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事迹材料 > 正文

    笛声悠长【迈珂・苏立文《山川悠长》】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1-16 04:48:50 点击:

      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进程中,人们越来越将注意力投向东方艺术的精华――中国的山水画。今天研究中国的艺术,已非孤立的活动,它自觉不自觉地被置放到世界文化研究的系列中,具有国际合作的色彩。基于这一点,看西方学者对中国山水画历史的评述,就格外令人鼓舞。英国著名的中国艺术史家迈珂・苏立文的《山川悠长――中国山水画的艺术》,便属于这类较系统的专著。它立足于中西文化的大背景,以比较的方法对中国山水画及其两千余年的发展,提出独到的见解,这对我国的理论研究,无疑是一种鞭策,也能补正我们“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缺憾。
      怎样向热爱艺术但不甚了解中国绘画的西方人介绍山水画,使之明了中西交流的条件和相互理解的基点,是本书最先面临的问题。作者回顾了西方人认识中国画的过程,最后抓住东西方人认识自然的方式,提出个人的看法。在经过漫长的四个世纪之后,西方人对中国画的认识发生了飞跃。这“不只是因为前代学者的努力,或是因为有了日渐丰富的作品收藏,而是由于西方人自身已经发生了变化。我们通过物理科学对自然界的实质有所认识,其基本方面,和东方人在两千年前通过直觉和反思所得出的看法,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当然,这并不等于中国艺术和西方艺术在使用同一种语言,如果这样认为的话,便会割断历史。但东方人通过反思和直觉力,西方人通过科学所达到的这一步,最终开始了彼此间的对话,他们会说:‘我想我明白你的意思’。”
      为使西方人接近中国的山水画,知道它主要是中国文化的结晶,本书反复强调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哲学和历史成份。方法是通过J・罗斯金这位斯立德艺术讲座的前辈,英国本世纪初著名的艺术批评家和伦理学家的理论,因为通过罗斯金的“道德知觉论”,便易于理解中国艺术。赞同和肯定文人画家意识中的儒学精华,诸如认真、勤勉、注重社会功用、自我修养等等品德。罗斯金在一次讲座中又说,当你还没有热爱艺术所反映的内容时,是决不会真正热爱艺术的。依照这种论点,本书勾画了西方人领会中国文人艺术的一条路径,“中国人认为,绘画的主题与表现形式互不可分,共同地表达对物质世界的态度和完整的哲学观念。”就是说,坚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有其伦理道德的传统渊源。“中国人对西方人为什么将形式与主题分开困惑不解。当鲁本斯的《柳歇波斯的女儿被劫》被西方人称为杰作,认为它有纯形式美时,中国人会觉得不行,因为抢劫是一种罪恶。尽管画家的技巧很值得钦佩,但这幅画却无法给予好评”。
      作者认为,比较西方人熟识的风景画,中国的山水画显然包含更多的内容。用当代英国艺术批评家K・克拉克的话说:幻想的风景画没有历史的渊薮,会很快失去人们的信赖。而贯穿于中国山水画中的理想,却源远流长。本书对西方人欣赏山水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果你想知道它们的意趣所在,那你非得有意识地大量阅读中国画,熟悉中国的历史和古代经典,研究儒、释、道的哲学,会背许多诗词,这样,就具备了中国文人画家所具有的修养,就能来欣赏山水画。”
      “完整性”的概念对了解中国山水画为什么不用西洋画法进行创作,意义重大。描写客观实体的努力在北宋达到高峰之后,便日渐衰退,它引起了作者的高度重视。因此,本书第三章《现实主义的高峰及衰落》就着重讨论这个问题。它从“完整性”的要求出发,阐述文人和山水画家们的认识和表现方法。在哲学观上,中国文人对人生的领悟远胜于对客观真实的追求。宋代理学更依靠直觉而非实验去揭示天地之间的真理。受其影响,中国形不成一套系统的科学体系。山水画也没向科学的透视学发展。象沈括提出“以大观小”法,表现出“对科学方法缺乏信心”。由此,中西画法大相径庭了。在社会生活方面,中国的文人画家是社会上为数甚少、富有教养的一部分精华,极端看重个人的身份地位,耻于从事体力劳动,和生产实践疏而远之。就凭着综合的宇宙论来对付一切。假如“观察到的事物,象每棵树的树皮,每块岩石的纹理与他长期习用的树石法不同,那他就必须因袭传统的程式。正如荆浩确信‘思’在艺术里的作用那样,传统的程式继续成为基本和标准的规范。一旦接受这个定论,就不可避免地要放弃现实主义和发展程式化的绘画语言。”
      两千多年来,中国山水画的风格并不象一般西方人头脑里那种千篇一律的印象,而是有很多的变化。譬如,绘画中的表现风格,在中晚唐时,已由张、王洽等人创造出来,较之注重再现的古典画风,自由狂放得多。宋代有苏轼、米芾等人的“墨戏”,而南宋的禅宗画僧却在弘扬禅画,把它当成悟道的工具。元初赵孟主张复古,在晋唐、北宋的艺术风格里找出路。后由元四家形成各自的面目。到明清,创造性越见稀少,文人们大都戴上了前代大师的眼镜,他们感受画的能力,胜于对自然的感受,于是强调形式上的选择。董其昌绘画“南北宗”理论的提倡,在画风上出现了新的抽象。顺着历史的叙述,讲到作者素有研究的现代中国山水画风。认为“当古代杰作仍在展出时,人民对山水本身的态度已经完全变化了。山川已不再是沉思的对象,不再要人们在那里忘掉自己,忘掉‘尘世’。它对绝大多数艺术家来说,已成为复兴中国的视觉象征。”
      读完《山川悠长》,给人的印象不是背上历史的包袱,相反,是从历史的重负之下解脱出来。作者再三提请读者注意山水画技巧的审美价值。这对中国读者肯定也有启发。“绘画的气氛色调、书法线条的律动,画家的笔墨功夫,还有渐次展开的山水长卷,使我们在这个时空统一体中活动,它们都具有某种音乐的效果。这个比喻还可以进一步,因为在绝大多数场合,我们听的是些熟悉的作品,丝毫没有让人感到厌倦。通过大师的演奏,每件熟悉的作品都面目一新。演奏家对主题的理解,演奏中的细微变化,以及他的技巧,都使我们得到非常愉快的享受。中国山水画也是这样。特别从十四世纪起,问题不在于主题的新颖与否(可以十分古老),而在于画家的表现,在于画家的技巧水平”。全书虽没有很多篇幅介绍技法,但这种喻示,已很说明问题了。有关中国艺术的常识,如收藏、复制、流传等情况,散见于各章,构成全书结构的有机性。作者以巧妙的叙述,富于跳跃感的行文,把中国山水画在中国文化中的位置,其认识根源和风格特点,作了很好的评介,并如同序文所希望的那样,让山水画作品自己说话,通过这些生动的形象,表现出神秘和美好的义蕴。
      
      (Michael Sullivan:SymbolsofEternity,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California,1979.)

    推荐访问:山川 悠长 迈珂 苏立文