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食品广告 > 正文

    《双歌集》中的生态意识|生态意识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4-22 04:45:39 点击:

      摘 要:法籍华裔作家程抱一的《双歌集》被法国伽里玛出版社精选收入《诗》丛书,该诗集从审美和审丑两个方面对人与自然的相处进行了描述,体现了强烈的生态意识,对于当今世界生态危机的拯救具有重要意义。这一诗集中的生态意识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教、佛教等思想为指导,这表明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当今的生态意识有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双歌集》;生态意识;人与自然;中国传统文化;和谐
      作者简介:谢海燕,女(1975-),汉族,湖南湘潭人,硕士,讲师,工作单位: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法国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21-0-02
      2005年,法国伽里玛出版社将程抱一先生数十年来陆续积累的法文诗作结集出版,作为《诗》丛书的一种,书名为《万有之东》(A l’orient de tout)。一般来说,由法国伽里玛出版社精选收入《诗》丛书的诗作都是具有经典意义的,而且也是极有价值的。别的不说,单是《万有之东》中的诗集之一《双歌集》就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和现实意义。该诗集从审美和审丑两个角度对人和自然的相处进行了描述,真实地流露出对自然的敬畏、敬仰和热爱,对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关系的渴求,对人类滥用自然的批评和规劝。
      英国的工业革命促使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又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推动了世界经济快速增长,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改善了人类的生存质量。在物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人的欲求不断增加,在一切向发展看的基础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不再是和谐共存、共同发展,而是变成了人类对自然进行无限制的征服、开采和掠夺。人类认为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能够永远成为自然和地球的主人,直到无数自然灾害发生的今天,人类才意识到生态环境是需要保护的。于是无数的文学作品开始介入生态意识这一领域里。《双歌集》研究了人与宇宙的密切关系。“与真身对话”是程抱一先生《双歌集》的主题,诗人隐藏在自然中,代自然万物说话,“记录”自然中的对话,以充满了生命力和灵性的树与石这两个意向作为自然生命的代表,通过树、石为代表的自然与人的相处,展示一个真正的人与自然相处图像。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繁荣时,这时的画面是美好的;当人违背了自然规律,为了人类的利益不惜损害自然时,这时画面是狰狞的、丑陋的。
      程抱一在《双歌集》的开篇中就写道:
      石撑起树,树俯向石,树石成环,天地相连。周流而不断更新,宇宙间奥秘之三才。长久流落之人,终于来此坐守,绿荫下的王国。(2007: 3)
      这是石与树的对话记录,“石撑起树,树俯向石。”树和石之间相处和谐,它们相依相偎,相互依赖;这也是人与自然的对话记录,“长久流落之人,终于来此坐守,绿荫下的王国。”树为人提供了绿荫,石头为人提供了休憩之所,人于是可以静享这一切,树、石、人平等共处,人怀着一颗敬畏之心、一颗感恩之心去与自然对话,体现了人的谦卑姿态,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亲密。人在树石搭成的幽静、舒适的王国里享受着这难得的宁静。在这首诗中,人、树、石之间的画面是恬淡而和谐的,是一幅美景。天地构成的一个圆环中有另一个树石构成的圆环,而在这两个圆环之中,作为中心的人在其中休养生息。当人与自然中的万物之间和平共处时,一切都是那么的平和。《双歌集》中树与石这两个意象占有特殊且重要的作用,诗中的树木、石子充满了生命力和灵性。它们可以自言自语或者彼此交流,还可以与我们人类对话。例如在《一天石子》中:一天,我们在路上,又会遇见你们,石子。默默无闻,忍受践踏,却拥有,滴滴泉水,闪闪火光。原初之气,保守承诺。预见你们,我们将觅回自己。(2007: 4)诗中“我们”可以理解为生命意义的主体—人,而“你们”指的是石子。人与石子相遇后,人没有以自我为中心,忽视、藐视石子,没有骄横,没有霸道,没有居高临下的优越感,有的仅是以一颗平等和谐的心去关爱、呵护石子,与石子亲密地对话,用心去聆听,从而感悟石子的伟大;它们默默无闻,似乎从不被关注,甚至常遭到任意践踏,它们的生命看似卑微,但却执著地坚守着信念和承诺。“它,原定无形,却可成形万端;宠辱不惊,却担世间疾苦。”这里表达了对石子的赞美,它们把自己贡献给万物,心系的却不是自己的荣辱,而是世间的疾苦,这写出了自然让人敬畏和赞美的力量。
