拒绝给汉朝使者好马,又派人截杀,李广利也不会三番两次打过来,现在好了吧,被围困了,有水喝也不顶用,粮食早晚不够吃啊,康居那边一直也没消息,看样子指望不上。
      康居确实在观望,康居王也听帝国的使者们说过,汉朝实力有多么多么强大,虽然他未必全信,但是如今李广利真的打过来啦,他帮大宛的话,岂不是开罪汉朝,后果是什么,真不好说。所以康居那边一直在隔岸观火,看形势向哪一边倾斜,就帮哪边。康居这也是没办法,虽说远亲不如近邻,但谁都要生存,国与国之间,只有利益,没有义气。
      宛城内很快发生政变,贵族们联合起来把大宛王杀掉,提着人头出来和李广利谈判。
      宛城人提出的条件是,汉军只要停止围困,咱什么都好说,要马我们给你马;如果拒绝,我们只好拼死抵抗,好马我们都杀掉,你们也甭要了,等康居的援军来到,大家拼个两败俱伤,你们觉得有没有这个必要?
      这个条件对汉军很有利,宛城虽然口气很强硬,其实是服软了。李广利招来幕僚们开会商量,幕僚们一致同意停战和谈。孤军在外,迟则生变,康居大军开过来,汉军疲惫之师肯定拼不过,不如见好就收,赶紧打完赶紧回去。
      李广利收兵。宛城城门大开,相关人等出来和李广利签和谈协议。李广利立了一个对汉军态度不错的大宛贵族做大宛王,相马师挑了三千多匹马,还签订了一堆什么双边合作框架,互不侵犯条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诸如此类。
      李广利浩浩荡荡回师,没出大宛国境,遇到几个逃兵,都是自己人,南线过来的数千人中的几个,这几个人非常狼狈,说他们在郁成吃了败仗,他们是唯一逃出来的几个。
      南线过来的这一路军队,和北线的大部队取得联系后,经李广利授权去打郁成,人数少,没打下来。郁成王搞了一次凌晨突袭,大败汉军,包括指挥官王申生在内的大部分士兵被杀,只逃出去几个,幸好遇到了李广利。
      李广利这次当然没了顾忌,指派部将上官桀,领兵攻打郁成,报上次和这次城下兵败之仇。上官桀是个猛人,郁成守兵又是连续作战,重压之下,郁成陷落,郁成王向西北逃跑,上官桀一直追。郁成王跑进康居国境,上官桀有点犹豫,擅闯别国领土,会引起外交冲突的。但是猛人就是猛人,管不了那么多,追上去再说。
      令上官桀意想不到的是,康居国主动派人来,送了他一个大礼:活的郁成王。原来郁成王逃到康居后即被活捉。上官桀押着郁成王追赶李广利,半路上总觉得郁成王是个不安定因素,万一有人来截囚怎么办,反正郁成王回去肯定会被李广利杀掉出气,干脆现在杀了得了,免得麻烦。于是郁成王稀里糊涂被杀了,这帮人也敢于下手。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真不是说着玩的。
      追上大部队后,李广利默许了这次杀战俘行为。
      回师路上沿途的小国们,真正见识到了帝国的实力,这次不但送吃送喝,还送人质,就是要和帝国正式建交的意思。李广利全部收着。这一路上衣食充足,但是发生了未曾料想的悲剧:军中自相残杀。本来这支军队的整体素质就不高,和当年卫青、霍去病麾下的士兵们根本就没得比,指挥官的水平也一样,普遍的烂。路上的小国送给士兵们的东西,这帮没见过市面的指挥官眼馋要抢,士兵们当然不同意,结果便是被杀。到大宛的三万人,因为战争而遭受的伤亡极少,但是回来路上死在自己人手里的数以万计,到玉门关时,只剩下一万多人。李广利对这些事情无能为力。
      回长安后,李广利被封为八千户海西侯,猛人上官桀晋升为少府,其余有几十位手上沾满自己士兵鲜血的指挥官们,被晋升为高级公务员,包括两千石的部级干部,活着回来的士兵们,以罪犯身份服役的,一概赦免。
      打大宛的战争,前后用了四年时间,搭进去将近十万条人命,花的钱就不用说了。结果是换来三千匹马,半路上还死了两千多,到长安的只有一千多匹。当然这一仗有附加影响,不能否认,西域诸国从此不敢再与帝国商队使团为敌。但是十万人命,始终搭进去了。卫青霍去病李广一辈子打过的仗加一起,没有李广利这一次来得多。
      至于回师路上发生的自相残杀减员事件,刘彻轻描淡写,“万里征伐,不录其过”。意思就是这帮人白死了。
      刘彻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还是在做。他这是清醒的疯狂,最可怕的疯狂。
      刘彻时期三大将,卫青、霍去病、李广利,李广利最不招后世人待见。我也不喜欢他,很难喜欢他。
      选自《各界》
    [ 1 ]

    推荐访问:西征 覆灭记 李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