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事迹材料 > 正文

    将数学思维的培养落到实处:怎样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4-02 04:41:32 点击:

      白志峰:北京市特级教师,曾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现为首都师范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特聘指导教师,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兼职教研员。白老师积极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在《数学通报》、《中学数学教学参考》等刊物先后发表论文五十余篇。
      有这样一句名言:“当一个人把所学的知识都忘了以后,还能保留下来的正是教师要教给学生的。”保留下来的是什么呢?是思维素质,是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会被遗忘,而科学的思维能力却会长久地留存下来。
      数学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传播知识与技能,而且要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落到实处。与此同时,数学在培养人的坚强的意志品质方面,也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磨练锲而不舍的坚强意志,强化个性品质的培养,从而体现数学学科特色,实现数学的教育价值,成为我二十多年课堂教学中孜孜不倦的追求。
      课前功夫是基础
      一节课的目标定位是什么?以什么为载体?要让学生学会什么知识与技能?达到什么样的思维高度?提炼或渗透哪些数学思想?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是什么?都需在课前作充分思考。将这些问题考虑清楚了,才能有成功的基础。
      在“北京市高中新课程自主排课实验课例研讨会”上,我有幸作了一次主题为“实际背景下的位置关系”的观摩课。当时正值高三立体几何线面位置关系的基础复习之后,应该进行一些升华性的工作。于是我仔细研究了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发现人教社A、B两版教材中都有类似于“木工画线”这样的实际问题。解决这类问题既需要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需要注意实际问题的可行性。为此,我将教材中的一道习题经过改编后形成如下题目:
      在一块四面体木料PABC中,M是面PAB内一点,木工师傅要经过M在平面PAB内画一条直线与PC垂直,该如何画?说明理由。
      因为实际画线时,只能沿表面进行,所以看似简单的一道题目,解决起来绝非易事。经过反复思考,我发现这个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所蕴含的基础知识、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十分广阔,有极其丰富的教育价值——
      以退为进的思维切入点——退到特例:PC⊥平面PAB,由此向正确途径迈出了第一步。
      分层递进的问题解决方法——特例的解决对一般情况的解决提供了有效的启发、帮助。可用螺旋上升的五种情况进行分层解决:∠APC和∠BPC都等于90°;∠APC和∠BPC有一个等于90°;∠APC和∠BPC都小于90°;∠APC和∠BPC都大于90°;∠APC和∠BPC一个小于90°,一个大于90°。
      如何创新地解决一个陌生问题,需多问几个为什么:能否解决问题的一部分?特例是怎么解决的?对其他情形有参考价值吗?有的话,如何构建一个特例那样的模型?前一情况的解决,能为后一情况的解决提供参考吗?这正是科学研究的有效方法。
      直觉思维与理性思维的融合——可以让学生体验“数学地”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
      分类讨论、转化化归、特殊到一般等重要的数学思想。
      知难而进的数学精神——通过探究、否定、调整、类比、转化等手段,突破障碍,走出困境,找到正确的思路,进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知难而进,锲而不舍的意志品质。
      课前的充分思考,使得我对教学目标有了合理定位,对教学方法有了整体把握。在实际教学中,我将自己的思考轨迹融入教学过程,学生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受到与会者的一致好评。
      课堂教学是关键
      1. 让问题在课堂中闪光
      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有一句话:“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古语有:“学起于思,思起于源。”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往往从问题开始,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往往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才有动力。
      在“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一节课中,我设置了如下的问题:
      问题1.确定直线的几何要素有哪些?(两点)
      问题2.如果只经过一点能确定一条直线吗?若不能,还需补充什么条件?(引入倾斜角)
      问题3.用数学概念来刻画事物时,讲究准确与简洁,如何用数学语言准确描述倾斜角?(给倾斜角下定义)
      问题4.倾斜角从“形”的角度刻画了直线的倾斜程度。那么,可否从“数”的角度刻画直线的倾斜程度?(引入斜率)
      问题5.如果你是编书者,你怎么给直线的斜率下定义?
      问题6.从几何角度看,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也就确定了直线的倾斜程度,即斜率。因为点对应着坐标,所以从代数角度看,已知两点的坐标,如何求直线的斜率?(探究直线的斜率公式)