      在这一和谐的画面中,人对自然的态度是尊重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程抱一对自然的尊重和赞美离不开其所受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程抱一自己一直都自认为中国文化是其创作的源泉。从以上的诗集可以看出其受道家和佛教思想的影响很深。中国道家思想认为万物的起源都是一样的,即人和自然的根源都是“气”,人类对自然的尊重即是对人类自身的尊重;中国佛教文化中的众生平等观念就意味着一切生命包括任何大自然的生命都有存在的价值和平等的地位。现代人只要放弃以人为中心的观念,以平等的身份去尊重、敬畏、热爱和保护自然,人与自然就能和谐相处。
      生态文学是探寻生态危机社会根源的文学,审丑成为当今生态文学一个无法绕过的话题。程抱一《双歌集》中对于因砍伐树木导致的森林破坏、气候变化无常等生态创伤进行了再现。如《抗拒的树》(2007: 97)中写道:
      不再退让一寸一分,并不为了忠于自我,乃是保留生命的允诺。迎接凄雨或是和风,迎接寒霜或是清露,承受风暴、灾难,坚持天、地联姻。抵抗一切侵蚀,雷击火焚,总在意料之外。正眼瞧着人间凶残,正眼瞧着屠杀呼叫,挺身面对,刀劈斧砍,一寸一分不再退让,年轮断裂、腑脏外露……
      大自然中的树木为了生存,它要承受各种自然灾难,还要承受人类的屠杀!于是在人类无尽的物质欲望驱使下,它“年轮断裂,腑脏外露”。树木的丑陋是人类的杰作!为了自身的利益和发展,人类不断地向养育了他们的自然索要,甚至变本加厉,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而不惜杀鸡取卵,竭泽而渔,致使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一步步沦为“荒原”。面对人类的征服和滥杀,树却是“仍然挺举浓荫,将焦土之唯一阴影,敷在孤儿灼烧的背上”,这一描写让人类不得不低头反思。这棵树,面对人类的刀劈斧砍,依旧顽强地挺直身躯,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即使是只留下一片焦土,它也坚持做最后的努力,用自己的最后一片浓荫覆盖在灼伤的背上。这是它对生命的敬畏,也是在控诉人类对大自然生命的极度征服和过度开采。这一首诗歌中,自然成了我们任意奴役的对象,人类肆意地砍伐树木、毁坏森林。此诗中的描写让人类意识到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也让人类折服于大自然中树木对生命和信念的执著。如果人类继续无止境地征服自然,《双歌集》中很直白地告诫到道“那么摧残与忏悔应是连理同枝。”(2007:169)
      人类有自己的发展权利,但如果发展只是以征服自然、不断向自然索取来获得,人类会为自己的野蛮付出代价。道家思想认为“万物皆有道”,如果人类违背自然规律,一味地征服和无止境地掠夺自然资源,那么人类面临的将是自己所酿造的苦果,且看《双歌集》所写 “我们曾知正确距离,我们曾知正确节拍,却未预料蛮族席卷,排列身躯竟然无助。”但依旧“阻挡敌对之力,以黑色柯枝,蓝色烟雾。”(2007: 83)其中的原因之一是“为了让奔驰中的骑手们,因悔情所袭,而勒缰下马,双膝跪地”。 (2007: 83)人与自然之间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只有依据中国儒家提出“天人合一”,人事顺应天意,将天之法则转化为人之准则,顺应自然之理,才能使人和自然之间能够和谐相处。
      从《双歌集》中我们可以看出,当人类尊重自然、以平等的态度而不是征服的态度去对待自然时,人与自然之间是一幅和谐流转的美景,但当人类无视自然的发展规律肆意破坏自然时,人与自然都将处于丑陋的图景中。我国生态文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王诺先生给生态文学下的定义是:生态文学是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思想基础、以生态系统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表现自然与人之关系和探寻生态危机之社会根源的文学。程抱一的《双歌集》是一部以环境问题为主题的绿色诗歌集,它以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指导下的整个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为目标,从审美和审丑两个方面唤醒了人们的生态意识、重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人与自然的持续合作,倡导了人在自然面前的谦恭。当今世界面临着巨大的生态危机,程抱一的《双歌集》积极介入其中,程抱一对大自然的情怀不仅仅是一种个人感情,更是一种人类感情。这部诗集告诫人类应该关注一切生命,人类必须意识到自己不是自然的主人、不是地球的主人,而是地球这个多样共同体的谦逊成员之一,只有这样,人类才能完成拯救自然、拯救地球、拯救自身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 程抱一著、朱静译.《万有之东》[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年.
      [2]、 尹保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需要加强生态伦理建设[J].理论月刊,2004,(12). [3]、王诺:《欧美生态文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第 11 页。

    推荐访问:歌集 意识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