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食品广告 > 正文

    正解与误读【错解误读偶谈】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4-29 04:47:52 点击:

      人定胜天的“胜”,应解为“胜过”还是“胜任”?在“学而时习之”的语境中,“学”指“学习”还是“身教”?我们读古书习古文,常不知正误不懂别解,某些专家学者也不例外。  国学热,已在当代生活中悄悄兴起。许多地方都在开办国学班,让更多人了解传统文化,接续传统文化,这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大好事啊。我们应该了解国学,了解祖宗留给我们的家底。一个忘记了祖宗,或者拒绝祖宗留给我们的许多家法、家教、家产的民族,一个遗忘了数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您能说它是先进杰出的民族吗?
      历史课,从小学就开设了,我们日常使用的语言、文字,至今还是几千年来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可是,我们读古书,习古文,用古语,不知正误,不懂别解,闹出许多错解误读的笑话,在某些专家学者那里,也并不鲜见。
      估举数例吧。
      《孟子》:“仁者无敌”。许多人解为仁者没有敌人,或者,仁者无人能胜,无敌于天下。这样解释,是望文生义的。这里的“敌”,指敌对。无敌,没有敌对,也就是不对立,不作对。仁者爱人,仁者体谅人,仁者关怀人,仁者“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物我无对,人我一体,他不会与任何人作敌作对,所以才说“仁者无敌”。仁者无敌,无敌对无对立,才是和谐,也正是人我一如,人我一体啊。仁者行的是天道,天人合一,这不是一脉相承吗?
      与此相近的“人定胜天”的“胜”应作何解?《老子》道经第三十三章:“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这句名言中的“胜”,同样应作何解?我又联想到《易经》中干卦象传的首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个“自强”如何解释呢?我为什么想到了这个“自强”,因为上述三者都有内在联系,都是可以互相印证的。先说人定胜天的“胜”,历来解释为“胜过”、“战胜”、“打败”。人可以战胜天,人可以胜过天,《辞源》(子集161页)中的解释就是:“人力可以战胜自然”。阿弥陀佛,这样解释,于事、于理,都不符。天行有常,天行有道,你能改变天的运行吗?你能让冬天不来、春天不走、夏天不热、秋天不落叶吗?你有办法让地震不震,海啸不啸,泥石流不流,龙卷风不卷吗?《易》中天行健与地势坤相对成文,“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个“健”,是它的恒常、恒定、法尔如是,不是人力可以改变的。怎么能把“胜”解为战胜呢?
      同样,“胜人者”、“自胜者”的胜,也不是战胜、打败、胜过的含义。在上述三语中的“胜”,正解是胜任的胜,即能够承担,能承受,能担负,能担当。这里的“胜”,决不是去战胜天,战胜别人,打败天,打败别人,更不是对抗天,对抗别人,排斥天,排斥别人。自胜,更不可解为打败自己,对抗自己,排斥自己。人定胜天,是指人的决策,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的一切努力,能承担、担负天的运行给人类所带来的一切风霜、雨雪、干旱、洪涝、炎寒变化????胜人者有力,是能够承受、担当他人加给自己的压力与困难的人,才是真正最有力量的。自胜者强,是能够担当自己加给自己的压力、自己给自己造成的困难的人,才称得上是强者,是真正的自强。一个人能认识天行有常,顺应天行有常,勇于担当,勇于面对,勇于走出自我,不为自我所缚,才是真正的“君子以自强不息”。
      国学研究家、东方崇德文化的创导者沈善增先生在他新近出版的《崇德说》(上海人民出版社)新著中,对东方崇德文化与西方崇力文化有精辟的分析和论列。东方重传统,西方重开拓;东方重圣人,西方重英雄。圣人追求的是国泰民安,天下太平;英雄追求的是征服,是战胜别人,打败别人,赢得“承认”。赢得承认的就成了主人,而屈服的不得不承认的就成了奴隶,这种“主奴关系辩证法”就成了西方崇力文化的历史哲学(历史源头);而东方是崇德文化,崇尚的是德,“与天地合其德”,“天地之大德曰生”,体会天行健,效法天行健,顺应天行健,所以君子以自强不息,所以孔子一再提示自己五十知天行健,六十顺天行健,七十能从心所欲不会逾越天行有道之道,天行有常之常了。德在哪里?德在自心、德在自我、德在自强不息。与“仁者无敌”,与“自胜者强”不是一脉相通,一宗永继吗?
      《论语》开篇第一句“学而时习之”,我们通常解释为“学”就是学习,或者是指读书。一般来说,这样理解,很难说错。然而,中国的文字,常含多义,甚至含有相对应的两义,奥妙无穷,很不简单。在“学而时习之”这个语境中,学,恰恰不是学习的“学”。先说一则《论语》中的故事吧。
      《子罕篇》中,“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有一个住在达巷的人说:“孔子很伟大啊,可惜他虽然很博学,但没有专才,不能使他足以成名。”孔子听到了这句话,对门下弟子们说:“我的专才是什么呢?是专于驾车,还是专于射箭?我的专才只是驾御马车吧?”
      这则故事很有趣,也很重要。达巷党人承认孔子博学,赞叹孔子伟大,但是,又认为他没有专才,不能使他树立名声,为他惋惜。孔子的回答,恰恰选择了自己是有专才的,是专于驾御马车呢,还是专于射箭呢?他选择了“执御”。这不是说他很谦虚,或者射与御太过普通,太过低贱。礼乐射御书数,古称六艺,射与御,是六艺中的二艺,这二艺,尤重身教,不靠言教而得,所以,自古身教重于言教。
      “学”这个字的字义,汉代的班固(公元32-92年)和许慎(公元30-124年)都有最精到的解释。班固《白虎通义》解“学”是“觉”,是理解和觉知。许慎《说文解字》解“学”为效,即仿效。这个效的解释,很独到,因为古代还有一个“”(xiao)字,正是“学”的本义。即是教。教,指言教,,指身教。所以,学的本义中,有“”义在。孔子强调自己“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正是强调自己重视身教,我的专才是在身教(执御)啊。所以,“学而时习之”正是“而时习之”,亦即在教人的同时,再复习以往的功课,以往的技能,那是多么喜悦的事啊。古代有“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的传统,这个“学”恰恰正是教,指教人教得好(优)才能去做官,官做得好才能去教人。
      “学而时习之”中的“而”,也要研究一下。“而”,可作代词,助词,也可作连接词。很多人不知道在古籍中,“而”还作“能”字解。《战国策》中“而解此环不”即是“能解此环否”。《楚辞·九章·惜往日》中“不逢汤武与桓缪兮,世执云而知之”,这里的“而”字都作“能”字解。所以,学而时习之的“而”,也应作“能”解,在教人的同时又能复习以往的知识与技能,那多么喜悦啊。这就更顺理成章了。

    推荐访问:误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