      我采取通过问题驱动的方式,引领学生从现有知识出发,进行思考、归纳、发现、抽象、总结,避免学生被动接受,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通过“问题串”,引发了学生“看个究竟”的冲动,把握了“我们在干什么”的主线,突破了“怎么会想到它”的教学难点。学生参与归纳抽象得出概念,分析推导得出公式的整个教学过程,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层层深入,步步为营,最后顺利地达成了教学目标,也较好地体现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我相信这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
      2. 让思维在课堂中碰撞
      课堂教学中应尽可能避免单纯由教师到学生的信息传播。要特别重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影响,充分发挥他们之间的思维互补性。学生在研讨探究、补充交流、评价完善的环境中所获取到的知识和思维方法,是教师不能代替的。这就需要教师敢于放手发动学生,善于给学生留足适当的时间和空间。
      在一次“等差数列”的复习课中,我设计了如下一道题目,让学生独立思考后,相互补充交流,最后由学生代表板演和讲解。
      题目:已知an是等差数列,Sn是前n项的和,S5=28,S10=36,求S15。
      生1:列方程组求出首项和公差——基本量法。这是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生2:因为是n的二次函数,利用待定系数法求解。这是函数观点,反映了学生认识上的跨越。
      生3:利用等差数列性质——S5,S10-S5,S15-S10也成等差数列。
      生4:转化构造,得到■也成等差数列。
      生5:受生4的启发,可知5,■、10,■、15,■三点共线。
      (生5沟通了数列与解析几何的联系。生4、生5在等差数列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加以联系、扩展,体现了更高层次的认知水平。)
      表面看起来十分简单的一道题,经过学生的集体智慧,把隐藏的基本思路和基本规律,把知识的横向、纵向联系都挖掘了出来。学生的思维过程经过交流与展示得以相互学习,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本质理解和思维素质。而我的点评只有一句话:“理解越深刻,解法越简单。”不言自明。
      3.让思维定势在课堂中突破
      新知识的学习必然受到原有认识的制约,所以突破思维定势就显得至关重要。这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就体现出来了。
      如学生对曲线切线概念的理解有偏差:一是“在一点处的切线”与“过某一点的切线”不加区别;二是当直线与曲线只有一个公共点,便认为二者相切。
      于是,在“导数的应用”一节课里,我出示了这样一个问题:
      已知函数f(x)=■x3+■,求⑴过点的切线方程;⑵过点A2,■的切线方程。
      对于⑴,学生将点A作为切点,用导数的方法,很快得出结论。殊不知,点A也可以不是切点,作为另一条切线上的已知点,用设切点的方法,可求出另一条切线。学生栽了跟头,便有了刻骨铭心的记忆。
      对于⑵,学生也能很快得出结果,其中一条直线为y=■,通过画图,看出该直线将原曲线拦腰截成两段,便有疑问:这是切线吗?肯定不是!因为以往的切线都是与曲线“擦边”而过。在学生沾沾自喜地将其舍去时,我再追问:舍去的理由是什么?请同学们再次回忆切线的定义。原来问题出在对“切线是割线的极限位置”这一基本概念的理解上,而理解有误是因为初中学过:当直线与圆只有一个公共点时,该直线与圆相切,形成了思维定势。现在扩展到一般曲线了,就要对概念有更加全面准确的理解。这样通过诱导学生暴露其原有的思维框架,有效地突破了思维定势。
      课后反思是台阶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善于进行教学反思,才可以更上一个台阶。螺旋上升,方可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反思什么?反思成功之处,反思不足之处,反思情景设计、教学策略、教学环节、目标达成、评价方法、教学效果、课堂灵感、再教设想,甚至反思教材不足……
      总而言之,反思需积累,反思需坚持,反思是台阶,反思才有进步,反思才有创新。
      记得刚参加工作不久,我代立体几何课。那时经常出现的问题是:课上学生的反应很好,但作业很差,证明问题逻辑关系不明,起初我简单地归罪为学生,后来发现还是课堂教学不到位,我只注重了学生的口头表达。
      于是我做了如下反思,至今记忆犹新——
      对于一个数学问题,想出来,可能一闪而过,可以有思维的跨越;说出来,需要表述清楚,要有逻辑性,可以有口头语;但写出来,就需要更加严密,需要用数学语言,有理有据。这是由低到高的三个不同的层次。好多情况下,你问学生会不会,他说会。但让他说出来,他便会发现“想”存在的问题,再要求他写出来,他又会发现“说”存在的问题。写出来,就是一种学术的形态,更高的层次。
      我将这段话凝练为“想出来,说出来,写出来”,并且一直伴随我到现在。我常常在教学中用这九个字来要求学生,言传身教,乐此不疲。
      □编辑 王宇华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数学教学是追求思维价值的艺术。如果数学课只是传授知识与技能,那就失去了数学教育的主要目标。高中数学应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数学地”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数学的教育价值。
      ——白志峰
      通过白志峰老师的课,我们看到了一位教师在教材和教学内容方面的深刻功力:把教材看穿、吃透、挖掘出精髓后的“入木三分”、“一针见血”,因深刻而发人深省;独到:对教材真知灼见的“于平凡中间出新奇”、“发人之所未发,见人之所未见”,因独到而令人难忘。
      ——祁京生(北京市潞河中学副校长,数学特级教师)
      白志峰老师课的显著特点是思维含量高。他善于挖掘教材并能提出真知灼见;善于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出发,扩展学生的知识结构;善于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充分发挥例题的教学功能;善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且给予哲理性的点评。足见其对于数学教育的本质理解和教学操作的智慧与积淀。
      ——王学一(北京市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数学教研员)

    推荐访问:落到实处 思维 培养 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